查字典范文网 >>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精选8篇)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精选8篇)

小编:笔砚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一

在巫山县竹贤乡,大巴山深处,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绝壁天路”的崎岖山道。道路尽头的下庄村,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包围,因其仿佛置身万丈深井中,而得名“下庄”。

在竹贤乡一带,毛相林被称为“当代愚公”。20多年前,时任村支书的他带领村民们在绝壁上开凿天路,改变了下庄与世隔绝的状况。

如今,这条路已被拓宽、加固,村里先后发展起柑橘、乡村旅游等产业,“绝壁天路”又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不甘“坐井观天”

带领村民绝壁开路

记者近日乘车从巫山县城出发,在群山中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下庄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凿的天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下,路的一侧连着绝壁,一侧临着深渊,颇为壮观。

不高的个头、花白的头发——再次见到毛相林,他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几年前,记者就曾来到下庄村,对毛相林绝壁凿路,带领村民“愚公移山”的事迹进行过深入报道。此次故地重游,毛相林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年轻时,毛相林最爱哼唱这首祖辈传下来的歌谣。正如歌谣中描述的一样,下庄村坐落于“天坑”之中,20多年前,这里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手脚并用,翻过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悬崖。

1997年,时任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坑中的下庄,心里腾起了修公路的打算。可当他说出自己的计划时,村中反对声却不少,原因很简单——修路要钱,村里拿不出。

毛相林不甘心“坐井观天”,他偷偷挪用了母亲的700多元养老钱,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在其带领下,村民们东拼西凑,5天时间共筹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的1万多元,下庄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闭塞发起了挑战。

这年秋天,毛相林和村民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大部分路段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将红绳缠在腰间,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用钢钎凿孔、铁锹铲土,然后填上炸药,劈山开石。

2004年,一条2米来宽、全长7.9公里的绝壁天路终于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们买来长长的鞭炮,炸得震天响。

不甘落后

发展产业铺就致富路

“天路”改变了下庄人的命运。

有了这条路,下庄与竹贤场镇的距离由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车程。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下庄人发现,邻近的村庄早已依托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把下庄村远远甩在了身后。

光修路还不够,下庄的村民更盼着脱贫致富。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不甘落后的下庄人向贫穷发起了挑战。

“要我说,打通村民的致富路,丝毫不亚于在绝壁中劈山开石。”毛相林感慨,“流血流汗我们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呢?”每次院坝会,毛相林都给村民们打气。

与此同时,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南瓜、芝麻、小麦等农作物,配套开设了厂房,加工麻油和麦子面条,使下庄村形成以瓜果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在下庄村,这几年,像王石这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为下庄发展注入了活力。去年,下庄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比20年前增长了4倍。

打造民宿村落

实现效益叠加

一个绝壁中的“天坑村”,一条悬崖上的“天路”。

20多年来,全国各大媒体对下庄人战天斗地、绝壁开路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下庄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巫山县委县政府利用帮扶资金对这条绝壁天路进行了硬化,并将路面宽度拓宽至4.5米。随着交通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将私家车开到了下庄村,慕名前来寻访下庄“天路”,感受“下庄精神”。

虽然已卸任村支书,但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这一次,他又萌发了打造民宿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

“下庄村地靠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若能将村民家的农房改造成乡间民宿,将游客留下来,就能实现农旅融合的效益叠加。”毛相林盘算着。

可是,农房改造需要资金,村民们没看到效益,都担心这是“赔本生意”。

于是,毛相林带头将自家房屋简单改造,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墙被我涂黄后,更有乡村风味,室内用木条吊顶,凸显原生态气息……”毛相林领着记者在改造后的民宿中穿来穿去,兴奋地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

去年红叶节期间,毛相林的农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个月,就为他带来上万元收入。

有了老支书带头示范,村民们积极性高涨。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县里也决定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民实施民宿改造计划。目前,下庄村已改造19栋34户民宿,二期72栋88户民宿改造也已纳入规划,很快将启动建设。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入旅游公司,打造‘下庄古道’‘鸡冠岭’等旅游景点,并与巫山县博物馆合作,在村委会广场打造一个‘下庄精神陈列馆’,将‘下庄精神’融入到旅游开发中,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谣。站在“天路”的尽头,他心里还有着一箩筐打算。

br/>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二

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几座大山,盘过108道“之字拐”,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地处巫山深处,如“深井”一般,“井底”缓坡上,小楼星罗棋布,大片柑橘林连绵起伏。

毛相林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也是老村支书,当地人称他当代“愚公”。

成为“愚公”,是被穷逼出来的。“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三

时代闪耀奋斗者,岁月不负追梦人。时代的河流一往而前,总有一群人在时代里熠熠生辉,在人们心间光芒万丈。其中,便有“风雨砥砺,责任如磐;千击万仞,使命在肩”的当代“愚公”毛相林。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村委会主任。他带领着下庄村从全乡最穷的村一步步脱贫摘帽,并于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下庄村的成功难以复制,我们身处的环境与背景各不相同,工作职责也各有差异,但毛相林的精神、下庄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深入学习的宝贵财富。

学习毛相林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毛相林说:“为老百姓办实事是我入党的初心”。在1997年毛相林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后,看着如同“坐井观天”般的下庄村,在当时缺钱缺物缺劳力的现实背景下,凭着一股“蛮劲儿”,开始了在绝壁上凿“天路”的壮举,历经七年才“凿”出了一条出山路。作为民航人,让旅客们满意就是我们的初心,只有像毛相林一样急百姓之所急,我们想旅客之所想,思旅客之所思,切实去关心旅客们出行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勇于担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旅客的出行之路走得安全、舒心、便捷。

学习毛相林同志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毛相林之所以被称为“愚公”,除了他身上那种不畏艰难,敢与坚石硬碰硬的精神外,还因为他扎根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奉献精神。作为村里出名的热心肠,群众有困难,他一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为盖房子还缺人手的家庭去做义务帮工,为家庭困难娃娃上不起学的家庭送去自己的私房钱等等。作为民航人,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心系旅客,为旅客排忧解难。旅客有问题,主动迎上去解答,无法解答的也要帮旅客去询问;旅客有困难,晚到或行李破损等,主动帮忙联系寻求解决办法。旅客的事都不是小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才能让旅客满意,得到旅客的支持和信任。

学习毛相林同志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绝壁上修路的时候,毛相林说:“我是修路发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险的活必须带头;哪里有困难,共产党人都应该第一个站出来。”于是他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睡在窝棚最外面,在腰杆上拴根保险绳,另一头系在老树根上,怕夜里翻身掉下悬崖。这种知重负重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党员学习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难处,民航业也不例外。遇到航班延误或取消,或者值机排队时间太长,又或是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旅客等特殊情况时,党员们要向毛相林同志一样迎难而上,第一时间站出来做好旅客的解释工作、配合航空公司妥善安排,临时加台保证保障时间等,这是我们作为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毛相林同志与时俱进、畅树新风的价值追求。下庄村出山的路修通之后,为了脱贫,毛相林学习别村经验开始种漆树、养蚕、养羊,但都失败了。不轻言放弃的他又请来了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阳光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最终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在实现整村脱贫之后,他又争取到下庄的乡村振心开发项目:依托下庄精神,打造乡村旅游,相信只要走对了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也要学习毛相林同志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遭受一点挫折就放弃。在当前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学习好各项疫情防控小知识、规范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推出“无接触”式服务、鼓励旅客使用手机app自助值机和扫码登机、为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提供一对一服务等举措,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安心上岗,也更是为了旅客们能放心出行。

历经二十余载,毛相林同志带领着下庄村“凿”出了出山路,也“凿”出了脱贫致富路。这种不求吹糠见米的“愚公”的精神不仅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们要“以初心换民心”,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敢担当善作为”。作为民航人,我们也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旅客们的心窝里,在元旦、春节假期即将到来之际,更要牢牢守住疫情防线,做好疫情防控和航班运行安全的保障工作,确保旅客出行平安顺畅。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四

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时全县村级干道建设规划是由易到难,下庄的路太艰险,未列入规划,县上何时规划修路也不确定。但下庄人要想改变贫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1997年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

自修路以来,毛相林身上的担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为了早日修通绝壁路,毛相林最长在工地驻扎了3个月没回家。

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__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五

毛相林:我出生于1959年,出生后,母亲没有奶水,是集体食堂把我养大的。在那个年代,集体食堂也没啥吃的,村民们就用菜叶兑水喂我,这东西吃了也不长肉。大家都说我活不了,但还是一直坚持喂我。在那样的条件下,我最后还是活了下来,虽然个头小,但力气大,干活也不错。

cqdk全媒体:在下庄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毛相林:童年就是日复一日地劳作。我小时候很可怜,父亲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干不了活,我母亲身体也不大好。那时大家都在集体(生产队),靠挣工分吃饭,我家没什么劳动力,挣不了多少工分,自然就成了“缺粮户”,所以我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后来我长大一点,又是家里老大,底下还有4个妹妹,农活自然就落到我的肩上。从10岁开始,我就可以一个人放一头牛,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到山上放完牛再去上学,天天如此,就这样到了14岁,父亲病情严重了,我初中上了半年就不得不辍学回家。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集体(生产队)劳作。

毛相林:没有,从来没有过,我干活都是从天亮干到天黑。我把劳作当成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不去做,就没有粮食吃,全家的生活就更困难了。我认为后来修路,也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那时大家都说这件事很难,但再难我也要坚持去做,因为如果不修路,下庄就永远没有出路。

cqdk全媒体:这样的成长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毛相林:我是自小就吃过苦的人,懂得“辛苦才能讨到饭吃”的道理,所以一直能吃苦,成熟得比较早,做任何事对自己的要求也高。过去饭不够吃,我饿着肚子也要去干活,现在吃得饱、穿得暖,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只要回顾过去,想到当年的经历,我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感到害怕。

cqdk全媒体:下庄人一直这么团结吗?

毛相林:在我看来,下庄人一直是紧紧团结在一起、不分你我的。我再讲一个小故事,以前村里穷,乡亲们都没有好衣服穿,村里有一户相对比较富足的人家,他有一件好衣服,其他村民如果要出去到亲戚家参加宴席,都会来他这儿借衣服。他这件衣服,很多村民都穿过,你说这是不是不分你我?正是因为下庄人有这种团结精神,所以修路那会儿我一组织,全村人都来了。

毛相林:是这样的。不瞒你说,年轻的时候我也到湖北省宜昌市打过工,但干了两个月就回来了,不是外面不好,而是村里给我写信,说需要我,让我回来。以前,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出去打工挣钱,我每次都说我肩负着责任,如果我丢下老百姓出去了,就是对党不忠,对老百姓不负责。我们这个地方虽然穷,但是再穷我也要想办法让它变好,带领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六

毛相林,现任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为了改变下庄贫困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带头引路,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了广大村民,树立了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光辉榜样。20__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那条绝壁“天路”越来越热闹了。

自从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荣获“时代楷模”称号以来,这条路正迎来一波又一波客人。大家不辞辛苦,只为看一眼挂在绝壁上的“天路”和那修路的人。

毛相林就是那带领全村在绝壁上凿路的人。他生在下庄、长在下庄,一辈子工作在下庄。他没有读过万卷书,更没有行过万里路,但他身上却有那么一股子劲儿,激励他带着下庄人从开凿绝壁“天路”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走上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形成了令人敬佩的“下庄精神”。

在偏僻闭塞的大山深处,这些精神是怎样在这位普通农民身上生长起来的?

带着这个疑问,cqdk全媒体记者一行来到下庄。我们发现,毛相林血液里流淌着的这股能量,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与党的培养和教育有关,与乡亲们血脉相融的感情有关,与下庄的年轻人有关,当然,也与修路有关。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七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在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口井”从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悬崖绝壁,仅东面略微缓一些,祖祖辈辈沿着岩缝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隐藏其中。

1997年,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

修路有多难、多险、多苦?

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没有挖机,就在悬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两脚蹬,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了7年,路修通的那一天,下庄村全村的人都出动了,“我们把村民喊到对面的那个梁上,看到车从高处慢慢地往下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拍巴掌,高兴得不得了,我自己也感觉有些骄傲。”毛相林回忆到。

想过好日子,村里就要发展产业。毛相林请来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养殖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猪。

“我们全村柑橘产的有650亩,今年预算销售额达到九十万,西瓜能达到十来万, 100多亩桃园也可以达到一、二十万。”毛相林称。

20__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到20__年底,全村累计64户26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29%,人均收入达1.2万元。

明年下庄村计划重点打造第三产业——旅游。毛相林预算了一下,每年下庄村的游客能达到两千人次,他正发动村民申报农家乐,反响热烈:“老百姓很高兴,踊跃地报名。”但光报名不行,毛相林要对申报条件严格把关:首先房屋要漂亮整洁,卫生条件好;其次房间够多,能住上十来个客人;最后还要有服务意识,炒菜水平也得过关。他计划先发展一批条件成熟民居的建造农家乐,其他的村民来学习,学好了、学到位了,也可以开办。

毛相林先进事迹简介篇八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重庆巫山人,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1997年,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整整用了7年时间,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在毛相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下庄村2016年在巫山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大大改观。2020年10月16日,毛相林同志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毛相林以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们要向毛相林同志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贫困补助申请书(精选6篇)

下一篇:2024端午节活动前致辞 端午节活动致辞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