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18篇)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18篇)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一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二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体现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出现较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问题如若不引起注意,则将会在发展之中进一步的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合理化,有其在整体布局上,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难以与当地实际发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栾川县的面子工程,从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尚未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铺浪费,花费了众多建设资金,这种资金的浪费,将会影响其他建设的发展,进而对农业经济起着制约作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进程中,出现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就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言,其建设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体现在贫困地区,受到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当地发展的制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上加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做好先进科技与技术的引用,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在国家投资建设中,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农业招商引资的困难,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顺,影响农业发展整体形象,既浪费了国家经济资源,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阻碍着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脱离政府扶持而独立进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将导致农村建设无法进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造成农村基础建设无法发挥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四)机械化难以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规划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整体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机械化,以其为减轻农民负担,造福农民,但这种计划并没有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些山区地区农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机械化建设,当地政府投入众多,但这些机械化建设,在实际难以运行,至此造成经济运行缺失,基础设施资源浪费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开垦农地,致使周边地区耕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耕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业收入,因此这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的不足体现,制约的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增长。

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一)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三

农业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名称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一、 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薏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薏苡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它的别名有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珍珠米等30多种。薏苡的营养价值堪称禾本科作物之王。薏苡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其粮药作物的两栖性,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薏苡的产量和品质均与栽培技术有密切的联系,栽培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用量、微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影响薏苡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为了提高薏苡的产量,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薏苡产量高低除受群体影响外,还受个体生育状况的制约,对薏苡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分析植株个体生育状况及生产效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调查研究,掌握薏苡的生长期习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确定栽培方案。

结合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旨在找到薏苡的最优栽培措施组合,为薏苡在贵州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 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薏苡(coix lacryrma-jobi l.)是中国古老的药食兼用作物,属于禾本科(granneae)薏苡属(coix),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1-2]。它的别名有薏米、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药玉米、草珠、苡米、珍珠米等30 多种[3]。

薏苡具有健胃、强筋骨、去风湿、清热解毒、防癌等药用功能,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粮药作物的两栖性,成为人们经常食用的保健食品[4], 薏苡因其植株生物产量高,也可用做绿肥、饲料,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称[5],薏苡的栽培、育种、营养保健及药用成分、食品开发等方面已有研究报道[6-7]。

薏苡品种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除栽培品种外,南方尚有许多野生薏苡。薏苡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种间极易杂交,因此,各类型遗传杂合性十分丰富,果实品质、大小、硬度、颜色等方面也易发生变异,可形成一系列栽培品种。所以近几年育种研究较为活跃,如江苏、辽宁等省已初步育出几个优质高产的薏苡新品种。

在栽培技术方面,针对影响产量的主要问题,如黑穗病防治、合理施肥、改旱作为水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江苏省昆山市改旱作为水栽,薏苡平均亩产达到250-320kg,高于国内其它省区平均亩产150kg的水平。杨念婉等[8]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林炎照[9]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提高薏苡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基础上,要协调好株数与粒数的矛盾,才能获得高产薏苡。xxx群等[12]对薏苡的育苗方式、播种期、密度、施肥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赵杨景[11]就薏苡钾肥施用量做了试验研究。有关专家对薏苡n、p、k元素的需要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三大要素对薏苡茎、叶干重影响的顺序为:n>p>k,对根重的影响顺序为n>p>k;缺n时产量极低,缺k空壳率高,千粒重下降。对薏苡黑穗病的防治研究较多,主要以高温烫种处理种子效果最好。中国农科特产研究所于1994年采用合理密植、因需施肥、种子消毒、人工授粉等综合措施进行薏苡的栽培试验,达到了高产的效果,经测产,薏苡每公顷产量5400kg,实际产量达到每公顷2200kg的产量证明薏苡有极大的增产潜力。钱晓晴等[10]研究了薏苡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施肥的关系,人们对薏米的平衡施肥栽培技术研究不多,农民广种薄收,效益却较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以有机肥之长,补无机肥之短,合理配伍施用,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产量品质不可缺少的措施,两者不可相互代替[13-14]。一些研究还表明,在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不足50%,气温低于30℃,花粉很快丧失生活能力,这可能是南方热带薏苡种植区和北方干旱种植区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相关专家也对生长调节剂对薏苡株高的矮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薏苡在我国栽培应用历史悠久,但生产发展却十分缓慢,其原因有三:一是平均产量低,高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化学与药理学系统深入研究不够,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不足;三是薏苡米出价高机械不配套,加工米质不过关。薏苡应是开发前景十分好的重要谷类作物之一,第一、薏苡具有高产的潜力,如果栽培措施得当,加上收割、运输、脱粒损失减少,每公顷产量可达5000kg以上。第二、薏苡仁蛋白质含量比大米,玉米高近一倍,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富含锌元素等人体缺乏的无机元素,因此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第三、由于薏苡源是水生植物有较强的抗涝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作物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低洼易涝地栽种,掌握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主要栽培措施,并能获得高产。

在贵州有关薏苡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为了提高薏苡在贵州的产量和效益,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 研究内容

(1)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影响

通过物候期记载,出苗率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测定、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研究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影响。

(2)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成熟后按照小区分别单打单收,统计产量,分析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找出薏苡栽培的适宜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确定最佳栽培措施。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选择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的`播种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为试验处理因素,分别设置三个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从中选出最优栽培组合。

4 试验方案(研究思路)

4. 1 试验处理与水平

(1)密度a:行距固定为35厘米,通过调节株距控制密度,株距分别为a1:20cm、a2:30cm、a3:40cm。

(2)追肥量b(利用复合肥控制纯氮量),出苗后30天和60天各追施50%。b1:120公斤/公顷,b2:150公斤/公顷,b3:180公斤/公顷三个水平。

(3)生长调节剂c,出苗后45天喷施一次生长调节剂,出苗后60天喷施磷酸二氢钾。c1:助壮素,c2:多效唑,c3:缩节胺磷酸二氢钾?。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表1,表2),设三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三个区组,每个区组9个小区,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1)记载各处理的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等。

(2)出苗率调查

(3)生长发育动态观测。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定株高。

(4)干物质积累量测定。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烘干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5)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做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6)成熟期考种,收获前每小区随机抽取20株进行考种,主要包括株高、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

(7)产量测定

(8)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直链,支链淀粉测定(测定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写)。

田间布置图;

重复三 重复二 重复一

9(处理) 1(处理) 7(处理)

2(处理) 4(处理) 5(处理)

1(处理) 3(处理) 9(处理)

5(处理) 6(处理) 1(处理)

8(处理) 2(处理) 4(处理)

7(处理) 9(处理) 6(处理)

4(处理) 5(处理) 3(处理)

6(处理) 7(处理) 8(处理)

3(处理) 8(处理) 2(处理)

重复之间留50厘米的走道,处理之间留30厘米的走道。

6 数据处理

通过excel 和 dp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四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导论 12-32

选题背景 12-15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13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合作社加强纵向控制 13

发达国家合作社朝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3-14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14-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6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6-28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国内研究综述 22-27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27-28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8-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28-29

研究方法 29-30

数据获得 30-31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31-32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理论基础 32-44

纵向一体化理论 32-36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别 32-33

纵向一体化与范围经济:古典经济学视角 33

纵向一体化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视角 33-35

纵向一体化与社会分工:分工视角 35-36

农业的一体化理论 36-40

农业的基本特性 36

农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6-37

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37-38

农业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38-40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40-4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40-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41-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作用 42-43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4-53

国外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情况 44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现状 44-5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纵向一体化情况基于宏观数据 44-46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调研数据 46-50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本章小结 51-53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53-64

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53-55

价值增值法 53

主辅分离法 53

投入产出法 53-54

里昂惕夫指数 54

davies-morris 指数法 54-55

定性评价法 5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及测度模型 55-60

指标体系构建 55-57

指标权重确定 57-60

测度模型 60

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60-63

数据整理 60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0-63

本章小结 63-64

第五章 纵向一体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分析 64-72

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64-66

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4-65

合作社治理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5-66

理事长特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政府支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66-68

理论模型构建 66-67

计量方法选择——二元 logistic 模型 67-68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68-70

变量统计性描述 68-69

实证分析 69-70

本章小结 70-72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合作社角度 72-84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72-74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2-73

交易成本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

自身特征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74

外部环境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4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选择 74-75

理论模型构建 74

计量方法选择——tobit 模型 74-75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75-82

模型变量及统计性描述 75-77

计量结果与讨论 77-82

本章小结 82-84

第七章 社员参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员角度 84-95

研究假设 84-87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85

社员信息化特征 85

社员生产特征 85

社员入社特征 85-86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 86

交易成本 86-87

村庄特征 87

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87-88

理论模型构建 87

计量方法选择——有序 probit 模型 87-88

变量统计性描述及计量结果分析 88-93

变量统计性描述 88-90

估计结果分析 90-93

本章小结 93-95

第八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和边界讨论 95-111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95-103

合作社不同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原则 95-96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及案例分析 96-103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10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演进路径 103-105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原则 105-109

与合作社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性相适应 105-109

建立在合作社自身实力基础之上 109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边界讨论 109-110

本章小结 110-111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117

研究结论 111-113

政策建议 113-115

提高对合作社财政扶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合作社发展 113-114

促进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严格监督各项法律、政策的落实 114

合作社应制定纵向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有效风险规避机制 114-115

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着重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115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的素质和水平115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115-117

参考文献 117-124

附录 1:合作社理事长调查问卷 124-131

附录 2:合作社社员(农户)调查问卷 131-138

致谢 138-140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基于此,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整体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全面了解农业区域经济理论及其特点等,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农村经济阶段

农村经济一直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的种植与养殖是农业区域注重的关键要素,然后确定收购与缴纳的明细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很多国营性组织以及合作性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技术缺乏先进性,产生的经济总额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区域经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各个乡镇企业,销售渠道逐渐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资本的投入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对企业的建立带来了一些影响。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在扩大,区域之间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沿海城市、发达城市下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而由此便形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

三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也不断地加快,农业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农产业与加工业等快速兴起,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向小康社会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很多目标,一些城市在竞争中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区域重点的城市,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如广东东莞、广州等。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农村化

农村化是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如果脱离了它们,农业经济也将不会存在。农村与农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发挥它们的优势,积极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具体而言,农业区域经济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中发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划分等。以县城区域经济为目标,进行社会再生产,其中涉及生产、划分、消费等活动,在一定的地区内开展,某些职能权限都在所规定的区域之中。

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所有经济的总和,其中包括各项产业、市场经济所有制,农民经济收入,政府支出与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区域经济体现出来了显著的结构化特点。

综合性

农业区域经济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行业、领域和机构。农业区域在运行中将生产、制作、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为一体,因此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3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

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使得无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性,其自身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与空间性,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较快地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区域较小的凝聚力也会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严重落后,整体的发展必然会严重落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寻求市场,以市场性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性原则。只有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才会突破各种限制性的因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转变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贴市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资源整合不足

农业区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资源有限,涵盖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生产资源要素等,缺乏先进的人才、科研、设备等。农村当地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等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环境、生产将会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意识,积极寻求市场经济交接点,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整合市场资源,将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只有完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的职能,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农业区域经济总值,提高农业的财政能力。

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现代化农业停留在初始阶段,第二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比例严重不协调,传统产业仍占绝大多数,创新的产业屈指可数,各个产业之间的对接性不强,工业也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帮助。针对此问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管制农产品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的养殖业及林业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布局。

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财政在农村农业的投资与支出随着发展在增加,但仍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农业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的较大项目产业都会建立在大城市中,农业区域无法依赖较大的项目产业,进而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完善政策体制,如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补贴制度,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借贷绿色渠道,避免融资困境,从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严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六

论文(设计)名称 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一、 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薏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薏苡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它的别名有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珍珠米等30多种。薏苡的营养价值堪称禾本科作物之王。薏苡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其粮药作物的两栖性,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薏苡的产量和品质均与栽培技术有密切的联系,栽培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用量、微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影响薏苡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为了提高薏苡的产量,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薏苡产量高低除受群体影响外,还受个体生育状况的制约,对薏苡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分析植株个体生育状况及生产效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调查研究,掌握薏苡的生长期习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确定栽培方案。

结合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旨在找到薏苡的最优栽培措施组合,为薏苡在贵州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 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薏苡(coix lacryrma-jobi l.)是中国古老的药食兼用作物,属于禾本科(granneae)薏苡属(coix),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1-2]。它的别名有薏米、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药玉米、草珠、苡米、珍珠米等30 多种[3]。

薏苡具有健胃、强筋骨、去风湿、清热解毒、防癌等药用功能,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粮药作物的两栖性,成为人们经常食用的保健食品[4], 薏苡因其植株生物产量高,也可用做绿肥、饲料,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称[5],薏苡的栽培、育种、营养保健及药用成分、食品开发等方面已有研究报道[6-7]。

薏苡品种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除栽培品种外,南方尚有许多野生薏苡。薏苡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种间极易杂交,因此,各类型遗传杂合性十分丰富,果实品质、大小、硬度、颜色等方面也易发生变异,可形成一系列栽培品种。所以近几年育种研究较为活跃,如江苏、辽宁等省已初步育出几个优质高产的薏苡新品种。

在栽培技术方面,针对影响产量的主要问题,如黑穗病防治、合理施肥、改旱作为水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江苏省昆山市改旱作为水栽,薏苡平均亩产达到250-320kg,高于国内其它省区平均亩产150kg的水平。杨念婉等[8]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林炎照[9]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提高薏苡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基础上,要协调好株数与粒数的矛盾,才能获得高产薏苡。xxx群等[12]对薏苡的育苗方式、播种期、密度、施肥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赵杨景[11]就薏苡钾肥施用量做了试验研究。有关专家对薏苡n、p、k元素的需要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三大要素对薏苡茎、叶干重影响的顺序为:n>p>k,对根重的影响顺序为n>p>k;缺n时产量极低,缺k空壳率高,千粒重下降。对薏苡黑穗病的防治研究较多,主要以高温烫种处理种子效果最好。

中国农科特产研究所于1994年采用合理密植、因需施肥、种子消毒、人工授粉等综合措施进行薏苡的栽培试验,达到了高产的效果,经测产,薏苡每公顷产量5400kg,实际产量达到每公顷2200kg的产量证明薏苡有极大的增产潜力。钱晓晴等[10]研究了薏苡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施肥的关系,人们对薏米的平衡施肥栽培技术研究不多,农民广种薄收,效益却较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以有机肥之长,补无机肥之短,合理配伍施用,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产量品质不可缺少的措施,两者不可相互代替[13-14]。一些研究还表明,在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不足50%,气温低于30℃,花粉很快丧失生活能力,这可能是南方热带薏苡种植区和北方干旱种植区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相关专家也对生长调节剂对薏苡株高的矮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薏苡在我国栽培应用历史悠久,但生产发展却十分缓慢,其原因有三:一是平均产量低,高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化学与药理学系统深入研究不够,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不足;三是薏苡米出价高机械不配套,加工米质不过关。薏苡应是开发前景十分好的重要谷类作物之一,第一、薏苡具有高产的潜力,如果栽培措施得当,加上收割、运输、脱粒损失减少,每公顷产量可达5000kg以上。第二、薏苡仁蛋白质含量比大米,玉米高近一倍,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富含锌元素等人体缺乏的无机元素,因此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第三、由于薏苡源是水生植物有较强的抗涝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作物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低洼易涝地栽种,掌握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主要栽培措施,并能获得高产。

在贵州有关薏苡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为了提高薏苡在贵州的产量和效益,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 研究内容

(1)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影响

通过物候期记载,出苗率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测定、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研究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影响。

(2)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成熟后按照小区分别单打单收,统计产量,分析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找出薏苡栽培的适宜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确定最佳栽培措施。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选择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的播种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为试验处理因素,分别设置三个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从中选出最优栽培组合。

4 试验方案(研究思路)

4. 1 试验处理与水平

(1)密度a:行距固定为35厘米,通过调节株距控制密度,株距分别为a1:20cm、a2:30cm、a3:40cm。

(2)追肥量b(利用复合肥控制纯氮量),出苗后30天和60天各追施50%。b1:120公斤/公顷,b2:150公斤/公顷,b3:180公斤/公顷三个水平。

(3)生长调节剂c,出苗后45天喷施一次生长调节剂,出苗后60天喷施磷酸二氢钾。c1:助壮素,c2:多效唑,c3:缩节胺磷酸二氢钾?。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表1,表2),设三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三个区组,每个区组9个小区,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1)记载各处理的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等。

(2)出苗率调查

(3)生长发育动态观测。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定株高。

(4)干物质积累量测定。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烘干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5)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做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6)成熟期考种,收获前每小区随机抽取20株进行考种,主要包括株高、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

(7)产量测定

(8)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直链,支链淀粉测定(测定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写)。

田间布置图;

重复三 重复二 重复一

9(处理) 1(处理) 7(处理)

2(处理) 4(处理) 5(处理)

1(处理) 3(处理) 9(处理)

5(处理) 6(处理) 1(处理)

8(处理) 2(处理) 4(处理)

7(处理) 9(处理) 6(处理)

4(处理) 5(处理) 3(处理)

6(处理) 7(处理) 8(处理)

3(处理) 8(处理) 2(处理)

重复之间留50厘米的走道,处理之间留30厘米的走道。

6 数据处理

通过excel 和 dp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七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八

「内容提要从小农户分散经营到大规模企业化经营的农地经营方式变革,不仅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改革发展的长远方向,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同时,为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供了现实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找到适合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财政支农政策,有效推进改革的稳步进行,则是根据中国国情所必须做出的宏观政策性安排。本文就我国农地经营方式变革中,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调整,以及进一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的政策取向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摘要题土地经济

「关键词农地经营方式/财政支农/大规模集中经营/农业企业/土地使用权流转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就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来看,要真正解决好这一复杂而又重大的问题就必须充分重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支持,并且紧密结合农业各方面变革的实际,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用地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它将代表今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管理、就业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并奠定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本文就农地经营方式变革的前提下,财政支农政策如何与其相互配合并促进其不断发展与完善加以探讨。

一、当前农地经营方式变革中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用地出现了许多如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企业化农业等一系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主观愿望,更是农业生产力自身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和现实工作在一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这一农业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许多问题。

(一)财政支农投入不足,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对农业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长,但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而且许多支农资金比重指标不断下滑(如图1)。

图1“八五”以来国家农业投入情况

注:1.从1998年起,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包括国债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2.从1998年起,国家银行农业贷款占国家银行总贷款比重以短期贷款计算。

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地方“吃饭财政”挤占挪用了大量有限的生产性支农资金,加剧了农用资金的供求矛盾,使得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许多基本生产经营条件不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和改善(如农业基础设施,抗病防灾能力,土地改良)。[1]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

(二)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模式不适应农地经营方式转变的需要

当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财政支农资金融通渠道多是通过各级政府层层转接,中间难免“雁过拔毛”,资金沉淀,导致支农资金专款专用缺乏保障,农业补贴资金流失严重。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国家农业补贴支持,增加了大规模农地经营的未来收益风险。而且,相对中央财政支农拨款而言,目前由于我国农业效益低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其投入成逐年下降的趋势(如图1)。这非常不利于农业这一因地制宜特点显著的产业的发展,因为只有地方政府最了解当地农业的真实情况。这使得从事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主体得不到地方政府亲民、切实的政策与环境支持,客观上不利于其发展壮大。同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建制有限,难以深入乡村,财政已有的支农性贴息贷款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小农户为对象,数量少、规模小,而那些大规模的农地经营者需要的是较大数量,能够及时、足额、到位的农业贷款,这种供求矛盾急需调整。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制约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发展

在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中,预算内就有“农业基建拨款”、“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业事业经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11项。此外,国家还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等专项支农基金,但纵观这些支农资金,关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的却几乎没有。这一方面是由于所有制、城乡分离、户籍制度,以及侧重工业发展等历史原因,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以土地作为农民农村社会保障依据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农产品效益低下,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脱离土地转向非农产业部门的农民逐渐增多,如不妥善处理好之一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土地使用权大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即农民难以割舍土地,而且妨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治理模式的建立,即难以形成企业化、产业化的新农业,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成本和负担,这样就为现有土地上的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单位的转移设置了一大障碍。

(四)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第一,当前的农业税费改革以及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将逐渐形成农业税收的真空,使得农民享受国民待遇依据无着,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基建及公共事业的投入,不利于为农业现代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农业税转型重视不够。当前我国农业税费的交纳主体分散、征收交易成本过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小农户的分散经营造成的。如果不能将原来资源税性质的农业税转型为所得税性质的农业企业、个人所得税就一定不适应新型农地经营方式法人业户的要求,同时也难以实现城乡税制一体化。第三,缺乏完善有效的农业税费改革。这非常不利于吸引大规模农地经营者以及非农资金对农业进行投入,使其形成在长期减少经营成本,扩大收益的良性预期。第四,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没有成为农业税费制定、执行、收益的真正主体。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导致基层政府财权、事权不统一,无力支持地方农业发展,致使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建立缺乏地方政府的推动力。

二、农地经营方式变革的必然与财政支农的适应性变化

农地经营方式的变革有其许多必然因素,财政支农政策面对这种变革应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从而支持和推动这一变革顺利进行,并不断完善。

(一)家庭小户经营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财政支农应转变对象

当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从高度集中经营转变而来的以小农分散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多数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有分没有统,农业公共服务,特别是科技推广服务缺乏资金,人才流失严重。[2]而且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我国人均耕地2003年只有亩,且条块分割,原集体所有的大型农机具缺乏维护,无法发挥其功效。这就更加不利于农业科技规模效益的产生,许多先进农用机械无法在零碎分散的土地上使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财政支农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应当认清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的大趋势,实行鼓励土地流转、集中的政策,将支农对象放到农地规模经营的生产大户或农业企业上来,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二)小农户抵御、承担风险的能力很弱,财政支农应以创造性思维改变现状

农业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制度风险。首先,面对自然风险,如洪涝灾害,小农户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灾、抗灾自救体系,不仅资金缺乏,而且土地分散经营难以统一规划,最终只能全部依赖政府支持。其次,面对市场风险,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下,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单个农户无法掌握较为详实的市场动态和信息,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最后,面对制度风险,小农户没有能力组织起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业利益集团与侵犯其权益的行为做斗争,制度的变化只能被动的接受。为了避免制度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许多小农户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的经营,不愿改良土地长期投资。另外,农户家庭无力抵御和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在没有相应保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情况下,将进一步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以上这些问题同样是财政支农政策关注的焦点,以往财政支农资金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相当巨大,但收效甚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财政支农以创造性思维重点支持农地规模经营者,从各方面发挥其抵御和承担风险的优势,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加稳健。

[nextpage]

(三)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支农应因势利导

由于近年来粮价持续低迷,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粮收益微薄,甚至严重亏损,致使农民农业收入出现增长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倒退的表象。这与外出打工和其他产业相比,收入上存在明显差距,于是农业劳动力流失,土地闲置、撂荒等现象接连出现,这客观上要求重新整和农业用地,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农地规模集中经营的新模式。财政支农政策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这一客观变化,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农地流转机制的市场化运作,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扶持农业大户与农业企业的大规模土地经营,发挥其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以工业化的新形式将农民合理自愿的附着在土地上,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压力。

(四)入世后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方式必将遭受冲击,财政支出应变被动为主动

我国全面进入wto以后,以农业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的我国农产品必将遭受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所产农产品的强烈冲击。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我国农地经营方式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格局,建设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的现代新农业,发挥有限耕地的最大效益。制定财政支农政策的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wto对于农业的有关规定,主动出击,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为现代化农业打造良好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合理运用“黄箱”政策增强新型农业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为其生存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三、积极推进农地经营方式转变,努力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要作好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工作,就必须顺应农业客观发展的需要,克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分散经营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缺陷,积极推动向农地大规模集中经营的生产方式转变,并将其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当前情况下,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效率,作好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工作,改革现有土地制度与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包括土地流转,大规模集中经营,农业企业化等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这一“新时期的土地革命”进行到底。

(一)彻底变革农村土地制度,增强财政支农针对性

首先,建议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改为国家所有(目前,许多地方乡镇企业的原集体所有的农地已经转为国家所有)。打破土地所有权的条块分割,由国家统一掌控全国农地的所有权,这有利于彻底清除农村基层集体组织、官员利用土地集体所有制,谋求一己私利,腐化堕落,形成乡村权势阶层的温床。[3]同时,给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即将原先掌握在集体组织手中的转包、转让、出租等土地处分权还给农民,使其与土地经营权一起形成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最终,让农业经营主体直接与代表国家的政府签署土地使用权合同,不再通过农村集体组织。这一方面维护了农民权益,另一方面为农地大规模集中,土地市场化流转和农业企业经营扫清了体制障碍,减少了阻力,降低了成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财政支农资金分配规模化、集中化的使用程度也会大幅提高,其针对性也将更加明确,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率将会有大的提高。其次,在国家全面掌握农地所有权之后,要尽快组建国有农地产权交易市场(当然,这是一个只包括使用权的产权交易市场),将它纳入现有的国有土地交易流通市场,交xxx及xxx管理,具体负责设置、运行各地的农地产权交易所。这一举措将极大的促进农地自由流转,为其规模经营创造必要条件,而且市场上表达出的信息可以作为国家监控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依据。最后,在进行了以上改革之后,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体制也应做配套改革。改变以往支农资金多头管理,流失严重的情况。建议将这一资金统一划归各级农业发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重点突出专款专用,相关支农款项直接打入农业大户或农业生产企业在这一指定银行的专用账户,最大程度的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挤占挪用。最终形成xxx、xxx管农地,农业发展银行管农资的新型支农管理格局。

(二)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形成与支农财税体制改革

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即可以是个体大型农场,也可以是私营、合伙农业企业,还可以是生产型农业公司,但共同点都必须是大规模集约化的农地生产经营者。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单位成本,产生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逐渐无法生存)。这非常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经营者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农地经营方式的变革,特别是企业型、公司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建立将在诸多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案之一,而支农财税体制的大胆改革也必将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力量。首先,企业化的农业生产者要以现代企业治理模式管理、运行该企业,做到资金管理规范,账目清晰。这样就可以在农业费改税,并逐步取消农业税后,开征农业企业所得税。同时,保持增值税等流转税对农业的倾斜保护政策,解决农业税收真空的问题。其次,企业化农业将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现状。已将个人或家庭的农地使用权转让出去的农民可以选择进城务工或在非农产业的乡镇企业就职,也可以自愿受雇于得到大量农地使用权的农业生产企业成为农业工人。这样,农村劳动力市场将逐渐形成,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可以附着在土地上解决就业问题,其收入也就转变为工薪收入,自然纳入工薪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而农民个人的土地转让费收入,可以与成交方协商一次收款或定期分摊收款,同时交纳所得税。另一方面,财政支农也应将建立农业工人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工作列为重点,尽快出台相关规制,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缺失问题,维护农业工人权益,保障农业稳定发展。这里还建议建立农业工人工会把农业工人组织起来,在劳资双方的合作与斗争中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权益,这也必将成为整体改革方案中财政支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改革后的“三农问题”将随着农民逐渐向农业工人转变而成为“二农”问题。另外,企业化农业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小农户信息不灵通,抗风险能力弱的情况。同时,有利于形成农业利益集团,在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财政支农的主客体之间形成权力制衡。总的来说,企业化农业与支农财税体制改革的思想核心是一个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解决“三农问题”为重心的整体改革构想。

(三)健全财政支农法律体系,保障农地经营方式转变顺利进行

拥有一个健全的财政支农法律体系是保障农地经营方式转变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一法律体系必须与其他农业法律法规保持原则、立场上的一致性,并辅之专有作用。建议在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从法律的高度支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通过正规合法的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集中起来的耕地能够实实在在的用于农业生产,财政支农政策可以得到真正落实,而且对应于《农村土地承包法》“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的规定。[4]同时,坚决打击不法投资商利用市场化交易恶意炒作农业用地,从而产生新的抛荒。第二,要完善农业税收法规及财政支农资金发放标准的法律规定,出台反耕地垄断经营法,从而严防恶性土地兼并,使农业经营个体无法从中得到经济利益甚至遭受法律制裁。第三,要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公司法》法人概念(建议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并规定其成立、变更、注销,以及破产等情况,同时认定为财税支农法规中的客体。特别是当出现农业企业破产时,可将其拥有的农地使用权在流通市场上转让给其他农业生产者,保证农业用途。如转让不成功,政府有权收回土地与其他农业生产者签订使用合同。第四,财政支农法规应与《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相配合,共同构成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的法律规范,使这一市场的真实供求交易与投机交易相得益彰,规范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国内又一重要的新兴资本市场。第五,财政支农法规中应明确农地使用权期限的规定,同时与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相结合,将当前零散农户耕地使用权向农业生产企业流转视为一级市场,这样农业生产企业将逐渐获得大部分农地的剩余使用期限。接着,当这些农地的剩余期限到期时,农业企业再与政府签订相应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同时上市流通成为二级市场的交易标的。

(四)依据农地经营方式变革的要求,改革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体制,转变职能,调整财政支农方向

在农地大规模集中于各个农业生产企业之后,农村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也随之集中于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正规化”农业生产主体。与以往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逐一管理相比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事务的强度和数量会相应下降,工作效率也会有大幅度提高,这就为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这十分有利于农村基层地方行政单位的合并与精简。由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政府工作量减少,村与村、乡与乡、甚至县与县之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基层政府机构人员膨胀问题,将节省出来的行政事业性支出用于提高集中后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以及补充财政支农资金。其次,精简后的农村基层政府还应重新明确其财权和事权。财权方面建议将农地使用费收入及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上的印花税收入由中央与地方分成,将农业企业所得税、农业个人所得税全部留归地方政府支配,这样进一步将分税制贯彻于省级以下的行政级次。另外,改革后中央会加大对农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其中除保证地方政府正常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行政事业费用补助划归地方政府使用外,大量的支农性资金补助,如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交通等条件而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划拨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则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协。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九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

摘要 3-4

abstract 4

1 绪论 7-12

研究背景 7-8

研究目的及意义 8-9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9-10

研究的技术路线 10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0-12

研究的重点、难点 10-1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1-1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8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12-13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7

本文基本观点 17-18

3 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农业效率的现状分析 18-25

农业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 18-23

全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现状 18-20

陕西省农业劳动力素质现状与问题 20-23

1990陕西农业产出效率分析 23-25

4 陕西省农业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25-34

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标项的选择与度量 25-27

丹尼尔森理论 25-26

陕西省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实证测评 26-27

测算农业技术效率的模型选择 27-30

sfa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30

数据选择 30-31

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31-33

实证的基本结论 33-34

5 对策建议 34-38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人才保障机制 34-35

提高农业劳动力农机作业水平35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农产品加工技能 35-36

优化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 36

扶植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 36-38

6 结论 38-41

主要观点 38

不足与展望 38-41

参考文献 41-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3-44

致谢 44-46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一

所谓的农业机器人主要是一种从不同程序的软件进行控制,以便能够对各种作业进行很好的适应,能够对农作物的种类进行适应和感觉,对于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比如说视觉检测以及演算等等人工智能新一代的无人自动操作的机械。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模式:

农业机械自动化想要得到良好推进,必须要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进行克服,并且要在不断尝试的方法以及方案中保证持续前进,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想要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要实施自动化选择

想要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必须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现实条件以及实际情况,以便能够提升农业作业精度以及农业作业的效率,节约生产能源和资源,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将其作为标准,对不同类型的自动化模式在这些方面效果进行公正和公平的评价,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选定一个自动化的模式,呈现阶段式的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

2.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要实施开发控制系统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还要将农业生产高效率以及高精度作为目标,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进而节约农业生产的资源,实现安全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以便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自身农产品消费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如果人们片面追求高度的自动化,并且过于追求高端和尖端的技术,进而研制以及开发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价格昂贵自动化的设备以及技术,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方法。农业机械自动化一直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担任着主角,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机械化农业的生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也就是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少能够准确、迅速以及非破坏性对农产品以及农作物活动、生物学性状的一种传感器,因此,必须要对自然环境下研究以及开发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处理装置,特别是那些能够从培养液以及田间检测出发育、生长的一种传感器,这一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的开发对于作物生产设施化以及工厂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和必须。

除此之外,还要开发一个相应参数的控制装置,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和必要。伴随着当前电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也会从农业机械自身一部分自动化转向一种无人操纵的自动化、农业机器人不断发展,农业一定会变成一种高度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要实施自动化选择以及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要实施开发控制系统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模式。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二

摘 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生源多样、年龄及知识结构差异大,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不规范,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科w,学位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该文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农业推硕士 教学质量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1]。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3]。(1)该领域研究生的生源多样,年龄及知识结构差异大。(2)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较少,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3)高校“双导师”队伍建设普遍不完善,不能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4)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普遍存在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及创新性明显不足的情况,且论文评审和质量评估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

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开办时间较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因此,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1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构建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背景及社会实践的不同进行归类,并按照国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导师要求相对较高。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但生产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构建多样化的导师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导师和校外研究员共同负责,其中校外导师以辅助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践条件以及在学位论文选题和指导中能够切中现实生产问题,从而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4]。

2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及专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拓宽基础,突出应用,同时可以开设多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发挥学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和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切合高校农学建设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听取农业推广委员会与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已毕业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等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订出适合的培养方案。比如,在公共课程构建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可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农业技术推广的经典案例,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价以及科技论文写作、推广口才与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构建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前沿和交叉知识的传授,还要适时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学术研讨及科技前沿讲座等多样化形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与校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实习岗位。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是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的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研究生、导师、专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4]。论文选题需要研究生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可以在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中选题,也可以从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中选题,还可以自行选择课题。提倡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自选课题。

确定选题后,研究生应全面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预研究,探索课题的可行性。然后在有一定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在导师及开题答辩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开题环节。开题后进入正式研究阶段,应全面深入详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大量研究,撰写中期检查报告,在导师及中期考核专家小组指导完成中期考核环节。专家小组在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充分论证,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后进行后续研究及完善,并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应严格遵守撰写格式,其形式可以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等。答辩之前应匿名送审同领域两名专家进行评阅,研究生根据专家评阅意见完善修改论文后方可进行答辩,如果评审意见很差则延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应严格符合相关流程,确保其专业性及严肃性。专家成员要严格审查论文质量并对论文进行评估及评优。答辩后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及完善后才能提交学位委员会,最后由专业学位委员会完成学位论文的最终评估与评优。

农业推广技术在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大国的必要条件。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进行有效实施,大力推动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全面发展。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三

农业经济学毕业论文参考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四

一、企业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农业银行新员工激励方案设计

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员工的休闲文化,却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的每一处细节;并不是短期行为,更需要有效载体的支撑和有效的创建措施。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同时是一项新员工激励的领导与艺术。

(一)激励方案设计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农业银行新员工年龄层次决定其要面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众多需要物质资金的情况,由此带来物质高水平需求的重要性,增加其薪酬和福利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另一方面,入行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的需求也不停留在物质需求上,更渴望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认可和赞同,强烈的成长动机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使得仅有物质激励达到一定层次后就会遭遇瓶颈,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银行临柜员工激励方案设计应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优化结合并协调运用,使两者互相联系和补充,以共同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方案。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收效快且明显,但对于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性的程度有限。入行员工在胜任现行工作后,更加注重个人晋升和长远发展。银行工作的绩效短时间内难以衡量,需要长期客户的积累,因此长期激励能科学体现银行员工的工作价值,应作为更重要的激励手段。长期激励如培训或深造、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可以把新员工的个人目标与银行的目标相融合,充分体现银行与员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激励思想,可有效提高新员工的忠诚度。公平的基础上注意个性化激励。激励方案的设计必须以公平为基本前提,尤其在银行提倡团队合作的特点下,应尽量减少评价员工知识绩效中的个人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激励不能用单一形式,每个新员工的个人潜质、自我价值倾向、个人目标和要求等个性特征均有差异,银行应对新员工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和考核,明确其特点和优劣势,最大发挥个人的优势,如对于调查发现对物质敏感的知识型员工更侧重物质激励,对于物质不敏感的员工,采取其看重的精神激励。因此,农业银行新员工激励方案设计应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个性化激励,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合理、科学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新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及时调整激励措施。激励普遍存在一定的时效性,超前激励易使员工漠视反而弱视激励功能,滞后激励更可能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因此及时激励收效最佳,其保障措施在于激励的正确、明确与准确。另一方面,激励存在有限性和阶段性,新员工逐渐多为90后群体,个性需求和特点易变,相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行一定阶段后就可能失灵,需要实施新一轮的激励措施才能促进新一轮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等等。这都要求银行新员工激励策略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同时对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优化新员工薪酬福利政策实施

综合薪酬激励满足新员工的复合式需求,具体可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大类。外在薪酬为银行新员工提供可量化的货币性收入,如基本工资、奖金、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银行纪念品、礼品等可见的薪酬和福利,以全面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住房条件等;内在薪酬则为新员工提供不可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待遇,如优先的培训进修机会、对个人成就的表彰会、工作轮换、多元化晋升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构成全面的薪酬体系。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效能

在优化薪酬福利可以起到即时激励作用的保障下,通过三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激励效能,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可分别对应农行的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物质层的细节决定成败。营业厅中可见的农行logo、显示屏和灯箱等文化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各类规范和员工行为守则等书册,统一的制服、胸牌、笑脸等多种企业标示,以及农业银行落实的6s管理,各种细节均能在无形上带来员工的归属感并积极影响到员工的忠诚与信任,因此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工作环境美化、净化和现代化,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制度层的合规创造价值。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合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决定了新员工合规意识的充分必要性,表面上看来是在约束新员工行为以及减少其工作自主性和满意度。老员工以及领导层作为制度的阐释者和人,如果表率出的是负作用,则很容易束缚新员工。因此与制度文化息息相关的管理科学非常重要,“以人为本”原则下加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如绩效考核指标任务制定的合理性及其结果的有用性是否与上述综合激励体系挂钩。员工行为准则落实到业务经营中的程度又决定了企业理念的践行度。因此,加强合规建设不仅是在普及合规知识以及形成合规理念上下功夫,更要求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上下功夫。精神层的责任成就事业。农行的品牌宣传“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体现的成就大业与造福于民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何让新员工先见证到老员工、客户与农行的共同成长;农行晨会上必喊的“爱我农行、追求卓越”,如何使新员工内化于心等等。这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于新员工而言,需要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见证到多彩的合作双赢实例以及达成与领导同事间的创意沟通,再比如在不定时的激励性培训中是否能让新员工深刻感受到农行的人才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四)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员工激励方案实施

二、总结与展望

本文基于企业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农业银行员工激励研究,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为主、公平的基础上注意个性化激励、定期或及时调整激励措施为设计原则,在优化薪酬福利政策的保障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效能,并依此提出新员工激励方案的实施措施,包括注重创意沟通、完善支持性工具、设立知识共享平台以及建立导师负责制。本文研究本着科学、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理论推导设计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农行新员工激励方案,但由于时间有限且笔者入行时间尚短,加上缺少对农行新员工激励现状的把握与分析,因此,对农行企业文化建设和新员工激励问题相关研究还欠深入,后续研究应广泛借鉴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从实证数据的反馈中吸取多方有用的信息,以提出进一步完善针对新员工的激励方案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措施。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五

农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农村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

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1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4 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六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为例分析生态养殖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养殖

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的《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节约资源确立为我国新的基本国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经济的全方位、快速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的人均gdp按照5倍左右的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人均gdp可能达到4000美元左右,由于40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以物质性消耗为基础,因此区域人口以物质化为特点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将3倍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要求。消费水平和人口增长两者叠加,未来30年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可能达到现在的4—5倍左右。

目前,我国10%以上的耕地受化肥、农药的污染,程度较重的已达133万公顷,耕地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到的水平。而农业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挥重要作用。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纳入自己的发展机制之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双赢”,体现的是和谐农业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的生产模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展开的,这决定了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是当前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集约化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收益,这在立体生态农业中显示出良好效益即是例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节约农业资源,节能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其结果都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以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为例分析生态养殖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恢复其拱食习性.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和传统方法相比较,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经过多年的总结,可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l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一半的劳力。这就是所谓的“三省”,即省水,省料,省劳动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猪只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较传统集约饲养有大幅下降。用药论文范文减少8—15元/头。

“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集约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也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益。所以新兴生态养猪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零排放”,即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在生态养殖中,饲料中不提倡添加抗生素,猪肉中无药物残留,所产粪尿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该模式的生产过程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该农场的种畜场,利用猪粪尿的污水养殖水生植物水葫芦和细绿萍生产出来的青饲料,构成污水的多级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不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粪尿水得到净化,达到了一个生态循环。

生态养猪,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养猪企业对水源、土壤、空气的环境污染,而且可使养猪企业每头猪收益增加元,其中还不包含降低死淘率,提高母猪论文范文率、仔猪成活率,延长母猪繁育周期等隐形效益。所以说,它是一个环保的、节能的、具有社会和企业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技术。多年来,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养殖、种植、能源、环境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水生饲料为核心,以水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创造了美化、绿化的生态环境,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光荣称号,是盘锦市重点生态旅游区。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府技术和资金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眭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虽然,近些年来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设备落后,更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支撑。

另外,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业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脱节现象严重。

2、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但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的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目前盘锦市大洼县地区,农民对这种观念还相当缺乏,大部分养猪户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中小学文化,而且也没有受过养猪的专业课指导,他们大多是按照老的传缆形势养殖,致使在农、眦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小户型养殖业发展困难

生态养殖模式对于农户或是小规模的养殖企业来说很难实行,生态养殖需要一些高端的技术及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户型的养殖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对于这些要求无法实现。

4、农业土地资源有限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0。106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美国的1/6,印度的l/2.而且,现有耕地中有2/3属于中低产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低30%多。随着我国人口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盘锦市大洼县占地面积1683平方千米,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按一点式密集布局方案建设,场区占地(不计场外道路、绿化等占地)约需—4公顷,有相当比例的规模化猪场特别是养殖小区占用的是耕地,可想而知,发展一个循环生态养殖场在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障碍。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扩大宣传,提高农民意识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七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引言 11-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2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义 1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8

国外研究现状 12-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8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目标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8-21

研究内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研究创新点 19-20

技术路线图 20-2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基础 21-25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效率的定义 21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理论 23-2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 24-25

3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5-3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及类型分析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类型 2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分析 25-27

信贷支农投入逐年增加 25-26

信贷支农领域不断扩大 26

信贷支农业务日益创新 26

信贷支农服务逐渐提升 26-27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存在问题分析 27-29

信贷支农存在的外部问题 27-28

信贷支农存在的内部问题 28-29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分析 29-32

相关系数分析 29-30

回归分析 30

分析结果 30-32

4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变动测度评价 32-39

测度评价模型选择 32-33

ccr模型 32

bcc模型 32-33

测度样本及指标选取 33-34

测度样本选取 33

测度指标选取 33-34

测度结果评价 34-38

样本不同年份的技术效率评价 34-36

样本不同年份纯技术效率评价 36

样本不同年份的规模效率评价 36-38

结论分析 38-39

信贷支农技术效率明显下降 38

信贷支农纯技术效率持续上升 38

信贷支农规模效率逐渐降低 38

信贷支农低效主要由纯技术低效引起的 38-39

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9-45

信贷支农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39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模型构建 39-41

变量选取 39-40

模型构建 40-41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过程分析 41-42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43

农业环境因素 42-43

业务结构因素 43

资产质量因素 43

资产配置水平因素 43

政策启示 43-45

缩小福建省第一产业gdp比例 43-44

扩大涉农贷款比例 44

降低不良贷款率 44

提高存贷比 44-45

6 优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的途径选择 45-49

构建良好福建农村金融环境 45-46

完善福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 45

优化福建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45-46

创建福建农村金融有效政策环境 46

坚持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经营方向 46

完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方式 46

强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管理手段 46-47

提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管理水平47-49

建立一支素质高质量好的信贷人员队伍 47

推进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建设 47-48

加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48-49

7 结论及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50

未来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致谢 54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写作思路篇十八

论文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合作的形式和文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却有所不同。

在浙江省开化县农村,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得以推广,并在两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文关键词:四位一体;合作;民主

习惯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被统称为“三农”问题。

中央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出台过很多政策,减负型的,如取消农业税;输血型的,如建立农村医保、低保制度,而通过创新农业农村生产服务体制、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重建农村社会的主体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型政策不多。

合作是农民应对自然、市场、政策风险的必然选择。

在总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经验教训和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的基础上,浙江省从底开始尝试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称为“三位一体”,即“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联合构成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四位一体”是农村经济合作制度的一种新发展,其本质是基于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的基础上对于“统”的需求而产生的制度创新,其出发点是发展经济,但实践效果却远远超出初衷。

本文试从经济学、社会政治学两个角度分析此项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创新“四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的背景

(一)农村缺乏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亟需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农业农村原有的经济形式、经济体制和服务体系对生产经营要素的适应能力与吸纳能力不断弱化甚至丧失。

就市场而言,在现有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分”的问题是解决了,但“统”的环节却很薄弱,造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或者对接后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就土地而言,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就人才而言,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后续劳动力不足,有沦为“老人农业”的危险;就资金而言,农业生产缺乏获得信贷的有效途径,各种金融单位不断把农村资金抽向城市、流向工商业,农业农村不断“失血”。

据统计,~20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面向大农业贷款占总贷的比例是;就科技而言,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阻碍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留守农民的素质制约了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以突破。

这就是当前“三农”发展面临要素缺乏的困境。

(二)农村现有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前些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单干”、公司+农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在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上,在增强市场主体性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其覆盖面不广,服务功能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而且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颁布,很多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比例不高。

作为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也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局限性,面对分散和众多的农户,服务范围窄、成本高、风险大。

农民仍然是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

在当今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之上迫切需要一种合作面更加广泛,服务功能更加强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制度更加规范的新型合作平台。

(三)政府对农村农业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以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既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形成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的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的格局,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和改善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

目前,我国对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既存在数量不足、内容不全的问题,又存在途径单一,效能低下的问题,特别是存在“条自为政,互不配套”和“条配置多,块整合少”的“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的现象,这不仅可能导致公共资源配置千篇 一律,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延续管制性管理的老路。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块为主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市场与政府,条与条,块与块的资源整合,引导政府从管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

二、“四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经济增收

(一)“四位一体”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

在“四位一体”中,农民专业合作是生产主体的联合组织,是联合体的基础或基点,也是其他合作组织的最终服务对象;供销合作是流通的血脉,是生产发展的依托;农村信用合作是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科技信息合作是生产腾飞的翅膀。

合作实现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使生产、流通、销售结成一条有机的产业链;合作克服了四类经济组织分头为农服务,相互脱节的局限性,使服务更全面,更及时;合作使农民不再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单薄的,没有信息导航的“孤舟”,而是联合起来的“航母”。

经济学家发现任何“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相同的四个轮子上”,它们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现代农业也不例外。

现阶段,这些要素除自然资源外,在农村农民自身极其匮乏,而在城市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却相对过剩。

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架起了桥梁。

一方面,为非农主体投资农业、支持“三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在产业间、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和渗透,促进农业和工业、供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融合,促进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对接,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了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它把各环节的生产要素和各种服务通过合作协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有利于提升各种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1~6月份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农贷款占总贷比例达;6~8月份仅池淮镇农户通过联保贷款机制从信用社就获得1200万元资金支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每天为各合作社提供各种科技信息5到10条。

(二)“四位一体”合作服务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1、降低交易费用。

农户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农资费用、服务费用、谈判费用。

单一农户交易量小,主体相对独立、分散,总体来说,交易次数多,重复投入多,交易成本高。

建立农村合作协会后,服务体系内部交易按照合作协议规定,由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统一协商,既能保证服务质量又能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池淮镇《农资供应服务协议》,农资公司承诺:“决不销售‘三无’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商品,假冒伪劣及过期商品;开展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延长营业时间、送货到村到户等多种便民服务;在价格上给予优惠”。

合作体系外交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联合其它经济组织与客商进行谈判,可以使一次谈判在同一个合作社甚至多个合作社内部普适化,既提高了谈判实力又减少了谈判交易次数,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学生会迟到检讨书500字(九篇)

下一篇:初中语文八年级教学总结范文(15篇)

银行述职述廉报告 人民银行述职述廉报告优秀 2023年特警队员思想汇报(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