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

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

小编:

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

**市地处**里下河腹部,四周高中间低,形貌似釜,俗称 “锅底洼”。

千百年来饱受洪水泛滥、内涝干旱、海水倒灌之灾难,十年就有九年荒。解放前,这里除“半里一大河,百步一小港”,就是常年浸泡水中的老沤田,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收成还得听天由命,人民过着“糠菜半年粮”,吃上顿愁下顿的苦难生活。每年栽完秧苗,农民就用泥土封堵“丁头屋”、“单头舍”的柴门,成群结队逃荒到江南讨饭、打短工,糊口度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锅底洼”亦惨遭重创。那时,全县年生产粮食总产仅为13.5万吨,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只能依赖国家调拨救济粮艰难生存。1951~1952年调入国家救济粮120万斤,1955年调入30~40万斤。

1951年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人民“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先后出动80万民工投入到根治淮河的浩大工程。几十年来,**的北边开辟了**灌溉总渠、东边扩大浚深斗龙港、南边挖掘新通扬运河、西边加固运河大堤,建立防洪屏障,理通泄洪河道,有效地控制洪涝、渍旱、卤碱的灾害。从此,“锅底洼”走出“谈水色变”的困境,翻身做了水的主人。50年代中期,沉睡千年的一熟制老沤田,掀起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沤改旱”耕作制度的改革浪潮。60年代初,进行联圩、并圩,排除外洪内涝的隐患。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在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确保“锅底洼”农田旱涝保收。

七十年代初,**人民在全年经济收入达不到百元的困境下,自已带粮、带草、带工具,搭工棚吃住工地,开挖、拓浚境内的雌港、雄港、渭水河、盐靖河、西塘港等主要南北干河,以及圩堤的整改修建工程。至此,全县150万亩的一熟制老沤田改旱成功,粮食产量一下子超出两倍,掀开**农业生产的新篇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史翻开新纪元。**农民甩开膀子大胆开拓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兴建圩堤水闸和电力排灌站,解决困扰“锅底洼”农业发展的障碍因子,那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4.13万吨。第二年旗开得胜获得“全国粮食冠军”的光荣称号。1981年冬,“二十万民工,九十里长龙。”日夜奋战在开挖、拓宽、浚深骨干水系车路河工地。水乡农民开发“锅底洼”的自然资源,实行围湖造田,开垦荒地,改良低产土壤,引进优良品种。1983年**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了100万吨,皮棉2.1万吨。没几年,就成了全国重点优质棉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地区开展小城镇建设调查,当了解到粮食生产的飞跃,惊叹不止。在调查报告《小城镇 **初探 》写道:“这个变化是在五年里发生的,不能不说是‘奇迹’”。

1991年**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李鹏总理亲临**视察灾情,慰问灾区人民,水乡儿女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灾后重建家园的信心。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全市圩堤高度、建闸造站都达到防洪标准,并率先建成无坝市。如今,**市防洪排涝设施,经过三代“愚公”的奋斗,固若金汤。经受了几次特大洪水和罕见旱情的考验。

1995年以来,**市已经六次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市)”。去年,全市的粮食总产增至113.6万吨是改革开放30年前的1.3倍,是新中国成立60年之初的8.4倍。

六十年过去。一个曾经依靠国家救济粮生存的“锅底洼”,如今变成国家的米粮仓。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农机部门2009年上半年规范服务工作总结

下一篇:小学生校运会活动方案范文(16篇)

员工接孩子申请书(模板14篇) 最新房屋出租合同书标准版 房屋出租合同标准版(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