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鲸鱼非“鱼”

鲸鱼非“鱼”

小编:

[摘 要]鲸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也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鲸主要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但是它却不属于鱼类。我国古人对鲸鱼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典籍中,而官方修纂的正史和地方志对其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古人根据鲸鱼的外形误将其归入到鱼类和鳞介之下。我国古人对鲸鱼的认识经历了一番曲折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古人对鲸鱼名称多样化的认识,也包括对鲸鱼特征和习性的了解,还包括对鲸鱼出没和搁浅原因的记载。

[关键词]鲸鱼;鱼;古人;认识

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亦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但鲸却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而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又被称为“海兽”,其中鲸目―须鲸亚目―鲸科―鲸属下的蓝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成熟的蓝鲸长可达30米,重可达200吨,每天要吃达3吨重的鳞虾。

实际上,鲸类不仅包括鲸鱼,也包括海豚科、鼠海豚科、淡水豚科。现今,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再加上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大部分的鲸鱼已经面临灭绝的险境。面对此种状况,国际捕鲸委员会在1986年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以此试图制止各国滥捕滥杀鲸鱼的行为。

根据现代鲸鱼习性的研究可知,鲸鱼隶属于哺乳纲鲸目,主要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须鲸口中有须无齿,有两个外鼻孔,以浮游生物为主食;而齿鲸口中无须有齿,有一个外鼻孔,以鱼类和海兽为主食。另外,鲸鱼的其它特性还有:用肺呼吸;为胎生动物,一般一胎生一子;体温为恒温,一般保持在37℃左右。

科学家根据鲸鱼的考古化石研究表明:大约在5000万年以前,鲸鱼由陆地进入到浩瀚的海洋生活,而后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其前肢逐渐退化为鱼鳍状,后肢逐渐完全退化,尾部逐渐出现尾鳍,整个身形跟鱼类极其相似。今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鲸鱼化石表明,我国古人对鲸鱼的认识不晚于殷商时期,这也表明了我国古人对鲸鱼认识的源远之久。

那么,古人是如何认识鲸鱼的呢?翻开浩瀚的历史典籍,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发现古人对鲸鱼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我国古人对鲸鱼的认识是根据它的外形特征,将其误归入鱼类和鳞介之属。古人对鲸鱼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字典、辞典、诗歌、散文、辞赋、类书、丛书、文人笔记中,而官方修纂的正史和地方志对其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可以说,我国古人对鲸鱼逐步认识的过程,也是其自身逐步积累海洋文化知识的过程。古人对鲸鱼曲折的认识过程既包括古人对鲸鱼名称多样化的记录,也包括对鲸鱼特征和习性的了解,还包括对鲸鱼出没和搁浅原因的记载。

一、古籍记载鲸鱼名称的多样化

我国古人对鲸鱼的认识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的典籍,《左传》和《竹书纪年》分别称其为“鲸鲵”和“大鱼”,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期的辞书《尔雅》称其为“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称其为“鲛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其为“(jing)”,班固的《汉书》称其为“京鱼”,班固的《东都赋》开始称其为“鲸鱼”,晋代裴渊的《广州记》称雌鲸为“鲵”,《南齐书・五行志》记载当时的土人称其为“海燕”,唐刘恂的《岭表录异》称其为“海”,《宋史・五行志》称其为“巨鱼”、“巨鳅”。

明清时期,随着大量地方志的修撰和海洋水产生物专书的出现,鲸鱼的名称更加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它又有“摩竭”、“”、“”、“鳅龙”、“海鳅”、“鲂鱼”、“房鱼”、“海翁”等新的名称。

从历史时期的典籍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鲸鱼的名称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反映了古人对鲸鱼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二、对鲸鱼身体特征和习性的了解

古人对鲸鱼身体特征和习性的认识也是逐步发展的。古人从最初认识鲸鱼身体之大,到了解鲸鱼的呼吸特点,即吞水喷雾;从认识鲸鱼的胎生为子,到了解鲸鱼的肉可煎膏、骨可为梁、须可为筋、鳞可为等不同的用途。

先秦时期《庄子・逍遥游》以夸大的手法描写出鲸鱼的形体之大,庄子曰:“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虽有夸张的成分,却如实地写出了鲸鱼身形之大。三国时《魏武四时食制》对鲸鱼的形体大小亦有详细的介绍,并指出鲸鱼的须长为一丈。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详细描述了鲸鱼“喷沫成雨”的生活习性。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抹香鲸的龙涎香具有凝气安神、消暑解毒的作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有鲸鱼膏燃灯的记载。

元代诗人朱颜写过很多有关鲸鱼的诗,如在《鲸背吟》诗集的第三十首中《海鱼》曰:“剑鬣如山海面浮,巨腮嘘浪势吞舟。叮咛大客寻竿饵,稚子敲针作钓钩。”这首诗写出了鲸鱼的形态,它的鳍鬣巨大如海中山,在呼吸时巨腮嘘万浪有吞舟之势。他在《翠寒集》的《枯鱼过河泣》诗云:“北溟有鲲,喷薄昆仑,气吞积石摧禹门。过河河水枯,踪迹困泥涂。垂涎向海若,能济涓滴无。中流有鲂鲤,不贷斗升水。巨口走喁,逆游莫若鲔。鲲兮鲲兮,尔泣何由龙伯知。决雨津,倒天池。洚水横行,随鲲所之。扬鳍为谢鲂与鲤,还有桃花春涨时。”这首诗描写了一头搁浅在河口泥涂的鲸鱼,它具有喷沫成雨的呼吸特点,由于其身形过大而困于干涸的河口之中,最后通过龙伯下雨疏通了水道,鲸鱼借助洪水之利才重返海中。

明清时期随着地方志的兴起,沿海地方志对鲸鱼的记载更为详细。根据明清时期南海海域附近的府、县志,如《高州府志》、《雷州府志》、《琼州府志》,《吴川县志》、《海康县志》、《琼山县志》等的记载,我们可以断定当时南海的渔民已经掌握了捕捉鲸鱼的方法,大大小小的渔船经常出海捕捉鲸鱼,他们把鲸鱼看做当地的渔业资源来发展。明清时期海洋生物志书的出现,则对鲸鱼的记载较为以前也更为详尽,如屠本的《闽中海错疏》、郭苍柏的《海错百一录》、郝懿行的《记海错》等,使得古人对鲸鱼的形体大小、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功能用途更是了如指掌

三、鲸鱼出没及搁浅的记录

我国古代的二十六史将一些荒诞不经、稀奇古怪和不祥的人、事、物都归拢于五行志中,而对于鱼类不常见的现象都归入到五行志的“鱼孽”中。

古人根据鲸鱼的外形特征,将其误认为属于鱼类。而鲸鱼生活在海洋中,大多数人都极少见到鲸鱼,只有沿海的渔民和海上航行的人才有机会见到鲸鱼;再者鲸鱼体形十分巨大,有时鲸鱼还会吞没出海渔民的小舟,古人十分敬畏鲸鱼。因此,历代鲸鱼的出现和搁浅都归入到五行志中,并当作“鱼孽”来记载。

虽然古人对鲸鱼的有些认识是不够完全准确的,如古人受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把鲸鱼当作“鱼孽”来记载,并将其与各种灾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但是二十六史五行志的“鱼孽”中却保留了大量鲸鱼出没和搁浅的宝贵资料。

根据二十六史鲸鱼出没和搁浅的记载,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海洋知识和自身专业研究的优势,来辨别这些史料的真伪,从中总结归纳出当时鲸鱼出没和搁浅的原因。对于历史上导致鲸鱼搁浅原因的研究,它不仅可以补充现代鲸鱼搁浅原因的研究,使得现代鲸鱼搁浅原因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鲸鱼集体自杀说”、“声呐说”之中,还能够对现代鲸鱼资源的保护起到历史的借鉴作用。

可以说,我国古人对鲸鱼的认识过程也是古人海洋文化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今天,我们对于鲸鱼的认识和海洋文化知识的了解正是基于古人海洋经验积累之上,因此,对于古代的海洋文化知识,我们要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今融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海洋文化强国。

热点推荐

上一篇:从凡尔赛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历史比较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优质税务青年座谈会发言稿(汇总15篇) 2023年合同续签通知书同意续签(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