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在养生中药食同源“角药”的运用

在养生中药食同源“角药”的运用

小编:

  一、药食同源养生思想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具有偏性及四气五味的属性, 渊源相同。纵观历代本草专著, 都有大量药食两用中药材的记载, 早在周朝就出现了食医的分工, 后在《千金要方》中专列有食治门[2], 同时期的《食疗本草》作为我国第一本食疗类专著, 详细记载了既能入食, 又能入药的本草。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亦记录着丰富的药膳和食疗方, 该书乃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3], 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食物不仅可供给基本的营养, 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 如生姜、葱、大枣、豆豉等。20世纪30年代, 我国已有药食同源之说[4]。现代药食同源理论认为, 许多药物既是治病之良品也是饮食之佳品, 所以食物和药物都能够防病、治病。卫生部门先后两次颁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对这一类型的药物进行明确和规范[5], 体现了药食同源思想在当前发展的重要性。

二、药食同源角药的应用

(一) 眼睛不适枸杞子、决明子、菊花

枸杞子味甘性平, 色红质润走血分, 具有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之功, 张锡纯[6]谓之补肝肾最良之药, 久久服之, 延年益寿肝开窍于目且肝受血则能视, 故对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 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的眼睛干涩、眼目昏花、视物模糊具有治疗作用。决明子味甘苦咸, 性微寒, 擅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本品苦寒清泄, 其性有下趋之势, 既能清泻肝火以明目, 又能疏散风热上攻之目赤涩痛、羞明多泪, 如《证治准绳》中决明子丸 (决明子、菊花、青葙子等) 。菊花味辛、甘、苦, 性微寒, 其质轻气凉, 以疏风清热 (黄菊花) 为要药, 因该品辛散苦泄, 微寒清热, 兼清肝经风热和实热而疗目赤肿痛, 据病机可配伍不同药物;肝经风热者, 与菊花、木贼相须, 肝火上攻者, 加决明子、夏枯草, 倘肝肾亏虚, 配枸杞子, 山茱萸, 仿杞菊地黄丸之义。

三者并用, 味甘能补益肝肾, 辛能散邪, 苦能泄热兼以兼阴, 寄清于滋之内, 寓散于补之中。以枸杞子味君药, 决明子、菊花共为臣, 整体性偏凉, 清补而不敛邪, 苦燥不伤阴, 如此, 精血得养, 风热以散, 肝火尚清, 目疾遂除。若出现眼睛干涩、目睛疼痛、眶周红肿、羞明畏光、视物不清等眼病时, 可根据矛盾主次, 酌情调整配比, 对于已病不耐受中药者或长期从事电脑等文字编辑工作者,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但脾胃素虚或经常腹泻者不宜久服。

(二) 心烦不宁甘草、大枣、小麦

此组角药始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 原文曰:妇人脏躁, 喜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以本方治疗女性脏躁。何为脏躁?中医认为本病以情志失调为基础, 表现为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7], 属于神的范畴。脏为何脏?因五脏皆有神, 故肝、心、脾、肺、肾均有躁, 因心主神明, 肝主调畅情志, 又以心肝两脏为主。方中小麦性凉味甘, 入心肝二经, 为君药, 养心补阴, 清热除烦, 兼养肝阴, 子母同治。甘草味甘性平, 补一切虚损、烦闷等, 具有益气、和中缓急之效, 与小麦配伍可助心气化生,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还能缓和情志上的严重不适。大枣甘平性润, 补脾宁心, 益气养神, 与小麦相参以和肝缓急, 同甘草并用助气血化生。

以上三味药既为食物又作中药, 三者互用, 整体偏凉而不寒, 补而不腻, 清而养之, 如此神烦得宁, 抑郁得舒, 心肝之阴阳平衡而诸脏躁扰得安。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甘麦大枣汤通过对多种神经的抑制来减少呵欠的频率, 且能明显缓解吸毒者脱毒治疗中产生的焦虑、失眠等精神紊乱症状。随着对经方的重视和研究, 甘麦大枣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癔病、癫痫、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精神障碍等, 作为主要治疗或辅助西药治疗疗效确切。应用本组药物宜早不宜迟, 初期用量大以图甘药缓急, 病久则中等量持之以恒, 体质较差者可量少频服。

(三) 带下过多山药、芡实、白果

关于带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里论述的为狭义, 即女性阴中流出如涕如唾的白色黏液, 绵绵不绝, 此为生理之带下。根据其量、色、质、味将病理性带下分为白、赤、黄、黑、青带五种, 临床最常见的为白带和黄带, 前者由外湿或脾虚内湿所致, 后者郁久化热, 湿热熏蒸所致, 方用《傅青主女科》中易黄汤清热利湿止带。方中山药色白属肺, 味甘入脾, 汁浓归肾, 能滋血脉固气化入肺脾肾三经, 芡实味甘苦涩, 入脾肾二经;因带下病乃湿病, 而水道运输赖于肺脾肾三脏之通调、转运、气化, 故选山药、芡实直补此三脏, 守住肺脾肾之气, 而除去水湿之邪;《黄帝内经》有言: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症瘕, 白果味甘苦性涩, 归肺肾经, 兼通补任脉。

以上角药以补涩为主, 整体扶正为主, 然补其脏即补其相通之脉, 经脉通畅, 水湿各归其所。临床运用时须谨守病机, 对于脾肾虚弱、任带不固之白带质晰如水, 无味无臭者, 可直接选用本组药物, 但注意山药应炒用, 以其质润与带下之湿邪为患相悖也, 芡实炒用防其味涩以使补而不滞;对于湿热火迫之黄带, 除了以上三味药外, 可加车前子、茵陈、黄柏清热利湿给邪以出路, 若阴痒, 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以祛湿止痒, 总以该组角药为主, 灵活加减应用。女性朋友应保持外阴干燥, 经期注意卫生, 一旦出现白带异常应及时就诊, 轻者可多食山药、芡实、白果, 重者需对症选用中药化裁施治。

(四) 消化不良太子参、山楂、鸡内金

该角药适用于脾虚食滞之消化不良, 有健胃消食片之功, 性质温和, 小儿亦可服用。太子参又叫孩儿参, 味甘微苦性平, 具有益气健脾, 生津润肺的功效;山楂因味酸甘能补胃中酸汁, 所以能助运促消化, 乃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 此外兼有行气散瘀, 化脂降浊之用, 值得注意的是炒山楂以消食为主, 且更擅长消导肉食, 生山楂以活血为主, 可治疗痛经, 用时需分清;鸡内金是鸡之脾胃, 原本含胃酸等酸性物质可促进消化, 鸡所食之砂石金属皆能在此脏器消化, 故此药还用于各类结石病, 可见该药不仅能消脾胃之积, 对于脏腑经络之瘀滞都能消散。

三方互相配合, 太子参与鸡内金同用, 健补脾胃, 消食化积散瘀, 脾胃健则纳运各司其职, 积滞消则气血化生有源;山楂与甘味药, 如此处太子参同用, 有酸甘化阴之效, 在消食或活血时养阴不伤新血, 开气不伤正气。三药合用尤适宜于脾胃素虚所致的食后胃脘腹部胀满不适, 或腹痛拒按得矢气后方舒, 可用以上药物泡茶频频饮用, 泻下饮食积滞即可;也可用于过食肥甘厚味或经常聚餐者, 饭后饮用, 胃部舒畅无饱胀感又不会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倘因食积出现了嗳腐吞酸、打馊嗝, 或大便泻下酸腐之物, 此时应选保和丸或健脾丸等, 以把握病情轻重缓急。

三、展望

中医药养生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养生保健策略, 即没有生病时防病于未然, 强调摄生, 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生病之后防其传变, 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病情缓解后, 须防止疾病的复发并治愈后遗症, 可见养生的范畴贯穿一个人健康与疾病的始终。民以食为天, 作为中医药养生最基本的理念之一,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 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不仅得到人们的追捧, 更是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允许和支持。

药食同源与养生渊源深远, 本文通过运用角药将两者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生活, 选药巧妙, 配伍精炼, 味少力专, 常被医家所喜好, 其中有临床常用三味中药, 也有仲景独方之角度药, 还有方剂中节选的三味主药, 无论角药如何而来, 总以有效为硬道理。文中所列举的四组角药先分析单味药的四气五味、功效特点, 再合而言之, 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列出具体用法用量, 旨在表明选用药膳时仍需要遵循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原则, 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 进而促进我国食疗药物的个性化发展, 并将食疗思想和知识普及到大众, 造福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仝小林, 周强, 刘文科.经方新用的思索[J].中医杂志, 2011, 52 (11) :901-903.

[2]曹瑛.《千金要方食治》与《食疗本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 :87-88.

[3]王民生.开创药膳新时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 (一) 崇尚守中, 重食轻货的养生观[J].中国食品, 1997 (10) .

[4]唐毅.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2 (2) .

[5]单峰, 黄璐琦, 郭娟, 陈敏.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 2015 (8) :1061-1069.

[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柳西河, 李朝晖, 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0.

[7]石璞砚, 于铁成.论脏躁之躁[J].江苏中医药, 2010 (2) :65-66.

[8]杨静, 张琦.甘麦大枣汤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近况[J].国医论坛, 2003 (5) :53-55.

热点推荐

上一篇:在养生保健中羌医药的运用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新加坡国立大学 人工智能学会心得体会(优秀8篇) 2023年兼职做奶茶心得体会(通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