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小编:

[内容提要]:本文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尝试把历史故事化,在故事中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做法。

三国的历史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云丛生。教师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中让历史人物、事件活灵活现、活泼可爱,又能讲出新意,讲出历史的味道,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实非易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智慧,本次比赛之所以选择这一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意图。怎样才能做到这一要求,避免参赛老师的不足呢?突然,想起了近阶段来在《历史教学》(中学版)上经常读到的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张元老师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文章,我灵机一动,为何不学张元老师的做法,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呢?于是,受张元老师做法的启发,我尝试着对“三国鼎立”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付诸实践,实际效果很好。

在本课里,曹操可以说是核心人物,曹操的历史活动影响了整个东汉末年乃至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然而他也是颇受非议最多的历史人物,其身前身后名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所以讲三国非讲曹操不可。鉴于此,我对本课的课程资源进行大胆的创设,把立足点放在曹操身上,精选了曹操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片段,以故事化的手法展现东汉末年至三国这段历史的全貌;以后人对曹操的不同描述,在追问中遐想,探究历史的本真。以下为整堂课的大体经过:

一、曹操起家的秘密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然而,从秦汉以来(尤其东汉)门阀士族一直把持着国家政治,一个人倘若没有好的出身是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曹操的出身相当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来不姓曹,姓夏侯氏,为了巴结权贵,认了中常侍(宦官)曹腾为义父,所以冒姓曹。但曹操从来讳言他这种太监义子的出身,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我虽然出身不高,我的成分不好,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变我的社会地位。在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下,让曹操起家的机会来了。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曹操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曹操起家的秘密何在?在讲完第一个故事后,我及时追问。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但仅凭借这些好处就够吗?我又调动学生思考。

为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我接着讲第二个故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 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易中天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听完哄堂大笑,看来这个曹阿瞒挺有军事才能的嘛!空城计不是随便就可以唱的!在笑声过后,学生们进一步读懂了曹操。

为了使学生头脑中曹操的形象更丰满,紧接着,我讲了《三国志》里面的故事: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打得非常艰苦,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更要命的是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没有粮食曹操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这时袁绍阵营里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为什么“跣足而出”迎接许攸呢?据易中天老师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曹操光着脚冲出去抚掌而笑,说好啊,先生您来了,“吾事济矣”,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曹公您的情况怎么样?“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我的军粮很充足啊,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还不说实话,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就问该怎么办才好?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乌巢袁绍囤积了大量粮草,有一条小路你可以过去,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抄小路,夜袭乌巢,烧毁袁绍全部粮草,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袁绍的部下许攸反为他人所用并最终促使劣势的曹操一战定乾坤,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我紧接着追问。学生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是取胜的关键。……不知不觉中,三个故事说完了。为进一步深挖,我又抛出问题:从以上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出曹操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通过故事,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师生共同分享故事,在故事中展开遐想,总结归纳,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二、都是文学惹得祸

当我们刚总结、描绘完曹操形象时,突然有几个学生冒出来“唱反调”了。“老师,您是不是搞错了?《三国演义》里唱空城计的不是诸葛亮吗?”“老师,照您说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戏剧里总把他描绘成一个白脸奸臣?”……我心里暗地高兴,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对啊!怎么小说、戏剧里的曹操与历史的真实差别如此之大?于是,我又讲了第四个故事——南朝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段文字讲什么?我请学生解释后继续追问:从故事里你可以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见仁见智,有的说曹操长得不帅,没有自信心;有的说曹操虽然丑了点,但一定气质非凡,有王者之气;有的说曹操心胸狭窄,性情奸诈……在学生议论完后,我及时告诉他们:刚才大家的猜想都是根据《世说新语》得出来的。学历史可以大胆猜想,但一定要注意论从史出。《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述汉、魏、晋时期的一些名人轶事。既然是笔记小说,那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讲得好:“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那么,鲁迅的话说明了人们对曹操形象的认识经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赞同《三国演义》或民间戏说对曹操的看法吗?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观察曹操的方法”?通过分析探讨,让学生最终懂得该怎样去看待一位历史人物。

在学生心领神会时,我乘热打铁,马上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节选了王立群老师《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里的话“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曹操是个英雄!他是位具有非凡政治胆略的政治家、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他的诗文还证明他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但是,谁愿听历史文献的意见?历史对曹操的解读远不及文学对曹操的解读!”要求学生思考:曹操“具有非凡政治胆略”主要体现在哪些做法之上?哪一场战役最能体现曹操是位优秀的军事家?然而这位优秀的军事家又吃了哪一败仗?为什么会吃这样的败仗呢?一连串的问题,一步步的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追问,让学生思考并把课本的知识应用起来,不仅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也落实了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体现了用教材学的理念。

根据以上课例,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应因地制宜地尝试这样的教学——把历史故事化,以历史故事为载体,在故事中细说历史,在追问中展开遐想, 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随着2011年版的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推出,初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历史知识的延续性、趣味性。这需要教师深入阅读历史文献,大胆创设历史情境,把历史故事化,通过故事演绎历史,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当然,这里的故事并非是教师随意编造、信手拈来的,而应是有依有据、精益求精的;在力求历史故事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故事的取舍,故事的应用是为了服务于基本史实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以故事代替历史。

热点推荐

上一篇:谈类比法在生物化学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物业阶段性管理工作报告(模板9篇) 二年级体育走跑交替教学反思(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