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小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大学生和校园文化环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带来的影响、挑战和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有效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当前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育人功能的重大時代命题。

一、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概念

1、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这一概念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的。既然是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微信、微博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2.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换句话来说,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就是一种由电子元件支撑的虚拟文化世界,虽说是虚拟的文化世界,但确是真实存在的,就如同我们周围生活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一样。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就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客观条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技术等数字化平台,承载校内沟通交流或开展文化活动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规范,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承担以上所有内容所必需的制度保障的环境总合。

有学者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归纳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一种包括基地建设、建筑物辅助设施、自然文化环境等在内的高校显性文化环境的各文化载体的集合。而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属于精神环境,也可以称其为软环境,它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专业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形或无形地起着育人的作用,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情操的熏陶,进而提高他们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承担部分,具有一般校园环境的共性,又和一般的环境相区别。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参与的虚拟性,网络环境是虚拟的,虚拟环境下,主体参与活动也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等等的边界变得模糊,很多时间甚至不知对方是男是女,这也有利于参与者打破现实中的界限,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平等性,由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师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的聊天、交友、获取资源等,更可以平等的获取资源和服务,这就营造出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无差别对待氛围;三是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互联网开放的特性使得资源共享更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资源,校外、省外、国外等都可以得到共享,且信息传递交流更加便捷,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并进行自由选择;四是育人性,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其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享受者,如果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呈现的内容具有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特征,那其育人特性也将十分明显。

二、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育人活动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他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见,环境对人思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校园网络环境也越来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承担环节,搞好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网络环境对高校的育人活动和功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育人活动的场景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高校传统的育人场景。传统的育人活动场景具有真实性,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身份都比较明朗,教学活动中双方可以及时交流问题、探讨问题,人与人之间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准确的定位,彼此交流的话语会受到角色的限定,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虚拟的网络文化环境给育人活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育人活动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课堂内,受教客体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点,在有网络教育资源的任何一个网站获取知识,除此之外,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重要的个人信息也都可以隐藏起来,双方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这样就会造成主客体之间角色定位不准确,使得他们之间相互交流所表达的感受、看法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由于网络给教育的主体客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得他们之间可以更加自由的交流想法,创新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扩展了育人活动的新时空

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传统与人活动的时空。传统的育人环境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来讲,现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时间大致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内都有固定的、明确的上课时间的安排,比如从几点到几点上什么课,从空间上来说,教育活动大多被局限于高校围墙内,教室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传统的育人环境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有一定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学习激情也不利于激发。而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打破了相对狭小的、封闭的时空限制,甚至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使得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高效且全面地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教育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位有网络的学习大咖交流互动。网络文化环境的这种特质还消除了主客体之间、国家、民族、身份等界限,使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拉近了受教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

3、营造了育人活动的特殊氛围

网络文化环境营造了育人活动的特殊氛围,使得育人环境更加和谐和丰富多彩。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的主客体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共同存在。网络作为交互的介质,既可以充当教育主体的角色,又可以充当教育客体的角色。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中的主客体和谐交融,使得这两种角色可以相互转换,而且还能让这样两种角色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发生交互关系。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甚至一对空的信息交流,具有极大的交互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变革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和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使高校师生能够获得视、听、实践等多方位的体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不仅可以多形式多种类的信息,并快速有效传播,创造出更纷繁多样的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势必对校园文化环境产生冲击与挑战。

1.媒介平台多样化,网络环境净化难度大

网络文化环境作为校园软环境,其健康与否事关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学生群体之中,加之由于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特征,淫秽色情、社会负面信息和不和谐因素等信息也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校园,更有不法分子甚至通过这些平台将犯罪渗透到校园之内,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的高校大学生,通过媒介平台宣泄负面情绪,缺乏理性分析的言行难免会有些放纵或偏激,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网络文化环境管理和净化难度。

2.网络舆情复杂化,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

网络舆情的复杂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蔽与安全的自由言论场所,埋藏于人们内心偏颇的价值认知,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引导与监管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影响,面对一些事件缺乏理性分析,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加速了不正确价值认知的传播速度,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认知通过广泛的传播,使大学生陷入价值认知的泥潭,使其在价值目标选择上产生偏离,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网络舆情的复杂化给校园文化环境带来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只有加强舆论引领,才能更好地构建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

3.表达渠道自由化,规章秩序受到挑战

如今,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表达自身观点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自由,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渠道和手段,更多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其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新媒体时代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实际上,网络文化环境下,多数人的一些利益诉求会得到满足,但是还有少部分人的利益诉求被搁置,这部分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慷慨陈词,引导出不正确的舆论导向,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很可能会在诱导下做出非理性的事情,这样就增加了校园内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秩序,加大了校园管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有些学生甚至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下,公然做出违反道德,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触及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的事情,这些行为是扰乱了学校的管理秩序,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有序构建。

四、提升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新思路、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对待大学生主体的需要,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范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打造平台:建立绿色优质网络互动平台

构建绿色更优质的网络环境,就要构建更高水平的校園网络互动平台,逐步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例如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样式,进一步促进传统校园文化向现代转型,如报刊、杂志、各类教学资源、学术团体、学校社团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由线下变成线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MOOC浪潮发展在线课堂,通过网络传播新闻、文学、影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真正发挥其高效共享的特性,进一步满足师生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保证高品质的绿色网络文化环境的有效推进。

2.舆论引导:对学生舆论进行修正与引导

要实现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发展,高校就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掌握并引领校园舆论主导权,对学生舆论进行的修正与引导,使他们对当前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完善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增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网页和软件的开发力度,使学生在浏览校园网、玩手机的同时,被正确的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另一方面,还要建设一支了解时下网络环境现状、掌握学生基本性格特点且具备所需理论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修正引导的把关人队伍,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难点、热点话题,把关人要及时参与讨论,引领出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助推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线上与线下修正舆论的合力。

3.加强监管: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要以完备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基础,以完善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规章体系为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化,管理化的网络环境监督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更加健康更加有效率。在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各个部门的职责要在制度上明晰化。首先要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学校领导牵头,各教学单位齐抓共进。其次要着力组建多元的网络信息员队伍,除教师教职工以外,还可以组建一支学生自己的网络环境监管队伍,实现学校监管、学生自治的局面。这支学生队伍可以各司其职,侦查小组定期针对校内动态、网络环境、舆情导向进行汇总采集;策划小组就校内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与技巧;宣传小组就研讨结果进行舆论引导和正能量宣传,这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能激发学生投身于学校建设中的热情。

4.增强合力:扩大文化宣传凝聚师生力量

高校要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导权,使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网络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形成强大的校园网络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全面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健康有序构建。新媒体以其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迅速拉近了高校师生的距离,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这张牌,形成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和谐校园文化共同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以新媒体为手段媒介,促进形成师生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投身于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使校园在物质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形成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文化软环境。

结语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而网络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有序、健康向上的学校網络文化环境和氛围,才能为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和提供良好的保障。

热点推荐

上一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郑州政府工作报告 毕业典礼告别演讲稿(精选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