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国际贸易价值的新取向(1)论文

论国际贸易价值的新取向(1)论文

小编: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这就是人文贸易主义。在人文贸易主义价值的影响下,新的贸易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人文贸易主义可能会被一些国家作为贸易保护工具来使用,但总体上讲它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通过阐述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和表现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在这一价值取向下应采取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纵观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以人对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占有作为指导思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都是依照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即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换取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获取相应的利益。

短期内这种贸易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丰裕要素禀赋得到充分利用并通过国际交换克服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贸易模式最少存在三个缺陷: 第一,有些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效应,过度利用自然要素禀赋。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所说:“国际贸易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但并不等于贸易越多越好,贸易不能超过一个国家的资源条件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利益是在宽松的环保要求下获得的,或一味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很可能是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不能弥补的。

” 第二,有些国家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且不稳定。

而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出口技术含量高、价格弹性小、有上升趋势的产品。这种交易模式长期发展下去,将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第三,有些国家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幌子制定各种苛刻的贸易壁垒。如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质量标准等来限制进口;有些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采取非法竞争手段打击竞争对手,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不考虑员工的工作环境、不顾员工身体状况、随意加班加点、克扣员工工资。

这些都扭曲了贸易的本来面目,妨碍国际贸易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人文贸易主义。

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国际贸易活动不仅应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应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本文将就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特征、影响等作一些探讨,最后提出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文贸易主义内涵 第一,人文贸易是“人与人平等”的贸易。以“人人平等”为伦理基础,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如果不同个体或群体无视对方的利益,形成对立和反抗,最终将破坏人与人平等的贸易关系。例如,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组织报道,目前收入水平较高国家基本上都未能兑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做出的承诺,即到2012年之前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排5.2%。

但他们却反而要求低收入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又如,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出口大国,扮演着另人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价廉物美,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但自己却承受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压力。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出口到美国的货品所造成的,但美国却是对中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这些都表明“人人平等”的贸易关系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真正实现。

第二,人文贸易是“人与地平等”的贸易。以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为伦理基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地平等的贸易强调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大于或等于因贸易带来环境污染的治理费;贸易不能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应有利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是最有争议的焦点,有的国家乱挖滥采、无休止地开采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把夕阳产业转移到外国;有的国家为了节约成本,大量排放没有处理的污水和废气。

这些最有可能导致地球失去自然恢复能力,人与自然的不和睦相处。 第三,人文贸易是“人与天平等”的贸易。

以“人天合一”为伦理基础,着眼于人类与整个大自然(社会和生态)的平等关系,达到人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共进、和谐发展。“人天合一”的贸易关系是人文贸易的最高层次,但是有些人却对它不屑一顾,结果得到严厉的报复。

例如,国际社会将濒危物种的贸易列为非法贸易,但这种贸易禁而不止。非法物种贸易严重破坏国际生态多样性,加速濒危物种灭绝,生态多样化遭破坏,造成生态失衡。

又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多出口农产品,加重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造成土地自然肥力衰减、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由于只注重那些市场价值高的物种,对不具商业价值的物种或忽略或消除,使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趋于简单,生态调节功能衰退。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特征 第一,在贸易过程中追求新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多斯教授,他于1970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加速耗竭和污染程度的逐渐加深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属于指数增长型,不可持久。

人文贸易主义追求的可持续贸易模式应该是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贸易模式。它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既强调贸易行为的“公平和公正”,又强调贸易过程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贸易也由此进入环保时代。

WTO根据1994年4月15日的马拉喀什部长会议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以此来协调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补贴协议》等文件中都规定了与环保有关的内容。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两批共5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方面的标准,后来又陆续颁布了术语、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方面的标准。 第三,在贸易过程中追求非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属于非贸易利益。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

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盛行使得发达成员渴望将所谓“人文贸易”和非贸易利益“合法”引入WTO体系。比如,非贸易利益关注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提出者企图将非贸易利益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即违反非贸易利益条款者可予以经济制裁。

三、人文贸易主义的表现 在当代国际贸易价值的新领域,人文贸易主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国际贸易能够增加社会财富,但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

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如果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或以生态环境代价发展对外贸易,“延时”的补偿成本将逐步兑现,贸易可持续性将受到挑战。

贸易与生态的和谐要求自然资源要合理、有节制地利用,而不是掠夺式开发;生产过程要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环境保护,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将污染排放;环境成本内在化,推行绿色贸易,避免环境恶化和污染国际转移等。 2.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贸易过程和结果”的和谐。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不计自然环境的经济投入基础之上的,暗含着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没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实际上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过程、商品的转移过程和商品的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

随着人们对非贸易利益日益重视,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贸易活动成本最终必须包括为维护和弥补自然环境的人、财、物投入,通过把这些环境成本内在化使国际贸易达到社会总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贸易主体的整体角色定位要从“经济人”向“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三位一体过渡。

3.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国家之间、国内外同行之间、企业主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指各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减少贸易摩擦,拆除贸易壁垒,建立贸易和谐发展的平台;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和谐指企业贸易行为要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拆台,扰乱贸易秩序,国内外竞争对手之间应树立“双赢”或“多赢”的理念;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指要考虑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能不顾员工身体状况,随意加班加点、克扣员工工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指要考虑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不能只顾企业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安全和感受。

4.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和谐。贸易道德规范和谐是指不同国家的贸易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通过贸易资源应该高度整合,达到优化配置;贸易行为规范和谐指企业运筹得当,竞争行为规范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即贸易从业者应该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不能只求最大最快地占领国外市场而恨不得一刀将对手斩于马下,一家企业占领整个国际市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必须注重社会责任。

外贸从业者要符合国际道德规范,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在注重自身发展、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等的责任。

四、人文贸易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人文贸易主义对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产生动摇。

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把“经济人”作为探究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国际贸易领域人们遵循同样的原则。

从微观上来看,如果个人在贸易活动中一味地优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各类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与冲突。从宏观上来看,发达国家一味强调自身贸易利益最大化,就会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人文贸易主义强调人的问题不仅是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问题,还有如何提高素质、升华精神、维护尊严的问题,国际贸易活动由此获得了道德规范性。人文贸易主义这一思想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2.人文贸易主义对传统贸易理论漠视自然环境的思想提出质疑。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都是建立在不计自然环境的经济投入基础之上的。

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惟一要素,隐含着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因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世界处于统治地位,他们除了拥有本国的自然资源还可以从海外获取大量的廉价原材料。

赫—俄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各国应出口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些贸易理论的共同点就是为了物质利益的增加而毫不顾忌地掠夺自然资源,但是却没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

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贸易成本除了人、财、物外,还应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等,贸易的结果是综合效应最大化。 3.人文贸易主义对当代国际贸易研究提出新的挑战。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R·弗农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理论,它克服了以往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模式一经形成就固定不变的隐性观念。

但是,该理论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发达国家的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已淘汰、高耗低效、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生态环境问题更趋恶化。格鲁贝尔等人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虽然拓展了贸易理论所解释的贸易现象的范畴,为国家如何创造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国家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理论依据。

但是规模经济导致企业不断合并,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约束将更加具有全球性和并发性,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为当代国际贸易研究者更注重人类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新的挑战。

4.人文贸易主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工具。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预示着今后的国际贸易中,以人文贸易主义为借口的贸易壁垒,即“人文壁垒”将越来越多。

国际贸易商品的质量、技术、环保都有国际标准,如ISO9000、ISO14000、SA8000等都反映了人文贸易主义精神。虽然目前这些标准大多以贸易保护主义的面目出现,但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当它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后,就变成合理化。

一些国家为了稳定就业,解决国内各种矛盾,可能打着人文贸易的幌子,在现有各种贸易壁垒的基础上,制定更加苛刻、综合、有效的新型壁垒来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这些“人文壁垒”可能涉及到所有贸易品或渗透到贸易品的每个环节,更加防不胜防。

总之,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盛行使得全球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以“合法”规则向发达国家加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借口和新的工具。

五、人文贸易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启示 人文贸易主义是顺应人类发展而产生的,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深远的启示。 1.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种社会形态是否和谐关键在于它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和稳定的发展前提。

国际贸易的目的是积累更多的财富,提高生活水平,只有贸易参与者之间达到双赢或多赢,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是在不正常条件下获得的,使一些人付出代价,这种贸易模式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可持续的。

2.必须树立“循环发展”的理念。循环发展模式强调物资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千方百计使其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利用。

树立循环发展的贸易理念,有利于缓解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与资源过度消耗的状况,突破资源禀赋瓶颈;有利于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重塑比较优势,实现贸易强国目标;有利于突破贸易壁垒,发展绿色贸易和生态贸易;有利于防止国外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保证贸易与生态环节协调发展。树立循环发展的人文贸易理念必须符合“五R五E”原则,即:Reduce(减少)、Reuse (再用)、Recycle(循环)、Reserve(环保)、Research(研发);Economic(实惠)、Ecological(生态)、Equitable(平等)、Efficiency(高效)、Equilibrium(平衡)。

3.必须树立“社会责任”理念。社会责任理念要求以“可持续和责任”为原则,建立一套适用于世界不同行业的作业规范,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相同的标准制订自己的作业守则,确保生产方式符合劳工安全等法律的规定。

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简称SA8000),它是全球第一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出口商所提供的产品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只是追求经济效益、消费效益最大化,还要关心他人、关心环保、负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社会责任制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企业的理解和接受,在市场经济下必定会使一部分人“腰包和腰围”同时增大,社会责任制要求“腰包”大起来的人少一些增加“腰围”,多一些负担社会责任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分析(1)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社保工作计划及措施 2023年门诊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要求范文简短(六篇) 民族团结进步心得体会800字五篇(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