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网瘾真的可以通过电击戒除吗?”

网瘾真的可以通过电击戒除吗?”

小编:

近来,杨永信事件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8年前他开创的“电击治疗法”――对青少年进行电击以治疗网瘾被媒体曝光后,被卫生部紧急叫停。然而,这期间全国类似的网瘾戒治中心仍在招生。为什么这类网瘾戒治还会有市场?一些家长说,卫生部和外界并不理解他们的“绝望”和“无助”。在他们看来,“电击治疗法”并没有什么不安全,且效果非常好。那么电击对网瘾治疗到底有没有效呢?

网络成瘾是怎么回事?

网络成瘾通常被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成瘾者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其实网络成瘾和其他成瘾行为一样,其本质是对奖赏的条件反射。比如,动物表演就是靠饲养员给食物奖赏来完成,动物每次做出正确的反应,都能得到一点食物,食物就是它们得到的奖赏。人类刷朋友圈、打游戏也一样。除了食物、水这类物质奖赏,大脑还会对新奇事物乐此不疲,这在进化意义上具有生存与繁衍价值。每次获取新的信息(如朋友的圈内容)或刺激(游戏通关),大脑就会产生一些分泌物――多巴胺等,这会使人感到愉悦,这就是人们刷朋友圈、打游戏得到的“奖赏”。人们会对这种愉悦感上瘾,从而增加上网的次数和时间。

但是为何有些人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的依赖感,生活中除了上网别的都不想做,好像上网就如同呼吸、吃饭一样重要呢?这跟大脑的可塑性有关。人们长期从事某项活动或者服用一些化学物品会使大脑特定神经元之g的交流和联结发生改变,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所以在长时间的上网之后人的大脑神经元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上网行为成瘾,形成生理依赖。大脑神经元发生的一些变化中,“长时程抑制能力”是关键,这个能力促使神经元在特定刺激的影响下降低活性。通俗解释就是,我们刚看见烟花时特别兴奋,相关神经元也很兴奋,活性很高,但是,当我们看了一小时烟花后,我们就没那么兴奋了,神经元也不会保持原先的兴奋状态,活性会降低(一直保持高活性也会很累的)。长时程抑制能力让我们不会对反复出现的同一事物一直保持兴奋,但是当行为泛滥成瘾时,长时程抑制能力就遭到了破坏。

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就证实了这一点。一个法国研究团队发现,对可卡因的成瘾导致了大鼠脑神经元突触(神经元之间实现交流的区域)永久性失去长时程抑制的能力。当突触缺乏长时程抑制之后,与药物成瘾相关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僵化死板,难以抑制。不过研究也发现,短期服用可卡因并未改变鼠脑的长时程抑制能力。这些小白鼠仍具备生物自适应性来抵抗药物的作用,并在8周之后促使长时程抑制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时程抑制能力下降导致网络行为带来的兴奋感一直很强烈,神经元活性无法降低而形成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和依赖,这就是网络成瘾之后上网行为变得难以抑制的一个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成瘾,有的人不会?

网络成瘾的形成,是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的综合产物。

其一是生理因素。人会对网络中新奇的事物产生愉悦感,但是每个人产生的神经元兴奋是不同的。有的人对网络的新奇体验特别兴奋,因而容易成瘾。当然,人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即使网络带来很强的愉悦感,人也可以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这主要依赖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那是我们整合信息、控制情绪、解决问题的中枢。自控力与这个区域密切相关。

主管情绪、语言、运动的脑区随时都在接收来自环境和躯体的信号,它们会自动生出各种冲动,而最高决策部门――额叶负责把大部分冲动压下:“不,你不能再玩了!别刷微博了,别聊微信了!”额叶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青少年额叶发展就不完全,所以行事比较冲动,这也是网络成瘾者大多数是青少年的一个原因。同时成瘾也会造成前额叶灰质和白质发生改变,导致冲动控制能力降低,网络行为更难控制且别的不良行为也变得难以控制。

其二是心理因素。许多研究发现,大多数网络成瘾者在性格上倾向于内向、孤僻、敏感、脆弱,心理上易焦虑、依赖性强、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当然性格的养成跟环境、社会等因素也息息相关。

其三是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唯一的情感出口。研究者总结了几个网络成瘾社会方面的原因:1.对失衡的家庭关系的逃避和抗议;2.人际关系不理想,因此将交流对象转向网络;3.成绩不良,因此转向网络的虚拟世界;4.在网上寻求认同和尊重。

什么是电击疗法?

最早,由于人们发现癫痫患者的抽搐可以缓解病状,研究者就通过电击主动诱导抽搐来治疗精神病。发展到现在,被承认以及被使用的有“电痉挛疗法(ECT)”,这种治疗方法应用于严重抑郁患症者。使用“电痉挛疗法”有一个前提:药物、谈话等其他治疗手段都不起作用,患者的生命岌岌可危(比如有严重自杀倾向)。使用前患者会被麻醉,然后一道电流经太阳穴迅速流过脑部,引起几十秒的痉挛。使用后,患者会失去部分记忆。

“电痉挛疗法”用于成瘾行为来源于一篇2013年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的文章。前文说到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控制中心,跟自控力有关。这篇文章称,研究发现用无痛无感的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前额叶皮层时,人的自控力就得到了增强。所以我们的确可以找到用电流刺激大脑前额叶皮层使自控力增强从而减少成瘾行为的科学依据。

杨永信的“电击治疗法”借用了“电痉挛疗法”的科学依据,实施的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根据媒体的报道,“电击治疗法”会让人的手部有明显胀痛感,如果加大电流会使人痛得叫出声来;并且在实施电击的同时辅之以言语上的教育和威胁,如“若被发现上网就要再承受这种痛苦”等。“电击治疗法”有可能有效,其原理却并不是被科学界承认和应用的“电痉挛疗法”的原理,而是条件反射,本质上属于行为疗法。即人一旦做出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一种条件反馈(身心的痛苦和折磨),人为了不得到这种反馈,只能不再继续这种行为。但是这种使成瘾行为消退的极端方式会带来其他难以消除的副作用,比如造成恐惧的心理阴影以及这种恐惧可能泛化到其他行为。由此可见,杨永信的“电击治疗法”是非常不合适的。

关于电击疗法,目前得到这样的结论:“电痉挛疗法”可用于某些情况下抑郁症和帕金森症的治疗,但是需要详细而规范的操作;其在成瘾行为治疗方面,仅有部分研究证明电击作用于前额叶皮层时可能使得自控力增强,应用上暂时还没有结论;杨永信的“电击治疗法”本质是行为疗法,操作不可控,副作用大,家长即使发现有效果也不能采纳。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寒假中如何与妈妈“和平相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人总结(六篇) 评先选优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