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初探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初探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 就业工作 策略模式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难有各方面的原因,应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模式,建立全员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向OECD提交了著名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被世人承认,。他根据一个国家高等学校能够容纳大学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至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就业市场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改革,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使得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处于低谷状态,使得这些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上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系统只是初步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够通畅,有的地方和高校对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政策措施不到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市场规范、市场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够,使得某些单位想要的人要不了,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去不成。

(二)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因素。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看,高校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过于僵化,缺乏应变性。这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虽然多数毕业生择业时,能根据专业特点寻找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但也有不少学生盲目追求高薪酬、高职位,忽视自身的专业特长,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反差太大,加大了就业难度。另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顺利就业。独生子女因在社会的人际环境相对狭小与封闭,家庭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学习心理压力过重等因素,导致他们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盲从依赖,缺乏独立性,其择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和消极被动性。"

(四)用人单位择人观念的影响。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的功利化、实用化以及一定区域内买方市场的形成造成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一些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在招聘人员时。认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入角色的过程较短,与刚从大学毕业的毕业生相比更容易从基层做起,比较稳定。可以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有的单位盲目提高选材标准,本来大专生就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却偏非要本科学历甚至是硕士不可。此外,有的单位越来越看重学校名望而忽视毕业生实力,名牌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非常抢手,而一般高校则显得有些冷清,造成学校之间冷热不均。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有政策指导、理论指导、心理指导、技术指导、信息指导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职能发挥不理想。在近二十年的时问里,我国高校就业体制实现了从计划分配到按市场就业的快速转变,但由于重视不够,有些高校就业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存在差距。甚至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工作人员不到位且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有些高校虽然专门设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但就业工作制度、机制没有形成,使得就业工作主要以审核生源、申报就业方案、签证、统计就业率等琐碎工作为主,充满了行政色彩,很难行使就业指导的职能,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及社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的系统的业务学习与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指导工作难以达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

(二)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目标,也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办公系统自动化、信息网络建设缓慢。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工作方式的转变,因此信息来源分散。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形式僵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泛泛地向毕业生进行单向“灌输”,召开“毕业生动员会”、“就业形势、政策报告会”等,普遍缺乏针对高校毕业生个性特点的互动式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指导形式多年不变,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市场调查、信息交流等诸项服务上,均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毕业前阶段性指导工作模式,显然已无法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的日益凸现,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从“升学难”转向“就业难”的现实。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态度、举措、力度和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它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都是每一个就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老师应该掌握的,就业指导人员应该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使得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二)实现就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信息化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也是重要工作手段。高校要加大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需求信息,更须加大投入,抓紧进行就业信息网络等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三)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成长阶段,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心理测试指导、学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指导体系,结合学生共性和个性,采取有效方式和措施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职业目标。

1、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是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是指导人员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陛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向定位,科学地勾勒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状态,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对于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这社会中的价值,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及指导。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职业成就的评价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积极的择业心态。

3、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升学指导。当前,有些高校认为“大众化”了。可以放松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这是不对的。只有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能力培养,使大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让学生能够不断自学提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重视人文科学学习。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的知识,没有内化到个体身心结构中时,都是外在的东西;转化为个体需要后就会被个体吸收应用。"

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和关注市场改革的取向,及时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学生科研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再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第二学位提供需求院校需求专业等信息及政策的咨询。通过参考学生的职业理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指导学生选择升学的院校和专业。

4、创业指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伙伴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大学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人明确提出要把高等学校办成“创业者的熔炉”,他们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求学生~方面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叉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业”的理论和政策上的准备。美国的“自主创业策略”可以为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一些很有益的启示。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而且有助于经济的繁荣。我国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大学生是创造力较强的一个群体,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支持他们进行自主创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创新的方面。

(四)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全面统筹,齐抓共管。高校应协调校内各级党政部门,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发动全校教职员工都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级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导师组成的工作体系,校、院(系)两级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2、建立院系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引入激励机制,对工作做得好,就业率、就业质量高的院(系)予以奖励和表彰,对工作未到位、就业率偏低的单位则给予全校范围内通报和减少招生。学校再把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整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把校院两级团委、辅导员、专业教师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加大学生思想教育力度。

3、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战斗堡垒作用。自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兰年多来,全国共有4万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响应号召,加入志愿服务西部基层的行列。据初步调盔,在服务期满的西部大学生志愿者中,累计已有超过2000人选择或意向选择留在服务地长期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这篇大文章,要充分依托共青团的战斗堡垒作用。共膏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直把党政所望、社会需求和青年所求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共青团组织从服从大局,服务青年的角度出发,主动投入这项工作是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有效形式,是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在“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是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会计职业规划行动计划(实用5篇) 2023年教师立德修身心得体会(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