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用教育的情怀涵养生命

用教育的情怀涵养生命

小编:

[摘要]思品课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重在对学生素质涵养的培养。广州市滨江东路小学推行“珠水文化・涵养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追本溯源的道德教育、注重过程的动态教育这三大路径,在思品课上培养“有涵养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珠水文化;涵养教育

“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将“涵养”提升到读书做学问的首要位置,可谓真知灼见。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教育以德育为先,而德育所关注的焦点就是人的素质涵养。综观现代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任性、骄横、浪费、不知进退……实际上都是缺乏涵养所致。有涵养的人,应该是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能包容的人。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涵养。那么,如何培养“有涵养的学生”呢?广州市滨江东路小学推行“珠水文化・涵养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培养有涵养的学生为育人目标,这与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一学校文化渗透到低年级的思品课堂教学中,从“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动态教育”三种路径力求在教学模式、教材运用、教学效果上都体现出“珠水文化”所蕴含的包容、灵动、平等、务实等特点,从而实现培育“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珠水文化涵养特色

珠江流域多种文化和平共处、相生相依、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多元交融的文化体系。在珠江滋养下茁壮成长的滨江东路小学,溯源珠江文化内涵中的包容、灵动等特性,融合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提炼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特色文化―― “珠水文化・涵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以包容宽厚的情怀、润物无声的方式、追本溯源的思路、注重过程的评价,凝聚多重教育能量,培养有德行、有学识、有气度、有眼界的“有涵养的学生”。

思想品德课程便是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主要阵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正是形成是非观念、明确人生基本准则的关键时期,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思品教学中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渗透进来,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涵养”的概念,让学生将涵养内化成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

二、涵养教育渗透思品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智力特点,我校发掘了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渗透进低年级思品课的三大路径,即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追本溯源的道德教育、注重过程的动态教育,在思品课堂上通过这三大路径培养“有涵养的学生”。

(一)润物无声“培”情感

思品教学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用情感和爱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犹如珠水润物,于无声处见成效。笔者认为,激发学生产生良好情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真情实感,从而自觉感悟涵养。因此,在低年级思品教学中,创设情境就尤为必要。

例如,在《新朋友新伙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在课堂上准备了一盘清水,然后对学生说:“大家知道,现在班里的都是新同学,我们应该怎样和新朋友、新伙伴相处呢?这其实和跟老朋友相处是一样的。”笔者接着让学生上来看水里的倒影,有微笑,有惊讶……不同的表情在水中一一展现。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跟新朋友、新伙伴在一起,就和对待自己这位‘老朋友’一样,要和蔼、可亲、有礼貌,这样,他们才会像水中的倒影那样,反过来对你点头、对你笑。”

在该课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用水作为道具,这比镜子更加鲜活灵动、更具变化性,这正是珠水文化中灵动变通特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于教学的关键环节中行不言之教,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操作来体会真情实感,从而有所领悟――这既适应了低年级学生注重表象的思维特点,也体现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中情感教育润物无声的深刻内涵。

又例如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蒙上双眼,扮演失明人士,让其在教室里走一段路,并在遇到危险的地方,让旁边的同学帮助他。最后,笔者请扮演失明人士的学生谈“黑暗路上”的感受。这场角色扮演的体验活动收效是多方面的:一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拥有一双明亮眼睛是多么重要、多么幸福;二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残障人士的不幸和痛苦;三是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自己困难时别人的帮助是多么可贵。

该节课,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体会真实和有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产生责任感,体现了教学大纲所倡导的“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使其领悟做人道理的教学手段,正是“珠水文化・涵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精髓所在。涵养教育于润物无声处渗透到思品课堂,让学生领悟到了与人为善的素质涵养,从而实现了培育“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二)追本溯源“养”习惯

思品教学要求从生活的源头培育学生的涵养。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涵养端正的品行和宽宏的气度,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入手。这要求思品课堂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并归于生活,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笔者带领学生漫步珠江边,让他们领略珠江的壮阔美丽。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珠江两岸的景物,受到了审美熏陶,从而产生了爱护美好家园、珍惜珠江美好环境的思想感情。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爱护珠江,学生踊跃发言,提出各种建议,譬如“不要往江里扔垃圾”“爱护两岸树木”“看到江边的垃圾要捡到垃圾箱里”等,虽然这些建议很稚嫩,但却出自学生的真心,难能可贵。 该课的教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引领学生“欣赏珠江―赞美珠江―爱护珠江”,既直观展现了珠水文化中的唯美瑰丽和变通务实,又从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入手,培养了学生关爱自然、心存感恩的涵养。

又例如,在《我自己会整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讲台上布置了一个场景,准备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横七竖八地摆放,让学生讨论这样好不好看,怎样才是好看和舒服的。然后,笔者分别让学生上来收拾整理物品。课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下次上课时讨论最近在家里的生活心得,将自己的整洁、整理情况汇报交流;让家长将学生的卧床、书桌拍成照片,课上投影,让学生进行评比、议论。这种模拟生活、贴近生活的课堂,无疑是亲切和真实的,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优秀品格的铸造也最有效。

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注重学生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再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去涵养学生的品德行为,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珠水文化・涵养教育”渗透下的思品教育,应该追本溯源,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注重过程“涵”宽厚

思品教学要求以涵养之心包容汇聚,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学生生命成长的能量,不以一时的表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正如珠江由涓涓细流到八门入海,学生的成长也是一滴水从源头到入海的过程,所以,涵养教育也是注重过程的“动态教育”。

例如,在《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老家的物产做小调查。在课堂上,笔者发现有学生没有完成。这时,笔者赞许地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的课前预习大家都做得很好,许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有的同学可能是忘记带来了,老师相信你们明天一定能带来。”第二天,那几个学生就补交了课前作业。

许多时候,对学生多作鼓励,多提出美好的期望,会让他们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大步前进。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发展,以包容的爱心积极关注和鞭策他们。这也是“珠水文化・涵养教育”的内涵之一,教师有涵养,学生也会养成一种宽厚正面的心理品格。

又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观察花圃里的小树苗,启发学生思考“小树苗为什么一天比一天长高”,然后让学生回课堂观看种子发芽的科教视频,对植物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成长既离不开阳光雨露、人们的辛勤劳作,也离不开它们本身就拥有的蓬勃生命力。接着,又引申到整个大自然,特别提到校园旁边的珠江,让学生观看关于珠江的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每天都经过的滚滚珠江,原来是从淙淙泉水汇聚发展而来的。最后引申到人类本身,教导学生看待自己、评价他人要像看待一棵植物、一条河流一样,不要只看一时的状态,要长时间地去观察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因为暂时落后而气馁,也不要因为一时进步而骄傲,只要努力,就会变得美好。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使低年级学生初步形成的是非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了解到了大自然的雄奇,又明白了事物发展进步的道理,由感性发展到理性领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再一次受到了“珠水文化・涵养教育”中“动态教育”的熏陶,从而做一个“有涵养的学生”。

滨江东路小学的“珠水文化・涵养教育”就像包容、灵动的珠江水,以其包容宽厚的情怀、潜移默化的方式,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校的思品教育中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润物无声触动情感、追本溯源培养习惯、注重过程涵养品德,可谓讲策略、有方法、重实效,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低年级思品教育将会引导更多的学生成为“有涵养的人”,实现涵养教育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2]黄伟宗.中国珠江文化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热点推荐

上一篇: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