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小编: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坚持以文化人,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培养创新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本土文化创新因子含量;需要建设社会创新文化,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环境;需要建设大学创新文化,培植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重点建设崇尚创新的精神文化、自觉创新的行为文化、保障创新的制度文化、鼓励创新的环境文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大学文化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坚持以文化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文化即“化人”,高校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先进文化的陶冶

1. 坚持以文化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具有文化本性,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教育是人与文化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思想、道德、理想与信仰,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即有文化的人。这一互动过程是文化价值判断、选择、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即文化化人的过程。因此,“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能够教化人、塑造人、陶冶人,这种功能是全方位、渗透式、深刻化、持久性的。文化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时期文化熏陶、文化积淀和精神提炼的结果,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影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和阶层的文化,影响着人们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着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实践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着交往方式的不同。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这种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的影响深远持久,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传承性使其对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高校作为文化的中心和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用先进文化培育人才的任务。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文化本性,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创新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没有文化的大学是灵魂缺失的大学,灵魂缺失的大学很难创造真正的卓越。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以文化人,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高级专门人才;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能出创新成果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氛围和环境,就难以出现创新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2. 培养创新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中肯评价说明我国的建设发展需要大批创新人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较多;创新人才是在适宜的环境中“冒”出来的。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个人天赋、后天培养、适当机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个人天赋而言,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个人潜能充分挖掘,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人的创新潜能大小不一,发展难以预测,创新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少数学生,而应是区分层次、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创新教育。就后天培养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有自身的规律性,力戒急功近利,在全面教育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在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突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一种高智力活动和优秀人格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在生态化的创新文化熏陶中脱颖而出的自然活动。从社会文化到大学文化,从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到教师文化,都应是保护个性、鼓励创新的文化,通过创新文化的涵养、熏陶,使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思维和自觉行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应尊重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全方位建设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冒尖”提供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和“养料”。

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吁求创新文化的全方位陶冶。首先,创新人才的潜能靠创新文化去挖掘。“人的潜能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决定学生的习惯和素质。只有经过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的“浸泡”,才能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成为创新人才。其次,创新人才的思维靠创新文化去培育。要形成一种创新型人才管理文化,鼓励员工创新思维,使员工勇于提出不同意见,使其意见得到充分尊重,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拥有了达到和谐关系的基础,这是养成创新思维、推动创新行为的动力。在创新文化的培育下,自觉创新、敢于创新便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再次,创新人才的冒尖靠创新文化去激励。创新就是探索未知,与风险共存,与失败相伴。宽容失败,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价值取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创新人才的创新欲望、潜力、激情和才华的充分调动,新思想与新成果的涌出,需要个性的张扬和行为的尊重,创新文化能够营造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能够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全方位熏陶。

二、建设先进文化,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文化“土壤”

站在文化育人、培育创新人才的角度,应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积极推进适宜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自觉创新、保障创新的长效机制。 1. 建设崇尚创新的育人文化,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

在全球化背景中,创新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考察与借鉴。建设崇尚创新的育人文化,要有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在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创造的璀璨多姿的文明成果,成为中国文化博采众长、茁壮成长的丰富资源。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本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建设如此,文化建设也如此,建设本土创新文化,一定要同世界创新文化发展的潮流相适应。放眼世界,始于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西方现代化之门,历经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涌现了一大批影响世界的创新人才和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虚心学习世界创新文化建设经验是促进本土创新文化建设的必然。通过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汲取世界创新文化的精华,为本土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新鲜“血液”。

开展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因子含量。首先,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不断跟踪世界创新文化的最新动态,了解世界创新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这是借鉴世界创新文化先进经验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有虚怀若谷的宏大气魄。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中的先进性成分,承认传统文化中有落后因素,只要对我国创新文化建设有利,就敢于实行拿来主义。再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外来文化本身包括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创新文化与非创新文化等,要根据我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创新文化,做到创新而不猎奇、借鉴而不媚外,既反对照抄照搬,也反对全盘否定。最后,坚持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有机统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借鉴外来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

2. 建设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优化大学创新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文化建设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培养的是大学人,也是社会人,对其有直接影响的是大学文化,间接影响的是社会文化。建设大学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社会创新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树立创新理念,倡导崇尚创新的价值观,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树立开放性理念。创新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在广泛交流和碰撞中汲取一切文化中促进创新的积极因素,并内化为自身文化的合理成分。二是树立多样化理念。多样性使文化生态充满生机活力,缺乏不同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群体风气的冲击与碰撞,难以形成建设创新文化的土壤和氛围。三是树立平等性理念。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做到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是树立包容性理念。包容创新人才的不足,包容前进中的失误,包容个性,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五是树立主导性理念。创新文化在各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对社会整体文化具有引领、导向作用,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创新文化制度建设,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是政府要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激励或财政资助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支持创新事物、创新产品。二是要完善鼓励、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重点是知识产权保护。三是优化激励竞争机制。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国民教育体系,强化能力素质教育,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四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倡导创新文化。鼓励独创性和首创性,鼓励平等、自由、民主与交流的风尚,培养人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形成敢闯、敢冒、敢于创新的社会风气。

3. 建设崇尚创新的大学文化,培植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

建设大学创新文化,既是文化传承创新、引领社会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育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好大学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直接、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引领和推动社会创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建设崇尚创新的精神文化,塑造大学创新文化灵魂。“从大学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来看,主要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着重体现和申明一所大学的价值诉求。而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则属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它们实际上是从实践的角度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去践行大学的价值诉求。”经过历史的积淀、长期的选择和多方的凝聚,就会形成大学精神文化,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崇尚创新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创新精神占主导、主体和主流的文化形态。崇尚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在大学中形成主导性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师生广为认同的共同理想信念,成为推动大学改革创新的内在力量,为大学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恒久的创新动力。

建设崇尚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应站在时代潮头,把握创新主题,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大学文化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建设崇尚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要重塑大学独有的个性和创新品质。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非功利的价值追求作为独有的个性品质,是大学精神文化最本质、最集中和最核心的体现,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显著特征。当前,“我国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的中心地位还远没有确立,办学的鲜明个性和独到理念还远没有形成,学者的社会良知和学术自尊还远需要树立,特有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还远需要坚守。”重塑大学创新精神,重塑大学创新灵魂,消除育人、科研和管理各个层面上的因循守旧,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是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 (2)建设自觉创新的行为文化,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养成。“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丰富与进步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创新型行为文化是指大学师生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学习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心理、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创新习惯等外在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创新型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长期积淀下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并通过大学师生的创新行为体现出来。创新成为自觉的行为文化的建立是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标志。

高校创新型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和活动中,培育的是创新人才,产出的是创新成果,开展的是创新性学习,进行的是创造性工作。创新渗透到高校师生日常行为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一种常态习惯、一种行为定式。建设创新型行为文化,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民主、平等、交流和开放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而不是僵化的思想和标准的答案;在科研工作中通过制度约束和行为自律,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还科学研究求真、求新和求实的本真面目;在学习上探索质疑型、交流型、创造型的崭新模式,形成为探求真理而学习的风气;在管理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师生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学习创新提供优质服务。

(3)建设保障创新的制度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机制。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体制及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大学创新文化需要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来落实,促进创新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性、根本性的保障。

建设促进创新的制度文化,需要解决好如下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制定现代大学章程,通过科学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把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及大学内部管理结构明确下来;改革基层学术组织权力结构,强化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倡导学术创新,形成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使一流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创新制度,鼓励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工作和活动中不断创新,并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结构化课程建设,改革不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和人才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建设鼓励创新的环境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氛围。良好的大学环境文化对激励师生的创新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及其文化体育设施等硬性环境,也包括大学的学术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等软性环境。”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注重物质环境建设,将创新文化物化到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一楼一台,以凸显大学的创新文化品位和鲜明个性特色。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在学术上营造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环境,坚持学术无禁区、研究无权威、成果无水分、真理无止境的科学态度,营造追求真理、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在育人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创新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创新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舆论上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的传播,建立和完善创新文化的宣传普及平台,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创新文化成为高校文化宣传的最强音和主旋律。

参考文献:

[2]孙英兰.钱学森的成就与忧虑[N].t望新闻周刊,2009-11-11.

[3]安东尼・罗宾.潜能成功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07).

[6]刘培进.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05).

[7]马国清.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9(03).

[8]张概,李长真.试论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3-02-26.

热点推荐

上一篇:巧变换妙解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