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当前课堂教育的弊端

浅议当前课堂教育的弊端

小编:

【摘 要】我国中小学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知识的意识形态,忽视学生的鲜活个性及其丰富内涵,而当前的教育则是被严重误解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扭曲导致了教育中的“无人”状态,当前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本文致力于挖掘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无人”现象,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意识。

【关键词】心灵;灵魂解放办;精神成长

一、学生沦为“知识附庸”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往往是把学生看作容器,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认为只要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学校教育也就越成功,学生将来才会有好的出路。对于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是否与学生的精神生命相关、是否会让学生过的充实、活得快乐和幸福,则完全被忽视。在学校,学生在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这些理性的知识,忽视了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教育完全也背离了其为了培养人的本真。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成为知识的“附属物”,学的越多负担越重。最终成为一部僵硬、脆弱、麻木、冷漠的考试机器,沦为了分数和知识的附庸,学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这是当前中小学生的悲哀,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悲哀。

二、学生“个性泯灭”

人因其出身、气质、经历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品质,人之个体因此具有了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好的教育就是要关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在其它方面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知识的意识形态,忽视学生的鲜活个性及其丰富内涵,使教育成为一种单一的或单向度的知识教育。这种知识教育把学校当成了工厂,把学生当成产品来加工,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和意识,变成知识的容器和等待加工的“产品”,教育不再生机勃勃,不再充满人情味,取而代之的是死气沉沉的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僵化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枯燥乏味的作业考试,学生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成为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符号”和“标签”。罗素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人之幸福的本源”[3]。这样的知识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泯灭,不但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而且阻断了学生幸福之源。

三、学生“生命尊严缺失”

在所有生物中,“人”是一个高贵的称呼,只有人才有意识并能自觉按照人类的行为方式去实践,而动物只能顺从地接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所以,做人要有人格,人格体现人之生命的尊严,是做人的标尺。所有人都拥有着同等的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而且这种价值和尊严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一前提下,学校的知识传授应激励引导学生确立人格尊严,珍爱人格尊严,彰显人格尊严,而不是以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学生的方式贬抑学生的尊严。然而我国当今的知识教育,折磨残害学生的罪行屡屡见诸报端。这些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人格的蔑视和心灵的戕害。在笔者看来,我们的知识教育理念中存在着把学生当“物”看待的“物性思维”。当学生人格尊严受到戕害和打击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定不是幸福的体验。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成长,高扬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反思这种不良教育,形成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的前提。

四、教育中的“无人教育”

其实,对于当代教育中的“无人教育”的审视,郝德永就作过一个基本的论断:“事实上,长期以来,教育不过是以人为对象而已,除此之外,教育的视野中并没有人,因而,用‘无人的教育’或‘教育中无人’来形容或概括学校教育发展的状况或特征,表面上看似乎有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之嫌,但从教育根本出发点的政治主义化、经济主义化及其社会工具化的角色与地位、社会控制化的运行机制来看,却是名副其实、一语破的。”[4]

那么在课程中,我们教育把我们的学生置于那个位置?它是在促进我们心灵的转向,还是囚禁了我们的心灵?反观我们现行的课程,实事求是地说,现行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把儿童引进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他们成了那群被捆绑着双手、背对光明的人;他们的灵魂被捆绑着,他们被迫接受已经被给定的表演。课程知识是法定的和被挑选好的,往往被设计得只能朝着某一权威的方向去理解。那么,我们教育视野中的人在哪儿?人处于哪个地位?

试想一下传统的课程知识观,我们所看重的只要是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不关心知识对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影响,所以,我们首先对知识进行的是功利性的理解。知识完全被视为一种工具,人在知识里处于被动的地位,它要么等待人去“占有”,要么人成为被控制的对象。对于学习者而言,仿佛知识就在那里,那么高傲、那么威严,那么让人不可靠近。知识本来很客观,代表着真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这样的知识,但是知识本身成为了一种工具,成为了一种权威,成为了人们谋取金钱的手段,而我们却要服从于这样的权威,服从于这样的手段,这样,人们不再单纯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知识反而成为了异化我们的力量,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要么我们服从于知识,要么走向对知识的极端叛逆。

传统的知识观也传递到了今天,专业的热门程度决定了专业的待遇,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比如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等,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而对于一些文科性质的专业则是不屑一顾,家长为孩子选择专业优先考虑该专业能带来的“钱”途、仕途等等。在教育的过程中,人已经不再是能够被考虑的对象,人的兴趣、爱好已经不再成为工作的考虑,人的精神、自由完全被人们给抛弃,人们仿佛成为了赚钱的机器,活在世上只为赚钱,或者赚更多的钱。有钱的人就会得到人们的另眼相待,没钱的人仿佛低人一等,人完全不再成为人们考虑的对象。

给课堂多带来点“阳光”,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活动,多关心知识对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影响,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沦为“知识的附庸”,让我们的教育不再是“无人教育”,记住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55)

[2]柏拉图著,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理想国.[M].岳麓书社.2010.(319)

[3][英]罗素著.走向幸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5

[4]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6)

[5]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4)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守护学生幼小心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安全环保工作计划 企业环保管家工作计划(优秀5篇) 工程合同纠纷案例6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