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橡胶风潮:清末股市的狂热与梦魇

橡胶风潮:清末股市的狂热与梦魇

小编:

这场世纪之初的“大牛市”,不是“改革牛”,不是“政策牛”,不是“创业牛”,也不是“超跌反弹”,而只是一场外部因素推动下的全民炒作。

大清宣统二年(1910年),春寒料峭的天气,丝毫没有阻挡股民的热情。在不断上涨的股价面前,长袍马褂的土财主、西装革履的洋买办、一身短打扮的贩夫,乃至破衣烂衫的乞丐,一时间实现了平等。

外滩的各大外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门前,人潮涌动。大家挥舞着银票,争先恐后买股票。人丛中,只要谁喊出点儿爆炸性新闻,没准就会引发一场踩踏事件。

一夜暴富的鲜活例子,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这场狂热的投机游戏之中。而游戏的主角,则是一款名叫“橡皮”的新事物。如今,它换了个名字,叫做“橡胶”。

一路飙涨

20世纪早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橡胶作为新材料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汽车、三轮车、人力车的轮子,套上橡胶做的轮胎后,告别了颠簸,行驶更稳当。随着这些工业品的产销量越来越大,西方工业国家对橡胶的进口需求骤增。1908年,英美两国分别进口了价值84万英镑和5700万美元的橡胶,次年就分别增至141万英镑和7000万美元。

上海是远东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金融市场和交通区位优势,吸引了至少40家外国橡胶公司前来招募股份、发售股票,甚至把总部设在上海。它们都在上海的报刊上大做广告,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展示盈利预期,让投资者深信不疑,然后找一家驻沪外资银行开户,聘请商界大佬充当董事,为的就是包装门面,炒作自己。

这些外在的动力,改变了很多橡胶企业的命运,也改变了上海股民的命运。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建“兰格志拓殖公司”。兰格志是个橡胶产地的地名。麦边吹嘘其经营范围涵盖橡胶种植园、勘探开采石油、采伐木材等多种业务,以此向市场招股募资。然而,实际情况是,这家公司五六年都没什么业务,遑论业绩,显然只是个皮包公司。

橡胶股票的暴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激发了人们的投机贪欲。然而,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有的放矢,见好就收。

谁在裸泳

参与炒股热潮的人们,既有华人和外国人,也有公馆里每天闲着打牌的太太小姐。其中一些投入了全部积蓄,外加变卖衣服、首饰所得的银两,有些人甚至贷款买股。根据日本东亚同文会的统计,全球橡胶股票的投资额约为6000万两,来自中国人的投资就占了70?80%。其中,3000万两投在了上海,1400万两投到了伦敦,加起来相当于大清半年的财政收入。

“牛市”里赚大钱的,永远不是散户,而是机构大户。许多洋行买办和钱庄老板闻腥而动,冲进股市,批量购入橡胶股票,越涨越买,成了机构投资的急先锋。

陈逸卿是正元钱庄庄主,兼任茂和洋行、新旗昌洋行和利华银行的买办;戴嘉宝是兆康钱庄庄主,兼任德商裕兴洋行买办;陆达生是谦余钱庄庄主,兼任陆元利丝栈主人。这三位是上海钱庄业的一线明星,深得外资银行和洋行的支持。为投资橡胶股票,这三家钱庄投入了600万两银子,还从外资银行举债100万两。他们发财没忘了生意伙伴,把森源、会大、晋大、协丰、元丰等5家钱庄也拉进了这个局。

这些钱庄的玩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向散户提供贷款,散户把买来的橡胶股票作为抵押,换取新的贷款去买新股票;二是钱庄自己直接参与炒股,如果钱不够,就向外资银行贷款。总之,不惜一切代价,全仓吃进橡胶股票。

市场依旧繁荣,毫无危机征兆。汇丰银行推出的一家发行新股的橡胶公司,开闸申购1个小时,原定的新股发行指标全部用完。一共10万两银子的股票,竟然吸纳了160万两认购资金。为了买到原始股,托关系走后门的情况屡见不鲜。兰格志公司的股价还在上涨,到1910年已经突破1000两大关,高位接盘者络绎不绝。兰格志也不含糊,携手外资银行联合坐庄,先是用银行贷款支付高额红利,随后银行宣布接受用兰格志的股票办理抵押贷款。这些翻云覆雨的做法,进一步炒高了股价。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上市的橡胶公司,不乏拥有数千英亩和百万两市值的大公司,但整个上海,这样的公司只有8家。更多的都只是中小公司。有些公司干脆就在东南亚跑马圈地,甚至连橡树苗都没还没种,就加价转卖橡树园,收取现金或股票。骗子公司比比皆是,防不胜防。股民们只是醉心于“买买买”,以为买到即赚到,根本不去认真了解这些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而这些中小公司为了吸纳更多资金,不惜将百两面额的股票拆分成每股10两,甚至5两,并允许认购者分期付款。这些发展现状和操作手法,毫无规矩,远不如西方股票市场管理规范。

橡胶风潮中,谁在裸泳,只有退潮了才能看得更清楚。而这场退潮,来得太急了。

全面崩盘

这场世纪之初的“大牛市”,不是“改革牛”,不是“政策牛”,不是“创业牛”,也不是“超跌反弹”,而只是一场外部因素推动下的全民炒作。一旦外部环境逆转,这股炒作风便会烟消云散。逆转的时刻迅即到来。

1907?1908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橡胶消费能力锐减。西方工业国家开始采取限制橡胶消费、以图平抑价格的政策。这样一来,量价同跌的行情在所难免。

1910年7月以后,伦敦市场的橡胶交易价格暴跌。驻沪外资银行发现不对劲,马上宣布停止接受抵押贷款,并开始追索以前为别人炒股而做出的抵押款。消息一出,还没等中国人回过神来,上海的橡胶股票就开始狂跌。大家吓得争先恐后抛售橡胶股票。这些做法只能提升橡胶股票的下跌速度,甚至多次触及跌停。交易所也曾被迫停止了橡胶股票交易。于是,握有大量橡胶股票的正元、谦元和兆康3家钱庄,经济损失多达数百万两。这3家大钱庄首先倒闭,陈逸卿走投无路,跳楼自杀。他们拉入伙的5家中小型钱庄也遭到牵连。

听说多家钱庄面临生死难题,上海道员蔡乃煌连夜赶往南京,向两江总督张人骏提议,向外资银行借钱来稳定局势。几天后,按照朝廷指示,张人骏同意由江海关为上海的各大钱庄向各国在华银行借款350万两,用于周转市面,缓和危机。

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当地官员采取了对策:向风雨飘摇中的钱庄注资。款项来自海关税收,总计近200万两。原计划拨给“庚子赔款”项目向西方列强代表还本付息,如今被彻底截留,江湖救急,实属无奈。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度支部侍郎陈邦瑞跟蔡乃煌有些私怨,指使参奏蔡乃煌,罪名会是妄议市面恐慌,恫吓政府,不顾颜面,退赔庚款。蔡乃煌被劾后即宣布辞职。

上海橡胶风潮为患外滩,牵动全国。由于股票定价权缺失、金融管理缺位、不作为或乱作为等情况,加上中国境内没有中资证券交易所,导致清末中国股市处处受制于外人,社会也呈现萧条景象。它给钱庄票号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冲击前所未有。这种传统汇兑方式,已经无法适应20世纪企业的信贷需求,逐渐让位给银行。1911年,为了敛财还债,清廷急急忙忙地宣布“商办铁路国有”,并将经营权和筑路权卖给西方国家的铁路公司建设运营,从而招致这些商办铁路的股东们,即大量散户投资者的不满,成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直接客观原因。

一个世纪前的混乱和无助,萦绕在投资者的头顶,时刻发出善意的警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即便在2015年就号称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大牛市里,这句话同样有效。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史上发达国家如何应对“新常态”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