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环境工程教学研究(5篇)

环境工程教学研究(5篇)

小编:

第一篇:新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及育人模式思考

[摘要]通过对新疆相关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老师、专业负责人进行访问、调查。了解新疆各高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相关情况。例如: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专业负责人对专业的建设、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等。结合相关资料,并将一部分调查结果与全国其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探究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环境工程;教学;实验;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是新兴学科,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主干专业,其主要培养目标为培养大批优秀的环保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其建设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给环境工程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为了提高环境工程等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多次改革,又多次提出类似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项目,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新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就更不如意。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新疆地区的现状

1.1建设时间短,专业数量低

新疆相比较全国其他地区除了新疆大学开设环境工程专业较早外,新疆其他高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时间都较晚,而且全疆13所高等学校中只有三所学校设置环境工程专业,仅占7%。总体来说,新疆各高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起步晚,发展慢且不均衡,师资不强,专业水平甚至比综合实力同等水平的高校还低。

1.2教学不符工科要求

1.2.1课堂教学方式不规范

工科教学之所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是因为工科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实践性差、无创新性、师生间交流少、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是课时紧张,庞杂的理论性知识经过实践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全部输出的可能性为零,师生交流短;第二是实践教育资源不够,针对性不强,无法将知识点与实践的内容实现点对点的结合;第三是实践教学管理形式比较松散,后期难以检测教学成果。课时和资源的局限性,使得工程专业教学的工程性难以实现。学生由于没有实践,即使记住了知识,也不知如何运用;学生和教师没有思想的交流,面临问题时无法用专业的思维去思考;不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没有专业创新能力。

1.2.2实验含金量低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专业实验课程的数量总体所占比例较少,实验多为性质实验,探究型实验较少。鉴于此,学生对实验课兴趣不高,造成实验课程效果差。追寻本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实验资源、场地、课时的限制,甚至有教师直接指出课程设置学时太少,无法进行探究型实验。

1.2.3实习严重缺失

实习是工程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实际情况是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大学四年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总共不足四个月,多数学生实习的内容与本专业学科内容大相径庭,教师和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关心指导方式不尽人意,指导内容不能让学生满意。根据调查结果,37%的教师认为实践不如人意的原因是实践平台太少,28%的教师认为是学校与企业无法达成最终协议。关于校企合作平台少和实践性低的原因,追寻本源,一是学校的教学时间不够灵活,二是学校学生的能力有限,三是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四是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2.4课程安排合理性低,创新性低

首先,关于教学课程,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只有在教学安排上注意科学性,才能让学生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其次,过分强调专业化,会使得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太窄,造成学生就业瓶颈,更忽视基本的知识教育,难能培育出综合人才。而划分过宽,使得专业性知识的教学不够,很难造就拔尖人才,所以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知识面要宽阔,为核心课程打下基础,而核心课程的知识要高精尖,打造拔尖的人才。另外,各学校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没有结合新疆的环境问题的特点设置相关课程,全部为此专业的通识课程。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为海洋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到地区环境问题的特点。

1.2.5不注重软教育

工科比起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具挑战性,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更高。首先,大部分学生在刚进入校门时,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对自己所学的工程专业没有理解,没有做好成为一个“工程人”应有的准备,心理和生理上的素质都不过关。其次,学校对于学生素质的教育十分缺失,学生的软实力提升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所以很多院校将软实力教育游离于教学之外,没有真正融入到教学之中,只是采用“游击战”的形式,作用微乎其微。

1.2.6评教方式的缺陷

现在的高校考虑到资源和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师学生的隐私性,采取的评教方式多为匿名的网络评教和匿名的调查问卷形式。按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在评教时态度不够端正,造成老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一方面,评教之后没有后续工作,使得老师即使愿意改正,也不能及时地得到真正的反馈,失去了动力,而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改进反馈,对评教的态度更加随意。两者恶性循环,评教不但不能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消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造成资源的浪费。

2探究解决办法

2.1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新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问题给新疆高校富有特色的环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根据调查,学生喜欢贴近身边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新疆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可开设类似于“荒漠化治理”的课程,或者将“可持续发展”类的课程与新疆缺水,沙漠化的情况结合起来,开设新的教学环节,会给毕业后打算在新疆进行相关专业的就业或者创业的学生带来帮助。

2.2让教学变得规律

教学要富有科学性。从总体规划来看,应根据课程设置分四个阶段进行,从一年的通识,专业基础到四年级的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应科学合理安排其进度,循序递进。其次,是实习的时间安排,应兼顾假期的利用,根据调查显示,有36%的学生愿意在假期期间安排实习,学校就可将实践全部放在假期,或者将实践贯穿至假期,使得实践时间充足,利于单位的时间安排,无形中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从细节规划来看,将课程在每周的安排分布均匀,使得教学时间从一开始就变得很有秩序,有条件的可以将课程集中在学习的黄金时间段进行教学,最大效率的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时间浪费,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增强实验的实践性,为校企合作提供灵活的时间设置。

2.3让课堂教学走出课堂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喜爱社交网络,好奇心强,喜欢创新,也爱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堂,只注重“教”学生,必将失去学生的拥护。要学会利用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电脑软件,视频,模型等趋于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来吸引学生,不仅仅是提高教师自己的水平,更是变“教”为“学”,让学生自主学习,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课程辅导、公开课、集中答疑,假期让学生参与本人科研项目,录制视频课程传给学生,搜索有用的网络资源分享给学生,利用QQ群建立讨论组,这样就与学生在课堂之外还保持密切的联系,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传授了本该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

2.4学生软实力的提升

放眼全国,如何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有的学校从学生自身出发,成立学长帮扶小组,一代一代相互帮助;有的学校成立专门的社团,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给予嘉奖;有的学校对本科生就进行导师培养制度。从踏进校门的第一时间就进行“育人”教育;有的则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大学精神。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组织校校,校企,校所知识交流;有的学校专门开设此类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辅导,对身体素质进行锻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软实力,而这些措施成本低,效果好,新疆的高校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采用。

2.5让实践变得通俗

让课堂教学走出课堂,让教学更有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校企合作,给予合作的企业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校企合作做出努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或者实践性活动,在学生一进校门或者进校门不久后就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参与实验、课题研究等。

2.6全面的评价制度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本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评教是学生给老师评价,而教师给学生评价更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制度种类较少,一般就是奖学金,且根据调查,35%的学生喜欢名誉奖励,31%的学生喜欢就业推荐奖励,奖学金并不是学生最想要的奖励,可以给予学生想要的奖励,鼓励其学习,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学生优秀评教奖”,以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3小结

建设具有新疆地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育人模式任重而道远。但是放眼未来,新疆发展的动力不可小视,当前迫切需要采取优秀的育人模式,不能因为眼下的硬件设施无法达标而放弃,对全国高校的育人模式和实践教学要取精华,去糟粕,时刻改革,随着新疆的发展逐渐完善育人模式和实践教学方式。最终让新疆培养出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宪华,等.加强建设开放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3):80-84.

[2]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8.

[3]刘丁.全国高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4(4):81-96.

[4]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集中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2):27-28.

[5]朱建平.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6]李杰.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74-77.

[7]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8]黄民.基于模块化知识体系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4(9):37-40.

[9]孙康宁.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6):17-20.

[10]赖绍聪.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4(8):40-44.

[11]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8-42.

[12]陈奎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及实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22):48-50.

作者:马晓利苏丽娜王英波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二篇: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三大问题及破解

[摘要]石化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当务之急。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首先,分析了石化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环节不合理、实验教学模式陈旧等“三大问题”;其次,提出以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改革实验教学中不合理的环节、构建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为“三大抓手”来应对“三大问题”,为实验教学改革探寻新路。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三大问题;破解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要求的日益提高,向“环境污染宣战”成为人们价值观的主流。这就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石化院校环境工程教学改革来说,它不仅要求环境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而且要求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其运用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实践技能。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石化院校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存在“三大问题”提出一些改革设想,以期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质量。

1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存在的“三大问题”

环境工程专业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起步相对较晚,于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8年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专业毕业生调查,目前各单位普遍反映环境类的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独立工作能力一般、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就突出反映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所造成的后果,必须进行改革,找到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5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尤其是充实现代实验内容和新科技内容方面问题突出。现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多为课本后附带的实验课程,存在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缺乏时代感,不能根据仪器设备的发展更新很好地更改实验内容。

(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设性实验与提高性实验内容,因而科学研究的成分太小,未能在实验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小。

(3)环境工程实验课教学与相关理论教学不协调,二者分离。

1.2实验教学环节不合理的问题

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环境工程实验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目前的实验都是老师讲完实验原理,然后再写好实验步骤,老师配制好实验试剂,调试好实验仪器,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去做,然后得出结果,写实验报告。其结果是学生只是循规蹈矩,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能学以致用。

(2)实验学时及内容不协调。一些环境工程专业实验项目需要时较长,限于实验时间,学生不能亲自参加实验的全过程。

(3)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强度不够。原有的实验设施不能满足3人以下为1组,而学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比以前有一倍的增长,但实验仪器并未增加,以至于每个实验小组高达4至5人,出现“一人做,多人看”的现象。

1.3实验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

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和实验教学的不合理,就导致了实验教学模式的陈旧。

(1)教学方式单一化。实验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然后学生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如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很少也很难去解决。

(2)实验成绩的评定目前实验课的成绩主要是看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做实验或成绩差的同学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

总之,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对目前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破解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三大问题”的改革设想

我们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目的是为解决问题,以问题的解决来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与质量。面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三大问题”,我们认为应以“三大抓手”(以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改革实验教学中不合理的环节、构建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抓手)来应对“三大问题”,为实验教学改革探寻新路。

2.1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实验教学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我们教学改革中,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改革实验教学教材内容,整合《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5门课程,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体现学科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结构体系。集思广益,结合实际自己编写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三大功能的新的实验教材。在编写新的实验教材中,不是简单的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而是要继承传统的内容上进行创新,通过对原有的5门课程进行整合,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整合方法包括:(1)删除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陈旧、过时的内容,突出与培养目标相向的内容。(2)合并环境工程实验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并大量充实实验内涵。(3)减少环境工程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单项设计性试验和体现学科先进实验项目的比重。(4)提倡大学生四年“全过程”实验教学,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有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内容逐级设置。全方位建立包括环境工程课程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以及工程实验等四级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使重新组织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并且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2.2改革实验教学中不合理的环节

着力解决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不合理的环节。

(1)突出实验教学的应用性。众所周知,环境工程是工程应用型专业,大部分毕业生要分配到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以及跟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应用性工程中去工作,如果缺乏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则不能胜任工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应用性是首要问题。

(2)增加环境工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环境工程设计型实验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步骤,需要由大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条件,这样就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书本所学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例如:我们以要开展对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为例,大学生就必须对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提取方法,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能让大学生把化学知识、环境监测、水处理等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得到巩固。同时,大学生通过设计型实验,也会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验技术。而且设计型实验以组为单位,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理,互相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3)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应走出以封闭的实验室教学为中心,转变到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实验,在生产实践中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在进行污水处理实验时,就深入茂名石化污水处理的前沿,来进行实验教学,就受到了学生们欢迎。

2.3构建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在于落实学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1)突出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我校的环境工程实验室完全可以购买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发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仿真实验与实训软件》,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课程可以采取仿真教学,通过仿真教学可以把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生动表现,即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2)改革实验的考核方式,改革以前的实验报告定分制,把实验课程分数分为:实验理论考试分、实验操作分、平时成绩和综合性大实验等四大模块,这样可以全面的考核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另外,也可以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结束后实验室的整理记入总成绩中,因为在实验中养成做科研的良好态度,对学生以后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是大有好处的。

3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升本15年来,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一直在进行改革,不断地优化,来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为环境工程的实验教学走在全校前列打下了很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杏妹.环境专业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0(5):157.

[2]刘绮.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实验课教学五大关系浅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4).

[3]兰善红,范洪波,武秀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18(5):109-113.

作者:贾昌梅牛显春张冬梅钟华文陈梅芹李霞谢文玉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第三篇: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整合教师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引入实践教学及细化评分模式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专业英语;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流体、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中国环境工程起步晚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仍需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及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出版,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也以英语为主[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2012年对重庆地区调查表明,有50.45%的单位希望毕业生能用英语参加技术或学术交流[2]。环境工程的学生有必要加强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能够阅读和利用英文资料,获取最新信息,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拓展,中国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域与世界开展交流与合作,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良好外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型人才。教育部在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生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论文行文特点,提高阅读英语文献的的能力,并具有一定专业英语概括和写作的能力,对本科生在专业方面进行英语的系统训练,专业英语教学担负着促使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使用阶段过渡的任务。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学生学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后,学时不多,但包括的内容又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堂上来讲是不可能很好的完成的,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倦怠情绪

考虑到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需要一定专业基础,英语一般安排在第6或第7学期,与大学英语衔接不够紧密。而很多同学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对英语存在着倦怠的情绪,大多数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专业英语的存在,完成大学英语课程之后,就将英语抛在脑后,所以接触到专业英语时,体现群体性的抵触、厌恶心理,从而放弃专业英语的学习。

(二)课程定位及教材的局限性

大学英语包括了国外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事,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讲述的都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与之前英语学习相比,专业英语缺乏趣味性,同学倾向将其归类于专业课程,而非可用于交流的语言。目前通用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为钟理编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共42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课文和一篇阅读材料组成,共计84篇,涵盖了环境工程概述,大气、水体、固废、噪声的污染及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内容。总体而言,该教材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并有大量的练习,但70.24%的课文及阅读材料源于上世纪的教材或刊物。对103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认为教材陈旧的,占58.53%,专业英语只是将他们熟悉的内容用复杂的英文长句表达而已,学生不能从中学到新的专业知识点。教改实践之前,只有9.13%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有较大的收益,31.57%学生认为收益甚微。

(三)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单一

教学模式,考试方法等方面也颇受学生的诟病。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采用简单的“翻译法”,即教师备课时按教材内容先查阅生词,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逐词解释,逐句翻译;对整个知识体系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讲解[4]。61.72%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程枯燥无趣。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教师出题进行期末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的权重。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的想法,专业英语水平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教师资源

环境工程教师需要不断地研习国外最新的论文、研究成果,专业英语的是必备之技能,每位教师在其研究领域相关的英语运用有显著优势,而在其他领域可能稍逊一筹。基于此可参照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分配给数位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师选择最擅长的章节进行教学,实现最优师资组合。此外,不同教师授课的风格、技巧不同,可为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是实现教学活动多样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这样模式需要大量前期的调整、协调,每一课时授课教师、内容都需要预先确定,避免无序混乱的情况发生。

(二)调整教学内容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不再是唯一的教材,采取阶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我校专业英语共为32学时,前12个学时精选课文中的代表性篇章、重点语句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熟悉英文文献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13至20学时,对环境工程经典实验,仪器说明书等进行深入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单位、符号、公式、化学反应式等的写法和读法,另外安排1个课时用于讲解英文简历的格式和书写,要求学生撰写个人英文简历,体现专业特色;21至32学时,挑选4至6篇最新相关领域的SCI论文,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翻译,再进行课堂讲解及讨论。

(三)将实践引入专业英语教学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生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5]。实践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良好途径,我们尝试了采用两种方式将实验与专业英语教学结合方式:其一,从环境工程众多的实验课程中挑选了3次实验课,采用中英双语授课,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实验报告,这是英语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英语基础好的同学能够轻松完成这项实践,超过30%的学生有些吃力。其二,额外布置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结合大气污染相关章节内容完成室内甲醛污染的检测,涉及到微生物章节时,可开展酸奶制作。教师只提供所需实验材料,要求学生研究方法于课后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英文短篇,要求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材料与方法、结论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等论文必要的组成结构。这部分的重点考虑趣味性,无需局限于专业,学生对于酸奶制作的小实验更感兴趣,调制了多种水果口味的酸奶,用英文详细记录了制作过程,评比最佳配比,加以分析讨论,书写成文。

(四)评分模式的改革

取消传统期末考试,细化评分,最终成绩由一下各部分综合得出:鼓励学生发言,每次正确答题,都可获得2分,总计不超过10分;开展5次课堂小测验,考核学生对于词汇、语法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占成绩的25%;简历写作占10%;3次实验报告占15%;2篇英语短篇,共计20%;每位学生翻译一整篇英文文章,占30%,题目由各自导师指定,要求有一定的篇幅,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

三、结论

经过一系类教学改革后,88.46%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的收获,认为课程枯燥的比例降至38.46%,基本实现了促进学生完成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英语应用阶段过渡的目标,培养了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并且能用英语进行基础的学术交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考核细化,任务繁重,难度升级,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课程较难,产生过抵触甚至放弃的心理,今后还将做一步的调整,将学习强度及难度调整到适宜的范围。总之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决策的过程[5],衡量教学活动的好坏,不能只看学生说了多少或写了多少,而是要看他们动脑筋思考了多少,自己解决了多少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惠惠,李峻青.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06,(4):116

[2]张雪梅.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4]高琼仙.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研讨[J].云南教育,2003,21(36):69-72.

[5]HutchinsonT.MakingmaterialsworkingintheESPclassroom[A].ELTDocuments128:ESPintheClassroom:PracticeandEvaluation[C].BritishCouncil,1988.71-75.

作者:王敏艳张进单位:1.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2.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四篇: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策略

摘要: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提升,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制约了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措施与解决对策,对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84年8月,是甘肃乃至全国办学最悠久的学科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授权,成为全国第一批拥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2003年又成为博士授予权学科,2009年9月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过30年的时间,兰州交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是铁道部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已培养本科生3000多名,硕士1500名,在读博士40多名。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些都为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显现出很多弊端,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制约了环境工程学科在“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充分利用本学科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体系,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的有益探索。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深入分析现有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前瞻环境工程学科发展,探索建立适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

1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物理性、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方面的知识,具有工程设计及管理能力的环境工程的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在短短三年的学习时间内不可能研究出什么成果,也不可能培养高级别研究型人才。鉴于环境工程学科的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更适用于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因此,改革现阶段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2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依托具备研究生培养能力的高校进行,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设计)等环节,在各个培养环节都需要贯彻落实“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主线。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工程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生源整体质量不高

我校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分三部分:全国统考、推荐免试以及调剂考生[1]。由于直接报环境工程专业的考生生源数量较少,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中质量最有保障的部分是推荐免试生,调剂考生则相对质量不高。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存在“报考人数少于实际录取人数”的现象,直接报考生源明显不足。

2.2缺乏有效的导师管理和监督机制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设置为双导师制[2]。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重视程度不够,实施过程中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仍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导师数量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法做到与校内导师的研究领域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其次,部分企业导师工作繁忙,参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时间不能保证,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及时与校外导师沟通,与此同时,学校对企业导师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职责不明晰,企业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也使得其无心顾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导致“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往往流于形式。

2.3学位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对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察[5]。环境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强化专业背景,学位论文应针对专业方向,着重分析解决实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研究生学位论文往往多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与实践环节结合不紧密,缺乏实证型研究,研究内容不够合理,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未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致论文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3.1强化导师责任制,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学校不应只关注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而应多鼓励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给予这些硕士生导师在薪资和职称评聘方面相关支持政策;其次,学校不应将研究生导师取得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多少作为其主要的考核指标,可以考虑成立工程中心实践教学类等机构,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实践实验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再次,在导师遴选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各类科研条件的限制,如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历、职称,不拘一格地从校内外选拔优秀人才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如研究生在各类科技竞赛获奖或获评各级优秀学位论文,导师也可获得相应奖励,强化了导师的责任意识,有力促进了研究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3.2建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学位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5,6]。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我们应建立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在选题完成后,学生做开题报告,并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认真完成论文,导师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学生论文答辩前应通过本专业领域专家的盲审。具体来说,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突出工程实践性背景,论据必须要有实验数据验证,导师严格指导和把关论文的阶段性进展,关注论文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凸显,做好学位论文盲评和匿名抽审工作,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有效性。

3.3重视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工学类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应反映学科的发展,参与科研的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亦是如此[7]。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来自于企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学生参与实训实践项目也要依靠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为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从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生参与实践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明显不足,大部分研究生没有直接参与实际研究,只是在实验室从事一些虚拟研究工作[8]。因此,我们需要增设生产实践环节,加强实验课教学,强化研究生的实践实验能力训练,导师应该鼓励研究生进入企业生产实践、进入实验基地,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强化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4结语

改革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是提高环境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和关键。环境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应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优化课程实践体系建设,坚持产学研合作与教学科研互动的培养模式,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强化导师责任制,形成与企业共同培养联动的呼应态势,最终培养出“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环境工程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Z].

[2]石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环境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5-19.

[3]彭永臻,崔有为.改革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129-132.

[4]刘艳萍,邓一兵.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21-22.

[5]孔范龙.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体系研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3,(5):113-116.

[6]王宇欣.美国康奈尔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农业工程,2013,(1):80-83.

[7]于海瀛.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4-65.

[8]李彦文.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0):144-147.

作者:魏雪芬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第五篇: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与改革

摘要:结合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地方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采取优化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等措施,解决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课程面临办学条件不足、实验内容及形式陈旧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随着近几年农村城市化以及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农村也日渐突出,乡镇企业和中小城镇排放三废物质对水体、土壤、大气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农田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的矛盾日渐加重。在这种农业环境形势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以农业化学和土壤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环境科学发展的需要,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应适应当前环境科学形势的需要[1]。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同时,环境工程专业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在专业整体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具有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方面的天然优势,由于农林环境污染存在机理复杂、污染面广、污染源分散等问题,因此仅利用传统污染防治方法解决实际的污染问题效果欠佳,只有通过实际调研和测试,才能得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2]。加强实践教学,把抽象、实用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并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除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外,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优化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1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

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绝大多数侧重于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物监测与管理以及环保设备与环保仪器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在农业环境监测评价、农业环境规划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方面所提出的广泛而迫切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素质能力强,服务“三农”,立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城镇(乡村)环境污染和综合整治农业环境的环境工程高级复合型人才。与理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有其特殊性。另外,其专业背景和基础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照搬理工科院校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方面[3]。甘肃农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于2006年,开办10年,专业建设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工程、生物、生态等技术手段对水、气、固等污染进行综合防治,依托本校的农业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遥感、遥测等学科背景,将特色定位为主要面向农业环境的评价、规划、保护与建设方面,在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中,以农业环境,特别是以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农业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培养农业环境监测评价技术、农业环境规划管理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建设技术等实践技能。但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定位、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应依托该专业的优势学科背景,强化农业环境监测评价、规划管理、污染治理及生态、生物修复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进一步加强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适应今后国家建设和发展对“三农”人才的需求。

2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机制滞后,组织形式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甘肃农业大学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普遍沿用院—系—室的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在进行实验室中心化管理体制改革,但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滞后,很多实验室没有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实验室的设置混乱,功能单一,往往为某门课程而设置;另一方面,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范围偏窄,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不灵活。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尤其是结合专业设置要求的应用性知识偏少,这样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环境工程学科具有高度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总学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实验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如不通过重新整合,则实验学时就很难满足自成体系的各课程实验的要求。

2.2实验专职人员严重短缺,实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实验人员应由实验教师、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组成。除实验教师外,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专职人员只有1名,整体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实验人员既要进行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又要管理环境专业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有时还要对一些仪器进行修理、维护和保养,低值易耗品的申请与保存、使用。由此可见,实验专职人员任务繁重,工作量太大,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加上实验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再加上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实验人员感到力不从心,实验教学能力较差,实验队伍总体上已不能适应实验室快速发展的步伐,成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人员亟待增加。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专业实验仪器相对欠缺

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土壤、农化专业调整而来,因而实验室也由原来的土壤、农化实验室改造而来。现有面积150m2,实验仪器设备总值小,装备水平低,实验开出率只能达到85%,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需要,更不能满足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学位论文及科学研究需要,已严重制约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学校虽然通过建立仿真实验室等措施对该专业加大投资,但由于该专业在校生数迅猛增加,设备购置经费有限,实验室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需求,难以达到专业实践训练要求。

2.4没有稳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农业院校以往的校外实习基地都是与农业相关的,缺少与环境工程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企业。与交通大学、工业大学等传统工科类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学校和学院层面都未与这些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联合培养体制保障,因此增加了实习难度。

3加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措施

3.1优化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发挥实验中心主任的作用

本着“布局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共享、管理科学”的原则,将现有实验室按功能进行整合,教学实验室归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整合和重组实验教学资源,实行以实验室的功能安排实验课;打破课程之间的条条框框,设备仪器统管共用,避免了重复购置,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随着学院实验室中心化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实验中心主任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全面负责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成为学院领导强有力的支撑。

3.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必须加大土壤、农化实验室的改造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要求,应建立水处理实验室、大气净化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环境监测室、环境工程设计室等,以确保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环境工程仪器设备资金的投入。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建实验室下设水处理实验室、烟气处理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实验室,拥有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模型、脱氮除磷装置等整套模型、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大气采样器等实验设备和仪器,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验技术人员水平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建设的重点应是既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又有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一定的科技推广能力的教师[5]。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结合学校每年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定期上报相关人员参加国内各种实践技能、实验课程等培训,使其进一步学习深造,提高现有人员实践教学水平;二是鼓励相关教师下到工厂、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再学习,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三是积极与学校沟通,尽可能增加实验系列进人计划,引进非农科背景的工科院校毕业研究生补充到教学一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4调整实验课程安排和实验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本专业课程领域的新进展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充实及调整,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大力建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甘肃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其中实验环节包括环境监测实验(32学时)、环境工程综合实验(48学时)、环境工程创新实验(32学时),实习环节包括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认知实习(2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认知实习(1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认知实习(1周)、农业污染源认知实习(1周),课程设计环节包括环境工程课程设计(3周)。通过加强和侧重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凸显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优势。

3.5逐步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

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与各环保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一方面与原有的环保设备工厂、污水处理厂和环保公司继续合作;另一方面要转变思路,与其他学院建立联合机制,如可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在马铃薯淀粉、肉制品、调味品等高能耗、高污染食品加工企业的环保处理工段参观实习,同样也可以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以此来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国平.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1999,⑹.

[2]褚润,高波,罗蕊,等.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5,⑴.

[3]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⑺.

[4]刘学录.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专辑),2008,⑸.

[5]樊霆,汤婕,陈海燕,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⑷.

作者:王友玲蔡立群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热点推荐

上一篇: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银行年终工作总结个人免费优质 缓刑报告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