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态势分析法对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分析

基于态势分析法对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分析

小编:

摘要:态势分析法,也称SWOT分析法,是管理学中通过评价研究对象的内外因素,从中判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并对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做出了科学的战略部署,堪称是运用态势分析法成功解决中国在敌强我弱的特点下进行持久战这个问题的典范。用管理学的方法分析《论持久战》,是研究毛泽东经典著作的一个新的角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论持久战》;态势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7)01-0005-05

态势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和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进行概况和综合,系统分析四种因素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四种基本态势及其战略,即优势态势和SO战略、抑制性态势和WO战略、脆弱性态势和ST战略、问题性态势和WT战略,可以得出研究对象比较客观的现实状况,并此确定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利用优势和机会,使劣势与威胁降到最低。

客观地评估内部和外部的条件作出战略部署,也是毛泽东思考问题和做出判断、决定的基本方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通过客观地分析当时中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日战争确定的战略定位奠定了基础,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论持久战》中不仅蕴含着辩证逻辑思想、军事哲学思想和比较思想,而且也体现着态势分析法的运用。

一、《论持久战》对优势和机会的分析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全文中始终表达着一种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1]毛泽东认为中国能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是附和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争论,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从中国的优势和机会中找到能够胜利的依据,并努力扩大优势和机会,为胜利创造条件。

(一)《论持久战》对优势的分析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2]日本领土面积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而中国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中国大陆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东南濒海,西北、西南皆是高山、大漠等形成的巨大屏障,对抵御外侵起到了天然的保护作用,并且中国的西北和东北与苏联地理位置接近,这些地理条件都有利于中国的抗战。此外,日本人口约为7 000余万,100多万军队,而中国战前人口约四亿七千五百万人,超过日本6倍多。[3]这意味着中国版图大,人多、兵多,能够得到充分的兵源以及各种补给,形成相对的优势。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毛泽东根据时代的特点,认为中国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更深层的因素在于中国的进步性。第一,从社会行程和战争性质看,中国正通过解放运动和战争从半殖民地走向独立统一,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也决定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正义性与进步性。第二,从阶级和政党上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并且相继走上历史舞台,表明中国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国家。特别是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在其领导下的中国红军,并与国民党以及各民主党派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从中国人民大众的思想上看,近代以来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和改良运动都锻炼了中国人民,人民的思想不断地进步与解放,拥有了广大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人民,这为持久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并且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处于进步的趋势,这是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

(二)《论持久战》对机会的分析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正处于世界帝国主义特别是法西斯国家没落的阶段,加上世界各国的人民运动不断深刻,使中国的持久战在国际环境中有着已有和潜在的机会。

《论持久战》中认为,已有的机会包括:第一,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依据。毛泽东指出,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逼使法西斯国家从事于新战争的冒险”。[4]但战争只能促进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而不能达到国家兴旺的目的。同时,军事封建性使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具有野蛮性,能够激起国内阶级、民族与民族、日本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对立。加上日本国力的先天不足及其在战争中所犯的战略、战术错误,一旦战线和时间拉长,日本的优势容易被劣势所抹杀。第二,中国得到国际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支援,特别是苏联的援助。苏联是1937年至1941年间唯一向中国提供军援的国家。[5]据苏方统计,苏联在这一时期向中国提供了1 235架飞机、各类火炮16 000门、汽车和坦克等车辆1 850辆。[6]1937―1938年,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分别援助了3万美元、30万美元和3万美元的资金。[7]除了苏联,法国也是较早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之一。1938年4月,法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了南镇铁路借款合同,供给材料1.2亿法郎及现款30万法郎,共计1.5亿法郎。[8]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潜在的机会。毛泽东认为:“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9]经济军事化政策曾造就日本经济的军需繁荣,但自1935年起,军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导致产业结构失调、财政赤字和贸易收支恶化。准战时经济的矛盾使资本家运用减低工资办法,加大对人民大众的剥削,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1937年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比1931年下降了25%~30%,罢工斗争从1936年的1 945次上升到1937年的2 126次。[10]1936年2月的大选,右翼只有6人当选,主张侵略主义的政友会减少了近二分之一选票,而社会大众党当选者从5人增至24人。[11]战争的长期性掠去了大量的青壮年,政府和陆军也产生了对立的意见。这说明了战争的长期性使日本人民对法西斯主义的不满日益高涨,反映在军队中就是士气逐渐下降,反战的士兵不断增加。

热点推荐

上一篇:作为隐喻、记忆与经历的历史:“80后”历史书写三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