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富民兴村产业发展(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篇一
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以生态工业链为发展主线,以生态工业园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追求物质资源减量化为内在要求,以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优化自然生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充分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综合利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从总体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循环经济工作,以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扩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立法及试点工作,目前已有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鲁北生态工业化工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成功范例。这些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三高一低”到“三低一高”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产出率,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产出率”是反映资源节约情况的综合性指标,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编制科学全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资源产出率的宏观评价指标应包括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其中资源产出指标包括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等;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等。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实践中,必须切实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四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面,应要求其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削减废物的产生数量;产业园区则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则应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通过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创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实现对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去害化”。
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体制,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预研,促进在节能降耗、新材料、新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建立以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要形成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整体意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依据,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要突出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坚决制止乱占土地、大兴土木的行为。还应抓紧制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如废弃物循环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绿色采购法、废旧家电回收管理办法等,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支持。
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篇二
忽通兔村党支部先进事迹
忽通兔行政村位于盛乐经济园区西7.5公里处,辖地面积24平方公里,总户数621户,总人口2456人,总耕地面积7217亩,忽通兔村党支部现有农民党员43名,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
自从新的一届党支部领导班子组阁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村富民,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把改善民生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步点,要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逐步满足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开展解民忧活动,大胆实践,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部分困难和问题,该村党支部带头为民办实事,先进事迹突出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搞好村级活动阵地建设
忽通兔村支部2010年投入40多万元,新建一处“两委”班子活动场所,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崭新宽敞的新办公场所,去年9月份已投入使用。
二、带头抓村级交通设施建设
为改变村里落后的交通现状,忽通兔村支部2010年
新建水泥路7公里,2011年续建水泥路4公里,村级主干道全部实现硬化。经此一项村集体前后共投入资金175万元。
三、大胆改革实践,科技致富先行
历年来,忽通兔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子,人均承包地不足三亩,经济收入一般,一大部分年轻力壮农民外出务工挣钱。根据这一实情,从2006年起,忽通兔村支部大胆实践,以土地租赁经营形式,集中连片,承包农户耕地2300亩,以每亩每年承包费230元的土地租赁经营合同,一包五年。既整合了土地资源,又便于机械化科学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大产出。并带动当地部分农户种植优质饲草玉米,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争取上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从2009年至2010年,忽通兔村支部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共平整土地5300亩,打井配套19眼,新安装变压器7台,架设低压线6.5公里,修筑防渗渠5.3公里,栽植农防林7000株,铺设沙石路8.7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招商引资,强村富民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多为村民谋福祉、办实事。忽
通兔村支部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技术,引能人,引项目,开发利用荒地资源。
1、2009年7月招商引资新建忽通兔云洋牧场,占地面积400亩,总投资1000万元,标准化牧场投入使用,现科学饲养优质奶牛600头,日产鲜奶10吨。
2、2010年8月招商引资引进呼和浩特市景原苗木繁育有限公司,该公司与村委会签订了3400亩荒地征用合同,注册资金预计要扩大到500万元,建成大规模的樟子松苗,花卉苗育成基地,现有樟子松一年生苗30万株,二年生苗45万株,目前改良土壤,新建暖棚,育花卉苗是这个公司的重大项目课题。
3、2011年5月招商引资引进内蒙古犇腾牧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1500亩,预计投入资金8000万元。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忽通兔村支部书记云改凤多方协调,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了让这几家商户能够安心便捷地投入建设与运营,云改凤是经常熬到深夜,然而想的更多的是想让这几家公司发展壮大后能够回报当地百姓,服务大众化社会。
六、注重切实改善民生
忽通兔行政村南部的徐沟夭自然村十个农户,27口农
民,历年来一直是耕作着300多亩黄土地,维持俭朴的生活。年轻的农民娶不上本地的媳妇,只好外出打工,经济收入微薄,居住的全部都是土坏房。支部作出决定后,现在村委会正在为这些农户建新房,每个农户三间砖瓦大正房,三间南房,门前道路要全部硬化并建绿化带。仅此一项,需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七、村集体致富不忘群众
通过忽通兔村支部招商引资,村委会集体出资为徐沟夭村13个农民加入了社保,原来的黄沙土路修成了沙石路,农民的眉目间露出了笑容。
今年为徐沟夭村新打深层井2眼,上喷灌两套,架设高压线1000米,低压线680米,使600亩旱作农田变为水浇地,在道路改造项目实施中,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已为该村新修沙石路15公里。实现了历史的新跨越。
八、让当地农民就近务工
过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现在已解决500多口人的就业困难问题。
目前,忽通兔村级主干道已全部实现硬化,农民提出了修筑公路排水沟的要求,忽通兔村支部已让村委会将此工程列入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回忆过去,在招商引资的征
地过程中,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因迁坟一事发生过上访。现已将矛盾逐个化解,在成绩面前,以前存在的问题与顾虑已逐步消除。相信忽通兔村农民在支部的带领下正在走向文明富裕的小康之路,已安家落户的公司企业正在兴起,他们的兴起不会忘记支持帮扶过他们的支部集体,不会忘记回报社会大众。年仅45岁的女支部书记在工作忙碌中显的有些劳累。谈笑风生中,对努力工作所取得的业绩有成就和满足感。是组织的信任给了她工作的勇气和信心。是劳累还是艰辛使她准备把职务赋予更年轻的同志去担任?为民办的件件实事证实了忽通兔村党支部的先进性,他们不满足现在,更着眼于未来。在现实工作中争先创优。在实践中谋发展,大胆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强村富民。这个村有一个好班子,认准的是一条好的致富路子。他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逐步实现党与政府对农村建设、农民富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农村、农业、农民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在支部的带领下,村委会与村民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要把忽通兔新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篇三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2011-11-28 16:
32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商洛率先突破发展,现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出如下决定。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商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物质反复循环的闭合式流程,使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长期以来,商洛经济总体上一直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以“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为主要特点的矿产业,缺乏科学有效的资源整合,科技含量不高,上游产品偏多,下游产品偏少,产业链条短,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造成商洛发展缓慢落后的重要原因,更是制约商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动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式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商洛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商洛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区和关中的生态屏障,既承担着维护区内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又面临着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以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尖锐矛盾,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随着商洛纳入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园区,我市的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都在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客观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破解商洛发展难题、实现率先突破的重大平台和重要载体。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生态立市、实现商洛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目前,商洛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保护和发挥好这一优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使绝大多数污染物内化于生产过程,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切实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保持青山绿水,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立足实际,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4、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为主线,以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和循环区域为重点,逐步形成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局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并重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走出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商洛区域特色、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原则,把长期战略目标和近期工作重点结合起来,把社会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突破结合起来,把试点示范与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原则,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企业为主体,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进循环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原则,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真正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6、发展目标。到2012年,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循环产业主要链条基本形成;初步建立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优化提升,现代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9%提高到30%以上;各类矿产资源的回采率、选冶回收率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初步实现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五大河流干流达到ⅲ类水质,中心城市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生态经济社会体系,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以商丹循
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七县区工业园相互关联、左右支撑、协作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
三、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7、大力建设循环型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企业群体。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引导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进行产业整合和物质能量的优化集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资源综合利用的行业和领域,推进企业尾矿渣、粉尘、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上下游产品链接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培植与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8、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要求,立足区域内资源、物质、能源利用现状,以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为导向,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加大钼、钒、铁、金、萤石等优势资源整合力度,精心规划建设一批既错位发展又互为依托的循环型工业园区。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布局配套对接,大力引进开发核心骨干性项目和关键性链接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循环经济园区快速发展。明确企业进入园区和产业集聚项目区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标准,严格园区准入门槛,引导企业走相互配套、专业协作的路子,防止再走“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发展老路。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专业协作、清洁生产,形成企业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实现园区和项目集聚区内资源的高效利用、物料的闭路循环和污染物的“零排放”。
9、梯次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根据我市城镇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等不同领域资源、能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与特点,从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大对“水、气、渣”的治理力度,推进生态城市和生态县区建设。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积极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设生态环境和谐、高效集约用地的生态型村庄。大力推行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快建立废旧物资回
收再利用体系,推广应用废弃物资源化、无毒化新技术,提高绿色化程度。在全社会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消费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党政机关要实行绿色采购,率先推广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办公用品。着力抓好绿色村庄、绿色城镇、绿色企业、绿色河流等绿色工程建设,形成城镇与农村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相互协调,逐步建立循环型社会。
四、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10、科学制定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全市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高起点谋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科学布局。统筹抓好新能源及电子、有色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黑色金属材料及制造业、非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能源配套产业等七大循环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突出抓好全市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把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加强政策调控,引导产业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以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着力建立符合商洛实际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行为,形成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将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列为投资重点。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有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环保和污染防治资金支持企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相关财政专项建设资金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支持项目建设。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的企业,要及时办理所得税抵免和加速折旧手续,切实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获得的优惠资金和减免税(费),要专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再投入。着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运用价格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12、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循环经济公共技术研发机构、技术检测中心,合作办好陕西省材料科学工程院商洛分院,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充分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以及产业技术进步资金,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帮助企业引入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科技和人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技术政策和技术导向目录,对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
五、加强领导,形成全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
13、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商洛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市上成立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规划和协调,统筹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制定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14、加强示范引导。选择对循环经济有显著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较大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社区,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从财税政策、协调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及时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充分发挥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社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循环工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开展。
15、加强监督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落实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依法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对企业废弃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氛围。
16、加强宣传教育。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
环经济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社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加强社会层面的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我市的资源环境形势,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对实现商洛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倡导节俭文明,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引导动员全市上下把科学发展观要求、循环经济理念、节约资源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篇四
为了富民兴渝
6月的重庆引人注目:在重庆市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召开之时,正式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从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创新金融服务、加强财政支持、改善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出发,发布了45条现实可行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这些政策措施中既有中央精神的彻底贯彻,也有重庆自身的大胆创新。政策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宏伟目标,解读系列文件,系统、严谨、缜密,且极富操作性,充分彰显了低调而务实的执政思想,这让外界对于重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政策连续性的保持与政策执行度的到位充满了信心。
从两腿走路到三驾马车
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最活跃的经济单元。但是,纵观重庆的经济发展脉络,民营经济尚未彰显出其应有作用。
重庆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沿海企业内迁,重庆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以及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长安、嘉陵、建设、川维、望江等,即便后来转制或部分转制,仍属于国资背景。而在重庆直辖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及投资者看中重庆的经济战略意义,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六成世界500强在渝落户,其中以亚洲的笔电产业集群为典型代表。而相对具有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的国资以及具有政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三资,民营经济虽然在重庆改革开放中日益显现其重要作用,2011年增加值占比达48.9%,但其绝对量小,总体竞争力弱,仍亟需发力,实现重庆经济战略由“两腿走路”向“三驾马车”的转变,从而助推重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从《意见》中我们不难看出重庆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900万人,市场主体达到20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45万户;营业收入十亿级企业100家左右,百亿级企业10家以上;到2020年,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70%,形成国资、民资、三资“三足鼎立”协调发展格局,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2015年前,重庆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量”的指标,这个“量”是数量,但又不是数量。事实上,截止去年,重庆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经突破百万大户,而天津仅四十万户,虽然不具备绝对比较的参考意义,但对于一个直辖市而言,重庆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已然具有相当规模。然而,为何重庆仍在强调并追求量的成倍增长?本刊认为,目的在于其后“质”的提升,在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更多地走进“亿元俱乐部”。“以量变求质变”,这或许不是强壮重庆民营经济最快的捷径,但绝对是走得最稳的路径。
从发展经济到发展城市
《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的出台,表层看来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民营经济出台了若干政策,这些政策是得力的,也必将对重庆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从方向上牵引、从措施上推动的积极作用,但本刊认为此举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乃是通过提振民营经济助力协调发展,从而打造重庆的整体经济实力。
重庆自直辖始至今,具有五个国家级定位,即西部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内陆开放高地和国家级的交通枢纽,要确保这五个定位的实现,无疑必须依赖
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居于中国腹地,承东启西,这也决定了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转移中必然起到关键作用;从经济版图来看,重庆既是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渝经济圈的1/2,但意图竞争“中国第四极”,还需要更具有份量的经济话语权。
此次《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等的出台,基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当明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非带有某种政策上的偏向,也并不代表国资、三资已经发展到不再需要政策推动的程度,而是弥补“三驾马车”中的短板,使重庆的经济结构更健康、发展更持稳。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为了发展重庆经济。而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重庆这个城市,向国家兑现五个定位。何谓“兴渝”?就是让重庆更有经济基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更有地位。
从政策关怀到民生关怀
解读《意见》,导向明晰:扩大投资领域,就是限制性的部分开放国有市场资源,大开民营经济准入之门;放宽经营条件,就是通过放水养鱼鼓励全民创业,丰富民营经济之源,使之更加“生态”;创新金融服务,就是解决民营企业最实际的资金难题,这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存活以及存活得好不好的问题;加强财政支持和降低税费负担,就是政府向民营企业实实在在的输血,通过政策刺激提升其造血功能;改善发展环境,则是“宽政”下的“律己”,通过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做好民营经济的“保姆”,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五大方面涵盖了民营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各个阶段的方方面面,也不乏强化行政指导、实施柔性执法等呵护性举措,从政策高度予以充分的成长关怀。而解读《意见》及其配套文件,虽未提及民生,但无论是总纲还是条款,其发挥的效应都与民生紧密相连。时至今日,重庆建设虽取得了骄人成就,但并不属于发达地区,尤其是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幅员面积占全市的2/3,聚集了全市80%的贫困人口,这些地区对于国资、三资吸引力相对较弱,而依托民营经济来解决就业、增收则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民,民营企业的所有者是民,经营者是民,管理者是民,工人也是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兴民富民,何尝又不是民生关怀的大爱之举。
民富则渝兴,渝兴则民富,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让我们为富民兴渝,为重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