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一
[摘 要]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物流环境、经济形势等方面来看,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空间很大,机遇较多。只有更新观念,改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环境,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机遇;发展策略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前景可期。但由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第三方物流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第三方物流使用比例明显偏低。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受长期的传统计划的影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物流观念落后,企业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建物流系统完成,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18%,而欧洲则为76%,美国为58%,且民意调查显示其需求仍在不断增长。
(2)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强大、竞争力强的为数不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结构多元化,除了外资或港资、民营、新创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时期运输、物资、粮食、商业等部门的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企业规模较小,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市场竞争无序,竞争范围窄、形式单
一、效率低下,且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落后,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行业巨头或超大型企业难以形成。
(3)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较窄,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相比大型跨国物流公司,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础性的或单项的物流服务,在信息整合及专业化程度方面相当欠缺,很难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导致企业低供给与客户高需求的矛盾。
(4)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我国开展物流研究和教育比较晚,尤其是物流教育方面,虽然全国已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年培养规模在6万人以上,但远远跟不上我国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供需失衡严重。在企业层面上,也不愿过多地进行教育投入,员工很少得到系统培训,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成为阻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政策导向明朗,物流基础设施亦逐步得到改善。作为集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业等多种服务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物流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3月10日,我国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物流业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并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这意味着宏观产业发展导向带给第三方物流产业的机遇将会进一步增多。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交通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这为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2)宏观经济形势给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的增长率突破10%,稳定的经济环境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必然会带来物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转向物流领域,开始考虑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以获得第三方利润源。
(3)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借鉴。世界上一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英、日等国在第三方物流发展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自2005年我国物流全部对外开放后,国外物流巨头纷纷进入中国,这虽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构成威胁,但同时也给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带来了学习外企先进理念、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的机会。此外,我国国内一些著名企业的成功经历也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提供了范例。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的新兴领域,也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如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化、普及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营运效率的角度来看,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也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发展核心业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作为潜力巨大的物流市场大国,我们应树立新观念,充分认识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提高市场对第三方物流的认知度,鼓励生产、流通企业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
(2)政府与企业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第三方物流快速有序发展。政府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种物流行业规范及相关法律条款,完善物流管理体制,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协调、健康发展。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政府仍需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以继续改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环境。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建设。
(3)整合物流资源,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其资产实力、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均与国外物流相距甚远,面对世界各地物流巨头纷纷挤进我国市场的现状,国内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同他们抗衡。整合便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必须打破部门、地区界限,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只有通过兼并联盟手段,才能壮大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并有望将触角延伸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强化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是一种战略同盟关系,其生存、发展与客户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科学的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企业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其本身受益也越大,此即通常所说的“双赢”,其创造的价值即“第三利润”。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客户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以服务求效益。
(5)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优秀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人才战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规划和措施。一是重视从外部引进人才。包括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上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娴熟的物流从业人员以及国外优秀企业物流人才。二是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有效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重视对人才的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献智献力。
参考文献:
[1]汪鸣.现代物流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政策问题[j].中国民用航空,2002(6).[2]刘国栋.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8).[3]李振汕.电子商务对物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3).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
一、有色金属产业基本认识
(一)有色金属简介
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锰、铬构成的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的总称。与黑色金属相比,有色金属更具有耐蚀性、耐磨性、导电性、导热性、韧性、高强度性、放射性、易延性、可塑性、易压性和易轧性等特殊性能。它是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有色金属可分为四类:
1、重金属:一般密度在4.5g/cm3以上的金属。如:铜(cu)、镍(ni)、钴(co)、铅(pb)、锌(zn)、镉(cd)、铬(cr)、铋(bi)、锡(sn)、锑(sb)、汞(hg)等;
2、轻金属:密度小(0.53~4.5g/cm3)的金属。它们化学性质活泼,如:铝(al)、镁(mg)、钙(ca)、钠(na)、钛(ti)、钡(ba)、锶(sr)等;
3、贵金属:地壳中含量较少,提取比较困难,所以价格较高。它们的密度较大,化学性质稳定,如:金(au)、银(ag)、铂(pt)等;
4、稀有金属:如:钨(w)、钼(mo)、锗(ge)、锂(li)、镧(la)、铀(u)等。
(二)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
1、常用矿产数量相对不足,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铜、铝、铅、锌等常用有色金属矿产储有量相对不足,例如铝土矿保有储量27.76亿t,其中a+b+c级储量(工业储量)仅占1/3,居世界第7位;铜矿储量7493.79万t,其中a+b+c级储量(工业储量)不到3000万t,位居世界第7位。而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丰富,在世界上是闻名的,钨矿保有储量为529.08万t,是国外钨矿总储量的3倍;锑矿保有储量达278.16万t,占世界锑矿储量的40%以上;稀土金属资源更是丰富,稀土氧化物储量达8715万t,仅内蒙古白云鄂博一个矿床的储量就相当于国外稀土总储量的4倍。
2、金属矿产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铜矿平均品位只有0.87%,品位大于1%的铜矿储量约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大于1%的铜矿储量仅占13.2%。我国铝土矿的质量也比较差,加工困难、耗能大的一水硬铝石型矿石占全国总储量的98%以上。全国钼矿石平均含钼量大于0.2%的仅占总储量的3%。全国岩金出矿品位4.14g/t,砂金出矿品位0.169g/m3,岩金6g/t以下的中低品位矿床占83%以上,砂金矿床小于0.15g/m3的占38%,0.15~0.25 g/m3的占26%,大于0.25g/m3的占34%。
3、综合矿多,单一矿少
我国独特的地质环境导致形成大量多组分的综合性矿床。例如,我国铅锌矿床大多数普遍共伴生有铜、铁、硫、银、金、锡、锑、钼、钨、汞、钴、镉、铟、镓、锗、硒、碲、钪等元素,尤其是银,许多矿床成了铅锌银矿或银铅锌矿,其储量占全国银储量的60%以上。我国900多个铜矿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却占了72.9%。钛资源94.28%来自综合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而来自钛铁矿砂矿、金红石砂矿和岩矿的只占5.72%。钒储量92%以上赋存于共生矿和伴生矿中,其产量几乎全部来自于钒钛磁铁矿和石煤伴生钒。钼作为单一矿产的矿床,其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14%,而作为主矿产还伴生有其他有用组分的矿床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
(三)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2008年1月和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先后发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客观上促进了废旧有色金属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2月25日审议通过了《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于2009年5月11日正式发布实施,规划内容主要围绕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工信部委托再生金属分会编制的《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和《再生铜行业准入条件》、《再生铝行业准入条件》、《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已完成,即将颁布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再生金属产业的主要任务,对“十二五”时期再生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准入条件》将为抑制再生有色金属相关品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规范和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5年——2010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产量年均增长率约14%,远高于同期世界有色金属产量的增长速度。其中,2010年我国铝、铜、铅、锌等十种有色金属工业产量达到3135万吨,同比增长20.4%,产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二)消费量稳定增长
我国建筑、交通运输、电网设施等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对有色金属需求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占世界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2010年,我国铝、铜、铅、锌等十种有色金属消费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消费量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越来越显示出其对经济的强劲推动力。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发展令人鼓舞,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成效显著。以高效地下采矿、系列大型浮选机、选矿拜耳法、系列大型预焙铝电解槽、铝电解重大节能技术、富氧熔池熔炼、闪速熔炼、底吹炼铅、1+4热连轧、炭航空制动材料、大直径硅单晶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为代表,极大地提高了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采、选、冶主要工艺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已陆续出口。我国已经从有色金属技术装备纯进口国向出口国跨进。
(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随着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反映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采矿损失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加工成材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断得到改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有色金属矿山回采率平均达到79.4%,选矿回收率平均达到87%,冶炼回收率平均达到95%,铜、铝加工材成品率分别达到65%和71%。
(五)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我国再生金属的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再生金属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布局,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三大废旧金属加工利用中心。2010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20万吨,约占有色金属消费的四分之一。在 2003 年到 2010 年期间,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年均递增在20%以上,再生金属产业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呈上升趋势,铝工业的废弃物利用从最初的赤泥延伸到电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氟石膏、硫脲渣、石油化工废催化剂等,目前已发展到复合发泡混凝土砌块、环保陶瓷滤球等新产品。冶金企业普遍装备余热锅炉,能源的梯级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三、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尽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干扰,盲目建设势头仍然不减,使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在过去10年里,国内先后出现了电解铝、氧化铝、铜冶炼、铅锌冶炼、镁冶炼、钨冶炼等领域的投资过热,导致一大批有色金属冶炼产能建成以后由于缺乏稳定原料供应无法发挥效益,并造成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矿产原料价格暴涨。2005年国内约有200万吨电解铝产能闲置,独立电解铝厂大多处于亏损状态。2010年年底,我国电解铝冶炼产能超过约2300万吨,结构性矛盾凸显。
目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结构仍以初级原料性产品为主,消耗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深加工产品国产率较低,部分需求仍依靠进口。2008年高精度铝板带进口量约50万吨,相当于当年国内铝板带产量的四分之一。
(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率仅为60%,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共(伴)生金属综合利用率不到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有色金属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左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潜力很大。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三废”资源化程度还比较低,固体废物利用率仅在13%左右;低浓度二氧化硫几乎没有利用;从工业废水中回收有价元素基础薄弱;还有部分企业余热利用率较低。
我国再生金属利用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废铅金属熔炼率仅为8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5%;我国锌的再生利用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锌消费国,但废杂锌的年回收量仅在10万吨左右,仅占锌年消费量的4%,回收利用率低,国外相对成熟的钢铁产品镀锌、炼钢烟尘回收锌和干电池的回收利用在国内发展只是起步阶段。
(三)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世界主要矿业大国相比,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三废”治理和资源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薄弱,在能源转换和梯级利用技术开发方面重大突破较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加强。
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中,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的溶浸采矿技术起步较晚,高效大型采选矿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矿山安全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薄弱;在冶炼领域中,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节能的核心技术不多,特别是再生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造成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金属回收率存在明显问题;在加工领域中,替代含铅焊料、易切削黄铜、银氧化镉电接触材料,以及含汞锌粉等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开发滞后,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新型能源材料开发有待加强。
(四)资源的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随着中国有色金属产量的持续大幅度增长,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矿山面临着资源危机。据调查,在我国113个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中,探明资源枯竭型矿山占56.6%,探明资源危机型矿山占28.9%,探明后备资源有保证的矿山仅占19.5%。由于国内矿山供应能力不足,造成原料自给率逐年下降。目前,全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国内矿山自给率不足50%。有色金属工业已发展成为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目前年需求量的60%的铜、40%的铝、20%的铅、15%的锌靠进口原料生产,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环保问题日益严重
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与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多年来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忽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重金属污染、化学药剂污染、滑坡和泥石流、塌陷与地表开裂、尾沙坝和废料场垮坝、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挤占大量土地等。
四、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扩大有色金属市场空间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色金属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的过程中,需求将是刚性的。未来几年,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建设新农村等政策作用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全面升级,重点转向耐用消费品、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费主体将从城市转向城乡并重,有色金属作为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工业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市场扩张机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有色金属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我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材料先行,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有色金属行业密切相关,有色金属产品需求市场巨大,这将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三)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将增加有色金属产品需求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低碳减排、节能环保,我国也已经出台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法规,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深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人们环保理念的确立,交通工具将趋向采用轻质材料达到节能目的,建筑物将普遍采用高效节能材料,等等,这些都将为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韧性、轻质、高强度性、易延性等特点的有色金属提供发展空间,有色金属产品需求量将得到极大增加。
五、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经济结构
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和备案制,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铅、锌、钛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转移,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梯形结构,打造一批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占有优势的有色金属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通过战略重组,打造一批世界级有色金属加工产品制造基地,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品种,上档次,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坚持“矿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战略,巩固基础,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择机扩张,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
(二)加大技改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加大对传统有色金属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的决心和信心;抓住国家在新增投资中安排工业专项资金的机遇,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技改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扶持现有矿产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坚持走矿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子,开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高度关注世界有色金属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
支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制定煤铝共生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抓好高铝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搞好铜、铅、锌冶炼余热利用,推广废渣、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实现生产“零排放”;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有色金属回收交易市场、拆解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装备,建设若干年产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铝等生产线,促进资源化利用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四)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鼓励我国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境外有色金属资源。通过地质勘探、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有色金属产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和收购海外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矿产资源基地,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发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实现大宗有色金属原料进口的统一对外,制止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企业展开行业自律化解贸易争端,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五)加强人才培养,培育现代企业管理队伍
在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有色金属人才小高地作用,充分发挥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后盾”作用,加快现代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掌握世界前沿知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加快开展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生产一线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三
有色金属是我市在全国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九五”期间,我市就提出了打造“有色金属工业城”的设想。省“十一五”规划中,把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从我市当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实际来看,仍处于以精矿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当前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
发展面临的困境
有色金属矿1986年试产以来,目前已经拥有2.25亿元资产,900多名职工,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有色金属精矿产量占全国有色金属精矿产量1/4强,成为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采选企业和有色金属原料生产基地。虽然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主要以精矿和初级产品为主。与“九五”期间提出的打造“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城”的设想差距还很大。当前,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困难突出表现在:
1、体制束缚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瓶颈。为打造“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城”,市委、市政府早在“九五”期间就专门划出500亩地拟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高科技工业园,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厂和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加工项目。专门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我市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推介和争取国家投资扶持方面,把提高有色金属采选能力,引进有色金属冶炼和精深加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并与国内外知名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多次协商合作事宜。但目前管理体制上,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现隶属江西省钨业集团公司,企业自主权受到限制,其有色金属精矿又主要销往江西省钨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九江冶炼厂,从江西省钨业集团公司总体部署来说,不可能文秘杂烩网在有色金属再投资建设一个冶炼厂,引进外资建设冶炼厂又没有足够原材料供应保障。体制的束缚使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坐失许多发展良机。
2、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属露天矿藏,具有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势。随着有色金属勘探事业的发展,国内外新的大储量、高品位的矿床不断被发现,尤其是非洲大陆发现许多储量大、品位高的有色金属矿床;国内已经探明,我省横峰县葛源有色金属矿储量是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储量的三倍。再加上前几年国际市场炒作,导致有色金属价格的疯涨,引发有色金属开采的热潮,世界上涌现了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企业,国内也不少人到非洲承包有色金属矿。在原料开采和初级加工方面,已呈现供大于求态势,导致矿产品开发利润较薄。目前,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储量和开采条件的优势正逐步丧失,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经营处于亏损状态。
3、资金、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坦铌矿于1977年建成并组织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才竣工验收。原先的文秘杂烩网工艺流程和设备难以满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采选水平的需求,而矿区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改进工艺流程、更新设备设施。矿区的生产条件多年来没有明显改善,矿区道路损毁严重。矿区生活环境不佳,甚至不如一般的乡镇,致使本矿职工纷纷选择在有色金属城区购房居住,目前的环境状况对高级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吸引力,甚至留不住自身培养的人才。
4、矿区与地方在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利益协调难度大。在资源隶属上,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山权及林权归属地方管理,在资源开采上矛盾时有发生。同时有色金属有色金属资源为多伴生矿产资源,可简单加工就可形成优质石材和石粉,投资少、见效快,目前袁州区就有石粉加工厂57家,板材加工厂32家,大多分布在新坊乡一带,这些企业年在矿区的采矿量已经接近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的年采矿量的一半。因企业规模小,开采利用中浪费严重,尾沙乱堆乱倒,导致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较重,而且业主在矿区存在滥采滥挖现象,且运输车辆陈旧,超载严重,均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将长期保持平稳态势。有色金属大量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及各类电子仪表的电子线路中。这类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购买对象集中在高端客户群体,市场份额不大,市场增长的潜力也比较有限。坦铌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电器产品,是由于其使用寿命远比其他原料生产的同类产品寿命长。随着科技更新步伐加快,产品换代也更加频繁,比如计算机、手机等,人们对此类电子电器产品使用寿命的要求越来越低。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厂家不得不采用更低廉的材料替代坦铌,这也使得坦铌的市场需求量得不到扩大。专家估计,国际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平
稳态势,因此,有色金属坦铌产业可以继续稳定发展,但拓展空间不是很大。
从产业链条发展来看,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剧烈。随着探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增多以及开采企业增加、开采设备的更新,有色金属采选能力及初级加工能力增强,有色金属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供应日趋饱和。但受技术、人才、资金等限制,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市场门槛较
高,这就造成了有色金属产业链中的竞争相对集中在有色金属采选和初级加工产品环节。目前国外有色金属价格已低于国内,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所需材料80%以上从国外进口。要在初级产品激烈竞争中,逐步积累资本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十分艰难。
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所需高技术人才难以保障。研究、开发、应用有色金属新材料需要大量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如世界三大钽业公司之一的宁夏东方钽业,30多年来先后集中了2000多专家、学者,在研发和应用方面不断创新,才成为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厂家和科技先导型的研究单位。我市目前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难以满足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需求。
三、调整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有以下三条路可走:一是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继续在初端环节拼价格,扩大生产规模,以图薄利多销;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向高端科技产品发展,避开激烈的低端产品市场的互相挤压;三是另辟蹊径,重新调整产品战略,主打其他产品,实行企业转型。从前面分析来看,前两条路难度较大,三条路是否可行呢?
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来看,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含有钽、铌、锂、铷、铯等多种金属元素,具有开采条件好、储量大、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势,为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可能;
从矿区生产和经营来看,除有色金属精矿以外,矿区还生产锂云母精矿、锂长石粉、高岭土等多种产品,产品质量稳定,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其中锂云母年产为3000吨左右,锂长石粉年产1.8万吨,其产值和利润已经超过有色金属。
从产业政策来看,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多伴生矿产资源的特性,有利于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其矿产中锂的加工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调整有色金属有色金属要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就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新发展理念。
1、理顺管理体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扩大的自主经营管理权限,加强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工作,逐步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抓紧好节能降耗成本工作,着力推进各项经济指标的量化、分解、落实,深挖内部潜力,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完善矿区与地方协调机制, 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约束,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2、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稳定有色金属精矿的基础上,挖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新的主打产品。从产品发展前景来看,坦铌矿中伴生的丰富的锂能替代坦铌作为企业主打产品来抓。金属锂是一种最轻的高能金属,具有熔点低、沸点高,导热性高、热容量大,可塑性强等特性,锂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工业、有色冶金、航空航天、玻璃陶瓷等领域。国际需求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内需求量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仅从我省来看,我省玻璃、陶瓷工业优势和南昌中美合资新建锂电池生产基地就已经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发展锂产业及后续加工业大有可为。
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易开采、储量高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和论证有色金属矿多产品、多梯度开发利用模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矿产资源总体开发利用水平。在确保矿山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集团的合作,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更新工艺流程,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加工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依托我省对锂需求的巨大市场潜力,积极引进和发展锂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锂铝合金、镁锂合金等相关的锂产品加工企业。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四
行业调研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食,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养猪业在我国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国际上来看,我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几十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猪粮安天下,养猪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食物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制约我国生猪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日益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日益凸出,已经影响到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
一、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猪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快速增加。生猪存栏量、出栏和猪肉产量都在成倍增长。与此同时,生猪生产水平明显改进,生猪出栏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50%增加到目前的140%,胴体重由50公斤提高到86公斤左右,育肥出栏周期由300天左右缩短到目前的180天左右,生产水平快速提高。
1.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生猪饲养区域看,我国生猪饲养范围广泛,除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等地饲养量较少外,其余省份都有规模不同、数量不等的饲养量。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地区。生猪养殖需要消耗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地区粮食资源丰富,饲料粮可就地转化为畜产品,具备一定的区域优势。全国生猪存栏排名前十位省份分别是四川(生猪存栏占全国的11.5%)、河南(9.6%)、湖南(8.5%)、山东(5.9%)、云南(5.8%)、湖北(5.3%)、广东(5.1%)、广西(5%)、河北(4.4%)和江苏(3.7%),10个省份生猪存栏合计占全国存栏总量的行业调研
64.8%。全国有20个省份的生猪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四川省是我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出栏量超过6000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比重达10.5%;其次是湖南省,出栏量超过5000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比重为8.4%;河南、山东、湖北、广东、河北出栏量超过3000万头,占全国的比重均在5%以上。出栏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生猪出栏量合计占到全国总出栏量的63.6%。
2.规模养殖比重持续提升。生猪饲养业在我国是传统产业,生猪养殖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农民的家庭副业经营,生产方式粗放,生产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散户(年出栏1~49头)生猪出栏量大幅下降。2009年散户出栏量的比重为38.66%,年出栏50头以上的出栏量占全国出栏量的61.34%。年出栏量在50~99头和100~499头的规模养殖户是生猪养殖的主体,二者的比重合计达到29.68%,占到规模户出栏量的近一半。年出栏500~5000头的比重合计为21.92%,5000头以上的比重较小,约为9.75%。
3.散户数量仍占绝对多数。散户生产量占总产出的比重大幅下降,但散户数量仍然偏高,目前仍有6400万户以上,占养猪户的比重达到96%;而规模户合计有254万户,占养猪户的比重约为4%;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大规模户数的比重在0.03%左右。从规模户内部结构分布看,养殖户50~99头和100~499头的小规模户的比重最大,合计占到规模户总数的92%左右;其次是500~999头和1000~2999头的合计比重为7%;3000头以上的规模户的比重仅占0.7%,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仅有3134个,在规模户中仅占0.12%。可以看出,散户养殖在我国生猪生产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年出栏50~999头小规模户仍是规模生产的主体,3000~5000头规模户在总产出比重相对偏小,5000头以上大规模户的发展明显不足。
(二)猪肉消费
行业调研
1.猪肉消费在肉类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上世纪80年代以前,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重的95%以上。进入80年代,随着肉类消费的多样化发展,尽管猪肉消费量不断增加,但其比重下降。到目前为止,猪肉消费仍占肉类消费的60%以上。2009年全国猪肉产量4890.8万吨,人均猪肉占有量36.6公斤,城乡居民家庭猪肉消费总量2269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17.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2倍,人均牛羊肉消费量2.46公斤,人均禽肉消费量7.17公斤,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的比率约为7:1:3,猪肉占肉类消费的63.3%。
2.猪肉消费快速增加。1960年是猪肉消费的最低点,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猪肉仅2.7公斤,农村仅1.2公斤;1964~1978年,猪肉消费有所增长,但非常缓慢,在14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5.5公斤,农村居民增长2.1公斤,年增长率不到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猪生产迅速发展,猪肉消费量快速增加,城乡居民的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78年的6.7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17.5公斤,2006年是1978年的2.6倍。2007年,由于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人均消费量下降到15.6公斤,但2007年之后再次回升,2009年已回升至17.0公斤。
3.猪肉消费城乡差距较为明显。猪肉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乡猪肉消费差距较大,城镇人均消费高出农村8~10公斤以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猪肉消费量持续快速增加,而城市居民的消费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增长趋缓,城乡消费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20.5公斤,农村人均14.0公斤。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长期受本身收入和猪肉价格的制约,消费水平较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未来农村猪肉消费的潜力仍然很大。
(三)猪肉加工
行业调研
我国肉类食品工业已基本形成了集畜禽养殖(基地),屠宰分割加工,肉制品深加工,禽类蛋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冷冻冷藏加工,物流配送批发零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肉类加工企业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发展。全国肉类规模以上的企业2837家。
1.猪肉加工重点企业及其份额。目前我国重点猪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河南双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雨润集团有限公司,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居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前三强,其次是河南众品、四川高金、北京顺鑫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唐人神集团有限公司和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位居肉类企业前15强。在全国火腿肠市场中,双汇、金锣位居第一、第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8.4%、12.69%,雨润、得利斯占第三、第四位;在低温肉制品市场中,双汇居第一位,市场占有量13.23%,雨润排名第二。
2.猪肉加工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猪肉加工还存在着猪肉加工比例少、行业集中度低、深加工肉品少、档次较低等问题。我国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占肉类总产量15%,而同期发达国家熟肉制品已占到肉类总产量的50%以上。我国的屠宰及肉制品产业非常分散,双汇、金锣、雨润3家肉类行业龙头企业屠宰生猪仅占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4%以下,而美国前3家肉类加工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欧盟11家占行业总量的74%。我国猪肉市场仍以鲜销白条肉为主,分割肉、小包装肉的比例不到10%。有特色的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占肉类加工总量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二、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生猪正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即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是生猪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新起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有利的政策形势为生猪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猪肉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畜产品消费水
行业调研
平差距很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将不断提高,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三是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面临新契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加快现代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猪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目前仍存在大量小规模、分散饲养的养殖户。生猪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尤为突出,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兽医管理体制以行政区域管理为基础,监管难度大,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导致防疫不力和兽药滥用。产业化发展仍然滞后,“公司+农户”传统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中,公司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健全的利益衔接机制和分配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生猪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组织协调力不强,市场风险仍不易规避,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农民的养殖收益难以保证,影响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
1.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加大。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的23个月内,全国生猪价格由
5.96元/公斤上涨至16.87元/公斤,涨幅达183%,生猪价格窜至历史高位;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的14个月内,全国生猪价格由9.53元/公斤上涨至17.54元/公斤,涨幅达85%。2006年以来生猪价格的两次剧烈波动,对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价格下跌致养殖户亏损。2010上半年,供过于求的生猪市场和季节性消费淡季使得生猪价格快速下滑,由1月的12.09元/公斤迅速下跌为6月的9.64元/公斤。据对近6000个生猪养殖户的监测,2010年6月出栏每头生猪亏损70元。若某一规模养殖场本月出栏3000头生猪,则亏损额将达21万元。2010年6月,全国生猪养
行业调研
殖平均亏损面达到58.23%,亏损严重的地区达到90%以上。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严重,而生猪价格的快速上涨则使得居民消费水平大幅下降,对农村居民及城市贫困人口日常生活带来显著影响,价格上涨使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2.劳动力短缺对生猪产业的影响已经显现。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散养户大量退出,但在生猪生产领域,机器设备不能像在种植业中那样大量代替劳动,养殖业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仍将持续。当前苏鲁豫皖毗邻地区农村,大多数农户家养猪舍已近十舍九空,农村散养猪的数量己明显减少。据初步统计,在广大农村地区,原来千家万户式的散养猪已减少了30%~50%,少数村庄甚至减少了80%以上。散养户突然退出市场,规模养殖未能适时进入,形成“养殖断层”,对生猪市场的稳定供应和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3.重大动物疫病成为制约我国生猪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分散饲养方式,生产及防疫不规范,防疫难度大,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随着生产发展,规模化发展加快,但养殖密度大容易滋生疫病,一旦疫病暴发,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大,动物疫病风险依然很大。近年来,我国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各类重大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一方面会造成大量生猪死亡和个体生产性能的下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外。另一方面,还会使养殖户产生恐慌而弃养,即使畜产品较高的价格并不能激发养殖户的积极性。
4.生态环境对生猪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随着养猪场数量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关于畜禽养殖业环保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使养殖污染得到控制,环境状况得到好转,但另一方面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养猪业环保法律法规客观上提高进入养殖业的门槛,限制了一部分有养殖意愿但条件不能达标的农户或企业加入养殖业,对生猪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五
网址:
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及策略研究
智慧城市产业与传统的产业不同,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组合,更加强调智慧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智慧,并且产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竞争。智慧城市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业形态,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刺激下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例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建设应用;四是政府对智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由这些需求所产生的产品和系统,由此叠加而成的产业。
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逐步走向智慧时代的重要之举。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已演变成各大城市迅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一、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1、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
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城市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智能化,而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有产生知识与形成知识资本的“智慧大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技术,然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知识化的过程,知识与资本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断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2、智慧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产业链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是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对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以智慧产业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所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正在悄然兴起,其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3、“互联网+”逐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互联网+”的推出对促进整个互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多个垂直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智慧的大系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
网址:
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产业,像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外卖、在线旅游等行业都属于“互联网+”的杰作,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新一代智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深入,不断推进各个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4、智慧与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发展,逐步催生了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施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能源需求网,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应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新一代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城市产业正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智慧与生态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在人才层面,缺乏智慧化人才的储备
虽然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却是异常迅猛,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智慧人才作为保障。大城市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城市智慧城市产业领域涉及的面较广,并且还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的提上日程,而智慧人才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有项目需求时就临时招兵买马,项目结束时却又一哄而散,没有形成长期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观。
2、在信息安全层面,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还有待升级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量大,逐步涉及工业、商业、政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漏洞,或者受到恶意入侵造成信息泄密,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强调信息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做到科技自主才能真的实现防患于未然。虽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但是安全的防护性还有待加强。
3、在技术层面,忽略技术创新与市民参与的融合
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强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虽然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在社交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和政府的融合。例如,网址:
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城市应用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工具的民主作用,依旧停留在“提一些建议,解决一些问题”的状态,忽略市民的民主诉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4、在产城融合层面,两者没有实现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
三、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智慧人才”的培养
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所以“智慧人才”不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还是进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说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缺乏人才保障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种在脑子中展现的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适合本地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在逐步推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并优化资源配置,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智库,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2、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智慧城市产业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但是,一些企业和机构由于担心信息外泄,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我国在一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承担管理或服务的外包公司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增强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外,还有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强化对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监督管理,提升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产业安全有序和高效智能地发展。
3、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应用推广
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充分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
网址:
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新一代智慧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中的应用,用这些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并且要加强适应市民民主诉求为主体的技术软件和技术软实力的建设,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发展,逐步实现智慧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智能化,促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降低能耗和研发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4、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不同发展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原则,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重构城市系统,并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科研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四、结语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智慧时代发展中,在加强新一代智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信息安全建设,打造可持续创新的“智慧人才”战略储备库,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创新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构建智慧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