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5篇)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5篇)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篇一

我是您们的导游员(讲解员)***,下面将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并做讲解,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领略这个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神韵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在进入陵区游览前,我先就明显陵向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 1988 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处,中国仅 30 处,属文化遗产的仅 21 处,湖北仅 2 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 32 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余年,动用了国库 40 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更重要的是,显陵的修筑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之争”的产物。

显陵有这样多的奇特之处都符合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连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路易先生都感到惊叹,说显陵真是一个“神奇的明显陵”。我不知道,大家游览完显陵后会有什么感想!会有什么的评价!好,各位,现在你们已经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请保持肃静,由我把大家带回到明朝……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叫“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这块碑在当时具有法律作用,违者将受到严惩,同时,它是显陵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各位贵宾,我们面前的这座单檐山式建筑,叫新红门,穿过这座门我们就正式进入陵区了。显陵工程浩大,前后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占地面积 183.13 公顷,相当于 300 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显陵由内外两道城墙环护,大家看,连接这新红门的城墙叫外罗城,墙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长 3600 多米,红墙黄瓦,蜿蜒于山峦起伏中,雄伟壮观,大家所看到的这样大的外罗城当时在建陵的之后,各地官员从全国各地,各州、府、县上至东北。下至云贵,从一砖、一瓦、一石都向这里进献。每一块砖、一块瓦都有完整标明拉来自何处,可见工程之浩大。从空中俯瞰,外罗城为“金瓶”形状,“金瓶”在风水术在中认为不仅能饶气护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圣吉祥。同时蜿蜒的城墙顺山势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显陵外罗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创!其后的明清陵寝均沿袭了这一做法。

穿过新红门大家会发现依中国古建筑之规制,所有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为中心在两边展开,而新红门却偏离了中轴线,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带者这个疑问随我继续游览。

在我们的左手边大家看到的这个水塘叫外明塘,因处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臵(这个堂是厅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区开阔的空地,要宽阔忌狭窄,宜山长发展之计。外明塘上接陵区九曲河出水,下通沧浪湖入水,它破墙而出,使外罗城有 90 米的缺口,说起这个缺口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据说当年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寝,耗资巨大,然国库银两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项,当朝的奸相严嵩便出计让各地知府出资筑陵,此计一出,全国各地迫于皇威相继筹措不等银两,唯云南和贵州两府因地处边远穷困地区,未能及时筹措到足够的款项,导致延误大工,后被嘉靖皇帝贬官严办,当时的设计师就决定在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与两边的外罗城相连。而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云南,少—贵州的说法。至今钟祥人仍将独缺什么说成缺—云南少—贵州。

由外明塘连接着这弯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进入陵区的神道拐了九个弯,故名。沿河建了五道并列三座单孔桥,九曲河与五道桥,附会“九五至尊”的含义。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由于设计巧妙,弯曲的河水将陵区地面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环而川媚”,由于九曲河的营建,使周围的环境顾盼生辉。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统的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善,又与其他明陵有显著的区别,成为神奇显陵的重要特点。

各位贵宾,这弯曲的九曲河让您能产生怎样的想象呢?对,龙!它正像一条弯曲腾挪的水龙游弋在青山绿水的陵区,给显陵增添了鲜活的灵气。

请大家看这座御桥,它的通体都是由名贵的汉白玉石料建造,桥面两边的白玉栏杆,有栏板 72 块,望柱 72 根,所有栏板上都掏空到成净瓶如意方形,桥之间的两边望柱是火煸形柱头,而两边侧桥的望柱是素方形的柱头,中间桥的望柱是子母狮蹲于柱头,非常独特,两头的栏板上雕的是一种怪兽,我们叫它靠山兽。整个御桥建造华丽,雕刻艺术精美,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有人说可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媲美。桥面是当年筑陵原遗存下来的,而桥护栏毁于文革,现在大家看到的护栏是 1998 年照愿样修复的。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旧红门,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 年),它早于新红门 15 年建成,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也是显陵的中轴线的正门,在门旁的建筑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标志的外沿是一个圆形,代表地球与大自然,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创造的文明,方形和圆形的相连寓意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圆形环护着方形又有对人类文明应予以保护的意思。各位贵宾,我们在游览显陵的同时,也请大家注意对显陵环境的爱护,您的文明举止就是对显陵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谢谢大家!

这里是御碑楼,其主要作用是臵放“御制睿功圣德碑”的,故又叫睿功圣德碑楼。碑文为嘉靖皇帝亲自书写,内容主要是为其父歌功颂德,其碑首为四条高浮雕首尾交错、头部下垂的蛟龙,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的海龟似的神兽,是用一块石料琢成,趴卧在刻满海波漩流的水盘之上。这只类似的神兽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就是龙的其中一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长寿,尤其最喜负重。这碑身重 20 吨,它可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可以自行树立的,凡后世帝王有失国之尺地寸土者,不得立此碑。因此这种碑是为表彰其“丰功伟绩”,树立此碑即是显示墓主显赫的身份和高贵的地位。可惜的是,此碑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造反派砸断,碑身即断裂成现在的几块,而整个碑楼的木制结构则毁于明末兵火。

大家请看神道两边这两根高大的石柱,叫望柱。它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仪仗的开始标志。相传东边的一柱为“望君出”,西边的一柱为“望君归”。“望君出”呼唤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宫,去体察世间民情;“望君归”呼唤着帝王在宫外不要过多的流连,要及时回来处理朝政。它们反映了天下百姓对“圣明天子”的渴望。

望柱后面的这些石雕叫石像生。它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队仪仗队排列两侧外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子里,放在街道两旁,以壮皇威。待皇帝死后,也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臵了石像生。这种做法最早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皇帝、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像不尽相同。

前面的第一对是狮子,狮是百兽之王,显示着皇帝的雄风与威严。

第二叫獬豸,又叫独角兽,它是传说中的饿一种异兽,能辨别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着扶正辟邪的作用。

第三对是骆驼,第四对是大象,一个来自北方沙漠,一个来自南方丛林,代表着皇权统治的版图之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五、第六对是麒麟,传说中的太平、祥瑞之兽,代表吉祥,放在陵前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第七、第八对是马,古人的坐骑,皇帝仪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后面四对文臣、武将象征帝王驾前的文武百官。各位朋友,你们知道怎样辨别这些文臣、武将的官职大小吗?先看武将,持短剑者官职较高,再看文臣,官帽护耳者官职较高。

请大家注意看:所有这些石像生连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那么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样从远处的深山运来的呢?相传采用的是“旱船拽运”的方法,即沿运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凿一深井,冬天到来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将巨石沿水面拖行。可以想象,为修建此陵,众多劳役们要付出多少血汗啊!另外沿途我们可看到很多墙砖上都刻着地名,这也说明显陵的每一片砖瓦都来自全国各地,工程之浩大,调动人力物力之众多,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的这座牌坊式建筑叫棂星门,又叫龙凤门。由六天柱三门四壁组成,门之间两侧由石、砖、琉璃件构成的仿木建筑,每根石柱上雕有独角兽一只,额柱上均装饰有支云头和火焰宝珠,故此门又叫“火焰牌坊”。相传此门是仿神话中的南天门所建,经过此门,帝王的灵魂就上了天堂。各位朋友,让我们也穿过此门进如一个新的世界吧!

穿过棂星门后请大家注意我们前面的这段神道,它不是直的,而是湾的,这又是显陵的一个神奇之处了。显陵在神道处理上与明代诸陵不同,在陵区中部,砌了一条弯曲的神道,如同一条蜿蜒前行的龙,这便是“龙鳞神道”。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龙鳞神道做法的陵墓。大家请看这中间铺筑的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道”,这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充分显示了匠人的智慧。

跨过御河上的第五座桥,我们前面的这座圆形池塘叫“内明塘”,为一人工开掘的池塘,内明塘的建臵为明代其它帝陵所没有的,仅显陵一孤例。它直径 33 米,水深约 4 米。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却大旱不干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这一现象自显陵始建至今近500 年均未变化。据专家考证,其塘底为铜铸锅底状,水位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可能与锅沿暗藏排水系统与陵区的地下水系巧妙衔接有关,如此即保持了一个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内明塘和我们在进门前的外明塘,不仅是历代帝陵没有的,它还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阳,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当时为建显陵,嘉靖皇帝钦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的字句,所以这内明塘、外明塘还有引日月进塘,让日月同辉的用意。另据传,进入宝城地宫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们相信吗?

绕过内明塘,我们现在来到的陵恩门,显陵分为内外两城,这陵恩门即是内城紫金城的正门,请大家注意看这大门两侧各有一堵墙,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筑中主要起屏障和装饰作用,可以建在大门的前后方。也可建在大门两侧,建在大门两侧的主要为增添大门的气势,这陵恩门两侧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没有的!它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琼花图案,据说琼花代表草木旺盛,国家繁华。背面为双龙图案,有藏龙卧虎之意。

请大家看这幅汉白玉浮雕,它叫云龙丹陛。据专家认定,这快丹陛在历代帝陵中实属罕见!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区中有凤在上的云龙丹陛外,其余均为龙在上、凤在下,而显陵这块却为龙凤并列,凤头在上、龙头在下很独特。为什么呢?因为嘉靖皇帝进京即位时才 14 岁,他巩固地位,自立体系,母亲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对他的母亲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亲是功不可没的。这块云龙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对母亲的敬仰之情。

进入陵恩门,我们来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们一般所称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举行上陵、祭祀活动重要的场所。可惜的是,整个大殿毁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军火,现在仅存石基,但我们能据此感觉到整个大殿的雄伟。据说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宫金銮殿修建,这是殿堂内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径竟达 1.06 米,两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这些梁柱及殿内其他木结构使用的均是来自四川、湖广一带深山密林中的珍贵树种金丝楠木,可以想象当时的大殿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啊!

在大殿的两侧各有配殿五间,这些配殿主要是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语念经的地方。

陵恩殿后面的这个门叫陵寝门,这陵寝门只供帝、后、妃们进入,其他王公大臣们是不得入内的,陵寝门后还有一道二柱门,大家看这两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只獬豸,虎视眈眈,守卫着陵寝。二柱门后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专供帝、后、妃们祭祀谒陵的供台,由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请大家看这石香炉的炉顶,雕刻着海波、云、龙面纹,非常精美。据说,这石香炉只有后来的皇帝谒陵时才能开启炉顶使用,显陵每年都要举行数次规模不等的祭祀活动,其中尤以清明、中元(7 月 15 日)和冬至为最盛,称三大祭。

各位贵宾,这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叫方城明楼,上挂“显陵”两个大字,它是整个陵寝的标志性建筑,是专为供奉“圣号碑”而修建的。其实显陵原叫“献陵”,因当年兴王朱佑元四后溢号为“献”,其忘坟即称为“献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礼仪之争后,为他的父亲钦定陵号为“显陵”,“显陵显者,光也书泰,誓之词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意思是他父亲德配天地,圣功显赫,应让普天之下都知道,并象日月一样永寸万年。由此可见朱厚璁为推尊私亲,实施“嘉靖新政”而费尽了心思。明楼木体结构于明末毁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火,仅存残垣断壁,现在的明楼是1990 年修复的。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小院落,俗称哑巴院,这里四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止点。这个小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个斜坡慢慢送入地宫的。我国历代封建帝王都实行厚葬,正所谓“厚葬以明孝”,死后还把大量珍奇异宝葬入地宫,因此帝王们最担心的就是陵寝被盗。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宫被盗,这地宫入口的保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 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们不识路途,不知道这里的地点,完工后,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因这个院子是由哑巴修的,所以叫哑巴院。当然这只是传说,还有待专家的考证。好,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显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那就是一陵两冢!何为一陵两冢?就是一座陵园内有两座墓冢。那么为什么其他陵墓无此现象而独显陵有呢?这还要从墓主前后身份变化说起:明正德 14 年也就是 1519 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当时他只是一个潘王,依封建礼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规制建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前墓冢,既是当年兴献王朱佑元死后的坟墓。

1521 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为“献皇帝”,并一度想将其父的陵寝迁往北京,与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而未迁,嘉靖 17 年(1539 年)12 月,嘉靖皇帝的母亲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为了给母亲寻找“吉壤”,嘉靖帝于次年 2 月南巡承天府(即钟祥市),在拜谒了其父新献帝的陵墓后,他认为这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将其母亲的灵柩由京城送至钟祥显陵与父亲合葬。但经检查发现,显停放父棺椁的地宫已经进水,且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宫以供放其父母的灵柩。这样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单冢潘王坟经嘉靖帝在位几十年的不断扩建,变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前后双冢帝王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墓冢叫宝城,从空中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哑铃。前宝城是椭圆形,东西宽 112 米,南北长 125 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献王灵柩的地方(现供奉大量的随葬品),而后宝城为正圆形,直径 110 米,下面的地宫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椁。

我们现在停留的这个地方叫瑶台,它将前后两座宝城连接在一起。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是神仙聚会的地方。而前后宝城以瑶台想连接寓意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两座宝城修建的时间相隔 19 年。在我过古代有个传统习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于是,新地宫建成后,在旧地宫与新地宫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并筑成瑶台。当年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合葬时,其父亲朱佑元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的通道运到了新地宫。可以说,瑶台在显陵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显陵自修建至今已近500 年了,期间经历数次劫难。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1643 年冬,李自成大军攻陷承天府(即钟祥),拆毁朱家的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据说正准备开挖前地宫时,恰遇 雷电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惧,未敢动土,便放火烧毁陵内所有木制结构的建筑作罢。如今科学探测证明显陵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地民风纯朴,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显陵地宫开启时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显陵宝城的修筑凝聚当时先进的科学思想,请大家注意看在环形的宝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龙头。龙头自颈部至龙嘴是相通的,所有龙头都是面朝宝城外侧。这就是显陵独特的排水系统。每逢下雨时,积聚的雨水通过龙头嘴的管道排出宝城外,以便环道干爽和减少坟冢的积水量。我们今天家里用的水龙头其叫法即源于此。除排水这一实用性外,威武凶悍的龙头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同时,建造者们也是借此物之威力保卫亡灵。

各位贵宾,请随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楼。

请大家看这块碑,它高 5 米,宽 1.2 米,碑身字体“大明恭睿献皇帝之陵”为嘉靖皇帝亲笔书写。这块碑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整个显陵的名片,对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最终获得通过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个碑文的两边均遭到毁坏,唯有这块碑文完好,也无断裂,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显陵的恢宏与神奇吧!请大家放目远望,自新红门至陵寝的这条弯曲的龙鳞神道,恰似一条旱龙,龙尾三摆,龙颈三曲,煞是鲜活。新红门与旧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不正式显示出了龙尾摆动的生气吗?再看九曲河,穿插于旱龙左右尤如一条水龙蜿蜒潜行,与旱龙在内明塘外交汇,形成二龙戏珠之妙。而内明糖则依风水理论“龙气见风则散,遇水则止”。具有藏风聚气、界止龙气流失,象征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陆二龙的设计,使整个显陵倍具生机与活力!

请大家在看整个陵区的大环境:依据古代风水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都被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以陵区后部的松林山为祖山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建筑,九曲河弯延其间,前面的天子岗为屏山,构成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完美风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显陵不愧为古代建筑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然杰作!

显陵的修建,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各位贵宾,在你们参观完显陵后,是否也会像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 〃 路易先生那样发出同样的赞叹呢?当然,依显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历史之丰富,是在这短短时间内无法全部了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学浅,知识有限,很多地方讲解尚有欠缺。为此,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掌握更多有关显陵的知识,届时,欢迎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献上更加精彩的解说。谢谢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篇二

成都永陵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都永陵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成都永陵。永陵位于成都市抚琴东路的三洞桥,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参观游览前,请大家注意:因墓室内空间相对较小,请不要高声喧哗,再则永陵文物又弥足珍贵,进入地宫后,为保护文物起见,请大家不要在墓内拍照。谢谢!我们今天的游览线路是从大门进入,通过神道进入墓室,分别参观前室、中室和后室,之后原路返回大门外的停车场。

1961年,永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 89年到1990年历时10个月彻底整治使永陵得到最好的保护。永陵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墓室建筑于地面的帝王陵墓。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距今已经有1070多年的历史,在发掘之前一直被误传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永陵1942年发掘,在成都众多景点中,永陵的知名度不算很高,但永陵在我国文史考古界却有着极高的地位。有学者研究指出,永陵具有20多项中国之最或中国唯一,文史价值极高。

在进入墓室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永陵的发掘史,从考古学的角度讲,这是我国最早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帝王陵,也是我国在抗日战争硝烟中进行的唯一一次重大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时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留美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冯汉骥先生主持发掘,郭沫若先生曾高度评价此次考古,称此事“如果在和平时期,早已轰动世界”,足见永陵考古的伟大意义。

现在我们来到了墓室门口,各位眼前这个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米;呈穹窿状的圆形封土,就是王建的墓冢。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在永陵建筑成就的诸多“中国之最或是唯一”上就能很好的`体现:

第一,永陵地宫建于地表之上是我国已发掘的唯一一座地上皇陵。专家推测这与古代成都地下水位较高有关,将其筑于地表上,避免地宫被淹。

第二,地宫分为前、中、后三室,是迄今所知唯一采用“肋状多重、券拱构筑”的石结构地宫建筑,这种构造跨度较大,显示宏伟气势的同时,又可有效地解决受力差的弊端,科学牢固,1000多年来的上百次地震考验,永陵都是坚固依旧。

第三,地宫采用的巨型青砖也是特制的,其中最大的一种是已知我国古代最大的地面建筑用砖。砖的质量也非常的好,抗压强度极佳。

第四,地宫内层“券拱缝隙间”的粘合部还加入了大量香药,这又是我国已知古代最早在陵墓建筑内添加香药进行防腐保护的建筑,防腐作用明显。此外,为了使地宫内的物体不被氧化,地宫棺床头端还放了一个大型石质油缸,内置两盏油灯,即民间所称的“长明灯”,其作用是,地宫封闭后,通过点灯将里面空气中的氧消耗耗殆尽,使地宫形成真空状态。除了建筑价值超群,永陵墓室内的石刻之精、艺术之美也值得赞叹,它的棺椁石床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皇陵中最精美、艺术价值最高的。

特别是棺床东、西、南三面雕刻的一组“二十四伎乐”,场面宏大,乐器种类繁多,是我国唯一一组完整展现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遗存;展现的20种乐器中既有汉民族的传统乐器如筝、笛、萧等,也有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乐器如筚篥(bi li两个皆念四声)、羯鼓,还有来自当时国外的乐器如竖箜篌、贝、铜钹等,是我国最早反映唐代音乐由外来转化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文物见证,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历史体现;另外,棺床两侧的十二神圆雕像,同样也是已发现的唯一反映中国古代“十二护法神将”的文物艺术造型。尤为珍贵的是,永陵地宫还出土了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王建石像,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王建相貌相当一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珍品。

接下来,请各位朋友随我进入墓室,共同领略这座古代帝王陵的考古之伟、建筑之奇、石刻之精和艺术之美。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篇三

去年,三岁的外孙女入读一所市里很好的公立幼儿园,为了早晚接送外孙女上学,我们搬到了女儿家居住。从住地到幼儿园之间有一处公园,免费开放,每天我们都要从公园内南北大门之间进出经过,这就是永陵公园,是著名的永陵博物馆的外部园林。

永陵公园不大,但也不小,特别是在城市中心更难得。永陵公园包含永陵地宫、博物馆和园林,总占地总面积5.2万平方米,百多亩的园林在都市中心也难得可贵。每日经过这鸟语花香的百亩园林,四季都有美好风光:阳春三月,园内百花初放,垂柳依依;炎炎夏日,则芳草如茵,苍松翠竹绿荫;金秋十月,金黄的银杏叶飘洒纷落;隆冬时节,寒梅怒放,满园暗香清幽弥漫。石板小路在园中曲折蜿蜒,环境清幽,步移景随,徜徉其间,让人忘却都市的喧嚣,尽享古朴自然,清幽香雅的蜀中园林风光。游人也多,多为都市的休闲者,慢跑的,打拳的,做操的,跳舞的,唱歌的,下棋打牌的……

在这永陵公园内的核心区域,那处树林中的绿色土丘就是有名的王建墓,也称为永陵,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处半地下的现代建筑,则是永陵博物馆,这个古遗址类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过去的一年,这两处都在关闭维修,贴了告示,暂停开放,维修期一年多时间。我每天走过的公园绿地是永陵的外围园林,名曰宣华苑,每次路过园林都期待着永陵的重新恢复开放,到时我一定要进去参观,领略千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和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丰功伟绩。

去年年底的一天,闭馆一年多的成都永陵博物馆重新恢复开放,上午迎来首批观众,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观众中的一员。永陵地宫、博物馆都需要购票参观,我得以用老年证入园免费参观。霏霏的细雨中,人们游兴不减,领略这千载的帝陵,这处蓉城的历史记忆。

进入永陵庄严气派的大门,游人可以看到关于永陵的说明:成都永陵又称“王建墓”,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寝,据说是全国第一座被科学发掘的帝王陵寝,更是全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在那密林深处,几处仿古建筑包围之中,就是王建墓,据介绍陵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米。人们都说永陵的气势胜过武侯祠中刘备的“惠陵”。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地上皇陵,历时千年完好无损,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步入永陵地宫,看见刚刚完成的工程为地宫加入了现代的灯光,让人领略到神秘深邃的千年文脉,在不大的地宫空间内,有着深邃悠长的历史感,这一点令观众印象深刻。除此而外,在地宫石床周围和甬道的连接段,全用玻璃打造了保护层,陈列感和精致感倍增。这些都是这次闭馆维修完成的工程,其实与陵墓本身无关。

王建墓曾被盗,但盗墓者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内由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0多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的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

二十四伎乐是永陵最珍贵的文物,雕刻在棺床壶门之内,东西两面各10人,南面4人,均为唐代美女形象。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种乐器22人,共有20种乐器。在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其乐舞场面之大和乐器种类之多皆可称最,且极为写实,颇具神韵。石刻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晚唐五代宫廷乐舞场面,在雕刻技法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有极高的价值。

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其神态刻画栩栩如生,与史书所载王建形象颇为吻合。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走出地宫,是一条流向锦江的小河,穿过河上小桥,就到了永陵博物馆,这是半地下现代建筑,是依托王建墓的古遗址类博物馆。馆内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物,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和开国皇帝王建的发展历史。王建是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统治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乱世之中建立了前蜀国,作为帝王非常勤政、谋勇兼备、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纳直言、廉恭俭素、仁爱士卒、发展生产,政绩绰著。在王建励精图治之下,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国力最强的国家,都城成都亦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王建其人也是个奇人,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可谓凤毛麟角,王建就是其中一位。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初八出生于河南舞阳县王城岗,家境贫寒,少年时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还曾因贩私盐等原因入狱,走投无路之际,恰逢唐朝末年乱世之中投军从戎为卒,在保卫唐朝参与打击黄巢起义军的多次战斗中不断立功受奖,被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先任命为当时蜀地的一个刺史。891年,王建夺取成都,受封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后来又被封为蜀王。907年,唐昭宗被叛军杀害,唐朝灭亡,远在成都的王建号召天下兴复唐室,但无人响应,5个月之后,王建在成都即帝位,定都成都,国号大蜀,这就是历史上的前蜀国。

王建建立的前蜀国,承接唐朝旧制,而又有革新,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建堪称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

经过数年发展,前蜀的农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蜀中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宁静之地。博物馆内用大幅的壁画和模型,展示出了当时的成都盛世人文风景。

王建晚年因患疾昏耄,朝廷逐渐腐化,再加之误立幼子王衍为嗣君。918年,享年71岁的王建久病后死于痢疾,归葬永陵。幼子王衍称帝后终日沉湎女色不理国事,最终导致强盛一时的前蜀在王建去世七年之后被后唐突袭灭国,酿下了千古未有的亡国惨祸。925年,后唐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成都,王建所期望开创的“万世基业”仅历两朝便宣告结束。

参观完地宫和博物馆,又回到每日都要路过的园林,更加感受到这处名曰宣华苑的园林的古色古香,知道了园林中那一座座仿古雕塑的来龙去脉,都是从地宫中的石刻雕像仿制而来的。最有趣的是那座题名“踏春”的塑像,一名古代美女骑在一头骏马上,立在一片林木绿地中,在地宫中就有这样的石刻,园林中仿制的雕像有真人大,为青铜色,被游人小孩们抚摸得铮铮闪亮。更宏伟的是跳舞广场上矗立着的二十四伎乐塑像,完全按照地宫内的石刻形象塑造,只是形体放大到真人大小,这二十四个唐代美女塑像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20种乐器,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每天都有跳舞者在此翩翩起舞。

半日的游览,让我收获颇多,感概万千。历史的风烟荡涤着千年的岁月,往日的强盛与繁华只能诉诸于后人的想象,唯有那巍峨的前蜀永陵依然静静的矗立在滚滚东流的锦江河畔,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荣枯盛衰。很难想象,千余年来历经许多朝代,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区的永陵还完整无损地保存着。可能是成都人对王建当年对蜀地建设发展的认可,默默地保护着这座当年帝王的陵墓。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号称“天下第一皇陵”的乾陵。乾陵备受国内外关注,因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埋葬在这里,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墓前的那通无字碑更是留下了千古悬念。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乾陵,对这座著名的陵墓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

乾陵建于公元684年,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是唐十八陵中最西边的一座,因位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得名,是唐代“因山为陵”的典型,也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代帝王陵墓。据考证,乾陵陵园是仿唐长安城的模式而建的,气势雄伟壮观,有宫城、内城、外城之分。墓室位于宫城中心,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内城四面各有一门,按照四方星宿分别命名青龙门、白虎门、朱雀门、玄武门。陵墓所在的这座山叫梁山,它有三峰,陵墓位于海拔最高的北峰。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形似美人的鼻尖,两峰中间为司马道。在古代,皇帝生前的专用道路叫御道,帝王死后,专为其修的道路称为神道,也叫司马道。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来到司马道。由于时间久远,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分布在宫城四门之外,唯朱雀门最多,也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神道两侧的精美石刻。这批石刻气势恢弘、造型逼真,充分代表了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雕刻艺术水平,是唐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我们眼前的这对石柱称为华表,它高8米,直径1.12米,由圆石、仰盆莲花顶座、八棱形柱身、覆盖莲花座、双层方形基座五部分组成。这对华表巍然屹立于司马道最前端,是作为陵墓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衬托出乾陵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华表北边这对栩栩如生的翼马高3.17米,长2.8米。翼马是人们想象当中的长有翅膀的飞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这两匹翼马都属于波斯马,外形相似,风格却不同。西边这匹翼马轮廓爽朗,棱角分明,东边那匹流畅优美,圆润柔和。翼马的设置为这座陵园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继续向北,我们看到是一对鸵鸟,采用传统的浮雕技法,只淡淡几刀,便将鸵鸟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虽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石雕上现已斑痕点点,但它不仅没有损害鸵鸟的形象,反而使它显得更加古朴粗犷。乾陵前为什么要设置鸵鸟呢?因为唐朝人心目中,它是一种来自遥远异域,带有几分神秘怪异色彩的神鸟。据说高宗生前特别喜爱,所以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特意在乾陵安置鸵鸟。

后面的这五对石人石马,象征了皇宫的仪仗队伍。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残缺不全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到福陵参观游览,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寝陵,因其位于沈阳城的东郊,故又称东陵,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昭陵被合称为清初的关外三陵。

前面的这十对高4米,重达数十吨石人,叫做“翁仲”,翁仲是秦始皇身边武艺高强的大将,他们双手握剑,高大魁梧,是守卫陵墓的卫士。

好了,现在我们继续向前走,去看一看乾陵的石碑。

各位游客,竖在大家面前的有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它们就是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

我们先来看一看高宗的述圣记碑。高宗李治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为长孙皇后所生,在朝廷顾命大臣、母舅长孙无忌的大力帮助下,被选为太子,继承皇位。但高宗体弱多病,实权掌握在皇后武则天的手中。高宗在位34年,于683年病死洛阳观贞殿。

这个述圣记碑,就是由武则天为他立的歌功颂德碑。碑文由武则天撰、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开了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全碑由7节组成,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故又称七节碑,寓意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七节碑高7.5米,每边宽1.86米,重89.6吨。碑座上刻有各种碑纹。碑刻成后,还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现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个别字的金饰。

与《述圣纪碑》遥遥相对的是无字碑。碑主武则天,原籍山西文水县,出生于四川广元。其父武士г是个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经历,锻炼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14岁时因才貌双全被选人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在感业寺削发为尼,不久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又被立为皇后。从此,武则天就开始参与朝政,并逐渐掌握实权。最终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的50年中,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继承了贞观之治,开启了开元盛世,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这块无字碑,通高7.53米,重约98.8吨。碑侧有线刻大龙云纹,碑额刻有互相缠绕8条螭龙。初立时,碑上未刻一字。为什么要立这样一通没有字的碑呢?武则天临终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或许这通无字碑说明武则天想让后世对她作出公允的评价。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非常细心的朋友在这里一定会问:无字碑上好像有字啊!这是宋金以后刻上的。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大部分字也已无法辨认,多数是“到此一游”的意思。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写、旁边用汉语翻译的“朗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废弃,因此这个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组阵列是61尊王宾石像。这些石像是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而下令刻立的。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突出反映了强国外交的兴盛。61尊王宾石像立于朱雀门两侧,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从那时算起,这些尊宾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大家肯定很奇怪这些石人的头部怎么都没了?原因尚无法考证。不过从只有只剩躯体的王宾像,我们仍能看出当时精湛的石刻艺术。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每个石人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仅有两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伊朗。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咏诗曰:“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

再往北就是乾陵所在地北峰了。据考证,乾陵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代帝王陵墓。由于诸多原因,乾陵至今尚不能发掘,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想象它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收藏。有朝一日,乾陵地宫一旦开启,那必将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迹。

参观完乾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乾陵的陪葬墓,乾陵共有17座陪葬墓,比较著名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名仙蕙,是中宗李显的第七女,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死时仅17岁。中宗即位后,追封她为永泰公主,并与其丈夫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原,陪葬乾陵。永泰公主墓地现在是乾陵博物馆所在地。章怀太子即李贤,是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中宗李显的长子。这三座墓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壁画等珍贵文物,如《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都是国家极其珍贵的彩绘壁画。

好,1小时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拍照,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乾陵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清永陵导游词讲解 永川导游词篇五

陕西咸阳茂陵导游词

【茂陵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位于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为全国最早的西汉历史文物与陵墓现场保护管理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多、品位高,展品绚丽多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

四十多年来,茂陵博物馆从原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扩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发展到15805平方米,馆藏文物由原来的20件增加到4100余件,国宝级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马、玉雕铺首、四神空心砖、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摩纳哥、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轰动。

博物馆园林景色宜人,仿汉建筑群林立,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苍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观光胜地。游览内容丰富,“戏观茂陵一绝、琳池鱼追游人”,千年编钟展演,聆听悦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桥喷泉迷人;欣赏《汉武帝事迹造像展览》,领略西汉盛世风采,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来茂陵视察时,欣喜的说:“茂陵不光有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走到那里,就把茂陵宣传到那里,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应建成这样的博物馆。”

【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0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刘彻(公元前157—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励精图治,巩固并加强了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形成了西汉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茂陵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时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她就叫武帝召见了这位美人,从此,李夫人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并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

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 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竖碑,碑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乾时陕西巡抚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荚”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作“荚陵”,似为误字。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准。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强“山”的气势。墓上各种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霍去病墓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住于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西,据明代《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

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西汉各代皇帝墓前都没有放置石刻,惟独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张骞墓前发现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临终前向汉武帝提出请求才这样做的。汉族是没有在墓前放置石刻这一风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张骞墓前发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长期在西域战斗与生活,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接受了西域风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镇墓”这一观念。到东汉以后,这种观念被整个中原地区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霍去病墓地巨石群雕】

霍去病墓前的这组大型石雕作品,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它们都是用巨石,按其自然形状顺势雕琢而成。刀法含蓄有力,刻工流畅,线条清晰,寓意深刻。有的注意形式,有的突出表象,有形有态,生动活泼,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

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显然已脱离了石刻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雕刻技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正如现代的根雕一样,选材本身已成为艺术创作中造型构思的首要组成部分,西汉的艺术工匠们显然已经驾轻道熟地掌握了这一规律。石刻上有两处题铭,一为“左司马”,一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见这批石雕出于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两位山东人极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两位作者。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卫青墓葬】

卫青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封五年(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离开人间。他死后,武帝下令按国葬礼仪将其葬于自己的阴宅茂陵旁边,形似庐山,以纪念他打击匈奴立下的汗马功劳,可见武帝对其情谊之深。

卫青墓位于茂陵东北1公里处,东紧邻霍去病墓。卫青的封土为覆斗形,北面有一个两层台。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庐山”。经过2000年的风化,山的形状看得并不真切。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

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占地总面积为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遥望之如一小山。

墓前立一墓碑,写有“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十四个字,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所立。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大学老师教案详案 大学老师教案课后反思及总结(七篇)

下一篇:教育顾问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4篇)

保护河湖从我做起班会 水班会教案(优质7篇) 技术比武颁奖领导讲话稿(汇总20篇) 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心得体会(优秀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