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小窗幽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小窗幽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小编:

《小窗幽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窗幽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窗幽记》读后感1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明时江南才子陆绍珩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集结而成。作为一摘抄本,全书按照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这人生几味分类码放,意蕴隽永,管窥天下秘书灵笈。

拿到这本书,很是欣喜。书偏厚,读起来却并不吃力。一字一句皆是编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选词排句并非易事,需要编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趣味。午后小休,捧起书沐着光,一字一句去感受诗人或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叹于他们对情感、情境、关系、人生的准确表达,惊才艳艳,让人沉浸。

身处众人常念起“群居闭口”,在一人游荡时“独坐防心”。见他人金屋银缎游览世界,心道“道上红尘,江中白浪,饶他南面百城;花间明月,松下凉风,输我北窗一枕”,莫在那“人间惊见白头”。关注于钱财等身外之物,别忘抱上一壶酒,敬上这句“绿酒但倾,何妨易醉?黄金既散,何论复来?”举世不知己清浊,有友吟唱“流水有方能出世,名山如药可轻身”。

清晨醒来阳光洒落庭院,方知何为“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喜鹊枝头啼鸣,才喜“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唇齿相合,逸思翩翩。夕阳红上山丘,方道“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闲情踏青,入得那隐世桃源,识得那“花关曲折”、“草径幽深”,笑那云不认湾头,落叶还敲门扇。

豪情之人,多喜“友遍天下英杰之士”;善思之人,皆愿“读尽人间未见之书”。诗酒兴起,深夜出行,伴着楼头几明月,一腔抱负好像能平分江上半青山。指起那河中星辰,说是来客;笑在花丛,看那皎洁月光像极了你。听到优美女声时,感叹黄鸟让其歌声;见出尘佳人,笑青山学起眉黛。闲来烹茶,想起古人以雪得寒香。临水讲道,“听去鱼多乐意”。

一个语句集锦的出版,必然隐藏了选者内心的精神状态和情趣,向读者传达他对人生诸事的理解,借前人之笔抒己之意。虽然这本书很贴合我对古时生活的一些想像:闲适淡然,煮酒烹茶,月下酌酒,踏雪寻诗。我惊讶于《小窗》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安静、虔诚与专注于自在之物的极简气质,经过作者深邃之思的锤炼、甄别与提取,显现出卓雅的东方含蓄内敛的美学价值取向。但觉得一大缺憾是缺少对底层人民的关注,缺乏对一些苦、穷、忍、难的描述,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种小资情趣。只能说这是选者眼中的漂亮画卷,但不是社会众生相。

喜欢就多读几句或摘抄,不喜就跳过。在闲散的时间,与诸多古人进行了智识上的交流。以其流水之意,洗去一颗倦客心。

《小窗幽记》读后感2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眉公)读史论经之余,编著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性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俗谚。它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也有人称之为“处世三大奇书”。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智慧的格言,如一缕清远气息,在这初夏的凉爽中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仍发人深省。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其中最喜欢的是陈眉公辑录在《小窗幽记》中的这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明人洪应明的一副对联,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所以,它最早的出处,应是《菜根谭》。

一直以来,就喜欢这幅对联,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就喜欢。这幅对联典雅华丽,看似淡然却深奥,一读起来便会蔓延一种心绪和情怀。人生山长水长,需要一种空灵的东西来给自己以心理暗示,方能笑看流光飞舞,不觉人生苦寒。

“闲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意,闲字又有一种随心的不经意。而“漫随天外”又显示了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境界高邈,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之妙。

一副对联,短短二十四个字,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此,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方能达观取舍,笑看人生。

现代人大多活的很累,精神与心灵不堪重负。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欲望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需要靠内心的调试来平衡,从而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自在状态。

当代大德赵朴初先生在了悟生死之后,去世前写了几行字:

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挂牵。

——三十二个字,充分体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精神内涵。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花开则荣,花落则败。不以一时荣耀而忘形,不以一时屈辱而自弃。淡泊名利,无欲则刚。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禅悟生死,逝水无痕。生亦乐,死勿悲。心如流云,顺其自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小窗幽记》极具内秀,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小窗幽记》读后感3

《小窗幽记》以观世间荣辱、品人生苦乐为主线,以文辞优美、意蕴高雅为特点,是一本修身处世的格言书。书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读来有神思优游,流连忘返之感,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小窗幽记》作者陈继儒,号眉公,生于明末清初。他高雅超脱,博学多通,一生著述颇多。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收得拢的豁达心胸和无尘境界,其真知酌见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于今时今世仍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关于修身正心的见解最值得我们品读。

感悟一:常持平常心,正念修自身。

《小窗幽记》说“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有乐在身,不如无忧在心。”告诉我们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古人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乃身之统帅,行之导向,要改善人生际遇,需要我们从“心”做起,常持喜悦心,就会以笑面示人;常持平常心,就会笑对人生。所谓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消极遁世,而是平和豁达、宽容洒脱,是积极做事、低调做人,是利不能诱、邪不能干,是悲悯众生、利益众人。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就会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败,就能做到上不负天,下不愧人。一个人只有摆正了心态,才能有正念、正思维,继而才能有正面行为。正念是指积极乐观、与人为善的观念,处人时心存善念,则视对方如佛陀;心存恶念,则视对方如牛粪。处世时持积极乐观之心,则世界生机蓬勃一片光明;持悲观失望之心,则世界满目苍凉了无生气。在现实生活中,常持平常心并不容易做到,世事纷繁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每个人的判断抉择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当天薄我福时能否做到不怨天尤人?当天劳我形时能否做到不退避逃离?当天厄我运时能否做到不沮丧放弃?只有做到心地无尘、心境平和,才能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随之改变我们和世界的相处方式,才会让我们和世界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

感悟二:资性不限人,境遇不困人。

《小窗幽记》说:“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珍惜时光善于学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能够吸收义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蛰伏日久历炼日深,所以会飞得更高;绽放得早也必凋谢的快,所以一片坦途未必是好事,《小窗幽记》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强调后天的努力超过先天的聪颖,困境的磨砺会促进成长;激励后人不要被资性、境遇所限制,告诉我们树立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积极态度,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古往今来,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事例比比皆是。国学经典《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辟概述,被列为四书五经之首,其作者曾子被称为孔子最愚笨的弟子,可是像曾子这样愚笨的人却能够理解孔子并将孔子的学说阐扬于后世,并因著述《大学》而名垂千古,最终成为孔子最成功的弟子之一。可见限制人成长的不是资质、天性,而是固步自封的心态。心态、心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而且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像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颜渊那样,以一箪食、一瓢饮为乐,就是因为他的快乐没有依附于外界的环境上,而是由内心滋生的知命而乐天。如果每个人不缘外境,放下万虑,便可感觉到这种快乐,并且因为这种快乐发自于内心,而不是得之于外,所以也不容易改变或者失去。

感悟三:心不随物转,静使人从容

“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小窗幽记》告诉我们,静就是不多言、不浮躁、不妄动、心不随物转。我理解所谓“静”,就是谨言慎行、淡泊宁静的一种境界。有了淡泊之心,才能放得下名利,放得下功过得失,平淡地面对所有的失去和拥有,直至以尊严的方式承受人生的苦难;有了淡泊之心,才能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一份淡泊,带给我们安闲自在、波澜不惊的生活,它把莫名的惆怅冲淡,让美好的心情升腾,使人达到闻谤不怒,见誉不喜的高深境界。如果说淡泊可以使人品格高尚,那么心静可使人处事从容。淡泊是平和的,心静则是深邃的,心静给人以不动声色的刚毅与坚韧,给人以面对现实的莫大勇气,还给人静观世事以从容应对的智慧。心静体现一种从容不迫的沉稳,一种气定神闲的大气。心静时,我们不仅能体味生命的美丽,而且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或许就在于拥有一个“静”字。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通过读书我们领悟到,做人要淡泊宁静,处事要安详涵容,工作要积极有序,生活要乐观豁达。当我们置身喧嚣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当我们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湖不泛起一丝涟漪,当我们平和审视生命的历程而不在意获得与失去,当我们能够做到辛勤耕耘不问收获地默默奉献,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进入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地。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育漫话》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下一篇:初一学生竞选三好学生的演讲稿大全(22篇)

企业安全计划及安排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优质9篇) 申请增领发票申请书(汇总19篇) 历史调研报告格式(实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