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小编: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1

经典读物《正面管教》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到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

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

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经典读物《正面管教》读后感2

今年暑假学校给老师们推荐了《正面管教》,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盲目的了,这让身为老师的我很是欣慰。我们现在倡导“家校联系”,然而真正落实到实际,这个操作起来就有些困难。《正面管教》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法。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惩罚孩子,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

现在的很多老师小时候在学校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如何转变成新一代的教师,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细致的指导,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们自觉地遵守规则,教师和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有个别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指责孩子“你不完成作业是不对的!你怎么能不完成作业呢?”这样说的话,学生的抵触情绪肯定很强,即使他嘴上说的是“我错了,不该这样做”但是他心里面是没有真正地服的。所以一开始要先对学生表达你的“理解”。从理解入手才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服气”,从心理入手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你所说的。我们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孩子,一切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当家长和老师太严格和控制过多时,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骄纵时,孩子也培训不出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我们要意识到:停止惩罚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为所欲为。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体验与其享受到的特权直接相关的责任。否则,孩子就会成为只会依赖和接受的人,认为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有些孩子会认为“他们不照顾我就是不爱我”。这样的感情体验,甚至连我自己都深有体会。在如温室般的家庭中长大,受尽了家里亲人们的宠爱,一旦不合我意,就会情绪崩溃,觉得“全世界都不爱我”。我想这样的情绪跟我小时候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所以这些孩子们的情绪会崩溃,我能够理解那种心情,然而小孩儿还没有较好的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这种时候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同时还要给予他自尊。责骂他,只能让他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些孩子会因为做事情都会招来羞辱和痛苦,而认定自己不该再努力。最悲哀的是,孩子么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这些孩子会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和逃避行为上。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样的问题,这位孩子在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小孩”。在家人面前很暴躁,一点就燃,在课堂上或者在交友问题上会出现自卑的情绪。羞辱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提示我们所有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平时要多了解学生。“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全的人。

这本书中,提出了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这是有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的: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逇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和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的局面。

有多少家长代替孩子们做了孩子该做的事?而他们犯错的时候,却要惩罚孩子?家长们应该反省,你所要求孩子做到的一切,你有没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教给他?比如,你要教会孩子感知力和技能,那么你在做家务的时候,就不要以孩子把东西整理不好、把地扫不干净为由,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家长却帮忙做了。我们必须明白,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控制更为有效。这就涉及到了与孩子之前的规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之间肯定有规则。这些规则是如何制定的呢?是家长的要求?还是和孩子共同制定的?班级教育管理中,我们有班规制约学生,然而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还是老师单独提出来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两种制定规则的方式不同,学生的表现也不同。参与了规则制定的孩子,自律性更强;没有参与规则制定的孩子表面上服从规则,暗地里是规则的破坏者。从学生阶段过来的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在教育路上,我们要牢记:教会孩子们生活才能让他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经典读物《正面管教》读后感3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

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

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作者还认为,将启发式问题运用在班会当中,效果也很不错。作为班主任,如果每次班会都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往,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班会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在遇到困惑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我们教师来说,正面管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屈辱,也不会让老师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与合作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对他人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起责任。这样好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经典读物《正面管教》读后感4

《正面管教》书中指出:“大人的不良行为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大人改变自己行为的时候,孩子也会随之改变。”

也就是说父母应当对自己子女的很多行为问题承担责任,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为自己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而每个成年人都是以自己孩童时代所作出的决定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性格,这个性格正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所以,《正面管教》一书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述成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并指出生活态度取向不分好坏,父母应当关注自身的生活态度取向对教育子女的影响,并注意那些不好的方面并加以引导改善。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在接纳孩子不完美的时候,也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一个理念反复提到,就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其实这一条同样适用于父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难免不会犯错,要把每一次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时机。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的一个关于简·尼尔森自己的例子。

故事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简·尼尔森的8岁的女儿玛丽,惹到简·尼尔森生气了,简·尼尔森生气的对玛丽说:“玛丽,你就是一个娇被宠坏了你的淘气鬼!”

玛丽已经很熟悉矫正错误的3个R了,她反驳道“哼,你待会儿可别来说对不起”简·尼尔森完全出于反应回答道:“你不用担心,因为我肯定不会。”

然后玛丽听了后,就气哄哄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简·尼尔森很快就恢复了理智,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并到玛丽的房间道歉。

玛丽当时还在生气,她手上捧着一本早期版本的《正面管教》,正忙着用一支大号的黑色记号笔在书上画着下划线。简·尼尔森从她的肩膀上看过去,看到玛丽已经在书白潦草地写了两个大字:骗子!

你看就连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我们呢。

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使用矫正错误三个r去修复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在错误发生之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在错误发生之后我们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我们要做哦能给予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榜样,这样我们的孩子便能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

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

经典读物《正面管教》读后感5

家有宝宝的成年人会发现,当有了孩子,无论全家人对他有多期待、多宠爱,都会带来一些逐渐适应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教育我的孩子,同时也为了上班后更好地教育我的孩子们,整个产假我都在细细揣摩《正面管教》这本书。

上班伊始,我接了新的四年级,虽然目前还没有将他们完全对号入座,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他独特的个性已成功地得到了我的关注。班里有一位小马哥,对知识的求知欲很强,但是课上习惯很不好。喜欢跟同学讲话,喜欢插话,多次教育无果。我想起了书中写道“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我决定用爱“收服”他。于是我在每一次的作业中都加一张小奖卡,偷偷地告诉他他是我在班里第一个注意到的孩子,我觉得他优秀又阳光,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有时候他会跑到我办公室单独给我看作业,我会当面奖励他一张5分的奖卡,看到他开心的眯眯眼,听到他发自内心地说“谢谢王老师”,然后飞奔出办公室也不忘给老师关上门。我想这才是孩子的天性,多么可爱又懂事。

教学工作中,如果你遇到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他应该是一个缺乏信心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孩子其实是一个仅仅想要归属感但是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也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是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才导致孩子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并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首先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会不同,我们也就不会以为孩子总是在故意捣乱,总是喜欢跟我们对着干了。对于这些孩子,我从书中学到最多的是鼓励。作为一个老师,面对近百个孩子,通常由于心急很习惯以负面方式对他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批评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但很少有人深想过批评带来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帮助孩子的最佳方法就是对他做错的事进行批评,才不会再犯。而《正面管教》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要鼓励。作者一直强调,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积累的效果。

假期归来,我们校长对我评价道: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扯着嗓门喊课,而是和风细雨地跟孩子们交流。这样的评价给予我极大地鼓励。我想,正是《正面管教》这本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真正让学生们受益。

热点推荐

上一篇:德国工匠读后感

下一篇:初中语文八年级教学总结范文(15篇)

时间计划表总结 快递停运时间表优质 2023年检察院心得体会500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