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基层党员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基层党员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小编:李书浩

党一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群众观是一个人和一个政党如何对待群众的观点总和,实质上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的最集中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性标志。习近平多次强调群众观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重点是群众工作;近年来还领导全党上下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密切党群关系。听其言,观其行,习近平的群众观事实上即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习近平的群众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的群众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是获取其思想精髓的捷径。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首先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1.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从习近平的系列报道和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据习近平工作劳动过的梁家河村村民回忆,习近平当年上山下乡时阅读的书就有《毛泽东选集》和《资本论》。少年时期学习经典著作无疑有助于帮助其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世界观。1998年至2002年,他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习近平在这里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然会学习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此后的众多讲话中,我们均能看到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原著的观点。二是内容涵盖广。习近平多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2007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即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还引用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人关于群众路线的话语,来阐述自己的群众观。这些话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也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些均说明是其学习经典著作的结果。三是领悟程度深。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习近平不仅强调学习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观点,更强调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可见,学习经典著作是获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2.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

从现有的报道和习近平的公开讲话来看,习近平的群众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一方面,习近平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较早。据梁家河村村民回忆,习近平上山下乡时,带往农村的是满满的一箱书。其中就有《红楼梦》等著作。由于当时的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习近平所住的窑洞就成了谈古论今的场所。学习历史必然引发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习近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领会到中国古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的。另一方面,习近平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较深。习近平多次引用古人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他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中即引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等名言警句,来强调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的群众观源于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而成熟发展起来的。这些实践主要包括习近平所接触的人和事,在服务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践等。

1.与基层群众的交往实践及其产生的深情厚谊促进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与基层群众的交往实践促进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习近平在1969-1975年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做知青,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情感来源于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村时,村民们为了照顾知识青年,给知识青年吃白面馍,村民自己却吃糠做的窝头。习近平不好意思吃,把白面馍分给了群众,自己却饿了一顿肚子。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习近平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后来离开梁家河村时,13名社员把他送到了延川县城。在长达6年的日子里,他与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知道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心声,对人民群众有深切地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必然加深他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也必然会引起他对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认真思考。

二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促进其群众观的发展。正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推动着习近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带着村民建大坝、挖水井、种蔬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指出: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他在此后的施政实践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均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相信群众,对群众有感情,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可能带领群众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一方面,他将人民群众放到很高的位置。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地位的评价有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对人民群众的称谓从衣食父母到主人、先生、老师再到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高度评价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仅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1500字左右的讲话中,习近平就19次提到了人民。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之高,提及人民频次之多,均反映出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2.丰富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施政经验促成其群众观的成熟与升华。

一是习近平丰富的工作实践促成其群众观的成熟。习近平从下乡去梁家河村到当上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从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到厦门市副市长,到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再到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对各级官员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十分了解,对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知道症结出在哪里,这对形成习近平的群众观有深刻的影响。他坚持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到中央工作后,他带头做到不封路、不关门、不清场,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习近平所积累的施政经验促进了其群众观的升华。仅有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缺少为人民服务的方法,不能称其为正确的群众观。习近平正确的群众观的形成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施政实践。习近平在从中国的村官到国防部部长秘书、再从县委副书记到党中央书记的施政实践中,就如何协调群众利益提出了系列正确的方法。第一,正确处理好群众的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习近平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实一点,精神文明建设虚一点。针对一些干部只喜欢抓实的,不喜欢抓虚的现象,习近平指出:虚与实的工作都重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针对人民群众生活中精神文明相对弱化的现象,习近平强调要将虚功做实,这即是群众观中的辩证法。第二,正确处理好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当持有正确意见的人成了少数,该如何对待多数尚未觉悟的人呢?习近平指出:你可能有的时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众,但是群众一时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没有跟着你走,你怎么办?你是走你的路,脱离开群众,还是跟着群众一起走,你应该选择后者,他们愿意跟着你走,否则虽然你对了,你们感情也是疏远了,他也不会跟你走。善于等待,不脱离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其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习近平提出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群众观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革命传统

我们党的群众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代一代党的领导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的群众观自然继承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1.继承了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依靠,还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每个共产党员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中的一员,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像盐融化于水中一样毫无行迹。敌人找不到他们,因为他们就是群众,又被群众保护起来。同时,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带头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事事领先,处处在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种经过战斗洗礼的党群关系,对习近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亲的言传身教。

习近平之父习仲勋为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斗争中,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习仲勋要求子女甚严,一毛钱的支出都要记账,习近平小时还穿过姐姐剩下的衣服和鞋子。习仲勋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女儿齐桥桥所上的学校食宿条件较差,离家也只有一站路程,但习仲勋仍然坚持让齐桥桥吃住在学校,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学习,保持平民本色。那时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习姓又很少见,很容易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联想到习桥桥就是习副总理的女儿,习仲勋为了避免学校因此照顾女儿,就让她改随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齐桥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习近平出身于这样的革命家庭,自然耳濡目染父亲的工作作风和亲民态度,必然能够深刻领会作为革命家的父亲的群众观念。

3.党员干部的榜样。

从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劳动时的村支书梁玉明到后来担任国防部部长的耿彪,他们都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习近平在与他们的密切接触中感同身受,必然会产生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这其中,焦裕禄对习近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6年读初一的习近平听政治老师念了《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几次泣不成声。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洒泪如雨,连夜填写了《念奴娇》一词。为人民而死的焦裕禄的事迹深深影响了习近平,乃至在焦裕禄去世近50年后,习近平亲自联系兰考县,做那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工作。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群众观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熟悉,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施政实践,源于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继承。学习了解习近平群众观的来源,对于克服我们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以及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党的各项工作中,融入到党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团结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每一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我们党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既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维护好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永恒主题,又是党凝聚强大正能量,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中逐渐形成的,其核心内涵即人民群众主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关注从抽象的人转到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者方面来,从而形成了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观点。概括地说,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未表露出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理念,剥削阶级的政党更是从未关注过这个真理,仅仅把人作为会说话的工具而已。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向人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发展的历史这一最简单最不容否定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终于找到了打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的钥匙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60多年前所指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彻底颠覆了以往哲学家把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甚至人本身的一切活动都视为神灵、上帝的产物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把人民群众看作低俗、愚昧、缺乏理性的代名词,故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出来,交给所谓社会精英的怪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是在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基础上向人们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把人作为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既是遵循唯物史观的必然结果,又与无产阶级政党终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完全一致,为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发挥出创造历史的作用,肩负起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重任提供了根本的精神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彰显中国共产党奋勇前行的鲜明立场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实践中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站稳了群众立场,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生动呈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觉追求,深刻诠释了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把人民主体地位作为自己坚守的理想信念,并以此为核心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发出了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铮铮誓言。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正是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以星星之火嘹亮整个神州大地,建立了新中国。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正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们党才能够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不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人民满意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人民幸福的中国故事,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始终要求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雄辩证明,虽然时空适时变迁,但亘古不变的则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决定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核心价值理念,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时刻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坚持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求为中心来成就党的事业,才能冲破前进道路上的藩篱,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汇聚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把追求人民幸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目标,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的本质,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只有人民,才是美好未来的创造者,才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无论是从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经验看,还是从长期执政的现实经验看,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所有美好的目标和梦想都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急速迁徙,已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较量的新态势;面临着广大人民群众对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面临着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新特点;可以说,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认同,才能够赢得改革的最终成功。那么,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来实现这种认同和共识呢?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享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民族的最终梦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理念,涵盖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找到了当今时代协调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中国梦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而人民群众则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我们只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运用实践的标准,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积聚起推动改革、攻坚克难、成就梦想的强大正能量。

历史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创造性的统一。展望未来,美好的光明前景与现实的发展忧患并存,改革发展的持续动力与前行道路的困难阻力并存。如何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引领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的美好未来?归根到底还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发展实践中传承和运用我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到自己的肌体里,真正把党的事业融入进自己的血脉中,才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时期,我们党依靠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在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实群众工作是新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础、是前提。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行船靠舵,赶马靠鞭,人靠理想。理想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体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动力;对于国家而言,就是要精诚团结激发正能量,上下联动弘扬好作风,万众一心践行中国梦。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形象地寓意为总开关,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否则,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在学习思考和查摆剖析中,应正确对待理想动摇、信仰迷失、精神缺钙、道德失范问题,全面清洗思想灰尘,彻底清除政治微生物,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拧紧螺丝,树立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过硬、业务工作过硬、工作作风过硬的良好形象。

二要转变工作作风。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是确保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共产党人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杆。党员干部应在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对照榜样把一面镜子照一照、一把标尺量一量、一个标杆齐一齐落到实处,彻底根除当前民主生活会上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最后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一怪象,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鲜明地、具体地、生动地外化为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胆魄谋事干事,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态度造福百姓,真正把利民惠民便民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向党和人民不断交出优异的新答卷。

三要深入群众基层。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地区,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

四要心系群众疾苦。带着深厚的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把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

热点推荐

上一篇:《昆虫记》读后感800字初中作文参考范文

下一篇:物业公司财务工作总结和计划(优质17篇)

特殊的低保申请书(模板10篇) 2023年述职述责述廉报告点评 述职述廉评议发言稿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