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优秀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通用16篇)

优秀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通用16篇)

小编:MJ笔神

教案还应包含教学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错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大家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的教案范例,提高自己的教案编写水平。"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一

17船。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逐段阅读,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船的演变,感悟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重难点、关键: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17船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船演变的最初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如果让你出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5指名强调识字重难点。

(1)字音。

棍喷稳舰扁。

(2)字形书写。

喷舰。

6回到课文,同桌合作练习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找一找:船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四学习课文的确1、2自然段,了解船的发展变化。形式。

1具体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文中介绍了船的哪几种发展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3)朗读这段。

2小结学法: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3学法导读,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

独木舟:又快又安全,可以放东西。

配船桨:走得更快。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快。

五总结课堂,初步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说说:你从船的这些演变中,体会到了什么?

3设问,引导课后自学:接下来,船的发展又经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并查找有关船的其他资料。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7船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文中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导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几种发展形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法导读,自学课文3——5自然段。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指名介绍学法。

(2)教师强调: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2同桌合作,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

3独立填写自学反馈表。

船的发展形式多样。

特点。

体会。

4指名反馈:展示、介绍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评议。

(1)船尾大轮上装桨:轮子转动就能走。

(2)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3)原子能发动机:大、先进(客轮、货轮、军舰。

油轮、潜水艇……。

5总结感悟。

(1)教师引读板书内容,加强感知船的演变过程是日益先进。

(2)思考、交流:从船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智慧与探索;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拓展激励,结束课堂。

1拓展:说说你知道哪些船?向大家介绍介绍。

2激励: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才使得船从一根树干演变成为今天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威武的军舰,神奇的潜水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努力,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8祖冲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重点、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8祖冲之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祖冲之对月食发生的时间的研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认识人物。

板书课题介绍祖冲之。

二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从文中找出本课生字新词,读读认认。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认读生字词。

(1)字音。

资证州置剩准。

(2)字形。

敲剩。

6同桌互读课文。

三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冲之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祖冲之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2)祖冲之用事实向人们证明月食是自然现象。

5指名分段,评议。

(1)第一部分;1——3自然段。

(2)第二部分:4——6自然段。

6男女分段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探索。

1教师导言: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讲他研究什么呢?(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他为什么想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又是怎么研究的?结果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3交流。

(1)研究的原因:人们的愚昧——发生月食慌作一团,认为月食不吉利。

(2)研究的过程:刻苦认真——翻阅、分析、研究、验证。

(3)研究的结果:清楚月食发生的原因,准确推算月食发生的时间。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堂,设置导读。

1谈谈:读了课文1——3段的内容,你对祖冲之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2学生发言。

3教师导读:祖冲之经过努力准确地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后,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思考。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8祖冲之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人们刚开始是怎么看待月食的?祖冲之又是如何去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的?

3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1导读:祖冲之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4——6自然段。

3交流。

(1)人们的愚昧,不相信月食是自然现象。

(2)祖冲之对月食的胸有成竹,对科学的坚信与执著。

4分角色读书4、5自然段。

5结合朗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坦然、处置、皓月当空、灯火辉煌”——体会祖冲之的平静,及当时环境与月食现象的反差,感悟科学是不容置疑的。

6学生读6自然段。

7引导想象:众人为什么全呆了?你知道他们当时的心里回想些什么吗?

8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愚昧的人们面对真实的科学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心里。

三总结全文,拓展了解。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3拓展延伸,了解月亮的变化。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9看门人的魔镜。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2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重难点、关键: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

2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9看门人的魔镜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大意。

3理清文章段落,学习课文本、1、2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实物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观看实物,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显微镜,学生认识。

2说说:显微镜有什么作用?

3你知道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

4介绍安东尼,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导读:那安东尼是怎么发明显微镜的呢?大家自读课文。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正确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想想问问。

3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段落。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弄清题意。

(1)“看门人”指的是谁?

(2)“魔镜”指的又是什么?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制作成了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因此闻名欧洲。)。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介安东尼第一个看到了微生物。

(2)第二部分:3、4、5、自然段。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制作成了显微镜。

(3)第三部分:6——12自然段。安东尼用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闻名欧洲。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安东尼。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安东尼有了哪些了解?

3小结,引导感知安东尼身份的平凡与看见微生物的伟大。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9看门人的魔镜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全班齐读。

3说说: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安东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3——5自然段。

2思考:

(1)安东尼有什么爱好?

(2)安东尼是怎样制作显微镜的?

3交流。

(1)安东尼的爱好是磨制镜片。

(2)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很快学会了用玻璃磨制镜片这门手艺,他心灵手巧,磨制出比芝麻大一点点的镜片,把镜片镶在铜片或银片里,并为此做了个架子,装上两个平行的镜片,就做成了一架精美的显微镜了。

4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灵手巧、勤奋向进)。

5有感情的读3——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体会显微镜给安东尼带来的影响。

1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认真默读课文6——12自然段。

(2)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说说;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

(1)了解显微镜下的发现,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a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b指名读7、10、1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认真、执著。)。

c安东尼是通过怎样的观察才成为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呢?学生读6自然段。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d抓关键句,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他喜欢把自己观察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几个月,仔细看上几十次、几百次。”

(2)感悟显微镜下的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

指名说说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齐读课文第8、9、12自然段。

有感情的读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刻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内容。

2说说:从安东尼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认真执著、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3谈谈;读了课文,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教师小节。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玻璃制作显微镜。

19看门人的魔镜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0海底世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抓住段中重点词句来理解朗读体会,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与物产的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体会海底世界的特点。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20海底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文中描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部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海底世界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几幅大海的图片,引导欣赏,感受美。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大海的美。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试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交流。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找出中心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1哪一句最直接概括了大海深处。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这一理念,尽量用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教学……《小小的船》虽然是一篇老课文,在今天它踩着新课程的鼓点,带着新理念走进课堂,经过一番推敲,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颇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我让学生交流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小手“唰”地举起在桌子上,有的说:“我看到的月亮像豆芽”“像香蕉”“像月饼”“像大玉盘”“像吃饭时用的盘子”“像小乒乓球”“像个半圆”“像眉毛”……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语文课程所营造的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为了完成学生在听读中识字这一目标,我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让学生采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识字,瞧:有的组成四人小组同来学习,有的小老师在考小伙伴了,有的在拼读音节呢,有的在画画。其中一位同学画了一颗大星星,里面写个“星”,还有的同学画上一只小船,然后告诉小伙伴,这是“船”,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同学画了只月亮,并给它加上眼睛和嘴巴,然后告诉老师,这是“月”字,月亮的眼睛就是“月”字中的“一”,月亮的嘴巴就是“月”的第二“一”。看,学生们学得多有意思,我真为他们感动。

三、活动多样化,丰富体验的方式。

在教学中应可能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唱儿歌,表演儿歌,画画儿歌,想象描述儿歌……学生在多种角色体验中获得新的感受。

四、重视体验,让个性飞扬。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祖国语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而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感悟体验。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议论,听着这充满幻想、天真可爱的童言,我好像捧着一颗颗鲜活个性的童心,陶醉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世界中。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三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晴朗的夜空很美。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能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晴朗的夜晚天空很美。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1、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月亮和一个弯月亮。

2、准备一块小黑板。

3、录音磁带、字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小提琴独奏)。

4、幻灯。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言:小朋友,在晴朗的夜空,我们常常看见天上有月亮,你们喜欢看月亮吗?

老师跟大家一样,也喜欢看月亮,老师请小朋友看这个月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出示圆月亮)。

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出示弯月亮)。

2、看图:老师请小朋友边看图,边听录音,想一想,这是真的船吗?是什么?(出示幻灯)。

下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能看出是什么时候?

再请小朋友连起来说,图上画的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句,弯弯的月儿讲了什么?(板书:弯弯的)。

弯弯的和弯的比一比,你认为哪个词美?为什么?

弯弯的比弯的更弯一点,而且弯得更可爱,看起很美,讨人喜欢,所以,课文里用弯弯的这个词来形容月亮的形状。

4、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小小的船又讲了什么?(板书:小小的)。

课文里为什么用小小的船而不说小船呢?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遍。(指导朗读)。

5、这只船除了弯弯的、小小的,还是怎样的?(指名读二句)。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讲了什么?(板书:两头尖)。

图上画了什么?与上图比较一下,课文里为什么说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我们学完了一、二句,现在把它连起读,想一想,这两句都写了月亮的什么?(齐读一、二句)。

6、这样美的船你们想不想上去坐一坐?

老师带你们去,因我们离月亮太远,所以要坐上最快的火箭,小朋友系好安全带,闭上眼睛,准备。(按录音)。

到了,睁开眼睛,我们到了哪儿?(指幻灯:太空)。

你现在感觉怎样?你看到了什么?(板书:星星、月亮)。

我们来到月亮上,把弯弯的月儿当小船,蓝天可以当作什么?星星可以当作什么?

(课间休息)。

7、我们一起读书上的第三句。

比较句子。(出示小黑板)。

我看见星星和天。

闪闪的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星星一亮一亮的,好像对我们眨着眼睛。(板书:闪闪的、蓝蓝的)。

蓝蓝的写出了什么?把天写得更美了,所以第二句好。

第一个句子用的是看见,第二句用的只看见。看见只看见有什么不同?只看见的范围小些,看见的范围大些,为什么只看见,是因为蓝天,星星太美了,吸引了目光,所以只看见。

我们一起读二句。

请小朋友把第三句连起读一遍,我只看见要读重点,闪闪、蓝蓝读轻。

8、这篇课文学完了,为了让小朋友读得更好,请小朋友跟着录音读一遍。(请人读)。

有表情地齐读,注意老师怎样指导的。

同学们读得好,下面把书关上,老师读前半句,小朋友读后半句,看谁记得住?

再齐背诵一遍,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不但小朋友喜欢,我们音乐家把它写成歌来唱,会吗?(齐唱)。

9、今天小朋友学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考一考小朋友怎样。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是把老师给的字块看一下,哪些词放在一起合适,拿这两个字块的小朋友就站在一起,剩下的小朋友就拍手唱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字块是:弯弯的、小小的、蓝蓝的、闪闪的、月儿、星星、蓝天、小船。

全体小朋友齐读字块上的词。

小朋友再动动脑筋,这些词除了刚才的放法外,还可以怎样放?意思大体不变。又变换放法:天蓝蓝的,月儿弯弯的,星星闪闪的,船小小的。

通过游戏,小朋友们知道了,有的词放法不同,但意思大致相同。

10、打开书,指导课后三题。

读、查课后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自制的生字卡片每人一份。

2、课件、歌曲《闪烁的小星》伴奏带、歌曲《小小的船》磁带。

3、课前让学生收集谜语,并了解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大家一起来唱《闪烁的小星》好吗?(放伴奏带,师生共唱)今天,我们请星星弟弟和蓝天姐姐来我们这里做客好吗?播放课件(蓝蓝夜空图),看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象什么?你还希望有什么?你平时都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圆圆的、弯弯的)你见过的月亮都象什么?点击课件(弯弯的月亮来了。)你看它象什么?这么美的夜空,这么美的月亮,老师要用一首歌来赞美它!(师唱歌曲《小小的船》)你们也想唱吗?学完课文以后,相信你也一定会唱的!(板题,齐读。)。

(树立课程整合的意识,充分利用歌曲和动画这些教学资源,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欣赏美,感受美。)。

2、猜谜: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能把你收集到的谜语让大家猜猜吗?(猜谜语)老师也有个谜语请大家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教师适时引出课题。)。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引入课题,开扩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这首儿歌就藏在语文书里,你能快速找到它吗?找到了你就读一读。(自由朗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试读,用鼓励性的评语充分肯定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发言,勇于表现。)。

赏读。

请同学们给老师一次表现的机会好吗?(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老师读得怎么样?请大家评一评吧。

(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欣赏儿歌的美,音乐的美,动画的美,在和谐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识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对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2、自由读文,边读边画,遇到不熟的和不认识的要多读几遍。

(养成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3、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互考,互助。

4、汇报: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只”有两个读音,提示学生要注意。)组词,用喜欢的字说话。认识“门”字框:猜谜,一个人站在门里。(可找一名学生做动作,大家猜字)。

5、游戏:照镜子。(小组内先练习,然后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大家和老师照镜子。)。

朗读。

1、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你还认识吗?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己选择方式朗读)。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读准字音,“月儿”、“船儿”的“儿”要读轻声,“在”、“坐”是平舌音。“闪”、“船”读翘舌音。)。

(朗读是学生感悟课文的基础,创设朗读情境,

教案《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教案二》,来自网!

朗读与识字相给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写字。

1、出示“白、田、电”,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的“口”都要写得上宽下窄,“田”要写得略宽一些,“电”中的`“口”要扁一些。)。

2、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写在什么位置,同桌交流。

3、教师范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提示“口”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比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摘星星。在小星星的背后写上生字生词,摘到星星的同学把字词读准了就可以得到小星星。

2、齐读课文。

精读。

1、课件出示夜空图和第一句话。指名读,问:读了这句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范读、同桌读、指名读。)。

2、出示第二句话。问:“尖尖的”什么样?领读,指名读,齐读。

3、想象:这么美的夜空中有这样一只小小的船,你有什么愿望?(闭目想象:你就是宇航员,去月球旅游。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睁开眼睛,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一路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自己的感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三句话,自由练读。怎样读好听?想象坐在小船上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5、朗读全文。(配乐,可适当加上动作。)。

(欣赏月夜的美景,聆听优美的音乐。美妙的意境,激发学生想象。在这种奇特的感受中朗读,学生定会释放自己的真情,在自由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神奇。)。

背诵。

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坐在月亮船上,边表演边背诵全文。(配乐)。

(在真实的体验和虚拟的角色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背诵任务,使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次愉快的旅游。)。

演唱。

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自由发挥,边唱边表演。

练习。

出示“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

(先组内练说,再汇报。自由选择句子,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内容,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

扩展。

1、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晴朗的夜空多美呀!请你把看到或者想象到的星空画下来。

写字。

1、出示生字“见”,指名读,书空。

2、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好每一笔的位置,先描红,再自己练写。(教师随机指导写字姿势和写字方法。)。

3、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评一评,指出优缺点。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五

初中作文教案(10)2011-02-1917:00初中作文教案按教材内容分配为两个课时,包括初中作文教案第一课时和初中作文教案第二课时,本篇为初中作文教案的第1课时,可能内。

中作文教案的使用,请各位语文教师对初中作文教案及本空间其他有关内容提出好的建议。

课题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课型写作课时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材料。

2.训练学生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材料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

教法讨论、交流、互动教具。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入怎样才能使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在哪里呢?都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时,凡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没什么感受的话题,写起来就费劲了。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听,体会选材的重要性。

导(一)凡作文要感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换位思考,探究原因,酝酿感情。

(二)抓住细节,写出动人点,争取有现场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三)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将人、事、景、情、理巧妙结合,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大胆创新。

口诀:灌注真情,以情驭文;善抓平淡,写出神奇;借用技巧,大胆创新。

求1、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要有意义。

2、写的事情最多两件即可,经过要详细,有细节描写,记叙要素要完整。

3、记叙中要有一定的抒情和议论语言。

明确写作注意的事项。

文写给父亲。

父亲躺在病床上,一双干枯的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只有那双眼睛睁得大大的,无限依恋地看着我。他已是癌症晚期了。我望着他,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在我泪眼的模糊中,健康的父亲出现了。他含笑地看着我,我也亲昵地看着他。我多少次在父亲的眼睛里照见了自己的身影,啊,我的身影一映到那爱的海洋中便变得十分美丽了。记得我童年时体弱多病,父亲每天清晨带着我去跑步,手把手教我练健身操,就这样,我慢慢强壮了。父亲就像棵大树,我就是在这棵大树的荫蔽、保护下长大的。

父亲紧握着我的手微微地颤抖起来…忽然,他的手渐渐地松开了。从他的眼角流下了一滴眼泪,但嘴角却带着一丝微笑…我凝视着,凝视着父亲的脸,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移开。

我思索着,思索着那最后一丝微笑的含意…啊!我终于明白:那微笑是父亲勤劳一生,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甜蜜;是父亲对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殷切希望。

道自己的女儿取得一点成绩时定会含笑九泉的。

阅读范文,并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讨论文章是否符合刚才的写作要求。

思考:假如我写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与之比较异同。并摘抄精彩语句或段落。

习1、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

2、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写出来,500字左右。

明确写作要求,思考,写作。

(原创作者:山东省莘县妹冢镇中心初中邓银凤)。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六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只、儿、两、见”5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本课是一首短小优美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孩子在晴天的夜晚看到的天空景色。诗画相配,内容生动,诗句优美,更富有想像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的积累,很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他们的画笔展示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屏幕显示:配乐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小女孩儿张开双臂坐在月亮上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用自己的话说说。

评: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晴朗夜空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小小的船》。

3.读课题。

看到课题,齐读,然后师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师再问: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看课文、看彩图,读课文找依据,释题:实际上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

评: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多读几遍。

评: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互相检查读,当个小老师,纠正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3.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去掉拼音认读,通过开火车读,当小老师带读,及时表扬。

4.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轮流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这样做,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和合作,让学生当小老师,形成生生互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全诗。启发想像: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挑战读。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后问:谁向他挑战?

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4.齐读。边看课件边模仿着读,要求读流利。

5.小组比赛读。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读,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小组,奖小红花。

评:有助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6.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那句诗读给大家听,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

评: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7.说话训练,填空。

的月儿()的船,

()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的船里坐,

只看见()的星星和()的天。

评:加强语言的感受和积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四、书写生字,指导识记。

1.做采蘑菇的游戏。

评:用采蘑菇的游戏来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

(2)在三个蘑菇的后面分别贴上本课的五个生字中的三个“天”、“只”、“儿”,然后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做采蘑菇的游戏,其他的同学可以唱《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边采蘑菇边播放歌曲。)。

(3)采完之后,师问:呀,你采的蘑菇真大呀!请你告诉同学们,你采到这个蘑菇的名字是什么吗?告诉大家:“我采到的蘑菇叫某”。这个蘑菇想让大家一起来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笑了,一起来喊,再喊一声。

(4)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蘑菇的名字的?告诉同学们好不好?其他同学有更好的方法来记这个字的,也可以到前面来说。

评: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识字,增强识字的兴趣,体现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

(5)给蘑菇找朋友。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这个字组成词语呢?如果你不能组成词语,或者你想到的词语让别的同学说了,那你可以用它说一句话,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好!

评:练习组词说话,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写字教学分散在两个课时安排,可以调节学生身心,也可以落实写字要求。

(6)让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笔顺,然后老师示范,让学生描红,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谁来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请同学们再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七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八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3、齐读课文一遍。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九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讨论、点拨。

多媒体。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二、仔细品读,深入理解(一)学习“潮米时”一部分(播放录像)老师范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切身体会潮来时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一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1课时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二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

2、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来学习课文第二段。从而带领孩子理解国之忧和家之忧。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的比较理解,认识一个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木兰。

4、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诵读《木兰诗》,给孩子以中华语言文字的熏陶。

通过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运用反复体会诵读的方法,体会花木兰爱国、英勇的特点,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木兰从军》。

1、复习生字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课的`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两遍)。

出示词语:

征兵朝廷战袍理应父亲弟弟胜利将士燕山将军渡黄河女扮男装赫赫战功焦急万分年老多病。

2、出示“理应”(指名读)。

(1)指名理解词义(可用扩词法)。

(2)理应的意思就是道理上应该这么做。

(3)今天顾老师又交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词分解了,分别给它扩词,

1.花木兰是个女的,在当时,她应不应该去从军?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问题。

2.花木兰她不应当去从军的理由是什么?(多请几个孩子说不能从军)。

(一)理解国之忧。

1、国之忧是什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本句(。

2、齐读“紧急”。理解“紧急”的意思。

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达这么大的“紧急”征兵文书啊?

(快要打败仗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将会有是什么后果?多请两个(国土被侵吞,老百姓流离失所)。

(二)理解家之忧。

1、国之忧是如此,那么家之忧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父亲和弟弟情况的句子)。

2、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他们无法承受战场上那么激烈的斗争。可是,国家在此时正处于危难之中,家里又没有人可去打仗。那你们说一说,此时,国忧和家忧加在一起,花木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儿的?(紧张,焦急万分)。

3、出示“万分焦急”

(1)读好,理解“焦”的字形。

(2)读好“家之忧”

(3)“国之忧、家之忧”连以来读。

4、总结为国为家分忧(重点突出“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颗保卫国家的忠心,所以,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份保卫家园的责任,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三)通过扩展其他人物形象,体会木兰的决心。

(出示家人的对话)请你跟你的同桌两个人,想一想,说一说。(开始)(出示对话)。

2、分别请孩子和父亲、母亲、弟弟对话。

3、花木兰就这样女扮男装去了战场,此时此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指名说,勇敢,孝顺,坚强)。

(四)引入《木兰诗》的描写。

同学们,木兰诗中也有几句是描写这段的。(音乐键入)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就这样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我们一起读读。

比较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穿战袍,骑骏马,过黄河,爬燕山,来到了前线。”

2、你觉得哪句话好?你读出了什么?还是和你的同桌说说,两个人商量商量。

3、谁来说说?(要指名说说)为什么披战袍比穿战袍好?(披讲出了英姿飒爽)跨骏马(一气呵成,动作干练的形象)渡黄河(强调了速度快)“渡黄河”指过黄河的过程很艰难。如此之难,花木兰有没有退缩?为什么是过燕山不是爬?指名读(过燕山)。

4、你们看这四个字用得过好啊,面对着滚滚的黄河水,木兰毫不畏惧,面对着巍峨连绵的燕山,木兰勇往直前,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动词,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

5、我们再一起去品读品读这句话。

8、引入《木兰诗》。

木兰在战场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着可汗百千强的赏赐,木兰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

1、(出图)大家看,木兰顺利回家以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来看木兰,他们会有什么表情,又会有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呢?你能学学吗?还是请你在下面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女孩子当木兰,男孩子当将士)。

2、男女生上台表演。

3、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4、引入《木兰诗》。

你看木兰回乡以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是啊,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木兰是名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征战12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只是回到了家乡,什么都不要,所以人们说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2、我们从这位古代的女英雄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也知道了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木兰诗》。课下,和你的父母一起去读读。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三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四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五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与解析篇十六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学秘书工作总结(热门22篇)

下一篇:2024年微笑让生活更美好演讲稿范文6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