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实用17篇)
每一个人都应该习惯性地总结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希望这些范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写作的灵感。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一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的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二
《望天门山》一课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知识在动态中生成,生命在悄然中拔节。读得诗情画意,情意浓浓。润物无声般滋养孩子的心田,俨然一位“大家”的风范。
祝元元老师的《望天门山》一课听后一直激荡着我,令我不断地回味与思索。这节课不仅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更是一幅洒脱从容的写意画。祝老师整节课都以品字、品词、品句来赏析古诗诗文,不乏一种清新脱俗之感,芳香四溢。
一、文字方面,字字落实。
祝老师注重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诗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说开课就诗意浓浓。首先祝老师关注了字的听写的扎实教学,“岸”的默写,老师一句想写哪就写哪,看似不经意的话,把学生推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更关注培养了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和应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对岸组词――――“岸边”“伟岸”,理解“岸”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足以可见老师对知识性的东西落得特别的`实。
二,文学方面,反复品味。
1、以想象为载体。
祝老师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品味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和两岸青山相对出”时让学生展开了充分地想象,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这就是借景抒情。
2、以诵读为本。
祝老师的课还原了古诗的歌性,以诵读为本,读得目标明确,读得层次分明,读得形式新颖,祝老师通过叠读、手势读等多种形式来练读,学生在老师的巧妙评价指导下读得层层深入,读得情到深处。祝老师真正带领学生品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三、文化方面――拓展延伸。
祝老师以这一课为推进让孩子来了解更多的古诗,真正为孩子文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搭桥和铺路的作用。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三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四
(1)认识圆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
(一)测量圆的周长。
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则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圆的周长。
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3.教师甩动绳系小球,构成一个圆。
4.小结。
(二)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1)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2)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2.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3.认识圆周率。
(1)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2)指导阅读第63页方框中的文字,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4.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1.完成第65页第1的第1题。
2.完成第64页下面的“做一做”。
5.看书质疑。
四、照应启思,总结新课。
1、让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去理解、探究出好的方法。
2、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识,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把德育教育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我学习。
4、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有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五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六
课上对话——。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圆柱的?(听到老师这个提问,我在想教学从学生经历的实践体验入手,值得肯定)。
生:我准备了三张纸、圆规和剪刀,……(这么自信的表达,必须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倾听,延伸,提炼,概括,问题一样得到解决。这课有听头)。
师:你直接说出步骤。(这么无情地打断学生的讲话,有些失望)。
生:我先准备纸,然后就卷成圆筒,再剪两个底面,就做出来了。(这是个应变潜力很强的学生,老师要什么,他就能给什么。其间省略太多东西了)。
师:好的。(那里的“好的”起着语言过渡的作用,然而,学生操作经历的概括,是否有助于理解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教师并没有关注)。
师:侧面的长和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看得出教师最急于提的是这个问题,也难怪,这个一个所有教案中都会出现的问题)。
生:相等。
师:是这样吗?请你把它剪下来。(“剪下来”的行为怎样不是学生为了说明问题的主动行为,而是教师为了板书和讲解发出的指令)。
(学生刚拿出剪刀,老师就一把接了过来,把学生精心制作的圆柱剪开,贴在黑板上。有些学生小声说道:“真可惜。”)。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老师讲解前常说的一句话)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这个圆柱体的高。(迫不及待地告诉,自我中心意识强)圆柱的表面积你们会算了吗?(一句口头禅式的提问,不用想都会明白学生会怎样回答)。
生齐答:会了。(真的会了?还是应付老师的齐答)。
如此“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看起来过程顺利,但是教师主导的课堂,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不得而知。
再读文本——。
拿起教师的教学用书,我们读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还应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2.在如何计算侧面积的推理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
3.指导并训练学生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构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话学生——。
课后,找到那位说制作步骤的学生,和他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此刻愿意跟我们说说圆柱的制作过程吗?
生:老师根本没有让我把话讲完,其实为了这天的发言,我昨晚就准备了。制作圆柱其实并不容易,个性是制作规定底面和高的圆柱。我和同学们,基本都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出圆柱的侧面,然后再用这个圆筒画出两个圆,作为圆柱的底面。这样制作看起来任务是完成了,但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都不太方便。如果要是让我再制作一个,我会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用宽作为高,这个长就要用两次,一次是用来求侧面积,一次用来算底面积,因为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师:你的发现,全班学生都会发现吗?
生:我相信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并没有很好的理解。
师:那怎样办?
生:老师不是在黑板上讲了吗?没理解的就背公式呗。
生:老师,我们在课前还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全班学生做出的圆柱都是瘦瘦高高的,身材都那么好。其实很多人做圆柱时,都是用长方形的长作高,宽的长度才是底面的周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就应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中的一条边相当于底面周长,另一条边相当于圆柱的高。
听课感言——。
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
文档为doc格式。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七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八
1、教师介绍自己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己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学生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己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学生都一张)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己身边的知识,所以学生兴趣很浓。
4、把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帮助他。
7、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帮助。关注学生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知道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些事?
12、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咏鹅》(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学生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送给他人。9:15/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学生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本班同学的姓氏。自己去学骆宾王的诗。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
3、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多,让学生从身边学起,通过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叶老师的听课笔记03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请注明出处!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九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一、创立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资料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教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我纪律没抓好。之后看了一位教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教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我的课孩子必须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教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活力,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活力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本事。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主角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理解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忙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佳途径;明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本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我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本事,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我看过的书;又能帮忙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资料――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本事只能靠本事去培养,才干仅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能够经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资料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当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水: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师预设文题)。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我们都不由得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然后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然后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然后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然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然后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二
周三下午,听了学校老师的一节公开课《那树》。
是一个比自己年轻一点的老师上的,准备参加区一级的优质课评比,这一次开课是请我们教研组的几个老师提点建议。这篇课文上学期自己曾经上过,得到过教研员的指导,所以自己本来很早就想听听别人对这篇经典散文的解读和授课思路。只是一直好事多磨,对方试教的时候两次阴差阳错地错过了机会,一次是因为临时有事,一次是因为没有及时通知到,而上一次学区优质课评比的时候,又因为课务的冲突,临时也换不出课,所以也未能如愿。因此到今天之前,我至少已经失去了三次听课的机会。但磨课的过程很痛苦,考验的机会很多,同样的课文需要上过n遍,不断地加以达磨改进,以期精益求精。这样的磨合过程,对上课老师来说,就是很好的锻炼了。所以,这一次我终于有了机会。
想起上一周去温州游玩,看到江心屿那棵五六个人都合抱不过来、那么粗大的榕树时,不自禁地对旁边经过的上课的老师说、好大一棵树啊,这不是可以作为上课的图片素材吗?!想不到,今天听的课文,导入部分用的就是《好大一棵树》,不过是田震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图片虽然也用到了,但确实看不出是不是旅游时拍的,网络上应该有更好的参天大树的图片可以选择吧。
检查字词部分,用的是很平实的读音检查。记得前几年这个教法还是很被诟病的,你怎么知道这几个字学生就一定没有掌握呢?可是现在,重新回到扎扎实实抓基础上来,这样传统的字词检查也应该被认可了吧。语文课,噱头太多了不好,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啊。
中间主体部分,以“感知树之韵、探究树之死、感悟树之魂”为结构脉络来安排文章解读,我以为还是非常不错的,整体感觉就很流畅。上课的老师是把语言品味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了。当然,这个很不好把握。有些关键句子是必须分析的,若是学生一时找不到,就可能会浪费一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有合理和合适的引导。而问题的设置也宜细小且指向性明确为好,像找“内心触动较大”的语句,有些聪明的学生可能能领悟老师的言外之意,而一般的学生或许就会找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句子了。
默读、个体点名读、朗读结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有了一定的读书声,还是做的不错的,语言、句子的品味和赏析就是从朗读中来的。不过,少了一点老师的领读,稍显遗憾。其实,老师自己读的不好,也是可以给学生做引领的,记得自己以前上这一课的时候,也做的不大好。
不过,外语班学生的表现之好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有学生侃侃而谈,有学生把手举得老高,更多的学生是充分预习了文本,使得课堂学习效率非常高,老师的轻轻一点,就能引发学生很多的联想。只是,这毕竟是特殊的少数优等生,当我们面对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时,还需要把课堂考虑得更充分,更细致,尽力多估计学生方面的困难。文本的解读不应老师讲解太多,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发觉书中的宝藏,自己来领会文章的主旨,至于究竟能到哪个点上,那就是老师的本事和学生的生活积累了。像本文环保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更高的人性的主题,就看学生能否理解到生命层次了,若是还达不到,老师就不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最后是板书。我本来正在听课本上给板书打问号,为平淡质朴黑板字的罗列感到疑惑,却在下课铃响之后,看到了“画龙点睛”的“那树”的轮廓,把“那树”的特点都圈进去了,实在是很神奇的一笔。这个跟之前听过的另一个年轻教师上“杨修之死”时板书把“六件事的轮廓勾画成弯弓的箭”一样,同样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缀。如果没有这个轮廓,这个板书就是死气沉沉的,而有了这个轮廓的勾画,则变得生动活泼了很多,甚至可以成为这节课最后的高潮和亮点了。
边听边学习边印证,感觉这样的听课收获是很多的。现在强调听课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课堂观察,我感觉老师的互动反思同样是需要的,这个环节如何处理更好,如果是自己来上,能不能做怎样的调整等等。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听课,必然会有所收获吧。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三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面的温暖昂扬—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
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的拙见,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五
望天门山,位于西安市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近日,我有幸在这座气势磅礴的山上,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听课体验。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诸多启迪,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望天门山的雄伟壮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眼望去,山峰耸立,苍翠葱茏,巍峨雄奇。在这样气势磅礴的自然环境下,听课的氛围也变得更加神秘和肃穆。虽然比较寒冷,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我一点一点地开始融入到讲师所讲授的内容中去。此时,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环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你对所学知识方面的专注度。
其次,在这次听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师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听过很多讲师的课程,不少老师都会采用死板的课件或者传统的笔记方式来讲授,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收获知识,但是也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在这次听课中,讲师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比如,讲师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植物、动物,配合着展板和图片等道具来展示,让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自然博物馆”。
再次,在这次听课中,我获得了一种“身体力行”的学习方式。一般而言,我们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都是静态的:老师介绍,学生听讲;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但是在这次听课中,讲师带领我们走进了自然,令我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尝试、去探索。我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在这次听课中,我深感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观察过周围的自然环境,却不一定能够感受到背后的知识和科学原理。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可以将丰富的知识点逐一呈现,在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人中激发出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逐渐明了一条真理,那就是教育的价值在于,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轻松易懂的东西。
总之,望天门山听课,不仅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生动、有趣、身体力行的学习方式的新鲜感。此外,还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到时光的宁静。想来,像这样的学习体验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六
望天门山是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座著名名山,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数不尽的游客涌来此地游玩观赏。然而,作为一位学生,我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课程——“望天门山听课”。在这次课程中,我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
第一段:天门山初见。
当我们踏上天门山的时候,我兴奋不已,心中暗自想着:这次听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体验呢?走进课堂后,我的心情更是激动不已,因为我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这座山上,倾听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碰撞,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景,我倍感幸福和感恩。
第二段:独特的自然景观。
望天门山独特的自然景观,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全新的理解。山峰、悬崖、岩石、瀑布,灵动而又壮丽,表达出人类行为和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与共存之美。该山的峰峦与雄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悬空的玻璃栈道将人带入天空之中,仿佛凌空飞行,体验人生的无限可能。崇山峻岭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至亲至爱的大自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保事业中创造美好未来。
第三段: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听完名家讲课的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短暂,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所累加而来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并积极追求人生平衡。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尽量去改变我们不满意的冷漠,让自己变得温暖,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四段:交流互动。
除了聆听名家的讲课和感悟人生的真谛之外,与来自各地的同学们的交流更是这次体验的又一大亮点。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个平等、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交流互动,互相启迪,互相激励。这种交流互动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合作共赢的力量,也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新的色彩。
第五段:课程的启示。
“望天门山听课”这个课程,启示我建立积极的人生观,让我明白那些珍贵的财富—它们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真正生命之源。此次课程不仅让我学会从自然中获得灵感,也让我学会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灵感,让我从中收获了成长和感悟。它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让我拥有再次回来的理由,也让我学习到更多珍视人生珍视自然的道理。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选篇十七
基础性评价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高。
1、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纵观整节课,以教师为主的全班统一教学时间平均小于60%,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时间高达40%多,所以,这节课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式欠多样化。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发言、倾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方式如:约定、运用板卡等,表达呈现、激励应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另外还有全班统一学习,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
1、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掌握“二二三”的节奏,有效扩展文本教育。
2、完成了学习事项。教师能清晰有效的向学生引领学习如何赏析古诗的技巧。
3、学科性强。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4、价值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公平性。
1、师生平等。从整个课堂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互相尊重,互问互答,使课堂气氛和睦愉快。
2、生生平等。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很好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解决学习问题。
3、机会均等。整节课整体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学生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公平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平等的学习机会。
经典性评价方面:
一、知识性。
能够准确的抓住关键知识点,诗歌赏析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并扩展学生思维;本课堂教学练习设计呈阶梯状由易到难,极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看能力;王老师充分利用了衡阳路小学学生朗诵能力较好的优势,适当引领使得学生的读悟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此外衡阳路小学学生经典高素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王老师还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关键知识点得到充分落实。
二、个性。
在本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可以个性化分析与处理诗歌的关键词语来赏析诗歌《望天门山》,领悟诗歌的意境。王老师对文本还进行个性化处理,利用“天、门、山”的字理讲解导入课程,在品析诗文时通过拟人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这些都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造性。
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自主抓关键词“回”,通过“回”字解析,想象诗中的'意境,学生知道这明写水实写“天门山”的宏伟陡峭;同样,学生还抓住“相对出”、“日边来”关键词品读诗句,体会李白对山水的情。课堂的创造性也十分突出。
四、互动。
课堂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和谐画面,学生小组学习积极热情,小组学习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五、主动。
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能够提出问题并在师生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赏析诗歌。在本节课上,在品读诗歌时,老师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写景词,如楚江、青山、日等,赏析李白诗歌“高、广、远”的意境特点,又让学生找出描写色彩的词,找出古诗中含有“碧”字的诗句,领悟李白用“碧”字的意味。王老师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环节中也能收到预设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
六、能动。
通过品词品句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衡阳路小学是经典诵读的学校,学生的朗诵能力普遍高于其他学校,王老师在品词品句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品析诗歌的能力,在保持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下,有意识地激发思维敏捷、个性突出的学生学习诗歌。
总的来说,王老师这节古诗教学课很具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