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热门17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热门17篇)

小编:MJ笔神

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以下总结范文来自各个领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一

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作者:刘小强任建伟刘国燕柳吉孔建新作者单位:重庆市垫江县包家学校刊名:科学咨询英文刊名:scientificconsul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问题促进思维问题促进探究问题促进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二

之所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比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初中学科,初中生物的内容更具有探究性,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生物知识,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第二,初中生物是学生今后学习生物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根基,在此阶段做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所以,不论是初中生物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第四,当今社会工作岗位需要更多有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工作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度。

就目前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初中生物教师意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试图将其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问题意识,或者说比较薄弱,经过一个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在课堂提问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偶尔会进行课堂提问的人占到总人数的18%,而从来不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7%,由此可见,现阶段更多初中学校的生物课程教学中缺乏课堂提问的主体,所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

2、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得而知,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高,相应的,也就容易产生疑问,容易向老师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探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以,并不愿意提问,也不愿意自主的去探究一些问题。

3、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更多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都不够强,在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指导什么是对是错,所以,可以说,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很难提出相关的问题,也就更不用说和老师一起探究相关的生物问题了。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关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当今生物课程的开展和实现,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更深一步的了解学生,并且能够掌握学生的喜好和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动手探究;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生物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有效的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此外,要鼓励学生,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一是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运用目标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能够运用相关的奖励与惩罚的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四是能够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拓展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课本之外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宏观和微观的因素,致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问题意识并不强,而本文提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改变既有的学习方法,教师转变既有的教学观念等措施仅是笔者的探索分析,愿意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和学者关心和重视初中生物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三

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而这一点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播下“问”的种子--让学生懂得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点燃“问”的火花--创设培养问题意识的良好环境、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等三方面来淡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钟铁军作者单位:绍兴市元培中学,浙江绍兴,31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455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重要性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四

(山东省临沂市方城中学)。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李政道也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可见,从古到今,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是,当前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不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提不出问题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真正的高效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以学定教,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其师,信其道”,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活跃的学术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增强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优化教学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1.教师精心编制导学案,加强学生课前预习。

新课程教学倡导以学定教,不学不教。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整理预习笔记,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找出预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指出学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表扬表现比较好的学生。

2.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合作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创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法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先开展同桌间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利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合作探究。小组间可以展开竞争,看哪个小组讨论得热烈,哪个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多;小组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完成难度更大的问题。

3.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丰富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质疑,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提问技巧。比如,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三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大胆地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教学,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抗挫能力差,自尊心强,教师稍不注意,他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此不开金口了;有的学生虚荣心强,害羞心重,提问题怕同学讥笑他无知,问不好又怕被老师否定;学生有问题却不愿意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缺乏勇气和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局限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之间加强互评。要注意的是,教师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畏艰难,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勇往直前,才有可能走出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从而使学生养成提问意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五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七

(上海师范大学王铎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1][2][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八

新密市实验初中,河南新密452370。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二)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

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三)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

“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到一处。要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引起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三)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对“问”的`频次、“问”的层次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既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之上,切忌拔苗助长、操之过急。“问”的太多,学生便会心烦;“问”的太深,学生怎么想都想不出答案,这样便失去了“问”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全面考虑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要在了解学生性格、数学知识基础等问题的前提下,有区别、有层次地向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并以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以全面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实验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在合作探究中,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和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在合作探究中去争辩、去猜想,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发挥各自学习中的潜能,在相互争论、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九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是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人若想提高思维能力,正确地处理遇到的难题,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环节,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问题。现在,怕自己提出的问题遭到教师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就有这样的实例:一次教师正在讲《社戏》,有位同学突然在教师讲得饶有兴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教师由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不是很高兴地说这个问题和文章没有太大关系,不用考虑。虽然这个小插曲没有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但是却给这个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或许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不会主动地去向教师提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也就在无意间抹杀了这个学生的个性。二是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只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毫无个性化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天性。例如,在一堂《望乡》的语文教学课当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所想提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随后,教师把纸条收上来并随意抽出了一个问题,居然遇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杨二嫂有没有老公,是做什么的呢?”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荒唐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去自责,但至少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存在的弊端。

权威意识的束缚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师权威、考试权威以及教材权威是形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在语文课本中,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写作手法等问题都会在学习前的阅读提示中告诉学生,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依赖性和惰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一堂课的主角,学生只能服从命令,教师也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牢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这在无形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送东阳马生序》里所大肆渲染的学生向老师求学的经典名句已经成为教师向自己的学生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这也就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钳制作用。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在习惯于接受和服从的命令下而随之减弱。

由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前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是教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环节。教师如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学习内容具有独到的体验,并且要经常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此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获得具有挑战意味的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想创新求变,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但前提条件是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质疑而去质疑,这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要提倡学生从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普遍认为鲁庄公就是一个没有远谋的昏君。但学生如果能够大胆质疑,提出鲁庄公真的就只是昏君吗?并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能够发现他其实具备一些如知人善任、虚心求教的优点。如果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那么一定会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问题意识,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案,从而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

摘要:中专政治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问题意识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较难处理的疑惑性问题,从而生出怀疑和困惑,需要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提倡创新素养发展的今天,中专政治课程教学应该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培养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当教师将学生作为能动的、独立的、自主的人来看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时,方能发现与挖掘他们潜藏的.创造性品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学习应该从“带着去问题学”转为“学出问题来”,学习目标应该从“教师定向”转为“学生定向”,学习方法应从“教师的讲解”转为“自我的感悟”,教学的开展应该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以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此外,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学生自我膨胀与狂妄自大,应该在保持教师有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学生好比是帆船,而教师则是船上的舵手。政治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目的是使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变成能动性之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远比教师的单向灌输及将答案双手奉上的效果来得明显。

2.重点把握教学中的两个环节。

2.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难发现,问题的发现远比问题的解决更具有价值性,原因在于“发现是创造之源”。我一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课题之下编撰者呕心沥血编写出的“导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确立兴趣化和问题化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挖掘课本求解“导言”当中“设问”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此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推动了他们勤于思考,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探究动力的效果。

“疑”最能引发定向性的探索与反思。有了反思之后,思维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课题教学当中,应该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课前的预习质疑环节。政治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简要介绍该课或者是“框题”的大概轮廓,再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重分析结构和层次,针对要点进行质疑,对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初步了解基础性知识。第二,注重课中的听讲质疑环节。在讲解与启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对照。如果学生发现他们有质疑不当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照,以发现他们已经或者尚未处理的问题,再和课堂练习进行对照,促使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第三,注重课后的复习质疑环节。在课后的复习活动当中,政治教师应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认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后复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还应该进行综合归纳,进行知识的比较,逐步深入,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至关重要。

2.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够针对课文而相应地提出问题时,这就表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理解与掌握了,然而,教师的发问往往更多地出自学生的外部,所以,学生自己的提问往往要优越于教师。于是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相关规律,激励学生勇敢发问。第一,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好胜心。教师可以组织个人和小组间的一些质疑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应该考虑提出问题的水平,还应该考虑问题的数量及发问的人数。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群众观点和团体观念,不仅关注团体的作用和个人对团队的责任感,还应该体验到现实的团队精神。第二,树立其自信心。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发问,往往是因为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或者怕表达不当被人嘲笑,这是学生对自尊的一种曲解。为此,政治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而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加以耐心的引导与鼓励,长此以往,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与数量定会逐步提升。第三,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自满”或者“懒惰”,会变得不屑于参与课堂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水平受到影响,但这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在志得意满中丧失奋斗的动力而变得落伍。对于该部分学生,应该提出更高要求:严格检查预习的质量,引导其主动质疑问难,倡导互帮和互学等多种途径,不断鞭策成绩好些的学生勤学好问。

3.结语。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处理好旧问题,生成新问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借助教学,使学生保持探究未知未来的激情与欲望。总之,在中专政治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带着旧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新疑问走出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4]刘岩.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二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动机现状和特点,并对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全面持久地开展,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系、影像系、护理系、检验系的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

2.2研究方法。

2.2.2文献资料法:查阅、参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三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学习及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常常在认知活动中,会意识到一些或难以解决或疑惑或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怀疑、疑虑、困惑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驱使着大家去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者就得改变教学观念,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情境,如果突然被远离,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淹没,直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当然,如果这个情境不能激起学生挑战和怀疑的心理,教学者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得知,不管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说明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思维上有了问题的存在,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相信大家对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还有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还有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个个都认定,有了问题,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其次,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么说来,是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学的理解越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越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者都是从加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开始,然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者是从哪些渠道给予带动呢?都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教学内容引发,或从观察大量的现象带动,使学生发现了诸多和以往的知识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同时,通过观察,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也是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而现实中,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想必这样,极力地遏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其次,教学者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直以来,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认定真理性的知识。记得在某地学校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载有13只羊,6头牛的一直船上,其船夫有多大的年纪。最后调查结果是,一大部分学生用数学的各种方法运算。试问,这是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地缺乏?另外,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平等地教与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增强。殊不知,教学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然,前提是教学者与学习者要保持平等意识,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再次,笔者也是引用爱因斯坦曾给理工科学生的一句忠告语,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见地,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困难,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正体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爱心呵护学生。以上提到,学习者需要会质疑,也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其实种种,都还是要求学生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都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老师和父母进行教育时,都是直接告诉这件事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反。例如,针对某件事,他们强调的是向大家摆明此事的各种事实,然后鼓励大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寻找方法取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学者以后在任何的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不要立即做出分析和判断,而是平和地鼓励,让学生更深层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提出新奇的想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让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能真正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教学者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学习行为模式,需要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的思考问题。再者,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数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发现式的,因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分析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因此,“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被遏制,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2.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影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把学生导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再加上教师往往过多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既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也抑制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影响

只有自己讲才是最安全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教师有了依赖性。

1.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可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潜能,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让学生与教材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2、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所以应培养学生在自主中、在探究中、特别是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在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共同拓展自己的思路,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被师生所接受和领悟,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探讨下,必将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必将使教学和谐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可以采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参与平台;活用新知识,注重德育渗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五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把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习得英语基础知识、应用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本文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养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是否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博大胸怀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想显著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就需要教师主动把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到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等高地位,通过人文知识的渗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与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师应该透彻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利用教学方式渗透人文精神。

英语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记录与反映英语国家生活及现象的一种载体,入选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篇目不仅涵盖有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蕴含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的时候,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尽可能选择或设计迎合其需求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一下册unit2《whattimedoyougotoschool?》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仔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谈一谈“myschooltime”,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与空间,并指导学生分析“whichsystemismorescientific?”在完成一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应耐心地询问学生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并以尊重学生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教师给予的宽松环境中,都能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同学们,都能聆听到有趣的事情,从而使得学生在自由交流与讨论中,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并感受到英语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最终推动自身人文素养的快速提高[1]。

二、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知识。

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频繁地应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与技巧,才能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提供保障。因此,在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使得他们都享有应用英语知识的机会。本文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实践活动,可提高与激发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可为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开辟新途径,并且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优化。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像唱英文歌、英语主题班会、英语手抄报、讲英语故事、表演舞台剧、朗诵、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人文知识,以便促使自身英语素养的优化。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二上册unit1《wheredidyougoonvacation?》这一单元的之后,教师就可组织一个主题为“thewayofacivilizedholiday”的英语班会,让学生就度假中应该怎样处理垃圾、怎样保护环境、怎样与人相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使得他们都能对文明度假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并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从而养成文明出行、保护环境的习惯,最终显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2]。

三、利用课外阅读渗透人文思想。

英语课程的内涵与汉语一样等同于整个生活,对初中生来讲要想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仅仅从教材中汲取人文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阅读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受到人文思想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需求及英语能力,恰当地为他们推荐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素材,使得他们都能在兴致勃勃的阅读活动中,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与熏陶,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意识,最终更加主动地追求真善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unit7《what’sthehighestmountainintheworld?》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推荐学生阅读与“egyptianpyramids”、“theleaningtowerofpisa”、“thegreatwall”等自然奇观有关的英语书籍,使得他们在欣赏美丽、神奇景色的同时,还可深深感知到人类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激起他们保护这些景观的热情,并推动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兴趣的提升,使得他们在丰富人文思想的激励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导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英语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就共同话题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分析与分享,帮助他们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3]。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教师应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并大胆创新培养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初中生在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还可同步提高人文素养,最显著优化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2]吴德井.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j].考试与评价,,(08):75.

[3]苏波涛.重视文化内容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九年级goforit为例浅谈初中英语文化教学[j].英语教师,,16(02):154-158.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六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满堂灌”,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老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死板的书面知识。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实质相悖。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直观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观察能力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配合教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先阐明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看图学文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油画中十一位纤夫的外貌、神态、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沙俄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才能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就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读都不过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十年后学生很少记住教师精彩的讲解,而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会记忆犹新。”的确,这充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阅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也就是说,教师要精讲,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齐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读,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的特点,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无目的地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当中。教师在进行这三项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地“放”,“放”中有“扶”,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阅读、自己来练习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并加深理解,然后从理解中谈出体会,最后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突出训练的重要地位。过去的语文课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语文训练,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叶圣陶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突出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不要对学生“不放心”,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七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联系商店购物,由商品的价格引发问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知道的强烈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

1.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2.创设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分层布置作业。3.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要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会:

1.会听。

要求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2.会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作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3.会用脑去想。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用脑去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想问题。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加大情感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是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努力学习,勤奋专研而乐此不彼。因此,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者单位:44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小学)。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师课堂教学评语的重要性(实用16篇)

下一篇: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练字辩论稿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