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小编: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

(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

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旅游观光风景林、农田防护林的森林防护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网络系统,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有效遏制风沙、山洪、泥石流的发生,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镇地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烟尘排放及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城镇地区实现园林化。确保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30年,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发展平原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挖排水沟20公里;发展山区6666.7公顷山区散生果树和山地农田果园配套节水灌溉设备;年处理猪鸡粪便理能力达到50%,加工有机肥能力达到30%。

针对房山区山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力争用五年时间,逐步实现集中供水,重点解决贫困地区人生活用水问题。首先在南窖乡、大安山乡、十渡镇、长沟镇搞试点,然后在山区其它乡镇推行,达到山区全部实现集中供水的目标。

2、中期目标(2006—2010)

农业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大力推广生物及物理防治病、虫、草害的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粮菜果有机肥施用率达到50~70%。在平原农业区,无公害绿色粮菜果面积达到13333.3公顷。在处理好猪鸡粪便的同时增加牛羊等粪便的处理,达到100%,加工有机肥能力达到80%。再配套6666.7公顷节水灌溉设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挖排水沟10公里。

搞好生态型城镇建设。为把房山建设成生态优美的区域,争取在规划的七年时间里,把自然环境较优越的十渡、张坊、蒲洼、霞云岭四个乡镇建成生态型城镇,并搞好20个生态型试点村的建设。

实现林种、树种结构布局合理、林分稳定的生态系统。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城镇绿化实现树种、种群结构布局合理,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在抓好街道、居住区、公共场所、城镇片林绿化的同时,通过拆房建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措施,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北京西南部生态屏障向多层次、高质量、体系化方向发展。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措施保证率达90%以上。

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农业生产发展体系。生态区域内无公害绿色粮菜面积率达到70~100%,农作物全部实行平衡施肥和施用有机肥,确保全区土壤和水源无污染并达到国际标准。农作物以生物、物理技术综合防治为主,减少农药使用量50~60%;粪便处理和加工有机肥100%。推广旱作农业6666.7公顷,建示范田13333.3公顷;水利排灌标准化、农作技术规范化、免耕覆盖、两茬秸杆还田率达到100%。

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预测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快速的监测与管理。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下一篇:大学生贫困申请书(汇总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