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活着的读后感(优质12篇)

最新活着的读后感(优质12篇)

小编:飞雪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活着的读后感篇一

很久前就知道《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是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开始阅读这本书。

夕阳下一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个个亲人又站在眼前。他们的生活未尝不象那头老牛一样负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张破了洞的网一般,紧紧地扣着他的呼吸。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完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我脑间唯有是她,一个城市女学生那个清纯的背影;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的哀求让我为之动颜,离开了主房去茅屋住时的沉静让我为她赞叹;还有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想起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我欣赏这样的一种品质!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狠心的医生活活地抽血而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残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活着的读后感篇二

全篇以一种讲故事,访谈人自述的形式讲了福贵家庭的变迁,这种变迁具有时代感,福贵大难不死,见证了自己爹娘老死、儿子有庆给县长夫人抽血而死、女儿凤霞生产而死、女人家珍病死、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龙二解放后被枪毙、春生文革被迫上吊后,心里依然不灭对生活的坚守,默默淡淡地和一只老牛相依为命。

福贵为了什么而活,也许是为了活而活,他的家庭从两只鸡到一只羊到牛的繁华,再到赌博打输后输掉五亩地后落魄,家珍不离不弃,聋哑女儿凤霞的勤劳,有庆的善良单纯,这些都是他不死的记忆,是他永生的眷恋。福贵大难不死,在全书开始和结尾分别唱出了对生活的调侃,开头“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是诙谐的话,那结尾“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便是一种对生活一种“这样也罢”的无惧。

生活是什么,生下来活下去吗?活着又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活着,为什么我要不死。生活是一种承受。承得起多大苦,受的起多大的难,大难不死也好还是星落银河也好,活着就是一段旅行,只要我未曾停下脚步,就要有千奇百怪,就要有洪水猛兽,他们本来就在那里,只不过我要和他们相遇,这是造化。福贵的造化就是在同一家医院的一间房间里看到自己的三个亲人相继躺在那里,福贵的造化也是能在自己死前安顿好所有的亲人他没有后顾之忧了。

福贵的朴素的活着的思想就是一种普通的活着的意义。吃这顿饭,做这个活,就是活着。时代赋予我们活着这样一个状态更多的包容与挣扎,给我们机会和空间,也在压迫我们摧残我们,相辅相成,造化弄人,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祖宗留下的多少代人成长这里,顺应这里,服务这里。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野生的,没有语言没有工具,时代先进xing,种族的文明逐渐使得我们遵循规则、训练有素,再到矛盾相对,再到思考这种内部的机制,这种不断地建立新生态,不断告别过去,容颜变化的过程,我猜这就叫活着,活着让我们回到原始的循环中,我或者可以大难不死,也可以星落银河。

让造化去摇摆吧,我只需负责自己活着的这一刻。

活着的读后感篇三

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曾听过姑姑的讲述。后来知道了有部非常知名的电影《活着》斩获了国际大奖,由此看了整部影片,影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男主角福贵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故事讲述了主人翁由民国到战争,再到新中国,又经历文革等等时代的变迁。一个人怎么受到了如此多的苦难!

后来在我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原著——余华的这本《活着》。书并不厚重,黄色的封面尽显时代的沧桑,可以说是一篇并不算长的长篇小说。书里描绘了一个中国农民从青年的纨绔,到中年的变故,再到老年的凄凉!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苦难,亲情,友情与死亡的故事。

那个炎热的下午,坐在老家的竹木梯子上,一口气读完了它,痛心至极。被里面的故事所发生的一切一切深深打动。原著内容甚至比电影里更加凄惨和令人悲痛。在这个故事里,男主人翁福贵一家仿佛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故事从主人翁母亲的凄惨离世,到女儿不幸又变成了哑至此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主人翁福贵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虽然最后苦根的死亡电影版有了删节,我想也大概是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吧!尽管如此,但主人翁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这部小说把人生的苦难描写到了极致。原著里凄惨的主人翁福贵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内心撕扯的粉碎,最后只剩老了的他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余华用不乏温情的笔触在描绘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吧。

在原著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的生动而又现实,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切。

在我看来这本著作的背后,它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人的经历和感受。在一切灾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当人对生活有了这等感悟,一切就变得淡定多了。就像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经过一场重大变故的人,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样。读完此书,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能让人对活着有更坚韧的力量!我们所有人都没必要患得患失——活着总比死亡幸福。

活着的读后感篇四

说下最近在看的书《活着》。写法很棒,其实总共也没有多少字。但竟然就这样一篇小说。做成一个电影,改编成了电视剧。然后影响力也是特别的广。

原因可能就在于书名——活着吧。可能现代人感受不到当时的那种状况。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个概念。你没经历过,你一定是体会不到那种感受的。

但是,就算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对于富贵的残忍。从最开始的一个富家子弟到忽然破产,然后身边的亲人,不断的经历磨难,一个一个的都离开他了。到最后甚至她的外孙也走了。

只有他自己。然后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在好好的活着。为了解闷,或者说为了完成田地的工作。他买了一头老牛,而且是一头马上就要被杀的老牛。

能看出来他依然是一个这样有善意,而且乐观的一个老人。在这个小说中,我们其实能学到的,可能说他在找一种活着的意义。

但其实,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你不是为了你的家人活着,不是为了你的孩子,也不是为了你的配偶。你单纯就是为活着而活着。

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也可以说是个奇迹。一个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下来,其实也挺奇妙的。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生活中的压力,勾心斗角,竞争都不是事儿。

就做好自己就行了嘛,努力工作,和家人,朋友,亲戚,好好相处,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整天被压力,不要沉迷在无尽的享受享乐。和这个看不见尽头的这个互联网信息里面。

出去走走,多认识一些人。找到这个更多的可能性,就像白岩松说的,30岁之前不断的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去尝试。甚至把这30给忽略你随时都会都应该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这个世界美好的存在。

或许就在你身旁,比如说你每天下班的时候在路上你会看到的风景!

活着的读后感篇五

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刚看完,很压抑,然后,很久,才释然。

主人公福贵,从一个有钱的爱赌爱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经历了破落、贫穷、战争,一步一步,失去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只有一头很老的牛陪伴余生。

在悲剧的人生中,他学会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双鞋,最饿时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学会了宽恕,宽恕间接害死了自己儿子的战友。独自一人活着。

这本书不同于张爱玲的《小艾》,小艾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遭遇,最后的结局还是给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后,积聚的压抑在结尾处有一些释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觉呼吸困难,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给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剥夺一个人身上的珍宝,却无力反抗。

也许只有懂得了爱,懂得了你所拥有的珍宝,在失去时,你才有勇气去面对一个人的寂寥。

毕竟,回忆是一个人的历史缩影。

活着的读后感篇六

当我们无法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而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就在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我们面对各种困境而举步维艰的时候,就在想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当我们最爱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就在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年少轻狂的我们毫不吝啬的浪费生命外,也曾试图去了解人为什么而活着,但我们也渐渐明白这不是课本里用简单的语言就标注出答案的问题。有人讲人活着总有理由: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金钱,为了做官,还是为了别人?我一直在探索,直到读了余华的《活着》,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用一种近似冷酷的笔调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百态,客观、真实,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活着》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一贫如洗,父亲被活活气死,穷困中的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并释放了。当福贵再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当他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但徐福贵还活着,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并取名为“福贵”,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当亲人健在的时候,总认为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各种欲望无法满足,各种困难接踵而来,各种对人生的不满,殊不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我,我会不会有勇气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是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着的读后感篇七

刚刚看了一部电影《活着》,点开前觉得名字熟悉,才知道这尽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书,余华老师的作品。书里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怆,更让人苦。

影片中福贵对儿子对孙子说了两次同样的话,大概意思是“日子,从有了饺子后,就憧憬着会有鸡,鸡长大后就成了鹅,鹅以后就是羊,然后是牛。。。”,牛以后,福贵对儿子说的是日子就会好了,对孙子说以后就可以做火车、飞机了。

是啊,一个经历了那么多痛与苦的极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来,就连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时,他还在鼓励和劝说。

无论影片反映的是时代的真实典范还是诉说时代的悲剧,有一代人是经历了真实的那个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许我爷爷的爷爷就是那个年代的经历者。常人都会觉得,大难都过去了,以后的日子就该享福了,可前一秒还在全家其乐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却成了血淋淋的画画,失去一个人犹如玩笑一般。看者觉得为什么好景气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幕,觉得苦的还不够吗,为什么要一个一个的离去。

我在夜里有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或许是刻意形成,或许是潜意识的保留,或许是小时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经的画面,人固然去了,形还能活着,不是纪念,是想念。

书中的故事,有人觉得太过完美,有人觉得太过悲惨,大抵人人都会接受美满的结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经历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状况内外,只是所触之人牵制罢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伤怀了,你倒下了,请你不要忘记,那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有人在奋力呼吸着,有人在挣扎着站起,永远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诉你一切真理的事实,让你挫败,再让你信仰,来来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茧而停。

文中的福贵,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仅剩下了一头牛。虽日子好了,日子终究等到了那个他曾经憧憬的日子,可媳妇、儿女、孙子却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还要继续活下去。

或许活着本身终究就是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却是有佳人陪伴,有儿女绕膝,有孙子环绕。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经历的人都会痛吧。

活着的读后感篇八

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福贵的前半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变成了一个下田耕种、为生计发愁的庄稼汉,他经历了徐家从家大业大到一贫如洗的重大变故。许是命运弄人,福贵的人生从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荣华与富贵于他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就像花上的露水、草头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阳光的曝晒,一切终归于平静。

接踵而来的是父亲的病故,母亲的卧床,而在一夜之间,福贵也仿佛长大了,他从一个纨绔子弟成长为一个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可造化总爱捉弄人。

福贵在给母亲抓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一个从未扛过锄头的人就要扛枪了,想想都觉得可怕。在战场上,福贵亲身经历了死亡,也亲眼看到刚刚还有说有笑的鲜活生命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战争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贵只想活着。此刻生命变得是那样脆弱,仿佛生与死只在睁眼与闭眼之间,活着是那样遥不可及。

后来,福贵终于返乡,而此时母亲早已离世,女儿也因病变成了哑巴。经历过生死的福贵本以为能活下来,重新与亲人团聚,从此一家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顾。可是生活总是不如人意的,此后的福贵亲眼看到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去,渐行渐远,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黄牛与他相伴。他有时会伤心,但更多的是踏实。因为亲人们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离开时就谁也无需牵挂了。

与其说《活着》中的福贵是不幸的,倒不如说那个年代的中国是不幸的。上个世纪的中国四分五裂、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却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刻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活着是从每个人心底发出的真切而又强烈的呼声。因此余华才会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觉得时至今日,人不应该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还应该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为理想而活着!

那么透过《活着》,我又读懂了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呢?

有一部香港电影叫做《岁月神偷》,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岁月是一个神偷,他会偷走我们的青春岁月,偷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但它偷不走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们心底浓浓的爱意。这就是生活,也许亲人会渐行渐远,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亘古不变。

也许我们的亲人会离去,我们的父母会远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选择,是不可选择的选择,但请记住:不论如何,他们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好好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怀感恩与爱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与目标。当然,我们也无需惧怕死亡,因为这是一条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归之路。我们要做的是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爱而生,为理想而活,活在当下,莫负芳华!

活着的读后感篇九

阎真教授的新书《活着之上》一经出版即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并入选了“中国好书榜”。读了之后,对当今知识分子的窘境深以为然。

为了配得上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聂志远不得不去争,发论文要争,提职称要争…,对清高的人,争像就够难看了,更多的无奈是争得的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依旧不能“变现”。

聂志远在奋斗的路上,先是差点丢了漂亮女友,被逼的结果,他反倒拿下了博士学位,算是过了丈母娘这一关。接着又为了房子和老婆的编制,他老婆被迫打掉了他俩的第一胎。这让他觉得活得很没尊严,可老婆的要求并不过分,她仅仅是想给自己的宝宝一个窝,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知识分子总幻想追求一种纯粹的东西,比如学术、艺术、专业,追求高尚就得相信“普世价值”的存在,相信原则、底线的存在。曹雪芹、李白、陶渊明等就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质。

可现实中,特别是市场化推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乡土社会的人情传统与金钱为王的拜金风尚相结合,生出了一种怪胎,总是想占便宜、走捷径。

中国乡土文化中法制观念相当薄弱,钻规则的空子,人情和欲望总能达成。评奖、升职、发论文、争项目…,哪哪都需要拉关系,走门路,聂志远在无数次碰壁后,依旧放不下身段。

其实,即便在大学,妥协的人也是多数。他们也为自己找到了根据,那就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否认普世价值,否认道德原则。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原则在口头上还是要讲的,可现实中,自己也需要适应当时环境状况,与群体的共识保持一致,别人拉低下线,自己“端着”,那只能算无能。知行合一就这样一分为二了,说是说,做是做。

聂志远总记得西山脚下,那位教授给他讲的曹雪芹生平。那份感动还在血液中流动,可他还是无数次被动摇,人性没那么坚强,但他还是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不仅为自己,学生班干部选举、出国名额、招工等等,都需要公正。

大学曾被看做一种“神圣殿堂”,如今全变了。善于钻营的梦天书是他的同学,成绩不如他,可他一路平步青云,博士、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每一步都走在了聂志远的前面。

聂志远再次回到西山去找曹雪芹故居,村子不在了,就是碍事的那棵老树也被开发商用了药。他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失去了方向…。

阎真教授的这部小说离他自己的生活最近,我也因此推断它比《沧浪之水》更真切。“相对主义”是毒药,它让你放弃一切原则,它根本不承认底线这回事,一切都是计算,有得失,无正误。什么才能让一个人还配得上是知识分子呢?就是那份拒绝“相对主义”的坚守。

活着的读后感篇十

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对此问题的回答与弗兰克三种途径类似。

稻盛和夫这本书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论述了众多主题,给我的感觉是博大宽广,但也不失深度。虽然本人并不认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收获颇丰,有很多精神上启迪与激励。举例以下三点:

一、利他之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子说,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黄金法则: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别人。因果报应,种下什么因收获什么果。人类社会存在互惠法则。这是简单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们通过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竞争、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大行其道,以至于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这被智者、圣人、哲人们提倡了几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质。你有什么样的思维心态,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在身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有什么的思维,你就有什么的行为,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的结果,你的行为改变你身边的环境。按吸引力法则的说法,你周围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过来的,是你思想的外在体现。

三、六度波罗蜜: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知行合一,对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对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最后,还是以稻盛和夫的话来自勉:“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经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于实践。”

活着的读后感篇十一

《活着》在“我”与福贵的交谈中展开。福贵——一个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讲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缓的语调下他坎坷的一生却如涓涓细流平缓得流入读者的心坎。

作为地主的儿子,年轻的福贵没有争气败了家,从此,他拖妻带女开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差点死于枪炮下;之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大事件,历经千辛万苦却不得不目送自我的亲人一个个先于自我死去。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福贵依旧乐观的活着,甚至平淡无奇地向“我”述说他的一生。

“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齐,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活着》让我思考命运为何能够这样百般折磨一个人,让他一下子从富贵的殿堂跌到一贫如洗的潦倒境地;让他一下子从幸福美满的天堂坠入孤独一人的地狱。可是,更多的是让我思考在绝境中人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更多的是让我领悟到历经万难后看淡一切的从容。

没有人明白明天是什么样貌,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只要生命没有结束,永远有下一个明天,永远能够期望着下一刻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们怀着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败了就再努力,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永远相信不管自我再平凡,都会拥有属于自我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活着的读后感篇十二

一直想读一本普通人的人物传记,来平静自己不安分的内心,我感觉自己要知足,要感恩,所以我选了《活着》。我从来没想过竟然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生,分了三次看完,并非三天晒鱼两天打网,我实在不忍看福贵的一生。

高一的时候我看过电视剧《福贵》,当时还小,不了解人生的苦楚,即便如此,我也很同情福贵的遭遇。但我翻开书一看才发现电视剧是根据《活着》改编的,不经有些感叹,时过境迁,物事而人不非,我便边读小说边看电视来了解福贵。

不得不说福贵的人生是普通农民的一生,却又是“奇葩”的一生,原谅我的词穷,实在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和他当时生存的背景有关,但他的遭遇真的当时真的是一个缩影吗?我不敢想象,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起码,心灵上好受一点,然而并没有。福贵的一生有三点让人欣慰。第一,年轻时的`放纵。吃喝嫖赌,“风光”败家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当你面对后面不堪的人生,你会感觉幸亏年轻时风光过,要不这样的人生怎一个“苦”字了得。第二,坚定的爱情。即是打骂妻子,依然不离不弃,即是一无所有,依然惺惺相惜,更多的是疼爱,这份温情实属珍贵,我们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听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一点也看过《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桥段,我感觉福贵与家珍的爱情很朴素,很简单,但一点也不亚于传说,大道至简用到爱情亦是如此。第三,漫长的人生。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在经历父亲,母亲,十二三岁的儿子,难产去世的女儿,妻子,女婿,唯一的外孙苦根相继离世后,我不知道一个正常的人会是什么样子,但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是坚韧的。

父亲,母亲的去世对福贵而言,仅仅只是个开始,他一直幻想着从一只鸡再变成一只羊,再变成一头牛,我原以为福贵会崛起,但残酷的现实让他鸡飞蛋打,一无所有。

接下来儿子的突然离世,让这个曾经游手好闲、不谙世事的男人一夜白了头,那种揪心,那种无处发泄的痛苦,最后只能化作无奈,变作每天晚上去坟地说话,家里的希望瞬间破灭。

有句话叫:“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良药苦口,这种苦又有几人能懂,那是无奈。

逐渐福贵再次有了笑容,女儿的婚姻让这个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有希望人就有劲,福贵有使不完的劲,频繁地往返于女儿与自己家,回去与妻子反复地讲述女儿的幸福,也憧憬着变成一只羊的梦想,也叹息着儿子的早逝,没看到姐姐的幸福。但貌似所有的不幸都来到了这个男人家中,女儿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有了外孙,丢了女儿,这种小喜大悲的现实你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男人如何接受,接着妻子也受不了打击,去世了,到这里,我实在无法了解得用多大的内心才能接受。

我不知道此时的福贵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如何面对剩下的人生,时间又过了几年,孙子苦根在贫穷中逐渐学会了走路,福贵也断续地看着孙子的长大,厄运再次问候了福贵,女婿离世,我不知此时会不会麻木,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接着过了几年,外孙吃豆子撑死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绝望,看到这里,唯一的希望也没了,真是一无所有......

最后一头老去的老黄牛陪伴着他,也许是上天实在不忍心,这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活不了几年的老黄牛,却陪着他一年又一年,他叫老黄牛“福贵”,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像这头牛,又或者感觉这头牛的一生比他自己还苦,最后给作者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很平淡,我想他应该看开了,也看破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风光一阵子,自己的人生如此,龙儿、春生亦如此,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人以群分,同样坚韧的还有家珍。没有放弃丈夫,宁愿跟着一贫如洗的丈夫受苦,也不愿回到富裕的父亲身边,在不知丈夫死活的情况下,带着两个孩子日息而作,等着丈夫的回归。知道儿子去世,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他更多的是放不下单纯的丈夫,不放心孤单的丈夫。在最后去世前也是带着对丈夫的不舍,感觉对丈夫有说不完的话,还想下辈子继续做夫妻,这种爱,现代人望尘莫及。

最后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希望陈创这样的好演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这部电视剧可以再次回归荧幕,也希望大家能够看看看这部电视剧,对照自己的人生,懂得知足常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大学生心得体会(优质15篇)

下一篇:精选教师技能大赛心得体会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