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环境保护论文(优质10篇)

环境保护论文(优质10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环境保护论文篇一

1.加强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污染形势,环境保护涉及城建规划、财政税收、产业升级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和污染所呈现出的新特征,都要求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一是增强环境保护规划的系统性。改变孤立看待环境保护的思维,主动将其融入到国家的整体规划,城建、财税、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划要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规划源头上增强环境保护的系统性。

二是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是国土开发的基础,要尽快完善相关规划,发挥其引导各地功能定位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要处理好贫困与环境的关系,严禁对资源、生态进行掠夺性开发,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学规划建设,实现环境和脱贫的双赢。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尤其要体现时效性和科学性,增强对绿色发展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能源改革,逐步建立高效、低碳、环保的能源体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比重。

四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的综合防治和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调动地方在跨行政区域污染治理上的积极性,促进横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明确中央、地方环境保护事权。

环境保护的职责在中央,更在地方,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中央、地方事权。

第一,建立科学的事权划分机制。对各类环境进行详细的责任主体划分,跨行政区域的由中央负责统筹、地方参与共同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环保机构,属地方事务的强化地方的主体责任。实行环保监测监督执法垂直管理,建立统一的监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大数据支持。

第二,加大环境保护考核。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综合考评体系,提升环境保护考核在中央对地方考评体系中的地位,作为评价干部科学施政能力的重要依据,与干部选拔使用直接挂钩。

第三,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权责倒挂的现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在中央统筹的条件下做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要根据当地实际,体现差异性和激励作用,环境治理好的,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 环境治理不力的,从中央对该地区的其他转移支付中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环境保护支出中; 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共赢。

3. 明晰政府、市场的环境保护职责。

在环境保护中,政府主要负责环境的规划、标准、监测、科研等方面,提升对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要结合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污染总量的控制规划,完善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设,以科学的标准体系引导规范市场主体降低污染排放。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监督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财政支出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基础预防和科技研发等方面,注重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大对环境监测体系、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履行好为市场失灵进行补缺的职责,科学引导市场行为。明晰市场职责,尤其对排污企业,要按照“损害担责”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结合污染的总量和危害性,足额收取排污费,从源头上遏制、降低污染,改变政府为排污企业买单的状况,使排污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倒逼排污企业通过更新设备、改造升级、加强管理等措施降低污染。

4. 建立制度性增长机制,逐步扩大支出规模。

我国环境保护历史欠账过多,污染形势严峻,同时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要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建立起稳定的支出增长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的稳步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要做实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科目,建立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要把环境保护支出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倾斜性重点支出项目,研究制定新增财政收入优先用于环境保护的规则制度,增长率应高于财政总支出增长率,不低于其他各项支出平均增长率。

第二,扩宽融资渠道。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调动企业、个人、公益组织投资环保领域的积极性,提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

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对社会资金的拉动作用。环境保护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对投资巨大的环保产业项目,单纯依靠财政支出是不现实的,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指导作用,通过贷款、bot、tot、ppp 等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第四,完善统计体系。建立完善统一的环境保护资金统计体系,严格界定投资的标准,探索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独立自主负责的统计体系,保障环境保护投资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提高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绩效。财政支出的绩效对环境保护的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提升污染预判能力。加强对环境污染趋势的分析研究,对有扩大污染范围、危害性大的污染物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预防,对污染严重的地区,有针对性地调拨资金进行及时治理。

第二,加强资金使用规章制度建设。明确资金使用的对象、程序、方法、资金使用部门的`责任和分工,使资金的使用过程受到全方位的监督。

第三,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理念融入资金使用全过程,构建预算编制、预算监控、预算评价等指标体系,对资金的使用实行绩效管理。

第四,完善资金补助机制。改变当前补助资金与立项挂钩的机制,探索建立补助资金与项目投产后的实际效果挂钩的机制,达到治理效果的补助资金全额划拨,并给予适当奖励;未达到治理效果的,补助资金收回并限期整改,所需资金由受助方承担,改变重建设轻效果的局面。

环境保护论文篇二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以他者即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时候,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依凭这种“落后—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我们不得不应对另外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有时是风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发展时段上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中国自身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是没有他者经验可以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依次进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然而,中国必须同时面临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之难题。正如邓正来所指出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在制度和结构及其后果方面为当下的“世界结构”对中国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一是中国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期进入“工业社会”;二是中国在西方价值的“裹挟”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运动,尽管它的展开极其艰难;三是中国发展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导致了环境危险与科技——工业危险并存,而这一情形与近年来所建设的众多核电站叠加在一起,则标示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世界的风险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之际,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工业社会的逻辑与风险社会的逻辑是不同的,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他又指出,“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性代替了需求的共性。”

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中国对这两难问题的处理。由于作为后发的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亦或风险防控——问题的复杂性。

二、企业效益与农村环境保护。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一般来讲,处于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比较而言,在这一挑战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无疑的是,某些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法规及相关制度,使得该地区的环境处于受破坏状态或是危险状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生产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糟。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二是,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发展方式的改变。在笔者看来,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也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效益,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话,那么企业的声誉很难被社会认可,企业也难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含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污量。同时,政府要给于大力支持,制定可行性办法和标准,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简言之,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将增进企业的长远效益并为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在清楚地认识中国社会于当下时段的特性——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挑战的前提下,要想有效地保护农村环境和农村居民环境权,必须改变工业化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环境保护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与建设等问题却不断产生。

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高校的环境保护的工作进行了探索,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部分,在发展建设中有着与城镇相类似却又有着本质差别的发展过程。

高校在建设中往往因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只能在功能区设置上因势而行,在环境建设上不能做到同步,从而影响了高校整体功能,使学校发展与环境整合难以协调。

失去成为一流大学的自然环境基础。

从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高校发展的过程,大部分高校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

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影响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良好形象声誉。

因此,及时发现高校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高校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障高校建设走上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园规划重主体建设,轻环境优化和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建设已完成校园主体建设,形成自己的格局和特色,但在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上,却存在着许多学校完美的缺憾。

出现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环境质量差,整体不和谐,绿色不优美等难以解决的状况。

归其因,是学校整体规划出现了问题,导致主辅难分,主次难调,和谐不佳。

2、环境保护观念差,难以憾动学校建设主旨思想。

环境保护工作是高投入、低产出,投入大、见效慢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这对单位领导者在有限资源进行目标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多数领导者只重眼前效益,无关今后长远发展,形成了多数领导者任内政绩观思想,从而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在高校的作用和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在学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中,相对滞后,使学生只注重学业,很少关心身边的环境保护。

当然,一些学校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注重了环境卫生的保护,但学校在基础环境建设上不能配套完善,对促进学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难以起到强化作用。

3、环境治理缺乏主动,主体和局部难于和谐统一。

从多个高校环境治理数据显示,一部分高校把水、气、声、渣这几项作为了高校环境保护的重点,积极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整体环境建设、管理和宣传教育上,却投入甚微。

环境保护效果不能起可持续发展作用。

一部分学校却恰恰相反,加大了整体学校的环境投入,校园环境优美,但烟气、污水治理却敷衍了事,成为校园深处“一点黑”。

这种学校环境保护顾此失彼的作法,势必给学校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1、加强开展高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高校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针对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高校整体结构和发展规模。

三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校园环境保护一体化。

四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高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高校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

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一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

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高校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上缴工作。

二是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高校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高校师生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造成学校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

一方面学校领导只管学校发展壮大,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另一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不强,缺少环境保护意识。

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努力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很多高校,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校发展环保产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

但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使高校环境保护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主要包括:一是人员与培训。

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二是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

高校自身存在的较大污染源可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

三是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四、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对高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何切实加强高校的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是高校长远发展必需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小飞。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导报,1999,(3)。

[2]北京大学环境保护规定[z]。北京大学,1992.

环境保护论文篇四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达,人们的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导致工作单调且紧张,而都市集中化又致使生活空间狭小又嘈杂。同时个人收入增加了,汽车的普及增加了行动与承载量的方便,使得户外活动成为举手之劳,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了。开着露营车去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可供选择的又一种新的时尚休闲娱乐方式。随着都市化的进行,集体生活的意义受到重估,使露营的意愿更加热烈,学校、青少年团体、社区及公司等举办的组织露营盛行一时。露营用具的发达和露营地的开发,汽车露营开始流行,透过露营,使呆板的家庭生活和日渐淡薄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的机会。目前汽车露营对工薪阶层来讲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只是被率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体验着,但这却形成了休闲方式的新趋向。

2.1汽车露营概念及特点。

露营(camping)是指不依赖固定房屋、旅馆等人工设施,而是用自备的设备,在野外生活、娱乐、停宿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2]。

汽车露营(auto-camping)是以汽车为载体的露营生活,使人们在旅游、锻炼、娱乐、休闲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享受汽车带来的乐趣。

汽车露营是由汽车文化繁衍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的最大魅力是使人们享受到汽车带来的快乐。汽车露营与传统意义上的露营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一是汽车露营以汽车为载体,活动范围远远地加大,一天可到达几百公里以外的目的地休闲、娱乐、锻炼。二是今日的汽车露营是一种度假的形态,也可能是特定活动的附属品,比如潜水、钓鱼、泛舟、穿越,或者就是简单的交友。科技的发展使露营器材越来越人性化、舒适化,营帐宽敞、防雨、防虫;炊事方面,瓦斯、汽化炉具的普及使得野外大餐成为可能。三是露营地的条件大为改善,能提供给水、排水、电源、通讯、道路等配套设施,像在家里一样方便。规范的汽车露营地包括帐篷露营区、房车露营区、木屋区等设施,可以为房车提供外接电源,保证车内的空调、冰箱、电磁炉等正常工作;能够提供上水,保证饮用水和淋浴等生活用水;还有排污接口,将房车的污水废物汇集到营地整体的排污系统中。此外,还有为非房车旅客提供的卫浴、厨房等设施。四是规范的汽车露营地其经营管理和酒店大致一样,有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标准。五是房车旅行方式的经济性,一个四口之家如果选用房车作为旅行工具将会节省70%的费用。

2.2国外汽车露营介绍。

2.2.1国外汽车露营发展简况。

汽车露营是当今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旅游项目,也是一种新兴的生态休闲旅游方式,在旅游发达国家拥有广泛的爱好者和已成熟规范的基础。在国外,露营车有百年历史,被称为“汽车上的家”,坐露营车旅行成为欧美居民休闲与生活的一部分。国际汽车露营总会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际露营组织为国际露营总会(ficc),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隶属于联合国的非政府机构,它超越国籍、语言和种族,其目的是增进各国露营爱好者的友谊,倡导环保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该组织的国际汽车露营大会每年轮流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世界各城市举行,被人们称之为“文化奥运会”。国际露营总会目前已拥有58个成员国[1]。

近代露营于1860年于美国发起,是为了健全青少年的发展而组织的。1945年以后,露营开始掀起一股热潮,各地设置了专用的露营场地,让青少年都可以参加此类的活动。据了解,汽车露营在国外很普及,统计数据表明常年生活在房车上的美国人多达800万,汽车宿营地美国有2万多个,欧洲有5万多,近邻日本有1500个左右,意味者日本每10人中就有1人外出参加汽车露营进行户外休闲活动。2002年在韩国东海市举行了第64届世界露营大会,韩国已成为在亚洲继日本之后的第二个主办国家。

露营旅游在欧洲很普遍。旅游季节在高速公路上有许多塞满帐篷的拖车,挂着各国车牌的汽车。欧洲各大城市的郊区或风景点都有露营地,露营地的收费都很便宜,一般只有大宾馆的1/10或1/5。欧洲国家较小,驾车旅游一天可以穿过2-3个国家,汽车旅游非常盛行。

亚洲的国家中数日本的露营开发较早,其次是韩国。在日本,建设一个对当地社会负责任的郊区型汽车露营地是那些渴望与大自然亲近的露营者们的愿望。一天行程的露营较普遍,一般靠近海滨,大约3-6小时能到达的地方,或自驾车外出野餐,露营地通常是一个大型的多功能停车场。

国外的露营地建设早已与旅游项目结合,如美国,露营地的经营者按照旅游线路进行品牌开发,在主要的风景区和交通干道入口都有广告和标识;而矗立在日本海岸线边的风力发电厂白色风车塔,也成了汽车露营计划中的招牌项目[3]。

国外露营地建设中,提到较多的是建设生态的(ecologycamping)或环境友好型(environment-friendlycamping)的露营地,其环境保护意识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是开发一个露营地要考虑最小程度破坏自然环境。具体做法是选址阶段首先彻底调查和记录地形、地貌和当地的动植物情况;开发的面积尽可能小;为了有效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需要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和环保培训。

二是用环境友好型方法建设露营基地。具体做法是除了主要的公路可用沥青铺设外,其余次要的公路和辅助性的小路均用石砾铺设;主要的排水系统考虑安装排水管网外,其余的排水沟均用鹅卵石铺底以利于污水下渗;排水沟的沟壁普遍使用多孔渗水性材料,以保护植物和动物;搭建帐篷的地点就地取土撒播上当地的草籽,停车处和车道都要用当地的小鹅卵石铺上一层;营地的建筑物能经久耐用,最好用木质材料建成。

三是尽可能就地取材。所有建筑物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良好;营地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营地所有的垃圾都分类、循环处置:所有废物被分解,油污和废水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后再排入水沟。

四是所有的建筑物均须与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相协调。建筑物的颜色及形状要与自然环境协调,还要考虑当地的传统建筑和风俗习惯。

一句话,在不破坏地形多样性前提下,用多孔渗水性材料和环境友好型建筑方法,使用节能型建筑设施,最大化地安装人性化的现代设备,使露营地保持它原始的自然风貌,露营者在这样的露营地上与当地的动植物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这样的露营地才是可持续的。

对环境负责任的露营也是同样目标的观点。前任国际露营总会主席larsdahlberg先生在“responsiblecamping—sustainablecamping”一文[4]中谈到“露营肯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负责任的露营不会破坏环境。”并指出“负责任的露营让露营者充分享受了快乐而又不会剥夺未来一代人的权利,因而它是可持续的露营。”可持续的露营包含:在计划建设露营地一开始,无论是露营地所有者还是设计建设者,都须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研究决定营地选址时,选择对环境影响尽可能最小的方案;建设中要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建筑物要与周边环境和景观协调,建筑材料和技术方案要是环境友好型;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避免使用沥青路面以保存植物种群;有交通引起的汽车噪音和其它环境问题要尽可能减少;营地管理者和所有者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产品和服务人员;可持续的露营地也包括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运输网络;徒步旅行和脚踏自行车是环境友好型锻炼的例子;露营者在露营中不留下任何痕迹,提倡露营者将垃圾带回家;应提前计划旅行路线以利用现存的大路、小路,这种引导自然旅行的目的会加强我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应控制水量、电量及热能,避免使用耗电的干洗机;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如一次性盘子、杯子和舆洗物品等,也避免听装饮料和塑料饮料,可用玻璃瓶装饮料;露营者要关注废物分类,有计划地分步处置那些润滑剂和其它问题废物,有机废物要制成混合肥料。总之,一切废物要远离自然。

2.3我国的汽车露营。

在中国,房车还仅仅停留在概念普及阶段,中国的汽车露营才刚刚上路[1]。我国发展汽车露营运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将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介绍给人们,另一方面,也是吸引众多的国际汽车露营爱好者到中国旅游,使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在中国开展汽车露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已开始吸引国外的汽车露营团体的加入。如在2008年前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区和北京周边将建设若干国际标准化营地,对于减少星级宾馆建设投资,提高现有宾馆使用率和服务水准,吸引大批世界各国的汽车露营爱好者到中国、到北京无疑是一个催化剂。

2003年9月16日经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政部批准,在京成立了“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汽车露营分会”,汽车露营分会成立后,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围绕“三圈二线”建设露营营地,三圈即北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二线指北京至深圳、西安至乌鲁木齐的精品旅游线,力争在五年后使露营营地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景点,成为地方旅游产业新型利润增长点。

3.1露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汽车露营是当今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旅游项目,也是一种新兴的生态休闲旅游方式。体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样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5]。露营运动中一系列体育运动开展对环境的污染是多层面的,这些污染不仅包括在露营运动过程中汽车本身产生的废气、废物、噪声,也包括营员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等,还包括营地建设所造成的地形、地貌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1.1大气污染问题。

汽车露营的载体是汽车,汽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6]。汽车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汽车尾气(排气管排气)、曲轴箱泄漏气体和燃油系统泄漏气体。排出的废气主要有nox、hc、co、co2、和pm(微粒)。每1000辆汽车一天排放co约3000kg,ch200~400kg,nox50~150kg,其它有毒物质40~70kg。汽车废气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o3、pan和苯并芘等二次污染物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更大。有机铅汽油燃烧或挥发后产生的铅化合物进入大气中,对人体、城市环境和植物都会带来危害。此外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和碳氧化物还会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使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给人类健康和陆生、水生生物带来不良影响。同时,汽车燃烧汽油会使空气中co2的浓度增加。

还有营地内举行的篝火晚会以及集中烧烤等餐饮活动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3.1.2水污染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也是露营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特殊自然环境。游泳、潜泳、划船、冲浪、摩托艇等水上项目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水环境,在露营运动进行过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滩随处可见遗留的垃圾、机油、船用化学清洁剂和洗涤用的油脂残留物,还有运动员本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给水体造成的污染[7]。

3.1.3噪声污染问题。

汽车带来的交通噪声扩散广、功率大,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体对如喇叭声响等不规律的交通噪声比较敏感,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肉收缩等反应,长期暴露在高噪声交通干线附近的人群,心血管和耳鼻喉疾病的发病率偏高,还会有兴奋、紧张、忧郁、失眠、恐惧等精神病学反应。除了汽车噪声污染外,还有就是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噪声。这些噪声主要来源于运动器械,如飞机、汽车、射击和摩托车(艇),体育环境的噪声与其他城市噪声一样使人难以忍受,并可能引发更深一层的社会问题,使居民与运动员(运动场所拥有者)的冲突增加。还有营区的歌厅、舞厅、健身厅以及体育竞赛中所用的巨大音响,其声音强度都超过正常分贝,对体育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产生极大的危害[8]。

3.1.4营地建设对地质地貌的污染和破坏。

汽车露营地一般建在风景秀丽的风景区,或在林中,或在水边,由于修建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建筑,加上一些辅助设施的修建(道路、娱乐设施等),原有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旅游资源难以承受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

露营地建设、露营车的生产、销售和租赁及消费人群是构成发展汽车露营运动的要素。目前,露营地建设在我国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露营地项目开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开展可持续汽车露营活动。

3.2.1露营地建设。

(1)营地建设原则:营运成本最低、最优化方案、环境污染最小的原则。

(2)适合汽车露营地的地域环境条件:a、有开阔的大自然、有绿树、河流、日照充沛;b、在海边、湖畔、河畔等处,可以开展海水浴、钓鱼、游泳等活动;c、有名胜古迹等观光资源;d、易配给排水、电器、通信等与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或是比较容易配备的场所;e、周围应有游泳、网球场、赛车场等体育设施或娱乐设施;f、营地周边有公共交通设施(汽车或火车),使没有车的露营者也能参加露营活动。

(3)营地用地条件:选择平坦或坡度较小、排水良好的地方,要求光照好、通风好、方便车辆出入,在夏季有适当树荫遮盖并且安全的地方。

(4)选择环保材料建设汽车露营地。

营地建设从开始规划就要考虑采用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材料和设备,选择环保、节能产品,在建设工程中采用节能型建筑设计、结构、材料,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减少能源消耗;部分辅助设施、材料和器具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再生材料;临时建筑的无污染、可回收、异地再利用以及围挡物标准等细节。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天然气、煤气、液化气、沼气、电等清洁能源。

汽车露营体育运动的大众化、生态化发展使人们将健身运动从单一的运动场馆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使人们的运动空间也从单一的陆地生态环境转向海、陆、空的全方位立体环境,把许多问题带进平时人们很少去的地方,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必须非常慎重地选择营地建设的位置,应基于符合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的原则,在营地环境容量、营地生活垃圾处置、营地污水处理、营地动植物保护和营地环保教育五方面都必须重点考虑。

(1)营地环境容量。

露营地的合理规模要考虑建设预算、确保经营管理能力、可能取得的土地面积、给排水能力、开发规定等因素,在用地富裕的情况下,可配合露营地要求和预算,分期建设2~3期工程。在充分考虑设施配备和管理效益的同时,北京市汽车露营营地建设指南确定最低停车数量为30台,一辆车所需的场地面积为80~120m2。最低30台车的占地面积为1.0~1.4hm2,当然实际情况还需要看地势的变化,若地势起伏较大的场所则需要更大的面积空间。

对于自驾车露营营位的确定,单位营位所需的空间则要求大一些,一般100~120m2,因为同时要满足帐篷搭建空间、停车空间还有桌椅摆放及活动空间。如果营位狭小,就会使帐篷常常搭设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使该区的草坪由于长期反复踩压及日照不足而枯萎。

区域之间的分隔可用石头、栅栏、原木和各种植物树木来划分区域,切忌用水泥路面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打破自然和谐的环境。

(2)营地生活垃圾处置。

目前,凡是国内旅游旅游胜地都不同程度存在“白色污染”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警示。要求营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在营地各处规划设置废物分类提示牌,建立不同设施的垃圾箱,提倡露营者自觉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议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如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后作为树木花卉的有机肥料。营地内严禁焚烧垃圾,以避免对营地造成二次污染。

(3)营地污水处理。

不管是日产露营车、欧洲产露营车还是我国自己开发的房车,一般都为抽水式厕所,所以要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地点一般选在地面厕所的旁边。建议采用污水集中处理设备,集中处理污水的方法比在各个营位设立污水口的方法成本低,但需考虑用灌木等植物加以美化掩饰。提倡使用沼气池收集粪便,也可将生活垃圾倒入沼气池中发酵,沼液是较好的有机肥源,沼气用于照明和炊事。要求排放出营地的污水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1996》的相关标准,以免造成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推荐使用占地小,处理能力较大的污水处理设备,如快速处理污水的“一进清”设备,其占地1m2就可以日处理100吨污水,并且出水各项指标可达到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1996》ⅱ类一级标准。

(4)营地动植物保护。

首先要极力保留营地原有的天然树木,营地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对原生地的花鸟鱼虫要尽可能保护。同时考虑加强绿化,栽培一些有景观变化且高大的树木,有理疗作用的植物和花卉,营造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供露营者休息。由于露营地为开放式绿地,人们与周围绿地环境有亲密接触,因此,使用再生水灌溉绿地时,营地的绿化用水需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城市绿化用水标准,以保证营地动植物不受再生水的毒害,保证人体健康安全,同时保证地下水不受污染。

(5)营地环保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体育旅游将成为当今的朝阳产业。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通过对国内外体育旅游开发的状况和特征的比较表明:国外体育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尤其是发达国家,其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品种多样、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环保标准具体,且独具特色,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发展起来,尤为突出的是,结合我国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底蕴,目前已开发出多种特色体育旅游资源,但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国特有的旅游资源,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因此,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之精髓,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魅力,借鉴国外体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我国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环境保护论文篇五

摘要:根据安益露天矿开采规划和矿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结合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规划思路,分析了安益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四个方面。提出了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思路转变和技术支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安益;露天矿;环境危害;保护对策。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影响未来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急需解决当下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等日夜严重的环境问题。安益露天矿地处云南牟定县境内,周围自然条件好,气候宜人,是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重要规划地区。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云南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特殊情况,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研究可以为安益露天矿开发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今后该地区的矿山开发提供借鉴。

1矿区概况。

1.1地质环境条件。

安益露天矿所处的牟定县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干雨季分明。长期的切割作用使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m。矿区地表水和地下均不发育。矿区位于元谋凸起和楚雄凹陷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昆阳群、白垩系江底河组、第四系以及安益岩浆岩体。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结构面发育且规模大小不一、组合形式多样。

1.2开采方式。

安益露天矿矿区大致呈长方形展布,开采面积达到2.31km2。根据矿石资源储量以及矿体赋存标高,矿区将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采的方案。其中,一期开采为标高1575m以上,开采年限14年,最终将形成高近400的高边坡,形成的露天坑高差和面积都很大。

2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危害。

2.1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过程中,从矿石开采到矿石选取再到矿石冶炼,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常见的包括矿坑水、选冶废水、尾矿池水等。污染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矿石选冶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等,对矿场附近的大气和土壤也会造成污染。

2.2植被破坏。

安益露天矿开采之前,会将覆盖在矿山表层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全部剥离,而生长在地表的植被自然也会随之挖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将有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矿石开采过程中,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土壤和岩石、初选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以及选弃的尾矿,都需要地方堆放,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就近堆放的原则,也会造成堆放地区植被的破坏。

2.3水土流失。

随着矿山的开采,覆盖在地表的第四系粘土和植被遭到破坏,让本就不发育的地表水更加难以保存;雨季来临时,矿石开采后的地表松散岩土会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流失。矿山长期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将直接影响矿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地貌生态,最终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4地质灾害。

安益露天矿一期开采完成后,将形成多帮都是高边坡的情况,而高边坡又是极易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坡体形态,比如滑坡、崩塌、岩爆等。同时,遇到大型降雨情况,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堆积物质还会成为泥石流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另外,矿石初选后的废渣以及尾矿通常堆积在尾矿库,而安益露天矿的尾矿库选在地势低洼的河谷处,在暴雨诱发下,容易发生坝体崩塌,同雨水一起形成泥石流,带来巨大危害。

3.1法规规范。

3.1.1法规的制定地方立法部门应根据国家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本省和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编制符合本地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定。尤其是云南境内的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应法规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开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改变,实时变更各项法规。

3.1.2法规的实施矿山开采之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审核矿山开采环境评价报告,综合分析环境评价报告中关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危害的论述是否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矿企不按法规要求操作,并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不仅要对矿企进行严厉的惩罚,还要追究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2政策引导。

3.2.1招标导向负责招标的部门,制定招标方案过程中,可以明确要求投标的矿山开采企业拥有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在投标评审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的评审专家更加注重投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投标企业对矿山开发投入的总资金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3.2.2资金扶持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提出的国内外先进理念但投入较高的情况,如果实施后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二次开发利用十分有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的方法。3.2.3奖励机制为体现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山开采企业的鼓励和表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奖励。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利用宣传的方式,将矿山开采企业展现在大众视野,增加矿山开采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矿山开采企业一定的优惠,让矿山开采企业在利用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3.3思路转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进行矿山开发。应该以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条件、矿藏开采方式、政策法规等多因素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安益露天矿附近没有开采的矿山,而所处的牟定县也属于矿山开采较少的地区。结合云南省大旅游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将安益矿区打造成矿山公园。

3.4技术支持。

3.4.1矿产开采技术矿山开采过程中,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保证开采出更多的矿石资源,采出更少的非矿石资源,相应可以减小尾矿和废渣堆放的压力,从而减小环境破坏的范围。

3.4.2排放处理技术矿山开采和加工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排放出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处理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矿山开发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矿山开采企业更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而矿山开采企业也应该谋求长远发展,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自身竞争力。

3.4.3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也是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弃渣和尾矿来修筑道路或者填筑矿坑,既能解决堆放占地广、堆放危害大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废水可以采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且用来灌溉,能够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于矿山开采之后形成的高边坡,应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做到经济合理,又能够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于选矿后出现的废渣以及开采之后的尾矿,也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确保堆放地区的安全,减小对环境的危害。

4结论。

(1)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和严格的法规实施过程,规范采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

(2)利用招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设置奖励机制的方式,从政策上引导矿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投入。

(3)环保部门、采矿企业和旅游部门应转变思路,结合安益矿山附近的特殊条件和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将矿山打造成矿山公园。

(4)应提高矿企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高排放标准,采用回收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环境保护论文篇六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篇七

在建筑施工方面,红砖白瓦的建筑风格已渐渐被钢混结构建筑所取代,同时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全面发展轻便、强度大、节约资源的新型材料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节奏中,适当强调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切实完成对资源的重组开发和可生产利用的完美结合,对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培育,综合治理危害环境的建筑污染,减少人类在生活中的不必要的建筑污染破坏,使得建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一致。

加强环保在建筑建设当中的支承性。

1)大力推广宣传环保思想,让每个人行动起来。从书本开始抓起,努力让新一代青年了解和掌握建筑与环保的重要性,要环保,首先要武装人们的思想和头脑,然后再谈发展的战略。

2)制定健全的关键建筑材料使用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并且执行相关的使用条例和使用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做好建筑材料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的有力方针政策。

3)针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一定要完全准确的对建筑建设当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有力的评估,使得建筑离不开环保,建筑离不开新型能源,建筑离不开高质量生活的三不离原则。

4)加大力度推广高质量建筑材料的使用,让施工单位用的放心,让人们用的舒心,让环境变得更好的建筑材料是对建筑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

5)大力宣传建筑环保在生产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土地和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充分的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高效完成建筑建设基础的同时应当把环境保护列为建筑施工的首要完成点,制定好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并且由相关负责人,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验,把握住尺度,完成环保工作的使命。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政策措施能够直接影响环境的发展建设,工艺在建筑的整个流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针对工艺的流程发展的工艺的实施步骤原则,要紧紧依赖于施工规范的相关章程进行施工建设,在遵循规范建设的同时大力的发展、提倡绿色环保的施工建设,把环境污染的风险等级降到最低点,与此同时还要强化管理细则的实施建设,筑成生态文明的施工工艺,结合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建设环境。

3.1有关建筑与环保的管理模式特点。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质上就是自项目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进行监理和认证的管理模式,对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应该及时与上级沟通并且做出相应的整改,指导下级部门完成好相应的布置安排,就针对环保意义而言,工程项目管理要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只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自身利益所带来的保护成本价值,环保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起到间接性的作用,这也使得维护生态平衡和针对资源开发型建筑体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项目管理应统筹于三个方面的进程,首先要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建筑施工的首要条件,其次要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这也是一套建筑工程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最后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三者要统一协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建筑和环保等相关产业协调一致。

3)需要处理好有关人与自然共同相处的有利环境。从建筑环境角度分析的建筑工程管理目标实施细则等环节是在完成质量目标、经济发展和业主利益的三个大方针,现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整体建设建筑条件中要求完成整个宏观条件和微观理念的环境目标前提,不是针对建筑工程,只是针对环境质量进行维护,从而完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建设。

4)团结向前,共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项目的内容,曾经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经常的中心问题在于项目本身将环境保护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到项目管理的响应范围内,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整个工程项目结合整体协作及其与其他团体部门的合作等,一个环节出现了漏洞会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造成不可承担的后果。

所以当站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角度上关注项目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则需对工程建设的共同协作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

3.2建筑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度机制,管理者和相关的负责人还需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有关环境相关的安全隐患采取及时补救完善的措施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主要责任人,一旦出现环保不妥当或者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时候应该找寻相关责任人了解具体情况,并且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妥善处理建筑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对于有关责任人在建筑施工前的培训也是有必要性的,要提高相关负责人的管理态度和知识储备过硬,强化环境保护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重要理念,并且将其贯彻到细节当中,使得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充当环境保护的带头人,将安全落到实处,将环保留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只有强化管理者的潜在意识,才能够唤醒建筑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够保护我们身边的建筑环境。

本文阐述了建筑环境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危害性,同时强调了环境保护对建筑工程的重要性,从使用环保材料到加强管理责任人的环保意识等等方针战略,系统论述了建筑施工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倡导文明施工建设,将环境保护提到了施工建设的首要任务当中。

[1]吴明明。浅谈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j].建筑科学,20xx(16):81.

[3]周建喜。浅谈建筑施工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20xx(19):127.

环境保护论文篇八

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绿色”、“环保”这等词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成为了世界注重的焦点。世界环保日,世界关灯一小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似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了世界人民心上的一支利剑,不知何时何地就会射发,危及人类的命运。但事实的确如此,这个孕育了我们祖先,创造无数奇葩的自然生态圈,缺了一处两处,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触便不可收拾。

人们常说,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开始,于是让我们看看一张纸巾的蝴蝶效应……。

洗完手,一张纸巾在手,用过便丢了;抑或擦了一滴墨水,就把一张三层的至今蹂躏完后扔向纸篓;更有甚者闲来无趣便撕个纸条玩,这种情状发生在我们随性潇洒的90后身上仿佛是与生俱来般的自然。但一张纸的价值不但在此,若每个人都能节省一张纸,结果不过完全不同的。

一棵树龄的树能够制成20xx张纸巾。那么以中国为例,13亿人口每个人节省一张纸巾,那么,将会有约650000棵树免遭砍伐。而每一棵树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5023克,一年就有将近1.83吨,每天放出的氧气有约3653克,一年就有将近1.3吨的氧气被放出,每吨的价值在31250美元左右。650000棵树,一年就有1190000吨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价值26400000000美元的845000吨氧气被生产出来。

没错,千万别怀疑,这就是节省一张纸的事情。

所以,无论事大事小,环保自在人心。

就如我们学校此次的国庆通宵,在班级布置方面,学校力求节俭创新,于是,在资金限制和时间有限的双重压力下,我们拿出了上次通宵活动用来布置教室的物品,裁裁剪剪拼拼,俨然又成了另一新物。创新有了,节俭也有了,可谓双赢。就这样,当被同学问及班级布置材料来源时,我会心一笑“都是去年的”。“全部都是?”“恩,全部都是”同学惊讶的表情业已说明了一次环保活动在无形中生成了。

环境保护论文篇九

指导老师庄存浩。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所生活的城市——酒泉,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座小区楼前楼后停放了许许多多的汽车,给我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多危害。进一步查阅资料,研究汽车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最后提出从我做起,人人都可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我们就还会看见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

我家住在巨龙景园,这里有绿树、草坪、喷泉、小桥流水、宽敞平坦的健身广场,四通八达的林荫小道,是一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住宅小区。我爱这里,更爱我的家。

三年前,我们一家入住的时候,生活的多么幸福。在我的记忆中,最难以忘记的是,每到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吃过晚饭,听着悠扬的乐曲,欣赏着五彩缤纷的喷泉,真是“小桥流水人家。”而现在,我很烦恼。每幢楼下的空地上停满了各种名牌的小汽车,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有时候,我骑自行车玩耍时,不能无拘无束的玩,还要当心别碰着这些“宝贝。”有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在小区里散步,看到这一辆辆小汽车,不禁发愁:“汽车越来越多了,没有停车位可怎么办呢?”还有时候,正当我进入梦乡,正做着一个甜甜的梦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妈妈长叹一口气,说:“这么晚了,又有人买新车了,这些人真没素质,打扰别人休息。”每当我听到这些,我就为地球发愁,为地球哭泣,为地球流泪。

据我观察,不光我们住宅小区车满为患,其他住宅小区也是这样,有些人行通道,也被汽车围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些僻静的街道也停满了大车小车。繁华的四条大街上,更是一辆车紧跟着一辆车。上下班高峰期,人多车多,还出现了堵车现象。我想,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就拿酒泉来说,今年冬天一场雪都没有下,祸首之一。

据我查阅资料,日前,酒泉拥有汽车约6万辆,平均100人一辆。每天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在当前己取代了粉尘,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200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87亿吨,即每天排放量为87/365=0.23836亿吨,合为2383.6万吨。根据75个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死亡统计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天有3242人死亡,而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的人数高达5000万,相当于全球5个最大城市人口的总和。中国每5分钟有一人因车祸死亡,每一分钟有一人因车祸伤残,每天死亡280多人,每年死亡10万多人,汽车数量占世界1.9%,车祸死亡人数占世界15%,且每年增加4.5%。自1899年发生第一起有记录车祸以来,全球车祸累计死亡3000万人,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

二、汽车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汽车噪音主要是发动机噪音。发动机噪音中,除了发动机机体发出的机械声外,还包括进气系统噪音、排气系统噪音,它是发动机噪音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消声器支撑架及排气管道震动辐射出的噪音,发动机震动及排气动作引起的辐射噪音、风扇噪音、轮胎噪音,大到城市小到农村,汽车噪音已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变!

三、汽车对能源消耗大。

除了尾气污染、噪音污染外,汽车对能源的消耗也相当大。有一天。

汽车应该是环境污染的罪魁下午,我和爸爸开车去加油,跑了好几个加油站都没有汽油,发生了油荒。而且,一升汽油7.3元,还不定期的涨价。目前国内石油消费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我通过上网调查,知道石油是及缓慢的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石油被用来加工成汽油、材油等供汽车消耗!即汽车不仅从源头对资源造成影响,还在排放、热气产生、噪音的始或终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看来,汽车确实方便了人们出行,但是对环境的危害真是太大了。因此,我和爸爸妈妈决定“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做到:

一、平时出行尽量步行,多骑自行车。

二、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

三、同一线路出行,与他人拼车。

如果人人都可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我们就还会看见碧水蓝天,地球还是那么美丽可爱,那该多么美好啊!

环境保护论文篇十

公路沿线水体是周围人群、动植物的主要用水来源,维系着公路沿线地区的生态、景观安全,干系着当地人的生活生产。当前,由于我国国土开发、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等需求的不断扩展,人们对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各地纷纷上马大规模的公路建设项目。公路建设必然改变项目所在地的水环境。因此,研究公路的水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

公路对其沿线水环境的影响,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时期产生的污染源和污染行为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手段避免。

公路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环节是整个公路工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在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中,污水源强度、公路沿线水环境的敏感性分级、设计合适的水环境工程防护设施是工作重点。

首先,应尽量向当地的环保、水利等机构收集水文地质、水源地、水资源使用、水资源设施、农田及灌溉设施、树林、河流湖泊、自然保护区、温泉瀑布等具有重要价值水体、人口、交通、降水、水资源质量目标的勘察资料和信息,在综合分析资料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模型测算公路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时期的污水源强度。公路的污水主要来自于工程建设时期的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运营管理时期的生活污水、冲洗污水和突发性水污染,根据用水人数、污水使用定额、污染物浓度三者的乘积可以简单地测算污水源强度。

其次,根据水源地及水资源设施与建设项目的距离、自然保护地与建设项目的距离、田地及其他具有经济效益的水体与建设项目的距离、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运移时间对公路沿线的水环境进行系统的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好公路沿线水体的敏感性等级,水环境的敏感性表征水体在受到外界扰动时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及外界扰动可能造成的后果。在确定公路工程的线路方案时,公路应避绕超强敏感性水体和强敏感性水体核心区:《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建设项目对水源地的避绕距离不得小于一百米、《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规定公路中心线距离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的边缘区不小于一百米;公路应避绕灌溉或养殖用途的河塘湖库、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泉水和瀑布,实在无法避绕的,需要做好水环境防护措施;此外,公路路线设计时应保护自然水流,尽量不改变水流方向,不缩减水流的过水断面,设计排水系统时也要注意排水的方向。

然后,针对当前的水污染程度和对不同敏感性的水体相关防护等级的要求,兼顾简化作业、便于维护的目的,设计合适的水环境工程防护设施。通常,综合经济成本、防污效用及工程特性考虑,除集水井、砂滤管外,公路工程使用最多的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是植草皮排水沟,其主要用于路基污水的收集,兼有改善长期性、突发性水污染的效果;在干旱地区,使用封闭式排水沟不仅能有效延缓污染还能减少水资源的耗散;在降水丰富的地区,低于水平位的植草皮排水沟能很好地防治小型的突发性水污染;对于不可溶且密度比水小的扩散污染源,可采用有死水区的沉淀池,辅以一定的治污措施,还能有效防治长期性、季节性或突发性的水污染;在易产生臭气或易孳生蚊蝇的地方,宜建设干式沉淀池。

最后,根据以上规划和设计的结果,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环境保护综合设计工作,并使管理者和环保机构了解路线穿越区域水环境不同的等级划分和地理定位,以便对水环境进行适当的保护。

公路施工建设对沿线水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土方的开挖和回填、特别是开凿或爆破作业时,会剧烈扰动土体、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改变地下水的水位及其流通路径,影响水体的流通和排泄状况,造成地下水向地表漫溢、地表水流集中或水流加速,从而改变地表水流状态;当过水断面过小、水流比降过大时,就会导致洪水汇集、土壤侵蚀或者河流淤塞等后果,进而波及公路的周边地区。公路建成后,地面水的渗透状况发生了改变,增加了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这样一来,从显眼处看,公路沿线的水环境常会出现地下水变为地表流、路边积水成塘、桥梁局部壅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河道淤塞、土壤退化等现象;从细微处来看,水体的悬浮性固体含量、溶解性固体含量、石油类污染物含量、粪大肠杆菌数及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均会有显著的变化。

在公路施工建设时,可以在规范作业、改进施工工艺、加强管理三个角度来保护公路沿线的水环境。在施工作业安排上,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不在水源地保护区设置沥青混合料和混凝土搅拌站,不在水源地保护区取土或弃土,不在水源地保护区清洗施工车辆、施工机械和器具,不向水源地保护区倾倒建筑废渣废水、生活垃圾和油料,对因施工建设而毁损的林木要及时补种。在施工工艺上,要针对水环境的特点作出适当的改进:路基施工时,应在公路两侧挖掘雨水集流槽和沉淀池,合理引导水流,防止水土流失;需在水面平台作业或是岸边施工时,可用防水毡紧密平台或岸堤,将施工产生的废油、废水、废渣阻隔在毡内不致污染周围水体;架设桥墩、河底钻桩产生的泥水可用大型容器装载到运泥船上装走。在施工活动上,要加强管理:要合理设置好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冲洗池、垃圾堆放站和弃土弃渣堆放点,不在水边周围堆放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具有污染性的物料;粪便、生化垃圾、弃土弃渣及淤泥等污染物要定期清理;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具有污染性的物料应妥善管理,防止被大风暴雨冲刷到水里;施工车辆、施工器械的冲洗浑水要沉淀后再排放;含油污水必须经过隔油池处理;因水面或水下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清理工作,避免出现淤塞现象。

公路运营时期的污水主要来源于服务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洗车污水、突发性事故产生的污水、路面沉积物。因此,公路运营管理时期的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是对公路沿线的服务区、加油站、洗车场所等产污场所的合理设置和科学管理。首先,在区位选择上,公路服务区、加油站、洗车场所应尽量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田地、河塘湖库、泉瀑等水体;其次,在设施配套上,洗车场所及加油站应配备单独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隔油池,服务区应设置污水沉淀池或化粪池,缺水地区要注意对再生水的有效使用;再次,在日常管理上,生活污水应先排放到沉淀池或化粪池上,含油污水要经过隔油池的处理,生活垃圾及路面垃圾应定点堆放集中处理,及时防止装载泄漏、散装及超载的车辆上路,做到:不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公路沿线的水体、不让垃圾落入沿线水体;最后,在组织管理上,要注意及时有效地维护水环境保护设施,要能迅速有效地组织人手及时处理突然性水污染事故,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安全、环保等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由于公路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性,公路沿线水环境检测应贯穿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两个时期,施工建设期水环境监测的主要指标有:高锰酸钾指数(codman)、石油类、悬浮物(ss)。地面水环境监测的监测频次:每季监测1次,每次监测2天,每天2次。运营管理期水环境监测的主要指标有:ph值、高锰酸钾指数(codman)、溶解氧、石油类、悬浮物(ss)。监测频次:每年监测2次、每次连续采样监测3天。

鉴于监测工作的繁复,公路沿线水环境的监测工作应积极采用水信息学等新技术。水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着重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3s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并结合传统水科学和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与水环境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模拟、预测和结果显示等问题。水信息学的许多技术对公路环境信息的评价分析益处颇大,基于3s技术的公路环境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将大大提高公路环境评价和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实时管理体系使公路环境信息从简单的文字表格形式向图形报表有机结合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面迈进一大步;基于遥感技术的水质参数预测模型和水域快速监测系统进行大江、大河及大面积湖库的水环境监测与水体富营养评价实现了、拓宽了水环境监测、管理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基于gprs技术的水质远程监测系统实现对水质参数的远程检测、实时监控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水体环境检测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和公路沿线水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也是一个让工程建设者、工程管理者和环境保护者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公路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时空性的、繁复性的工作,建议针对在公路工程各个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水环境保护思路和方法、要特别重视水环境监测工作并应监测实际中积极应用水信息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4年三好学生事迹材料(大全15篇)

下一篇:2024年质量月发言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