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综合改革 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模板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综合改革篇一
为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在基础医学院试点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综合改革。该工作自启动一年多来在学校的有力领导及支持下,教务处及基础医学院各学科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目前该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开始在学生中开始实施。现将工作进展。
总结。
如下:
(一)成立了保障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机构。
为保障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由主管。
教学。
的崔慧先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基础医学院、教务处、国资处、人事处、财务处和医院相关人员组成,协调各个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支持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拨出专款用于该项工作。
(二)通过顶层设计确定了综合改革的模式。
经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的多次调研、论证、讨论以及外出参观学习,确立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采用理论课整合、创新性实验改革为主干,佐以pbl教学以及增加进展讲座、选修课设计的四个模块的改革方案。相应成立了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四个工作小组:理论课整合小组、pbl教学小组、实验课整合小组以及讲座、选修课设计小组。组长由学院各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或主任担任。小组成员是各学科遴选的资深的教授或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骨干,参与人员预计达百人。
(三)四个方面工作均取得阶段性进展,部分进入试行阶段。
自年下半年,各工作小组均进入了高密度的实质性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综合改革各个模块的方案,并开始在临床医学七年制试行。
1、阶段工作及进展总结如下:
1)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ii:相关学科间进行学科间梳理,并对课时、上课时间进行周密的编排,以避免知识点不必要的重复。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课:
医学是实验的科学,为了有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初步培养,在掌握基础医学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前沿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整合。
3、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案例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系统性强,有质量较高的、数量充足的教材,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希望通过开展pbl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开设讲座、设计选修课,对新课程体系进行查漏补缺:
通过基础医学知识前沿,以及与临床疾病相关联的讲座、选修引领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点、最新进展,进一步开阔思路和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对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的有效补充。
(四)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基础性活动。
为加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增进学风、教风建设,学院充分利用向北京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充分了解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改革成果、教学管理经验以及教师教学激励等政策和措施,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教育综合改革篇二
(二)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机制。
2004年州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以来,我县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任务,在全县学校积极试行校长公选制,推行校长奖励制、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极大提高了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县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校长公选制。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选好校长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县结合天城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天城县直属中学校长公选实施方案》和《天城县乡镇中小学校长公选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和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教育专家、教师代表组成的校长遴选委员会,由校长遴选委员会提出公选校长的具体实施步骤,并组织实施。通过向社会公告、发动报名、资格审查、公开演讲、答辩测试、综合考核、组织审批、公示任职8个程序,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校长公选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2004年,在校长岗位空缺的西二镇中学和管理薄弱的天城三中试行校长公推公选,产生了2位公选校长。
2、校长奖励制。
我县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行校长目标考核奖励制。通过对校长本学年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县属中小学(含教办幼儿园、民办学校)奖励前3名,第一名6万元,第二名4万元,第三名3万元;乡镇中学奖励前2名。第一名5万元,第二名4万元;乡镇中心学校奖励前3名,第一名5万元,第二名4万元,第三名3万元。
3、教师聘任制。
我县的教师聘任制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秉公办事,任人唯贤;二是定编定员原则,学校对教职工的聘任只能在县编委和县教育局核定的编制内聘任,超编聘任的人员,其工资由学校自行解决;三是科学考核,客观评价原则,聘任以考核为依据,对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者予以聘用;四是因需设岗,因岗定员原则,根据岗位需要和学科需要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五是评聘分开,因岗定酬原则,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按所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享受相应的工资档次;六是。
合同。
管理,依法聘用原则,校长对教职工的聘期为3年,在聘期内,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教职工,校长有权解聘。
在聘任的方法和程序上,首先由校长根据岗位设置情况,制定出各岗位人员的《任期目标及工作职责》、《考核奖惩办法》、《聘任方案》和《绩效分配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讨论通过后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实施教职工聘任由校长公开招聘,教职工申请应聘,经考试或考核,公开竞争上岗确定受聘人员后,由校长与其签订合同,颁发。
聘书。
4、绩效分配制。
教育综合改革篇三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兴明中学全体教师感谢各级领导多年来对我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自2011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校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山东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为依据,加大对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先,以安全工作为保障等,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明确办学方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1.学校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21400m2,建筑面积6418 m2。学校地理位置较偏。2年来,学校在教体局的支持下,整体改造校园环境,投入资金10多万元,对学校围墙、排水管网、供水设施、线路、操场、路面等进行了维修改造,对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新。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学校能充分利用空闲地进行绿化,校园内绿树掩映,鲜花盛开,气候宜人。
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书法室、电子备课室等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利用率达100%。
学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教学资料共享。教师能随时上网,实现电子备课。学校图书馆是省一级图书馆,馆藏图书24385册,生均40册。电子图书62969册。各种报刊110余种,有些报刊是学生们自己选定的,涉及体育、军事、地质、收藏、历史、兵器、汽车、科幻等。
学校电脑40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率为100%,每年有县级骨干教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90%以上的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和上网查阅浏览信息。
学校设施较齐全,环境优美,管理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文化氛围浓郁,是求知求学的理想场所。近几年来,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72名在职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的15%,中级职称30人,占教师总数的56%;本科以上学历42人,一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老、中、青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兼职教师分配比例较合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在职教师均有教师资格证书,均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课时数,继续教育年检合格率为100%。
3.领导班子建设
线教师、职工代表的各种建议,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方法领导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深入研究,科学提升教学质量,工作高效。
4、教育质量
(1)、学校校风正,校纪严,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在校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
(2)、2011年中考,无论平均分和上线率在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取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超过历史做好成绩。
5、教育经费:
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局按时足额发放,没有拖欠。学校按政府文件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学校经费能及时拨付。重大维修项目或采购由局统一掌握。我感到近年来县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加大,重要的修缮项目能得到及时批复,两年来维修改造、新添置设备等共计220多万元。尤其最近两年感到政策向农村学校明显倾斜,虽然我们和县区学校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明显缩小。
二、办学思路和目标
三、2011年以来我校主要措施:
1、严把三关,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贯彻“普九”工作的重要举措,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严把三关,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
《教育综合改革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综合改革篇四
2004年以来,我县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危房改造面大,教学设施设备不配套,整体办学水平偏低。教育历史欠债大,再加上扩大高中容量,突破高中“瓶颈”制约,硬件建设要投入上亿元的资金,仅靠县级财力难以解决。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千方百计拓宽办学融资渠道,积极筹措教育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大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努力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二)创新办学体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化,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多元化,鼓励独资、合资、股份制、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用人机制。加大推行校长公选的力度,把德才兼备的教育管理人才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办法推选到校长岗位上;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增强教师竞争意识和工作责任心。
(四)创新分配机制。全面推行校长目标考核奖励制,试行校长年薪制;全面实施教职工绩效分配制,增强忧患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五)创新教育评估督导机制,推进学校办学标准化、法制化建设。
总之,我县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州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精神,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办学体制有新突破,用人机制有新突破,分配机制有新突破,融资机制有新突破,教育质量有新突破,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化、非义务教育多元化、后勤服务社会化、质量评估科学化的办学目标,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两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高中“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改革成效得到充分显现。
共
4
页,当前第。
4
页
1
2
3
4
教育综合改革篇五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6—2020年)》提出完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10大方面37项重点改革任务。
学前教育。
健全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规范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确立乡镇中心园法人资格。
义务教育。
普通高中。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行“选课制”“走班制”,推进特色高中建设。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支持南大、天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促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施“十三五”高校综合投资规划,“一校一策”
高考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篇六
今天,教育部举行“三严三实”第三专题集体学习,听取“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专题报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杜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
报告会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分别介绍了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举措和初步成效。
杜玉波指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明确部署。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各地和各高校综合改革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杜玉波强调,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各单位要以更加严和实的精神,保证各项改革任务的推进落实。一要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把各项改革举措往前推进。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保持一股干劲,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二要崇尚实干,持之不懈地把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对中央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沉下身子埋头干,建好台账、定期盘点,抓好督查;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商量、加强协调、争取支持;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迅速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推动落实。三要统筹谋划,切实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在认真总结教育“十二五”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取得的进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编制好“十三五”教育规划,明确今后5年需要重点破解的问题,研究提出拟实施的重大教育政策、工程和项目,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在京部党组成员出席了报告会,直属机关司局级干部1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教育综合改革篇七
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普惠、均衡、特色。
职业教育学历打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高等教育一校一策、创新创业。
考试招生分层次各自改革。
近日,天津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6—2020年)》(简称《方案》)发布,《方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发展导向,聚焦薄弱环节,聚焦深层次制度瓶颈,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的内在活力。《方案》共提出完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10大方面37项重点改革任务。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健全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规范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确立乡镇中心园法人资格。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实施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行“选课制”“走班制”,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完善特殊教育发展机制,推行“全纳教育”,开展医教结合试点,对实名登记未入学的残疾孩子实行“一人一案”安置。
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示范区升级版建设,完善职教管理体制,健全海河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应用技术大学运行机制,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中、高、本、硕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合作地方立法。建立学校、企业人才“双栖”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市属本科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实施高校分类管理,促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施“十三五”高校综合投资规划,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加快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优质特色专业(群)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考试招生制度的重点是,推进高考改革,高校根据统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推进中考改革,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考试招生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制度。推进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完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建立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和弹性学制。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构,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行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深化中小学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完善民办学校发展保障机制,健全民办教育发展激励机制。深化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以经常性经费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实行市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此外,《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涉及建立和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部共建教育国际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教育综合改革篇八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优势地区,教育领域也呈现这个特点,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总量多,贡献大。温州现有民办学校1748所,在校生41.3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7.3%。由于民办教育的强力支撑,温州形成公、民办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仅基础教育每年为财政“减负”近20亿。
民办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形势的发展,民办教育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局限性逐步显示,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导致民办教育整体走弱。
温州与全国一样,存在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梳理了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十大问题。如法人属性问题,民办学校因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享受不到公办学校享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队伍建设问题,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存在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二元”体制。合理回报问题,因为国务院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民办学校回报方式靠学校财务的“真空状态”以及“技术处理’’来获得。此外,财政扶持、产权属性、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政策性障碍需要打破。 为创造新一轮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7]48号),将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落在了作为民办教育标志性省份的浙江,浙江将这项试点落实在温州、宁波两市以及德清、安吉两县。
今年开始,温州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书记、先后6次进行专题研究、先后7次作出批示,市政府分管领导不下20次组织专题研究,教育、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人力社保、金融、民政等十多个部门牵头成立六个课题组进行为期五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和政策研究,考察了上海、昆明、深圳、重庆等地的民办教育,研究了云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的民办教育政策,草拟了“1+7”的调研报告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计划付诸实践的综合意见和配套制度初稿。
份,我们进行配套政策的攻坚阶段,根据突出操作性、可行性的原则,部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密集协商,并请高校相关专家和律师参与,出台了法人分类管理、公共财政奖补资金、财产法人权、财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社会保险、办学水平评估、现代学校制度等九个配套的实施办法,形成“1+9”政策体系。
二、改革基本思路
综合意见确定了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办法和目标定位。总体思路是: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改革的根本目的,从问题出发,按照公、民办教育同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的法律要求,在同等待遇的基础上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破解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税费等政策方面的障碍,全面进行“制度重建”。
改革办法是:实施分类管理,从民办学校营利或非营利的属性出发,开展民办事业单位法人和企业法人分类登记管理,研究制定不同的政策体系,由民办学校举办者按要求合理确定学校属性,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
目标定位是:一是政府层面,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教育公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创造区域民办教育改革的优秀模式,为国家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二是学校层面,以质量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建设多元、特色的民办教育优质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使温州教育整体质量能领先全国。
三、主要政策亮点
这次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主要政策亮点是:
(一)法人属性分类。这是民办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引起全国的普遍关注。我们提出,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非全日制的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确实从事非营利性的,也可以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
(二)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开放教育投资、生产、供给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形成不同投资主体、举办主体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多种方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鼓励大、中型企业以职业学校为重点投资办学。鼓励优质公办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支持民办学校办学。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委托管理等办学形式。
《20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综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综合改革篇九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深化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为推进辽阳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
到
2020。
年,全市教育事业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完成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使全市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更符合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将德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立完善德育教育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4。
〕
8
号)精神,在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手段、机制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抓好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等学科教育,指导中小学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发挥好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相衔接的德育课程建设。小学阶段,重点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中阶段,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重点加强责任教育,引导学生牢固记忆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法规的判断能力,自觉以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关注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2.
全面提高法治教育水平。组织教师学习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教基〔。
2007。
〕
10。
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
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大中小学的法律知识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合理安排课时,确定法律知识课教材。将法律知识课内容纳入初中升高中考试内容。
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招聘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满足学校开设法律知识课的需要。依法依规聘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国家宪法日”活动,举办法制讲座、班会、讲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形成常态化教学。
3.
推进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创新。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构建维护国家语言主权和安全的体制机制。
依法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小机构、大领域”的运作机制,加强语言文字队伍建设。推动、指导各县(市)区将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多样语言文字活动。组织开展辽阳市中小学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做好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工作。深化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完成国家语言文字二类城市评估工作。
开展维护国家语言主权和安全教育。强化语言文化强国意识、国家语言主权和安全意识。加强对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及对基层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干部的培训。
4.
深化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试验,全方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框架内,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采取。
“分批推进,分类指导,点上引领,点面结合”的推进策略,深入开展“目标导学,自主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管理,形成“以城带乡、中心校示范、全员参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格局。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标,遵循新课标,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开好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多层次和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实践观摩、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做好新任教师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做好教育部免费师范生接收、安置工作。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制度。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出台《辽阳市中小学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5.
加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改善学校体育、艺术教学条件,开足开齐体音美课程。配齐中小学体音美教师。
2014。
〕
3
号),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中小学体育教育评估督导。
“
2+1。
项目”活动。大力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6.
2014。
〕
35。
号)和省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介刊播招考咨讯,将考试招生改革的相关政策宣传到位,解读到位。改进和完善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招生考试工作的正面宣传和引领作用。
改革监督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标准化考点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对考点电子监控系统、网络系统、无线信号屏蔽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作弊防控系统建设,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安全。加强监考队伍培训和监督,培养监考工作人员维护考试公平公正的自觉性。
完善考试制度改革。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使其作为高中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规范高考加分制度改革。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及信息公示,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高考加分的相关规定。
7.
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坚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三农”为主线,以“两次分流”“两次架桥”为载体,实现“初职中职教育一体化”“中职高职教育直通车”,打破院校层次、类别、城乡界限,搭建起高、中、初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实现辽阳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半工半读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并逐步推广。鼓励中职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教学,支持企业直接办职业学校。
加快职教集团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充分发挥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创办集教学、科研、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优秀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积极引入行业协会和代表性企业进入辽阳职业教育集团,结合我市产业重点和辽阳职业教育集团强势专业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会商机制,并为各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政策保障。
8.
支持和规范学前教育发展。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公办、民办并举,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
411。
号)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或公办性质幼儿园。
积极扶持普惠性幼儿园。扶持一批办园思想端正、达到办园标准、有保教质量、收费较低、面向大众招生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特别是支持以招收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为主的低收费幼儿园发展,以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性民办园,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基础上,给予教师培训、举办分园审批注册等方面支持,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目标。
大力发展优质幼儿园连锁发展工程。在公办幼儿园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按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规划、建设、回收、补建小区配套幼儿园。鼓励支持现有优质品牌公办幼儿园,利用新建园和小区配套园举办连锁分园,增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比例。
9.
重点完善义务教育工作发展机制。不断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着力提升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水平及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到。
2018。
年,投入。
1.4。
亿元改造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84。
所,其中投入。
1.06。
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
7.3。
万平方米,投入。
3400。
万元购置必要的学生用床、课桌椅、食堂设备、生活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专用教室器材等,全市薄弱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4m。
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
2m。
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组织全市农村中小学专业技术教师及信息化工作管理者参加国家、省级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及安全等方面的专项培训。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精品课例、课件制作、电子白板应用等大赛,以赛促用,加强市本级教育资源建设。
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
国发〔。
2012。
〕
41。
号
)
2014。
〕
159。
号),建立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逐步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聘任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10.
多措并举破解城市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工作,并全面实施阳光招生,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的法定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推行和完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统招公费生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措施。着力督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
11.
大力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在发挥政府扶困助学工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继续实行“政府统筹分级负责、扩大范围增加投入、多元资助规范管理、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导向正确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并完善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到中、高职阶段学生的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及升学的权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2.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贯彻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进一步规范全市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全面清理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营造公平政策环境,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通过招商引资、捐资办学、校企结合等多种途径,形成独立民办学校、股份制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实行全程代办制。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通过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方式,多种途径扩大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秩序。坚持鼓励支持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秩序,优化民办教育办学环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3.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以建机制、调结构、强监管、增效益为着力点,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比重。加强各级政府在教育中的财政责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在政府非税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支出,增加政府教育投入。通过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投入。
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在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和学前、特殊、普通高中、中职、高职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保障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
全面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指导、监督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
2012。
〕
488。
号)、《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
2012。
〕
489。
号)等制度规范,切实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在实施重大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办法,确保专项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巡视、财务评价、内部审计、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所属学校、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等外部监督部门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举一反三,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4.
2015。
〕
5
号),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取消、下放、转移教育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减少政府对学校办学的微观干预。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形成权责分明、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依法、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依法纠正学校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和完善政府教育服务机制,创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科一辅”,严禁任何部门、学校和个人组织学生统一征订除中小学教辅推荐目录以外的任何教辅材料。严格控制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考试命题应科学合理,严禁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严格规范招生、分班制度,严禁跨区域招生,严禁设置重点班、快慢(好差)班、实验班、特长班、补习班、奥数班等。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校务公开制度。
1
至
2
次督学业务培训。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市域内所有学校配齐责任督学。适时召开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会议,定期总结、推广经验,宣传典型事迹。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结果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抓好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每年确定改革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推进教育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创新推进机制,落实改革措施。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教育改革顺利推进。
构建上下沟通交流的有效机制,确保我市教育改革与国家、省及地方、学校层面的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务求实效。针对每项改革,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重大教育改革要及时向省教育厅报告。
按照国家、省部署,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教育改革任务的实施,确保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条件已经成熟的,要加快推进步伐;条件尚不成熟的,可选择有代表性地区和学校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同时,强化咨询指导,定期评估,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妥善处理,并对改革方案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出现大的偏差。
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
责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及时跟踪掌握进展,督促改革措施落实,并探索建立改革工作考评制度,确保教育改革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教育综合改革篇十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xx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252次大小: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