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大全8篇)

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大全8篇)

小编:字海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由于实验难度大,内容多,因此我在设计时只上了前一个部分的内容“测量呼吸和心跳”,把“心跳为什么会加快”放在下一课去上。

导课时,我提出问题:“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很多身体的变化,其中,有的学生谈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快多少?怎么知道?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要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接着就提出怎么测量呼吸和心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我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给予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而如何科学、准确地采集数据,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难题当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老师则帮助学生计时。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况。只有一组同学的数据不够科学。

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接下来对三组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上完课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觉得在对难点的突破时,教师还是说的过多,教师的语言不是十分的精练。另外,在学生测量记录后就马上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了,在这个环节时本来应该让学生先在各自的小组里对照测量到的数据先进行一个分析对比,这样在后来的全班交流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体验心脏工作这一环节中,要指导学生利用“吸耳器”吸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到心脏工作的辛苦,从而知道保护我们的心脏。课前我依照以往的惯例首先自己实验,没想到输送水的量很大,十多秒一个水槽就满了,这怎么能体现心脏输送血液的“艰辛”呢。观察这个模拟装置,制作很精巧,只是软管较粗,而且捏球较大,再加上我的力气比学生大,因此出现了以上局面。

后来,在上课时,我改用了较细一些的软管,在选择学生实验时,特地挑选了相对力气较小的女同学来捏,而且规定不准换手,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到后面,负责捏球的女同学几乎手酸的都捏不动了。看看水槽里,水不是特别多。由此引导学生体会到:心脏不停地跳动,非常辛苦,我们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心脏。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二

《排序》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第五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认识到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通过实际独立地对数据进行整理认识到排序的意义就在于把无序的东西变得有序,并且从有序中发现规律、寻找本质;通过对同一种事物寻找不同的特征或标准来进行排序,认识到根据不同的特征排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而体会到我们看待事物要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侧面去观察,才能有更丰富、更全面、更立体的感受,这对于学生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1、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课的设计从间操站排入手,到寻找生活中的排序,再到后来课本中商场的楼层标示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并学习排序,延伸到的课本中声音传播的排序,声音传播属于科学范畴,这样一层一层递进,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排序到科学范畴的排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排序的的含义及方法,能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动力。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了,科学素养的提高才更容易得到落实。

2、尽可能多地挖掘排序的不同特征。按照一个标准排序并不难,难就难在要能按多个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并且能综合多个排序的结果给出综合的评价与结论,这样才更能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节课上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有什么发现?”我是始终认为老师应该把自己摆在指导者兼帮手的位置,学生才能走上前去,更好的发挥学习小主人的能力,尤其是科学课,老师灌输的越多,学生学得越死,知识越不容易被学生吸收。反之,教师只有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去实验、去发现、去小节,致力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才能真正达到科学教学目的。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章节的一个总结意义,突出在这个社会环境内噪音污染对人体听力和健康的影响。从前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鼓膜模型”的活动,认识到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层膜,是很脆弱的,这对于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第二部分是活动“发声罐”,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领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让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和方法减轻“发声罐”声音的过程中,去思考声音是怎样被控制的,这些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积累控制声音的经验,有助于对减少噪声方法的。理解。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多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一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在讲授资料库时候,让学生认识为什么男女同学发出来的声音的不同,为什么存在男低音和女高音的原因,主要和声带的结构有关系。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四

1、课堂按“展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各个环节进行的还不错。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骨骼的作用。

《骨骼》的教学中,需要骨骼的模型、动物骨头的实物、人体骨骼的拼图等材料,让学生在观察骨骼模型、动物骨头实物、拼人体骨骼图等探究活动中要了解关于骨骼的知识,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好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好各种能力,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骨骼模型、没有动物骨头实物、也没有拼图,用多媒体出示人体骨骼图,用以摸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体上感觉骨骼的存在。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少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善。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五

教材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二课,本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通过怎样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认识简单电路的构成,本课学习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是学习下一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基础。

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课在学习了第一课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与学生们日常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开关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电路;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电学知识,但对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知之甚少,对安全用电知识了解不够。

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连接电路的技能;五年级的学生会填写实验报告,能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设计思路:

整节课的教学以探究核心,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究,通过实验进行判别,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按能导电与不导电的现象进行归类,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然后,教师用导电发光球检测自来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拓展对材料的导电本领的认识,渗透最后向学生介绍电工用具及安全用电的常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好的导体与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路材料,以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用学生们的电路检测器是无法检测出来,因此,营造有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利用导电发光球来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1、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2、检测身边的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和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人体和水能导电;

4、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认识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材料。

2、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方法与过程:

1、能够运用自己组装的检测仪器初步判断身边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和绝缘性。

2、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通过整理分类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归纳出导体或绝缘体。

情感态度:

1、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3、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科学实验记录单、检测器,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陶瓷汤匙、不锈钢汤匙、橡皮擦、生锈铁钉、、不生锈铁钉、回形针、玻璃片、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木条、棉布、铅笔芯、书夹、剪刀、小刀、别针、棉线等待检测物体、一杯水。

教师:

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导电发光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看视频,认识吗?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这是由电池、导线、电风扇和开关组成的简单电路)。

2、怎样让电风扇转起来?为什么断开开关,风扇就不会转?(没有闭合电路,电流流不过。)。

3、问题:如果开关断了,你有没有办法让风扇又转起来呢?

4、问题:如果把开关换成粉笔,那风扇还能转吗?(让学生上台演示)。

讲述:如果老师将开关拆掉,换成粉笔等需要检测的材料,风扇会转,就说明这个材料――容易导电;风扇不转,则说明这个材料――不容易导电。这个电路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探究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意图:通过复习、演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要认真观察、勤思考、善总结,才能有所发现。)。

二、探究不同材料是否导电。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指导填写)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下面请小组分工合作,听清楚要求:先讨论物体的材质,是金属的用圆圈表示,非金属的用三角形表示,再猜一猜物体分别连接到导线中,风扇会转用打勾表示,不会转用打叉表示?边猜边动手在材料盘中将材料分成两类,记录员要注意做好记录。请材料员取出材料。

2、汇报预测的结果,请学生将物体在黑板上按分类贴好。

这个小组动作非常迅速,请你们派代表上来,跟大家分享你们讨论的结果。一个读,一个摆,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有不同意见的,待会儿提出来。

・看来这些物体很有争议性,我们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

3、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然而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只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才能让人信服。下面我们用检测器来验证。动手前请默读温馨提示:(一、使用前要检验检测器是否合格,把两条导线的铜丝碰触一下,看灯泡是否会亮;二、每种材料要检测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放入回收盘;三、为了检测结果更准确,对于不确定的物体要多检测几次;四、两人协作检测,两人协作记录,检测完一半材料后交换任务,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五、检测完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补充小组感兴趣的材料,比如:头发、红领巾等。六、控制好声音,不影响他人。记得将记录单填写完整哦!)。

取出检测器检测,明确要求后小组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实验特别发现。)。

(意图:一、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4、整理材料收进抽屉,将报告单填写完整。

(意图: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汇报交流。

(1)师:科学报告会开始啦!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的'问题。

(2)师: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哪位先来露一手,先说说你们检测出来的情况,然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和问题。

・对他们检测的结果,有疑问吗?

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小组的研究表示祝贺!

・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你们真会思考,个个都像小小科学家!

・你们真像小科学家,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记得真详细,字写得真端正、清晰!

・你的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3)师:第二组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小结:从研究的情况看,容易导电的基本都是哪些材料呀?不容易导电的呢?容易导电的材料,我们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称为绝缘体。引出概念,板书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讲解:当然各种物体容易导电或不容易导电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电压很高或改变条件后,许多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三、认识民用电路的材料。

1、找一找,在教室里还有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交流)。

2、电器正常工作需要什么?(电厂提供强大的电、输送电的电线、开关)。

3、(出示一些电路材料,如粗电线、灯座、开关)观察:这些电路材料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交流、评价。)小结:人们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其他的地方,它们就像连体婴儿,谁也离不开谁!

4、这是工人安装电路需要用到的螺丝刀、电笔和电工剪刀(出示观察),它们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交流)。

四、安全用电教育。

1、认识人体是导体。

(1)问题: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你为什么认为是导体?

(2)讲述:人体会不会导电,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明。

老师为科学做一次贡献吧?检测(不亮),再检测。

(边检测边说:这个实验在家里可千万不能做,因为家里的电压太高很危险。)是啊,我们人体确实不容易导电,因为这个检测器太简单了,生活中的许多物体无法测出来。老师这有一个灵敏的检测仪器叫导电发光球,(出示)只要能导电它就会发光。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和老师做个小游戏!手拉起手,大家注意看,请你捏住这里,老师也捏一边,哇,游戏成功。发光球为什么亮了?请你们两个把手放开,怎么了?说明――人体是导体。(领发光球两个小组一起游戏)。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水也是导体。

水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我们一起来验证。(教师演示)说明――水是导体。

讲解: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水是能导电的。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导电发光球帮助学生进行一次思维认识的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3、安全用电教育。

(2)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判断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

a、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金属物体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c、不要在高压线下玩耍、放风。

d、不乱拆家里的电器等。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六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内容。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对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显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的、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正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节课当中试图体现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给学生“玩”,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实验器材一定要选择学生喜欢玩的物体。学生在玩了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说出自己的理由,对于弹性和弹力认识不清。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学生在这些前有认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触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做完分组实验后,学生普遍将实验器材分为三类:“尺子、弹簧、皮筋、海绵”归为一类,理由是它们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油泥”归为一类,原因是撤去外力后它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烧瓶”归为一类,原因是他受到外力后形状没有发生改变。这时,教师需要用演示实验证明烧瓶发生了微小形变。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的准备颇费周折。首先,我按照教材中的设计准备了反映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三枚硬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一实验设计存在不足。实验是将1号、2号、3号硬币排在一条直线上,把1、2号硬币紧靠在一起,左手紧按中间的2号硬币,右手用力把3号硬币弹向2号硬币,结果发现在2号硬币没动的情况下,1号硬币被弹了出去。实验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是2号硬币发生振动弹出1号硬币,基本想不到是2号硬币在瞬间发生微小形变产生弹力弹出一号硬币。基于这一情况,我决定选择另一种更能直观反映出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在一个玻璃容器上方插一根细管,通过玻璃容器受力后细管中液面的升降反映玻璃容器的微小形变。

实验的现象也证明微小形变看的格外清楚,每次给烧瓶施加外力或撤去外力,温度计的液面都能上升或下降2-3厘米。

在教学中注重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寻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种持续发展的兴趣。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七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八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二)科学知识。

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演示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小结。

【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学预案】。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开放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创设情景,激趣揭题,5-6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光盘,让学生猜猜里面录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倾听与观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揭题。(教师板书:听听声音——奇妙的声音王国)。

1、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及填写《记录卡》,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出声音。6分钟。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吃苹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记录卡。

发声物体。

物体类型。

你的发现。

2、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让学生观察。

教师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并用左手压紧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后用右手轻轻一打击,让尺子发出声音。

教师再实验一次(这次较用力打击尺子),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提出假设:“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在各小组内充分地合作实践、研究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提出问题:声音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一会儿故意把音量调小,让学生谈感觉如何(声音小);一会儿又故意把音量调大,让学生谈感觉又如何(声音大)。

教师边板书边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让学生齐读板书一遍)。

3、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5-7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口琴,让学生观察一遍。

教师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请1~2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

(2)提出问题:这位同学吹的歌曲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吹的声音不停地变化着高低)。

(3)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巩固练习(5-7分钟)。

1、电脑投影,出示题目和要求:(利用各种乐器和实验器具发出各种声音)。

a、发出又高又响的声音。

b、发出高而小的声音。

c、发出低而响的声音。

d、发出又低又小的声音。

各学习小组充分实践,师巡回指导。

2、教师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并用电脑投影板书。

3、教师赠送“礼物”,(老师边说边将几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后用这几只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3-5分钟)。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2、学生谈噪音对人类的影响并讨论该如何减少噪音。

3、教育学生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良好习惯。

4、总结学习所得(学生齐读板书),质疑。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数粒绿豆籽的矿泉水瓶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要轻轻摇晃一下就会发出声音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设计—个实验使摇晃的声音变小或消失?(让学生充分发言)。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去把这个实验做一做,并写好活动记录,下节课汇报。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数学的小论文(优质19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