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模板8篇)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模板8篇)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一

应激性(生物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会产生一定反应,应激性是动态过程)与适应性(包含应激性,也含静态的适应特征,例如动植物的保护色),它们都由基因遗传性所决定。

生物工程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基因工程、生物细胞工程(上游技术)和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下游技术)。

生命的共性包含共同的物质基础(化合物、元素)、核苷酸种类、氨基酸种类、rna和dna的排列结构方式、基因结构(非编码区和编码区)、遗传密码等。

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最多是氧。含量从多少到分别是o、c、h、n、p、s,细胞中最最基本元素是c。

生物体中无机盐的功能和作用:如缺铁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能力下降,体现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作用;缺铁导致人贫血,体现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作用。其次构成复杂化合物的作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二

名词: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三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c。

h

o核糖动植物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蔗糖植物∕。

麦芽糖。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植物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功能。

脂质脂肪c、h、o∕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c、h、o。

(n、p)∕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有利于ca、p吸收。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四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6、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

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五

1、分类整理法。

再如遗传规律部分,可以按照性状类和交配类将众多的概念进行分类,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再如染色体、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和多倍体等,通过分类比较可以切实掌握其内涵。

2、图解归纳法。

然后,再分析结构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下丘脑分泌的t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再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同学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遇到过程类的知识,即便教材中没有图解,也可以尝试着将这个过程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要对图表累知识要进行整理、归类,如:坐标曲线图、坐标直方图、流程图、模式图、概念图、显微摄影图、饼状图、表格等。

3、联想迁移法。

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看起来是孤立的,但很多知识存在着共性。对于这些知识可以采用联想迁移法进行掌握。如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而摩尔根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这两种生物之间就存在着一些相同的优点:有明显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产生的子代数量多、易于培养等,可以通过联想迁移将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其实,这种方法在解题中也可以运用,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内有三条21号染色体,某孕妇经过检查发现胎儿的细胞内某种染色体多出1条或几条,医生应该给出怎样的建议?这个问题就可以用联想迁移法进行解答。

4、比较复习法。

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例如病毒与原核细胞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

5、串联复习法。

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

第五章谈到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物过程。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六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七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八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大学社团活动策划书范例(实用8篇)

下一篇:读《中国民间故事》有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