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说课稿(汇总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启动、编写到实验、总结、推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来,这套教材的使用,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思想作出了方向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小语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二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小组交流评价课堂练笔,填写《写作评价卡》。写作评价要求:(写作评价卡)每项为20分,合计90以上为优秀,80-90为良好,60-80为合格,60以下为待合格。
七、教学设计特色。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积累,实现读写的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上。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在学生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感受付诸于笔端,通过片段描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让他们学会欣赏并不断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三
师:者即可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上节课老师带着大家初读了课文,谁来读一下这些词语:潇洒,挺秀遒劲郁郁苍苍……。
生:读。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遒劲的劲也读对了后鼻音,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
师:你能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的了解?
生:千姿百态。
师:那一小节告诉我们黄山千姿百态。
生:第三小节。
师:你来读。
生:读。
师:你清秀的声音也让我们感觉到——。
生:潇洒挺秀。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
生:第一小节。
师:你读。
生:生读。
师:声音真好听,刚才两个同学用了两个词语说了对黄山奇松的了解,剩下的词语谁来说?
生:郁郁苍苍的迎客松……。
师:你来说,谁是郁郁苍苍?谁是……。
生:读句子。
师:遒劲和盘踞谁来说?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黄山松枝干盘踞。
师: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大代表身上呢?
生:因为他们姿态优美,而且这三个代表的姿态太奇特了。
师:走进文本具体读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语句。
生:默读圈画。
师:巡视指导。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到了这三大名松的奇?
生:读句子。
师:这是你眼中的奇。
师:谁再来?
生:“……热情欢迎宾客的.到来”
生:……陪客松的句子。
生:送客松的句子。
生:送客松的句子。
师:这么多的奇,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什么的奇?
生:形态。
师: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这些名松奇特姿态奇的句子。
生:读,画。
师:交流,你找到迎客松具体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生:读“……如同好客的主人……”
师:所以让你们叫他——。
生:迎客松。
师:谁来读陪客松的句子。
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正因为如此,人们叫他——生:陪客松。
师:那送客松呢?
生:读所以让你们叫他——。
生:送客松。
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说,……好像比作……。
生:还想多留下一会。
师:正是以为有来了这样的丰富的形象,才有了这些名松的情感。你来读。
生;读。
师:从你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你的幸福。陪客松呢?
生:读。
师:我感觉到了陪伴,那送客松呢?
生:读。
师:我听出了不舍。
师:你听着这样有情有义的姿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呢?
生:为什么能长在石峰里?
生:为什么长得这样奇?
师:再读第二自然段,会有一个此乃让你怦然心动?
生:饱经风霜。
师:让我们怦然心动。板书这个词。饱你怎么理解,
生:多。
师: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这个词中的饱在这里是第几种解释?
生:第三种。
师:你想象长在陡崖边的送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生:风霜雪打。
生:大风雪。
生“被山上落下来的岩石砸着。
生:狂风暴雨。”
师:再读这段话,读完之后,你肯定有话想说。
生:自由读。
师:读完这份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一生很艰难。
生:生命力很强。这样的精神的确很奇特。
师:这样顽强的生长只是一年两年吗?三年五年吗?是六百年,是八百年啊,这就叫做“饱经风霜”
生:读词。
师:其实陪客松,送客松也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他们都——。
生:饱经风霜。
师:引读本段话。迎客松饱经风霜却——陪客松饱经风霜却——送客松饱经风霜——。
生: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做黄山第一游人?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很幸福很温馨,你们也行道黄山当游人吗?那我们就是游人,游人就是我们,让我们一起到黄山去感受名松的热情好客吧。
生:齐读。
师:老师看出了你们很自豪,这么温馨的场景,此时此刻,我们都在黄山中。我想你们一定也愿意做一棵松,谁愿意?都想做一棵礼仪之松。
师:谁想做迎客松?
生:读。
师:多好,谁想做陪客松?把文中的换做“我”来读。
生:读。
师:有你的陪伴,游客一定会很安全的。谁来做送客松?
生:读。
师:从表情中我看出,你们也想当这三棵松了,对吗?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大家看那,我们这些迎客松已经舒展双臂吗,正对游客热情的说——。
欢迎你到黄山来。
生:欢迎你到黄山来,我会陪你游览皇上。
生:欢迎你到黄山来,我一定会好好招待你们的。
师:那位陪客松想向有人介绍一下黄山呢?
生:那就是我们黄山的怪石了,
师:宾客已经伸出常常的手臂说——。
生:欢迎你到我们黄山来。
生:再见朋友,你下次一定要再来看看我呀!
师:还只是松吗?
生:已经像人了。
师:这样的朋友这样的人,是不是已经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呢?放音乐展图片:师引读。
生;……如今,它向……如今这课迎客松……当你留恋山间……一棵陪客松正……当你浏览黄山……而下……枝干盘踞……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这么有情有意的黄山松,形态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情意让我们铭记,在其他地方能看到吗?华山、泰山、峨眉山,能看到吗?只有在黄山能看到,这样的松黄山独有,这样的情黄山松独有,难怪人们对它们(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再读课题。
下课。
正好下课(哨子响起来的)。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和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和美。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导入法、指导阅读法、拓展迁移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我分四个板块来说,下面我分别来说: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板书“奇”字,让学生组词,学生有的组“奇怪”,有的组“奇特”,有的组“奇松”,我就在黑板上又写出松字,并让学生说说奇松的意思,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在作者的带领下来领略黄山的奇松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围绕课题质疑。梳理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
这样导入课题,质疑课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怀着好奇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来扫清文本中的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评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此时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他们的思维都在运转,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4.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
板块三:细读探究,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听后知道了什么?交流。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提出主话题一: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1.让学生试着续写省略的内容,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向学生介绍徐霞客游黄山后发出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让学生课下查阅其他三绝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这样设计的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五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麻欢敏。
一、设计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3、探究问题阶段,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第二次创造性的搜集、整理、汇编作品,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只给适当的帮助,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齐制网络教材。
1、收集阶段: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录像。
2、整理阶段:由学生将所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如分成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3、制作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邀请计算机老师帮助汇编资料,协助制成网络教材,根据学生分类,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只需在分类词上(如怪石)轻松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
(二)浏览教材,提出研究问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同时也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
如:黄山奇石奇在哪儿、为什么会称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黄山松与别处松不一样等。
※对于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利用网源,合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主选好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并有价值的问题。
2、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进行“超媒体”阅读,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1、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也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之后,让他们互相间进行一下交流。
2、自由汇报,充分展示探究成果。
如学生在汇报“黄山奇石奇在哪儿?”这个问题时,完全可让学生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先把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再借助大屏展示的各种资料进行随机演示解说。这样通过图、文、声对照,让大家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情感也得到充分渲染,问题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自然解决了。
3、教师借助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学生再次品味朗读,尽情表达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感悟和情感。
(五)整理素材,自主创造积淀。
1、让学生点击“网络教材”中的“创造天地”一栏,激起创造意向。
在点击之后,会出现这样的激励语:通过我们自制的网络教材《黄山奇石》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我们的家乡新登也有很多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历史、典故、传说、习俗等),也可以结合身边的特色事件,如我校的百年校庆,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新登。
2、教师启发:学习《黄山奇石》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感受美,还要学会像这位作者那样去创造美。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
3、请计算机教师将学生所要研究的内容-----“新登风光”模拟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
4、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从而让慢慢学会这类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
(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概括、整理。
(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六)架设平台,鼓励充分展示。
1、学生自行设计出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方式,加以准备。
2、教师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与必要的帮助,架设出较好的一个平台,使得这种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而可以是跨越时空的。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六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七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和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和美。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导入法、指导阅读法、拓展迁移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我分四个板块来说,下面我分别来说: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这样导入课题,质疑课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怀着好奇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评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此时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他们的思维都在运转,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4.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
板块三:细读探究,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听后知道了什么?交流。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提出主话题一: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提出主话题二: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从到处,有的是从千姿百态,有的是从省略号。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松的奇美。
板块四:课外拓展,积累知识。
1.让学生试着续写省略的内容,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向学生介绍徐霞客游黄山后发出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让学生课下查阅其他三绝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这样设计的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八
《黄山奇松》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卢南老师合理设计主问“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本课中卢老师这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书为主线。
人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并巧妙运用。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教学最后,在学生掌握本课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得当”“总——分”“比喻”之后,老师播放“黄山奇石”,教师设计这样一项作业“介绍黄山奇石。”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人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第一、二环节可以整合为一个环节“品读全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语,从哪里感受黄山松之奇呢?边读边写下你的感受。”这样更整合些。
文档为doc格式。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篇九
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注重识字教学,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单元分析。
本组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安排了一个识字与4篇课文及语文园地一。分别是《识字1》《1秋天的图画》《2黄山奇石》《3植物妈妈有办法》《4古诗两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读着本组教材,我们感到了“爽”,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秋时节,神清气爽;我们感受到了“美”,大雁南飞,山河壮美,春华秋实,劳动创造美。通过读本组教材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通过朗读导语,走进秋天,了解秋天。教材内容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3.本课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黄山奇石的记叙性短文。课文重点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本课图文并茂,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不由我们惊叹黄山的神奇,惊叹大自然的创造。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多在读中感悟、体验、领会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老师要指导他们在趣味阅读中落实识字教学。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山石的“奇”。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课前我就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黄山的资料。在讲到“翻滚的云海”时,学生就可运用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四绝”的知识帮助理解。又如在教学本课第1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关注。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本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知识树)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黄山奇石。
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
识字1语文园地一。
美丽。
的
秋天。
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黄山奇石。黄山在我国的安徽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最著名的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领略一下黄山的怪石。揭题:2黄山奇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由单元知识树本课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课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后,向学生出示了清楚、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后面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2.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3.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
4、认识生字,把课文中的生字拼读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结合段落整体了解黄山风景区的秀丽神奇。,激起学生进一步研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黄山奇石”的热情。学生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交流汇报。
1、检查识字情况: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认一认。同桌将生字卡片上的生词互相读一读,检验字音的掌握情况。
(3)辨一辨。“风景区”与“巨石”——找出“区”“石”字型的异同点;给“区”“石”组出其他的词语;朗读词组:风景区、地区、区分、山区,巨石、巨大、巨人、巨轮。“脖子”与“胳膊”——出示人物图像,指出脖子、胳膊以及脸、腿、脚各部位;观察字形,说出自己的发现;小结与身体有关的许多字都带月字旁。
(4)玩一玩,做变字小魔术。
“著”——课件演示“者”来到草字头的下面;说一说“著”是怎么变出来的;小结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变字。“尤”——课件演示“优”字的单人旁离开了它;小结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变字。
做个魔术师,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变出字卡中的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带着“我能将藏在文章中的生字认出来”的感受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设计意图:运用自学、辨析、游戏等多种识字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识字的规律,并通过接下来的阅读过程掌握字音、理解字义、初识字形。)。
(四)、研读课文,品悟情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并朗读句子:“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找出中心句所在的段落,朗读第一自然段。
(3)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4)把“尤其”换成“特别”再来读读句子。
(5)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聚焦中心句,结合段落整体了解黄山风景区的秀丽神奇。扣住“尤其”,结合换词、画面、朗读等方式感知奇石的有趣。设问引路,激起学生进一步研读的积极性,辅以教师语言的渲染,激发学生探究“黄山奇石”的热情。)。
2、学习二到五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像什么。
(2)、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石头的,体会黄山石的奇。
(4)、指名介绍自己喜爱的“奇石”。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读中感悟,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或画画你想象中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或伙伴的图片、绘画,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1.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黄山四绝之一的奇石,感受了黄山奇石的神奇,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希望同学们以后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相信你会对大自然有更深的理解。
2.单元回归。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黄山奇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本单元的后两篇课文,他们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把本节课的知识及时的回归到它的上位单元系统中,让学生不断的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七)板书设计。
仙桃石。
猴子观海。
秀丽神奇仙人指路神奇。
怪石有趣金鸡叫天都。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