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

2023年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

小编:薇儿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参加科学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我收获良多。主讲人崔鸿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开始讲解,其中最主要的是提炼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22版科学学科新课标更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崔教授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更为突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新版课标提出了课程性质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课程理念在目标、内容、教学、评价中都多次强调了探究、实践,新课标共出现了395处“探究”,145处“实践”。在这个“探究实践”核心素养的维度下,主要探讨了三个很重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新课标的修订对我们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应该将探究实践作为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其中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出了学业质量指导课程的实施。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与评价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教材编写。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它不仅仅是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后学生掌握内容的情况,也反映了课程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培训学习,我还清楚地认识到评价的定位及其基本理念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性评价和探索增值性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科学课程标准则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最近对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读完之后对于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是全球范围内为科学教育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科学课程标准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从低年级的科学基础知识到高年级的复杂科学概念。科学课程标准对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科学教育的指南,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了用来评估教学成果的标准。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更新也能够及时地反映出科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发展趋势。

第二段:具体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学生能够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应该在科学实验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和技能。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围绕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教育者则需要负责协调和组织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对于教育者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索科学知识。

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也让我更加进一步地了解教育者责任的重大性。我认识到要真正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需要教育者要有充分的科学素养和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教育者还需要探究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最佳方法并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育环境。

第四段:有关当前科学教育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导和框架,以便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但是,实际上,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能力差等等。为了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开展科学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第五段:总结及建议。

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对于科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开展科学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三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3、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四

为了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五

摘要:面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中过于强调学术地位,强调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忽视儿童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教育地位。形成了课程即知识、技能,课程即学科,重视科学智能价值的核心课程观。导致对儿童生活关注的缺失,使课程设计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照的现实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所以,除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外,积极开发有利于丰富学生体验的科学校本教材也是重要途径。

近年来,从内容、目标、学法、教法及课程结构等体系全方位解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指导教师教学行为建构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操作性、流程性和暗示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对学科技能目标的结构化、显性化标示,对教师迅速转变重智轻能的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传承科学学识的科学教育首先应有的适应学生文化精神的属性被弱化或忽略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笔者就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教材的专知化倾向,弱化了学生科学理念的升华性。

教育部师范司袁振国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科学学科教育对科学背离”。这是对我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很好判断。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可是,什么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重就轻的。通常我们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已经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了,而在实际的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成为虚设,科学教育被缩减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人们早已把科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教育无疑应该包含这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教育。但事实上,我们的科学教育长期与之相背离。

在科学知识方面,虽然我们的科学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科学知识上,但传授什么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依然值得反思。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知识是预设的,而非个人主体发现的;第二,知识被认为都是正确的;第三,知识和人的品行联系在一起,即人格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传统知识教育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现代科学和科学教育具有难以摆脱的影响:第一,重结果甚于重过程。所有后续的知识都是在前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们重视甚少。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以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为基础的,而我们却不重视这一重要过程,还常常毫无意义地谈论落地苹果激发了牛顿灵感的神话。第二,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慧开发。我们教学的目的和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唯一正确的答案,所有的习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中的所有数据都必定是有用的。而事实上,任何现象的答案都不会是唯一的,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运用数据,而是确定什么数据才是有用的。第三,重教育者对知识重要性的看法甚于重社会、市场对知识的需要。第四,重稳定的知识甚于重新兴的知识。

二、小学科学教材的学术化倾向,弱化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创生性。

虽然承担着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的小学科学课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目标之一,但是科学教材的学术化、结构化、理性化倾向使得小学科学课过于强调科学学术本身的需要、要求和限制,也过度强调那些狭隘的技能与气质。例如,由于教材的结构化的强势制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只能依据教材的结构,制定既定的步骤,要求学生照着既定的秩序学习。在此过程中,观察、设问、设计、实验、推理等学科技能被提升到主导地位,依次教给孩子并反复练习。这样的教材和教学过程,保证了每位学生可以经历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学习过程,对提升学生的学科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过于强调和体现学术性的课程和教学形式弱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学科化倾向,弱化了学生自我需求的可能性。

比较与综合各册小学科学教材,可以把课程内容或活动分成垂直相关和水平相关两类。所谓的垂直相关是指,前一次的教学是为下次的教学做准备,也可以说“教育是为了未来学习做准备的”。这类内容占据了小学科学教材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是最受教师和家长重视的部分,也是学习评价中最主要的内容。水平相关则是指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帮他们处理眼下所遇到的问题。这类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也不太为教师和家长关注。教育首先应是注重学生现实需求,保证其健康成长的小目标、小叙述的现实的教育,然后才是注重大目标、大叙述的可能的教育。例如,当我们在为青少年的青春期问题大声疾呼与哀声叹息时,却发现小学科学教育依然没有用科学学科的视角认识与审视,加以积极引导。事实上,这两类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从两类内容的`比重可以看出当今小学科学教育缺少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关注。

四、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结构化倾向,弱化了学生思维体验的多元性。

五、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典型化倾向,弱化了学生认识事物间一般关系的可能性。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一般是以特定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尽管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去感受并获取事物有关特征的经验,但透视其内在依然可以发现教师追求过程中隐性学科目标的本质。通过这样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科技能的快速提升。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将典型事实的罗列和堆积作为教材的主要呈现形式,使得学习过程偏重于对某一特定事实价值和规律的探讨,而缺乏对事物间内在的规律的感悟。对小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学科一般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探索事物的精神外,还应该把知识和概念网络化,关注如何让儿童学会把事物放置在关系中进行思考和认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还能使他们有机会认识事物间的一般关系。

六、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倾向,弱化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内容表述非结构性的教材虽不利于学生获得有层次、有系统的学科智能训练,但却有让不同区域学生获得不同学习体验的优势。新科学教材的现实束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弱化了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除非老师将教材内容结构推倒后重新建筑,显然能达到如此能力的教师并不多。教育应体现的是文化的多样化,而不是工厂的标准化,是否有一天,教育也会让我们像面对失去生物多样性般的不安。

七、学校课外活动偏重学科的倾向,弱化了其平衡课程的有效性。

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在补充学科教学的不足上本应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受偏重学科思想的迁移的影响,科学兴趣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将其定位为科技活动外,还常常将其理性化、模式化、功能化,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生活世界的需要。从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式来看,偏重于活动的外显形式,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倾向比较明显,使得活动对学生的专心、努力、挑战、投入、创造性被弱化,不利于平衡学科教学的不足。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六

这个学期,我来到xx小学,兼任三年级两个班的科学。科学课我几乎没带过,所以我认为自己首先必须要认真的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使我体会颇多,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我觉得科学也很有趣,学生对科学课也非常感兴趣,使我心把这门对于自己来说全新的学科教好。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我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这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的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等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叫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后,我对自己新带的这门学科和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己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七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2]。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八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二、科学探究目标三、科学态度目标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物质科学领域二、生命科学领域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四、技术与工程领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教学案例案例1认识空气案例2水沸腾现象的观察案例3西瓜虫有“耳朵”吗案例4观察月相案例5暗盒里有什么案例6水火箭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一)科学知识总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

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

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知道常见的力。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生命科学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

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知道天气、土壤等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

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技术与工程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

了解常见的工具,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完成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

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探究目标(一)科学探究总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要素科学探究学段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作出假设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搜集证据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要素科学探究学段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处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表达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反思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三、科学态度目标(一)科学态度总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

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科学态度学段目标以下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维度科学态度学段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探究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实事求是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追求创新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分享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一)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以下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段目标。

关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1-2年级3-4年级3-4年级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关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物质科学领域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习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收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内容1.1)。

(2)说一说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内容1.2)。

(3)观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等。(学习内容1.3)。

(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铅笔尖折断了。尝试分析以上变化的特征,比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内容1.5)。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

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烧杯,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温度;

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内容2.1)。

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学习内容2.2)。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冷空气的流动现象;

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

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通过小组讨论,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垂直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学习内容3.1)。

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内容3.3)。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4.1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有多种形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习内容4.1)。

(2)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快慢的依据。(学习内容4.2)。

(3)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其特点,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学习内容4.3)。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5.2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常见的力,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内容5.1)。

(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如弯曲、拉伸等。(学习内容5.1)。

(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习内容5.2)。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1.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6.1.2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1.3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不同方位,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内容6.1.1)。

(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

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内容6.1.2,6.1.3)。

(3)设计实验,尝试用弦线、皮筋、直尺等物品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内容6.1.3)。

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描述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

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习内容6.2.1)。

(2)观察影子,形成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内容6.2.2)。

(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内容6.2.2)。

(4)观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投射到墙上的彩色光带,了解太阳光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学习内容6.2.3)。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

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测量水的温度,以及室内、室外的温度,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如气温、人体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等,了解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单位。(学习内容6.3.1)。

(2)将压瘪一个小坑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其变化(结合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现象,感知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产生影响。(学习内容6.3.2)。

(3)触摸放在热水中的金属勺的勺柄,测量包裹在薄棉被中的冰块的温度变化等,了解热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传递的方式,认识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学习内容6.3.3)。

观察热水瓶的结构,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学习内容6.3.3)。

6.4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4.1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6.4.2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

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6.4.3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开关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学习内容6.4.1)。

(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制作简易开关。(学习内容6.4.1)。

(3)将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学习内容6.4.2)。

(4)调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电现象,制作安全用电的小报。(学习内容6.4.3)。

6.5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5.1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6.5.2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各种类型的磁铁,尝试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学习内容6.5.1)。

(2)观察指南针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了解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学习内容6.5.1)。

(3)观察两个磁铁放在一起时发生的现象,探索磁极的相互作用。(学习内容6.5.2)。

6.6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以及如何实现能量的转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尝试打击、碰撞物体,观察发生的现象,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学习内容6.6.1)。

(2)观察开启的电灯、电炉,了解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

以麦克风(话筒)、电话为例,了解声能转换为电能,再转换为声能的过程。(学习内容6.6.2)。

(3)用电池、铁棒、导线制作一个电磁铁,观察电磁铁产生磁力的现象。(学习内容6.6.2)。

而动物则不能制造营养物质,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营养物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7.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学习观察和简单归类的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5-6年级的学生能通过显微镜从微观上观察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参观动物园或养殖场,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学习内容7.2)。

(2)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为校园或社区树木挂标牌(查阅本市的市花或市树的有关资料。(学习内容7.3)。

(3)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学习内容7.3)。

(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片等。(学习内容7.4)。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8.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8.2植物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外部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活动,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植物体生命过程中需要养分,且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适应其所在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并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相应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学习内容8.2)。

(2)利用图片等资料,对比沙漠中、盐碱地及海底的植物在外部形态上的异同。(学习内容8.3)。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9.2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9.3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感受不同的食物或物体,了解不同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内容9.1)。

(2)通过观看燕子冬季飞往南方,夏季又返回北方等图片或视频,初步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多种方式。(学习内容9.2)。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2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3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10.4脑需要被保护。

•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0.5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测量、统计和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学习内容10.2)。

(2)制订自己的作息计划。(学习内容10.5)。

(3)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学习内容10.5)。

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1.3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

•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1.4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

•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种养一株植物或照顾一种小动物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生物体的成长过程。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学习内容11.1)。

(2)展示一株植物生命过程的照片。(学习内容11.1)。

(3)利用照片、视频等资料,了解恐龙等已经灭绝的生物。(学习内容11.4)。

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

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12.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12.3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12.4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

•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

【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讨论某些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调查的方法,初步认识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举例说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讨论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习内容12.1)。

(2)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12.4)。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3.2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

•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学习内容13.1)。

(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学习内容13.1,13.2)。

(3)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上半月“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等方式,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模式。(学习内容13.3,13.4)。

(4)收集资料,认识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其大小、位置的相对关系。(学习内容13.4)。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14.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4.3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3-4年级5-6年级14.4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通过对比实验、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多种自然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职高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优秀8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