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精选18篇)

2023年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精选18篇)

小编:书香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一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大佛湾是一马蹄形山湾。在长约500米、高约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万余躯。另有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题记17则,舍利宝塔2座。大佛湾石刻造像依山势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雅谨,整体感强,气象壮观。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释迦涅般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像"、"地狱变像"、"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宝顶山主要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场。印度金刚智、不空和尚相继来华,与善无畏一起传播密教,并称“开元三大土”,先后为三代传人;并传给惠果禅师,惠果禅师成为密宗第四代传人。又经过30年左右,出现柳本尊。之后,250余年,发展与坎坷同在,至赵智风,承袭密宗衣钵,成为密教传人。873年4月8日,长安举行“迎佛骨”仪式,“四方掣老扶幼”,“夹道佛声振地”,“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洒地,至于时行股步,啮指截发,不可胜数,又有僧以艾覆顶上,谓之炼项、火发、痛作”,“头顶焦烂,举步仓迫。”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三

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境东部跳石与沙河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宝鼎山景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庆宝顶山。

导游词。

欢迎参考!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宝顶山。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境东部跳石与沙河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宝鼎山景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民国二十五年,清朝沙河乡殷姓举人的后人,送殷举人的“宝鼎”二字书法遗作一幅,刻立在寺庙大雄宝殿正面香台下的石壁上,从此名曰“宝鼎山”。

独特的山体构造,造就了宝鼎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引来了历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荣。宝鼎山脉(东山)呈南北走向,宝鼎主峰峰顶由一礅巨石构成,呈凸出的半圆形,东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悬崖,人称“舍身崖”。在峰顶的平台上,修有一个八边行的观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这样的山体结构和山势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难得的观云海、雾景、日出和赏月的最佳场所。从八角亭举目远眺,东南方向的忠县、丰都、涪陵等县尽入眼帘,江河如玉带,道路似蛛网,炊烟缭绕,江山如画。倘若是有幸观看日出、云海、雾景,那更是如临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宝鼎庙宇,背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小山坡的树林中可观庙宇全景,层层叠叠,如同忠县的石宝寨。难怪宝鼎山历史上令无数道士、禅师、官贵、文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宝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山脚,湖水清澈,宝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见。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鸭戏水,湖边白鹭成群结队觅食。大坝护栏美观漂亮,为大坝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坝旁边还有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呈伞状,十分壮观。石砌大坝高百米,雄伟的堤坝展"高峡平湖"英姿。正在拟建中的龙滩水库位于山的另一边——沙河,它将是重庆市第一宽水面的人工湖,到时两水夹一山,旅游潜力更大。

宝鼎山自然景观非常优美,可谓人间仙境,“道”、“佛”均视其为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为了提高其身价和地位,巩固其统治,认“老子”李尔为祖先,于是大兴道教)。唐贞观四年,一云游道长路过宝鼎山,远看宝鼎主峰象一仰卧着的道士。爬上山顶一看,宝鼎最高峰又象一盘腿坐着的道士,主峰两边的两个小山峰似道士的双膝。“盘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炉,香炉下还有一只昂着头的石龟,遂以为此山与道家有缘。且“山顶群峰争雄,山峦重叠,绝壁连峰。腑瞰大地,低万岭于天微,小千家于树点,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诸峰环绕,绿荫如盖,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萝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赏百花争放,夏听幽谷蝉鸣,秋看满山红叶,冬望皑皑白雪,再加上那百听不厌的阵阵松涛,更使人留连忘返。”(摘自原《垫江报》周礼文文《旅游胜地宝鼎山》)。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报朝廷在宝鼎山修建道观。唐朝开国功臣、门神尉迟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赐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谕旨负责在宝鼎山修建道观——清风观的具体工作(清朝《县宗教志》记载:山上庙宇为唐朝胡敬德所首创)。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湖南耒阳敖山一位姓贺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记载其曾:踏过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来到宝鼎,看到宝鼎山清风观虽然破败不堪,但此地风景优美,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于是重修庙宇,改道教的清风观为佛教庙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长),人称其“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记载)。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历史、文化积淀,又使宝鼎山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渝东区县,历史上在山顶修建道观、庙宇的及其少见,唯有垫江的宝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把宝鼎山的历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瞎马寨附近一个叫店子垭口的地方,宝鼎林场挖土筑墙修建护林点时,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还有当时十分贵重的饰物——玉石绿母珠。这说明奴隶社会时瞎马寨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据此推测:宝鼎山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原始人类也许是土生土长垫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宝鼎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鼎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堪称重庆的“黄山”——迎客松、云海、雾景、日出、卧佛、千年杜鹃树王、原始森林、紫杜鹃、红杜鹃等;人文景观可谓渝东的“峨眉”——历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庙宇、泥塑、浮雕、书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迹。还有飞龙寨、唐朝的进士坟及出土的二级文物——铜镜、瞎马古寨原始人类生活遗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赏雪等,共有景点、景区36个。

宝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长着许多漂亮松树,行如黄山的迎客松。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个区域,是重庆市所罕见的!因此,宝鼎山不愧是“渝东名山”!自唐朝以来,宝鼎山就成了宗教胜地和官贵文人的旅游胜地。有的还乘兴赋诗作词,刻于石碑之上。现还残存一块草书诗作,部分字虽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宝鼎山香火十分兴旺。最热闹的要数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间,上山许愿、还愿、烧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卖茶水的、卖小吃的、买小商品的……。据当地老人讲:从六月初开始,邻近几个县的香客便从四面八方拥向宝鼎烧香。他们或敲锣打鼓,或抬牲挑烛,背背香筒,手握香烛,从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邻近的几个庙起香,向宝鼎山进发。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来个人就有一个“叫口”领头诵经)。持续时间达一月之久。

在“五宝鼎”(光相寺与南经堂之间的五个小山峰)附近,有一个四户人家的蔡家湾。他们不耕田,不种地,全靠开旅社、食店和买香烛之类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离。每逢庙会,商家云集。更有少数有商业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黄金地段搭建数十个茅草棚,搞起了摊位出租,竟然供不应求!庙会期间,仅山上开小吃店卖稀饭、凉面、凉菜、油炸食品和卖小商品的摊贩就达数十家之多。每天养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个,足见其当时的繁荣景象。

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宝鼎游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垫江、忠县、丰都的的游人居多。虽然那时没有上山公路,山上还是一片废墟,既无吃又无住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人们对宝鼎山的热情。特别是近几年,自发到宝鼎山旅游的人数剧增,据林场防火登记册记载,每年到宝鼎山的游人都在3万以上。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镇东北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距大足区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足石刻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世界石窟艺术的丰碑。大足石刻(thedazurockcarvings),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四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镇东北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距大足区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足石刻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世界石窟艺术的丰碑。大足石刻(thedazurockcarvings),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文档为doc格式。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五

距__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位于x_市x_县境东部跳石与沙河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宝鼎山景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民国二十五年,清朝沙河乡殷姓举人的后人,送殷举人的“宝鼎”二字书法遗作一幅,刻立在寺庙大雄宝殿正面香台下的石壁上,从此名曰“宝鼎山”。

独特的山体构造,造就了宝鼎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引来了历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荣。宝鼎山脉(东山)呈南北走向,宝鼎主峰峰顶由一礅巨石构成,呈凸出的半圆形,东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悬崖,人称“舍身崖”。在峰顶的平台上,修有一个八边行的观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这样的山体结构和山势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难得的观云海、雾景、日出和赏月的最佳场所。从八角亭举目远眺,东南方向的__县、丰都、涪陵等县尽入眼帘,江河如玉带,道路似蛛网,炊烟缭绕,江山如画。倘若是有幸观看日出、云海、雾景,那更是如临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宝鼎庙宇,背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小山坡的树林中可观庙宇全景,层层叠叠,如同__县的石宝寨。难怪宝鼎山历史上令无数道士、禅师、官贵、文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宝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山脚,湖水清澈,宝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见。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鸭戏水,湖边白鹭成群结队觅食。大坝护栏美观漂亮,为大坝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坝旁边还有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呈伞状,十分壮观。石砌大坝高百米,雄伟的堤坝展"高峡平湖"英姿。正在拟建中的龙滩水库位于山的另一边——沙河,它将是__市第一宽水面的人工湖,到时两水夹一山,旅游潜力更大。

宝鼎山自然景观非常优美,可谓人间仙境,“道”、“佛”均视其为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为了提高其身价和地位,巩固其统治,认“老子”李尔为祖先,于是大兴道教)。唐贞观四年,一云游道长路过宝鼎山,远看宝鼎主峰象一仰卧着的道士。爬上山顶一看,宝鼎最高峰又象一盘腿坐着的道士,主峰两边的两个小山峰似道士的双膝。“盘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炉,香炉下还有一只昂着头的石龟,遂以为此山与道家有缘。且“山顶群峰争雄,山峦重叠,绝壁连峰。腑瞰大地,低万岭于天微,小千家于树点,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置身山中,四周诸峰环绕,绿荫如盖,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萝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赏百花争放,夏听幽谷蝉鸣,秋看满山红叶,冬望皑皑白雪,再加上那百听不厌的阵阵松涛,更使人留连忘返。”(摘自原《垫江报》周礼文文《旅游胜地宝鼎山》)。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报朝廷在宝鼎山修建道观。唐朝开国功臣、门神尉迟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赐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谕旨负责在宝鼎山修建道观——清风观的具体工作(清朝《县宗教志》记载:山上庙宇为唐朝胡敬德所首创)。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湖南耒阳敖山一位姓贺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记载其曾:踏过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来到宝鼎,看到宝鼎山清风观虽然破败不堪,但此地风景优美,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地,于是重修庙宇,改道教的清风观为佛教庙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长),人称其“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记载)。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历史、文化积淀,又使宝鼎山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渝__区县,历史上在山顶修建道观、庙宇的及其少见,唯有垫江的宝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把宝鼎山的历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瞎马寨附近一个叫店子垭口的地方,宝鼎林场挖土筑墙修建护林点时,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还有当时十分贵重的饰物——玉石绿母珠。这说明奴隶社会时瞎马寨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据此推测:宝鼎山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原始人类也许是土生土长垫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宝鼎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鼎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堪称重庆的“黄山”——迎客松、云海、雾景、日出、卧佛、千年杜鹃树王、原始森林、紫杜鹃、红杜鹃等;人文景观可谓渝东的“峨眉”——历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庙宇、泥塑、浮雕、书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迹。还有飞龙寨、唐朝的进士坟及出土的二级文物——铜镜、瞎马古寨原始人类生活遗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赏雪等,共有景点、景区36个。

宝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岩石上生长着许多漂亮松树,行如黄山的迎客松。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个区域,是__市所罕见的!因此,宝鼎山不愧是“渝东名山”!自唐朝以来,宝鼎山就成了宗教胜地和官贵文人的旅游胜地。有的还乘兴赋诗作词,刻于石碑之上。现还残存一块草书诗作,部分字虽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宝鼎山香火十分兴旺。最热闹的要数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间,上山许愿、还愿、烧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卖茶水的、卖小吃的、买小商品的'……。据当地老人讲:从六月初开始,邻近几个县的香客便从四面八方拥向宝鼎烧香。他们或敲锣打鼓,或抬牲挑烛,背背香筒,手握香烛,从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邻近的几个庙起香,向宝鼎山进发。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来个人就有一个“叫口”领头诵经)。持续时间达一月之久。

在“五宝鼎”(光相寺与南经堂之间的五个小山峰)附近,有一个四户人家的蔡家湾。他们不耕田,不种地,全靠开旅社、食店和买香烛之类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离。每逢庙会,商家云集。更有少数有商业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黄金地段搭建数十个茅草棚,搞起了摊位出租,竟然供不应求!庙会期间,仅山上开小吃店卖稀饭、凉面、凉菜、油炸食品和卖小商品的摊贩就达数十家之多。每天养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个,足见其当时的繁荣景象。

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宝鼎游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垫江、__县、丰都的的游人居多。虽然那时没有上山公路,山上还是一片废墟,既无吃又无住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人们对宝鼎山的热情。特别是近几年,自发到宝鼎山旅游的人数剧增,据林场防火登记册记载,每年到宝鼎山的游人都在3万以上。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六

以大足区、潼南区、璧山区、铜梁区为范围,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在中国北方先后构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终的一座丰碑。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雕像五万余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终的丰碑。

它从不一样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七

各位游客:

登山俯瞰,美丽的本溪市区尽收眼底。西望太子河,蜿蜒如带,流过市中心,而逝于西山脚下。四座铁路桥和两座公路桥横跨太子河,衔接两岸,真好像中国墨竹画一样,一节一节地钩到银色的竹竿上。南面是高炉群,火光映天,烟雾迷漫。河西岸是闻名远东的彩屯煤矿竖井。河东岸是横穿全市的沈丹铁路,条条铁轨如同巨蟒向南北伸延。太子河两岸厂房林立,街树掩映着黄、白、红、橙各种颜色的建筑群,把市区点缀得五彩缤纷。近处是市区的绿色宝珠--"望溪公园",一片苍松翠柳拥簇着玉碑红亭。如果遇上晴朗天气,极目远眺,百里外的辽阳白塔可绰约映入眼中。回望四周,峰峦起伏,众山皆小,敛回目光,漫山陡壁,扶松踏草、寻访古迹,一幕幕烽烟战火,油然浮现于脑际。平顶山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明初龙虎将军马云、叶旺,战几无朝辽东遗臣高家妈就在这里。明成化四年,建州女真军过鸦鹘关,入侵本溪,明军辽中卫佥事胡珍,在此设伏阻击,敌众势强,明将虽奋勇抵抗,奈因寡不敌众,胡珍以下五十六员大小将领全部战死。清末,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因分赃不均而火并,在我们国土上打仗,这里更是炮声隆降。据《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清初,侠士神弹李五,耻为清官,隐居在平顶山的"玉皇阁"。迄今尚存一间庙两口缸,他饮用的一眼井水仍清泉汪汪。晚清拔贡、辽阳秀才白永贞曾为他留下一块石刻,上凿:"英风万古"、"玄极无上"、"警世无方"十二个字,他那英风侠骨,引起后人的赞赏和回忆。

而今,这座饱经沧桑、阅尽人间春色的高峰,已是旧貌换新颜了。一条柏油公路由山南直达峰顶,巍峨的`电视发射塔耸立山巅,久居城市的人们,每逢节假日常结伴登山,赏目舒怀。为开发平顶山旅游资源,本溪市新建了平顶山索道,更加方便了平顶山的旅游观光。

本溪平顶山,原名“青云山”“平定山”,海拔高度657米,(索道票上印为661.2米,有待考证)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是一座美丽的“城中之山”,仿佛一颗镶嵌在燕东盛境上的璀璨明珠,傲然屹立于山城,见证着山城的巨变。向山城人民述说着历史、展示着未来。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早在3000年前,平顶山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传说唐朝红袍督盖苏文之妹驻山修筑营盘,开凿“七口水井”,只保留四口,至今仍出水的唐朝古井就是平顶山兵家必争之地的最早记录,验证了平顶山“兵山”之说。山顶的元代古城墙遗址向我们述说着从前的金戈铁马,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和演变;收集有诰封碑、墓碑、寺庙碑等四十余块的碑林,向我们展示着辽东上千年文化底蕴和近百年城市的文化积淀;清朝的日俄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残留的军事碉堡、坑道、掩体等,更是成为平顶山战役及解放本溪战争的直接历史见证。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八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雅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坐落在名山县境内,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县,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茶文明发祥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这里开人类种植茶树先河,从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专用茶源于皇茶园。“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倾倒亿万茶客。佛经“蒙山施食仪规”,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中国茶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黄牙和甘露为上品,另外还有雀舌,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九

大足石刻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顶山石刻。

导游词。

欢迎参考!

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我得向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宝顶石刻。

宝顶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20xx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说来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养鸡女阿名叫奚成凤,是一位善良大胆的姑娘,就住在宝顶山下。一次,奚成凤的鸡跑到山上佛堂里,被一个和尚给打死了,奚成也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时剜了奚成凤的眼睛,却留下了幸福的微笑凤就去找当时的住持赵智凤理论,在群众的帮助下,赵智凤不得不把鸡钱赔给了奚成凤。可是,佛尚且有过,何况当时的赵智凤还没有修成正果,他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定要在修造地狱时把奚成凤放进去。而当时的工匠刘思久平时多受奚成凤照顾,。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后也许还兴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缘的话我们定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再次重逢。最后,希望大家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圆觉洞。

在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狮子造像在国外是呈自然状态的居多,而在我们中国,它蕴涵的人的意识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在道场的正前方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这尊化身像的处理是比较别致的,如果没有他,就不易表达主题,而流于一般的说法构图了。而且,从任何一个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萨都会造成整窟造像内容和构图上的不完美。因此,匠师们大胆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间,以示十二位菩萨轮流问法。同时,为了突出“问法”这一主题,匠师们还刻意把进口的甬道拉长,并且处理得外小里大,形成狭梯状,使洞内光线暗下来,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巧妙地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同时又烘托出窟内斑驳陆离、别有洞天的神秘气氛。人在洞内随着视觉的逐渐适应,周围的菩萨便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现出来。随着光线的折射、扩散,菩萨和山石竹林,祥云缭绕的背景之间,还会产生出丰富的明暗层次来。高明的艺术家们就这样巧妙地调配光影,借助观者的心理感受,创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佛国仙境。

如果说这个洞内的采光把大家引入了一种幻化奇妙的境界,那么它的声响效果则是为这种境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每当一场大雨之后,步入洞内您就会听见“叮咚叮咚”的水声。但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是古代工匠师把排水工程和艺术造型进行了巧妙结合的缘故。大家请看,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这条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大家脚下的水沟排出洞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真可谓巧夺天工。我们现代人搞的排水工程大多比较简单呆板,而古代的艺术家却能巧妙的把简单呆板的工程与所有的装饰布景融为一体,让它隐藏于山石云彩,神龙吐水的图案之中,这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它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们深厚的艺术涵养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另外,这个“叮咚叮咚”的滴水声在洞内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音响效果,加上迷蒙的光线和温差因素,会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身心清凉,万念俱息的感觉。那份外的宁静和深幽能让你真切地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古代的艺术家们很擅于创造典型环境,他们刻意在此营造出一种氛围,让每一位前来朝拜的信徒都有置身佛国仙境的感受。

整个窟内的造像,可称为宝顶石刻艺术之精华。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她们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看久了之后,就象微风徐来,亦会“满壁风动”一样。下面的石香案,也被处理得极富木质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这里的造像从形象到神韵,到意境都被表达得细腻而准确。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她们的轻沙薄裙、璎珞飘带都随着身体的起伏转折而微妙地变化,她们整个形体结构所表现出的那种优美的韵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说,古代的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艺术的生命力!

另外,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洞内的所有造像都与大地浑然一体。圆觉洞并非是一个天然洞窟,它是匠师们在坚硬的岩壁上一锤一锤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师们的工具非常粗陋,当时又没有爆破技术的广泛运用,这样人工一锤一锤凿出这个精美的洞窟,必须要求工匠师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之外,还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才行。我想,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让工匠师们创造了奇迹。

圆觉洞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它不愧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

正觉像。

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

碑上载:“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旧有古佛岩,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年十六,西往弥牟,云游三昼。既还,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发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德洽远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建无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于智凤,莫不毕具……。”

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

结束语。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份,在我国这块以佛教信仰为宗教信仰主流的土地上分布很广,几乎各地都有。但究其造像目的,则多是秉承统治者的旨意,为发愿祈福,以供瞻仰而造,所以造佛和菩萨像的居多,造经变相的很少。而赵智凤苦心营建大佛湾的目的是为了要“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所以,在造像的选材、布局上,他有意识地将佛教教义系统地贯穿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宣传。

第一龛刻“护法神”以示道场森严;接着开宗明义,以“六道轮回图”阐述佛教核心教义;以“广大宝楼阁图”为众生指明解脱之道;以“华严三圣”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观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无边;以释迦的一生来展现“究竟涅槃”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来表示诸毒不浸。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后,以“毗卢道场”中的毗卢佛说法为纲,次第演绎“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表现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间穿插“雷音图”借大自然的威力来强化孝道;然后再诱人以天堂之乐,骇人以地狱之苦;天堂与地狱之间以“六耗图”为界,以示天堂、地狱仅一念之差,教众生缚心猿锁六耗,早升极乐免坠地狱。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然后再以“牧牛图”表示领会佛法,调伏心意;以“圆觉道场”表示修得菩萨之果;以“正觉像”表示修行圆满正等正觉。这几组造像是告诉众生修持实践的过程。所以,有人说大佛湾如一部气势连贯、图文并茂的佛教基础理论教科书。观者只要一龛一窟细细读过,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就可了解不少了。

赵智凤耗费了毕生精力,把他超度苦难、救治时弊的宏法大愿倾尽在了这山谷的浮屠世界之中。而要完成这些巨幅大作,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家们博大的胸襟,非凡的天份与深厚的功力,其严密的构图还需要艺术家们具有科学家的精细,需要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融合。这里的造像从形式的设计到施工,从内容的筛选到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科学思想与审美情趣的结合,凝聚着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从而使大佛湾成为浓缩宋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也使大足石刻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总的来说,大足石刻开凿于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晚期,掀起了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次高潮,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大足不仅有规模宏大、意象万千的宝顶山石窟,也有美神荟萃、形若画廊的北山石窟,仙风道骨、神系完备的南山道教石窟,释踪仙迹、佛道合一的石门山石窟,还有稀世罕见,可谓凤毛麟角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窟。它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炉,博采兼收,推陈出新,开拓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新天地。凡是目睹其风采的人无不为之赞叹折服。一位外国领导人曾这样说:“这个地方刻有丰富的中国历史,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大足石刻不管在精神感受、意识联想,或者在实体接触和形象观赏等各个方面,都能让您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和真的启迪。透过它的光华,我们能看到蕴藏其中极为丰富的智慧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

在宝顶山大佛湾内多处刻有赵智凤的誓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可见其艰苦卓越之志。他用一种入世的精神,创造了他伟大的佛教事业,如果今天我们能遵照这种矢志不渝、勇往精进的精神来创造我们明天的事业,那么,我们的民族一定会不断走向强盛,我们的祖国一定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宝顶山。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雅安的蒙顶山。

蒙顶山,又叫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由于天气潮湿,路上多青苔,所以请大家行走时留心脚下,注意安全。今天我们将依次参观天盖寺、黄茶园、蒙井泉、永兴寺、茶文化博物馆。

蒙顶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

说到蒙顶山,我们都知道一幅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幅对联说的是蒙顶山的“仙茶”,蒙顶山也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占地2000平方米。共分接待区、中心区、销售区、场景展示区等七大功能区。博物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场景展示区里,两位背茶工的雕像,他们身穿布衣,身形瘦弱,容颜黝黑,脚踩草鞋,背着高出人头的“茶包子”。

从茶传入藏区算起,有一千多年的岁月,背夫们背上几百斤重的“茶包子”旧复一日,一步一挪,用血肉之躯踏出一条茶马古道。

北宋期间,由于宋与西夏发生了战争。西夏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王朝为打仗需要大量战马,而当时西南藏区的马是最好的。一开始朝廷用银子和铜钱交换,可钱币有去无回,统统变成了藏胞的银饰和铜器。后来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于是宋王朝几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州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诏日:用名山茶易蕃马,严禁私自贩卖到中原赚大钱。在名山茶最剥削勺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尺二寸大马一匹”。名山每年产茶叶200万斤,全部“走”上茶马古道,为朝廷换回战马场2万匹。

对背夫而言,他们十来人一伙。到雅安和永昌领茶包。茶包用竹蔑条包装,一包20斤。一般人背10包到12包,力气大者背15包以上,重达300多斤。从雅安到康定,每包茶的运价是一斗米,单边路程半个多月。

出发时,他们随身带一点玉米面模漠加一点盐巴:走到“么店子”,烤热一个玉米摸摸,弄一碗盐水,就是路上的伙食。他们人手一根丁字形拐杖,用来撑着茶包歇气。古道石板上扎下的铁杵痕迹成了这段悲凉历史的见证。

茶马古道是背夫用脚踏出的历史通道,是用鲜血汗水铺就的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融的通道。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博物馆展览区内的茶文化作品。

谢谢!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一

蒙茶仙姑蒙茶仙姑汉白玉雕像亭亭玉立于玉女峰之上,高5.3米。相传她是羌江河神的女儿,化着村姑游览蒙山,钟情于勤劳善良的吴理真,与其结为恩爱夫妻,共同培植蒙顶山茶。因人神结合,触犯天规,河神责令女儿回宫,她为了爱情,为了茶,拒绝回去并将身披纱巾抛向天空,变为霭霭云雾,笼罩蒙茶,河神大怒之下,将仙姑化着了山峰,人们便称此峰为玉女峰。从此“千载美谈不断,一尊玉魄永存”。

甘露石室位于蒙茶仙姑雕塑对面,百门、石柱、石壁、石梁、石挑檐、百顶,为全石结构建筑,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甚为独特。相传为吴理真种茶休憩处所,内塑其侧卧像一尊。从石室的风化程度来看,不大可能是二千年前的原物,估计应是后人所建。

红军纪念馆座落于蒙山之巅,馆内陈列着红军1935年11月进入名山后的活动史实,除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等实物。馆后尚有红四方面军217团所挖的战壕、掩体工事等遗址。馆周围有徐向前、刘伯承、张爱萍、杨成武、肖华等题词的碑刻。站在这些实物和题记面前,遥想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历经之艰难险阻,缅怀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敬仰中总是给我们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启迪。

雾海云崖沿山路下行见一巨百横插绝壁,伸出约一丈有余。旁依虬藤古树,下临万丈深涧,像一条高空跳台,这里是观赏蒙山风光的理想之处:雨时雾涌云封,滴苍飞翠,峰峦润绿,迷离朦胧;晴时,林山辉耀,紫光射流,天高云淡,风送茶香。因名雾海云崖。游人常在这里留影,摄取一张临空飞行似的照片。

盘龙过云崖,经红军战壕遗址,就到了盘龙亭。盘龙系明代石刻。龙身长13.9米,由仙块石墩组成,龙头高翘,其尾如蛇。六棱碑上刻着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218个“龙”字。盘龙石雕,工艺精湛,为西南罕见之浮雕。

天仙池相传远古的伏羲时代,天仙常于此沐浴。四周苍岩环列,秀色可餐,池水是苍山滴满的翡翠,乳泉滴滴,如鼓琴瑟。亭中刻有仙女沐玉液的神话韵文,情文并茂,咏之有味。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二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平顶山市进行参观旅游。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员旅行社的。我旁边坐在司机座上的是担任司机的于师傅,他有十多年的驾车经验,旅客朋友们可以放心的进行参观游览,不必担心安全问题。平顶山市近几天的天气以晴为主,温度适宜适合出外旅游,所以我们可以尽情的参观游览。平顶山市属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因“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是著名的煤炭和铁矿石的产地。平顶山市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是应国的国都,所以又叫“应城”即现在的“鹰城”。旅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正在驶在去往平顶山市的路上,从我们这个方位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顶平的山,那就是平顶山。旅客朋友们,我们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我们去平顶山市区去领略一下平顶山市的现代商业气息,然后吃过午饭后自由活动一下午;第二天我们去平顶山市的景点去感受平顶山不同寻常的魅力,然后留给大家足够的时间拍照留念。在旅行途中,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不要把你的手、头、肘伸出窗外以免发生意外。另外我的联系电话是,本次乘坐的大巴车牌号是豫,如果在旅行途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我联系。在以后两天的时间里我和于师傅会竭诚为您服务,在不违背旅行社的规定下我们会尽量的满足您的需要。在这儿我和于师傅预祝各位旅途愉快,有个好心情。

旅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平顶山市。在这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概况。平顶山面积为7882万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是中国煤炭工业城市,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东经113.29度,北纬33.75度。全境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为2153米最低为68.5米。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平顶山市人均年收入9800元,居河南省第二,消费水平较高,商业发达,国外知名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国内外知名厂家拓展市场的理想地,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平顶山以后的发展势头强劲,从1957年建市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好了,旅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市区,从这我们可以看见丹尼斯商城、太阳城、移动电信等高楼林立的繁荣的“市区一条街”,还能看到“凯撒”等小有名气的步行街他们各有千秋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好了,旅客朋友们,“光说不练”不能让大家体会这的商业气息,现在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大家活动,半个小时后在这集合我们的车牌号是豫,一定要记住哦,不见不散!

旅客朋友们,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平顶山市的人文历史为明天的行程做好准备。有关平顶山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现在可考的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文山遗址。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是在公元前1324年,《左传》《诗经》《史记》等书中皆有记载。南。

唐诗。

人元结、南宋名将牛皋、明代医学家滑寿、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清代文学家李绿园、近代农民起义领袖白朗等都生于此地。历代文人墨客孔子、李白、韩愈、颜真卿、刘希夷、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或为官此地或漫游此地留下了各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平顶山市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千年古刹风穴寺、北宋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葬墓——三苏墓、风景如画的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漫滩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神泉琼的汝州温泉等。现在已开发的景点有古文化遗址37处,商周至明的葬墓19处、古寺宝刹6处。旅客朋友们,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明天我们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尧山进行游览。

好了,旅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将要告一段落了,经过相处我们已经变成了朋友,感谢大家的配合使今天的旅行画上圆满句号。由于我工作经验有限不知旅客朋友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旅客朋友们可以给我指出,我会一一改正。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们,希望下次还能为你们服务,我一定会为大家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明天见!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三

八仙宫立于迷峰之巅,和盘龙亭、望远亭遥遥相望。宫中有神话传说中的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兰采和、吕洞宾、韩相子、曹国舅等八洞神仙塑像。四壁绘有他们不畏强暴惩顽凶,除暴安民救百姓的壁画。站在宫门前眺望,眼前云雾蒸腾,有众山浮动,人在九天的飘然如仙之感。

藤廊从八仙宫向回走,可以经过蒙山最清幽的一段路程。这就是藤廊,又名七崖十八盘,这里是:三里曲径通幽,四下绿围翠拥。深绿的树林,青绿的蕨丛,油绿的方竹,一片绿色的天地,绿色的世界,加上沿途的藤荡蔓浮,繁花鲜馥,鼯鼠相戏,幽鸟时鸣,欹石比错,翠屏朝晖,云洞石门,水惟如镜,熠闪光流,步移景换。真令人目不暇接,心醉情迷。

禅惠之庐从藤廊出来,我们不必原路返回,改从听泉廊回天盖寺。休息之后,游兴未尽的朋友可再去西边的“禅惠之庐”观赏。禅惠之庐位于蒙顶后山之腰,是宋朝佛学界的一代宗师禅惠结庐修行、著书立说之处。四周林木苍郁,藤蔓横生,泉声潺潺,幽鸟唤入,又是一番难得的景色。

花鹿池我们从天盖寺另一条下山通道,直达蒙山车站。中途这一组建筑名为花鹿池,因传说早年常有梅花鹿结群在池畔饮水而得名。池水终年不涸,池壁以石砌成,青山垂影,碧水清粼,弓桥似月,水榭雅致。花鹿池大殿塑有三组群像:南丝绸之路商人马队,唐僧取经的故事以及本地民间传说。新建的蒙山诗书画院收藏有文人墨客赞颂蒙山和蒙茶的墨迹,供人鉴赏。

蒙山西部低山中,还有永兴寺、千佛崖等景点,今天不可能全去游览,我这里趁返程之际向各位作一简介:

永兴寺在蒙山之西山麓,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相传为三国时所建,明、清时代曾进行修葺。山门石雕,有九龙盘绕,透“永兴古寺”牌,还有麒麟浮雕一对。大殿百楼3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全是石材构成,古意浓郁,气势凝重。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书法家黄云鹄书写的诗碑、告谕、楹联等百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花木,其中有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至今春末夏初花朵满枝。寺内佛像已整修一新,香火也很兴旺。

千佛寺因寺后石崖刻有众多佛像而得名。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661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明嘉靖时曾重修太殿。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长征时,这里是93师师部驻地,也是“千佛寺苏维埃”的办公处。现在,寺内佛像,已仿古重塑,庙会之期,游人云集。

千佛寺后的千佛崖造像为唐代石刻。在高3.9米、宽2.7米的崖壁上,刻有神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佛像一百余尊。主龛高3.55米,宽2.66米,顶部刻有半裸飞天,栩栩如生。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四

各位游客:

平顶山位于本溪市区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势巍峨,顶部平坦,面积有二百五下亩,故名“平顶山”。山顶四周有绝壁围绕,似刀削斧劈,峥嵘峻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览无余。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顶。山顶有古庙、碑林、电视转播台。将逐步把山顶建成为高山植物园。平顶山是本溪市的卫士,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尚有战争遗迹。

登山俯瞰,美丽的本溪市区尽收眼底。西望太子河,蜿蜒如带,流过市中心,而逝于西山脚下。四座铁路桥和两座公路桥横跨太子河,衔接两岸,真好像中国墨竹画一样,一节一节地钩到银色的竹竿上。南面是高炉群,火光映天,烟雾迷漫。河西岸是闻名远东的彩屯煤矿竖井。河东岸是横穿全市的沈丹铁路,条条铁轨如同巨蟒向南北伸延。太子河两岸厂房林立,街树掩映着黄、白、红、橙各种颜色的建筑群,把市区点缀得五彩缤纷。近处是市区的绿色宝珠--“望溪公园”,一片苍松翠柳拥簇着玉碑红亭。如果遇上晴朗天气,极目远眺,百里外的辽阳白塔可绰约映入眼中。回望四周,峰峦起伏,众山皆小,敛回目光,漫山陡壁,扶松踏草、寻访古迹,一幕幕烽烟战火,油然浮现于脑际。平顶山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明初龙虎将军马云、叶旺,战几无朝辽东遗臣高家妈就在这里。明成化四年,建州女真军过鸦鹘关,入侵本溪,明军辽中卫佥事胡珍,在此设伏阻击,敌众势强,明将虽奋勇抵抗,奈因寡不敌众,胡珍以下五十六员大小将领全部战死。清末,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因分赃不均而火并,在我们国土上打仗,这里更是炮声隆降。据《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清初,侠士神弹李五,耻为清官,隐居在平顶山的“玉皇阁”。迄今尚存一间庙两口缸,他饮用的一眼井水仍清泉汪汪。晚清拔贡、辽阳秀才白永贞曾为他留下一块石刻,上凿:“英风万古”、“玄极无上”、“警世无方”十二个字,他那英风侠骨,引起后人的赞赏和回忆。

而今,这座饱经沧桑、阅尽人间春色的高峰,已是旧貌换新颜了。一条柏油公路由山南直达峰顶,巍峨的电视发射塔耸立山巅,久居城市的.人们,每逢节假日常结伴登山,赏目舒怀。为开发平顶山旅游资源,本溪市新建了平顶山索道,更加方便了平顶山的旅游观光。

本溪平顶山,原名“青云山”“平定山”,海拔高度657米,(索道票上印为661.2米,有待考证)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是一座美丽的“城中之山”,仿佛一颗镶嵌在燕东盛境上的璀璨明珠,傲然屹立于山城,见证着山城的巨变。向山城人民述说着历史、展示着未来。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早在30前,平顶山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传说唐朝红袍督盖苏文之妹驻山修筑营盘,开凿“七口水井”,只保留四口,至今仍出水的唐朝古井就是平顶山兵家必争之地的最早记录,验证了平顶山“兵山”之说。山顶的元代古城墙遗址向我们述说着从前的金戈铁马,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和演变;收集有诰封碑、墓碑、寺庙碑等四十余块的碑林,向我们展示着辽东上千年文化底蕴和近百年城市的文化积淀;清朝的日俄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残留的军事碉堡、坑道、掩体等,更是成为平顶山战役及解放本溪战争的直接历史见证。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五

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雅安市名山县境内,紧傍成雅高速公路和318线国道,东距成都120公里,西距雅安15公里。是四川省首批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晋升为aaaa旅游区。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历史上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蒙顶山因女娲在此补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神吴理真在此种茶而成为一座“神山”。在“蜀中三大历史名山”中,蒙顶山的历史文化最为悠久,我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禹贡》有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这里蔡蒙之“蒙”,即指蒙顶山。

蒙顶山前山倍感幽静,后山秀气灵人,又以享誉千年的名茶之乡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高雅。游者登临蒙顶观景、品茶,徜佯在千年茶文化故道游址,所到之处感受到的是蒙顶山的清新祥和,爽心悦目。古人说:“蒙顶天下雅”,这个雅字也就成为蒙顶山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最具精练的总结。

蒙顶山之雅,首先在于秀。前山倍感幽静,后山秀气灵人。蒙顶山是成都平原的植物宝库,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千年银杏,五星树,八人会抱的红豆树,千年的野生古茶树等。每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争相吐蕊,花香回溢。曾有诗云“漏天难见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晴。刚得曦阳末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

蒙顶山前山绝飞泉,寺藏翠海,茶园片片,绿浪连连;后山则怪石嶙峋,藤萦绕,林荫蔽日,曲径通幽。探迷峰,览胜景,听泉鸣,闻鸟声,虚步苍字,几疑置身世外。

春天山花烂漫,茶畦拥翠,满山淑香;夏天云烟飘渺,蓊郁清景,秋天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天火树银花,瑶峰绝壑。面对如此人间仙境诗人赞叹道:“人夸峨眉天下秀,蒙顶堪比更添幽”。

蒙顶山之雅,还在于高。蒙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蒙顶山高雅独特的蒙顶山茶文化。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早年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蒙顶山腰药农吴理真就开始在蒙顶山载培训化野生茶树,在五峰之中手植七株,后人称为“仙茶”。蒙顶仙茶不断,由于品质特佳,制作精细,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被引为皇帝祭天祀祖的专用品,一直沿袭至清末(1911)历经1146年从不间断。

现在“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成为流传甚广的诗句。而登临蒙顶山,品味蒙顶茶自然也就成为无数人的人生一大快事,就连深谙音乐和茶道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在品尝了蒙顶茶后,欣然留下了“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赞誉。从唐至宋,蒙顶山贡茶誉满朝野。现在作为皇家贡品的蒙顶茶的历史,除了蒙顶山上保存完好的“皇茶园”等众多历史遗迹,更有众多文章诗词传诵至今。当年黎阳王入川检贡茶,在品饮了蒙顶山贡茶后留有“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赞誉。宋代诗文画家文同的诗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一个“称圣”,一个“独珍”,把蒙顶茶作最恰当的评价茶以文传,文随茶播,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茶文化给蒙顶山风景名胜区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蒙顶山景区的深度,显示了高雅的格调和意境。

蒙顶山环境独特,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其主要景点就有茶坛、世界茶博馆、天梯、天盖寺、碑廊、阴阳石麒麟、古蒙泉、蓬莱阁、皇茶园、蒙茶仙姑、甘露石室、红军纪念馆、禅惠之庐等知名景点。

世界第一大茶壶位于蒙顶山停车场旁,世界第一大茶壶,直径10米,茶壶嘴长3米,茶壶柄13米,壶身加壶嘴直径近16米,壶高9.8米,茶水从直径4米的大茶碗里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茶瀑布。茶壶、茶碗、茶瀑布,茶树环绕,依山傍水,气势恢弘。依然一幅天然的茶画,让来到此处的蒙顶山游客,形象地感受到与世界茶文化圣山以脉相承德博大精深的蒙顶山茶文化。据考证,该茶壶为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茶壶。

茶坛位于蒙顶山景区中轴线上,是由一座宏大的石刻三足宝鼎和九根盘龙雕刻石柱组成。三只鼎足分别刻有蒙顶山、青城山、峨嵋山,以此预示蜀中三大名山的鼎足地位。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坐落在茶坛中轴线以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联体仿古建筑群。整个博物馆建筑具有较高的外观美感和独特的艺术内涵。博物馆内汇集了茶叶发展史上各个重要历史阶段和重要地域的详实资料,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的形象加工、详实的史料展示,为世人呈现出一个“千秋蒙顶,茶香天下”的博大历史画卷。

从禹王宫至天盖寺正殿前有石梯1436阶,落差240米,被称为天梯。故自古有“上山高不极,云梯可到天”之说。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众登蒙顶祭天,曾历经此道。

天梯终点连接的是天盖寺。天盖寺因史载:蒙顶山雨偏多,俗称漏天。故以“漏天之盖”而得名。寺始建于汉代,宋淳熙年间重建,占地8000平方米,寺周12株银杏参天蔽日,该银杏据传为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亲手所植始植14株。天盖寺前始刻于大清雍正元年的“天下大蒙山碑记”出自于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是蒙顶山茶文化的有力估证。天盖寺主殿茶神殿中间为时代建筑古柱大殿。西汉药农吴理真在此结庐种植仙茶。故正殿塑吴理真全身坐像,右塑茶圣羽,左塑宋朝雅州知府雷简夫。殿内陈列历代茶具和有关文史标本。游人至此,休憩品茗,听茶文化介绍,赏蒙顶千年活化石—“龙行十八式”茶技,吃茶膳天品名茶,共谈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今昔,深有雅趣。

从天盖寺后门沿上行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并列有序的碑碣,碑碣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吴丈蜀、王澄、李半黎、和知名画家吴一峰、秦学恭等人手迹,诸体皆备,风格独特,所撰诗文格调高古,形成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雅的茶诗书法长廊。

沿着石板铺成的山道向山顶走,山道幽径之中,一堂石屏映入眼帘,这就是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0xx年)选蒙顶山特殊石料精心雕刻而成的石麒麟,麒麟头顶辽阔的云天,足踏翻腾的海水,无论春夏秋冬,晴雨皆同,浮雕上的云雾和海水终年湿润,而麒麟却始终干燥,为蒙顶之一大奇观。麒麟之后有一座三开门布局石牌坊,驻足细看右过有“一飘甘露”四字,字上方有双狮戏球浮雕始终为干,左也有“龙聚雾蒙”字的上方有双凤互朝浮雕常年为湿,而中间门上方则有“西来法沫”四字,字的上方龙凤浮雕也是常年为湿。

石牌坊之上就是古蒙泉。相传为西汉吴理真种茶汲水之处,又称“甘露井”传说羌江河神之女从此井出入,故又名“龙井”,井侧立有“古蒙泉”和“蒙泉”两碑,均刻于清朝。井后石壁上斗大的“甘露”二字苍劲有力。此井有盖,形如盘龙。在过去年代,历来为逢旱时,虔诚的人们祭祀天神求雨必到之处。

蓬莱阁屹立于灵泉峰上的蓬莱阁可是看日出的好地方。山间云海茫茫,仿佛置身蓬莱仙岛,浮于云涛之中,路过此地的游人,仿佛感觉自己身上也沾了点仙气。

门前有一刻有二十四座弥勒佛的精美砂岩香炉,为历代采摘贡茶、烧香祭茶所用。园后有石虎巡山护茶图像,体现了皇茶的尊严。

蒙茶仙姑雕像是后人根据蒙茶仙姑和吴理真的爱情故事创作而成。塑像坐落于蒙顶山的最高峰,塑像高5.3米,其雕刻手法和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最鼎盛的三个朝代女性特点:汉代的头式、唐朝的服饰,现代人的线条和身段。有人对此层赞叹到“千载美赞万断,一尊玉魄永存”。

蒙茶仙姑的雕像的对面是甘露石室。甘露石室又名蒙顶石殿。石门、石柱、石室、石梁,石室为双檐斜山式全石结构建筑,建筑风格甚为独特。相传此屋为吴理真种茶休憩之所,也是神话传说当年吴理真和蒙茶仙姑结庐处,历经历史沧桑,此室仍然保存完好。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座落于蒙顶之巅。是全面展示红军在川活动的重要展馆。馆内陈列着红军1935年间在百丈关展开重大战役的史料。馆旁有徐向前题词的碑刻——“红军亭”。驻足这些实物和题记面前,四周林木苍翠,遥想红军北上抗日历经之艰难险阻,缅怀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敬仰中总是使我们的人生价值受到深刻启迪。

蒙顶山之雅还在于文物古迹,历史遗产颇多。像甘露寺、永兴寺都是其中的代表。永兴寺地处蒙顶山西山麓,相传三国时,天竺僧空定大师来华,见蜀之蒙顶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有大乘气象,结庐于此。在永兴寺,山门右雕有九龙盘绕图案。该寺大殿石楼3间两阁12米,为全石结构建筑,该殿有一种现象令人叹为观止。逢佛教节日,善男信女纷涌而至,永兴寺至今仍香火旺盛。

蒙顶山——茶文化圣山,这里没有尘世的渲嚣与张扬,只有文化的朴素与内敛,这是一座真正的别具文化内涵的大山,恬静、幽雅、自然……让人回味悠久。蒙顶山,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世外桃园。秀丽雅致的蒙顶山欢迎您,况览茶圣山,感悟茶文化,登蒙顶,品蒙顶。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六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平顶山市进行参观旅游。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员××旅行社的×××。我旁边坐在司机座上的是担任司机的于师傅,他有十多年的驾车经验,旅客朋友们可以放心的进行参观游览,不必担心安全问题。平顶山市近几天的天气以晴为主,温度适宜适合出外旅游,所以我们可以尽情的参观游览。平顶山市属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因“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是著名的煤炭和铁矿石的产地。平顶山市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是应国的国都,所以又叫“应城”即现在的“鹰城”。旅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正在驶在去往平顶山市的路上,从我们这个方位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顶平的山,那就是平顶山。旅客朋友们,我们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我们去平顶山市区去领略一下平顶山市的现代商业气息,然后吃过午饭后自由活动一下午;第二天我们去平顶山市的景点去感受平顶山不同寻常的魅力,然后留给大家足够的时间拍照留念。在旅行途中,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不要把你的手、头、肘伸出窗外以免发生意外。另外我的联系电话是××××××××××××,本次乘坐的大巴车牌号是豫×××××,如果在旅行途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我联系。在以后两天的时间里我和于师傅会竭诚为您服务,在不违背旅行社的规定下我们会尽量的满足您的需要。在这儿我和于师傅预祝各位旅途愉快,有个好心情。

旅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平顶山市。在这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概况。平顶山面积为7882万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是中国煤炭工业城市,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东经113.29度,北纬33.75度。全境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为2153米最低为68.5米。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平顶山市人均年收入9800元,居河南省第二,消费水平较高,商业发达,国外知名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国内外知名厂家拓展市场的理想地,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平顶山以后的`发展势头强劲,从1957年建市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好了,旅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市区,从这我们可以看见丹尼斯商城、太阳城、移动电信等高楼林立的繁荣的“市区一条街”,还能看到“凯撒”等小有名气的步行街他们各有千秋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好了,旅客朋友们,“光说不练”不能让大家体会这的商业气息,现在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大家活动,半个小时后在这集合我们的车牌号是豫×××××,一定要记住哦,不见不散!

旅客朋友们,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平顶山市的人文历史为明天的行程做好准备。有关平顶山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现在可考的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文山遗址。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是在公元前1324年,《左传》《诗经》《史记》等书中皆有记载。南唐诗人元结、南宋名将牛皋、明代医学家滑寿、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清代文学家李绿园、近代农民起义领袖白朗等都生于此地。历代文人墨客孔子、李白、韩愈、颜真卿、刘希夷、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或为官此地或漫游此地留下了各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平顶山市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千年古刹风穴寺、北宋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葬墓――三苏墓、风景如画的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漫滩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神泉琼的汝州温泉等。现在已开发的景点有古文化遗址37处,商周至明的葬墓19处、古寺宝刹6处。旅客朋友们,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明天我们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尧山进行游览。

好了,旅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将要告一段落了,经过相处我们已经变成了朋友,感谢大家的配合使今天的旅行画上圆满句号。由于我工作经验有限不知旅客朋友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旅客朋友们可以给我指出,我会一一改正。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们,希望下次还能为你们服务,我一定会为大家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明天见!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七

平顶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约百公里,位于宝丰县闹店镇南。平顶山香山寺是现在已知的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观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征非常突出。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顶山香山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平顶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约百公里,平顶山市新城区北3公里,巴山山脉香山峰顶,全称香山普门禅寺。历史上因行政区划归属之变迁,曾称“汝州香山寺”、“宝丰香山寺”,是现在已知的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观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征非常突出。

历史上的平顶山香山寺规模宏大。其主要部分依据香山山峰圆润的天然地理形势,一直保持着以塔为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罗式布局形式。整体分布上横跨三座山峰,呈现出以香山为中心,以东西龙山为两翼,前出山脚,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同时还有很多分布在周围地区的下院。历代香山寺,一般都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韦陀殿、关圣殿、弥勒殿、四面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六祖殿、地藏殿、广生殿、山神殿、包公殿、藏经殿、法堂、禅堂、客堂、钟楼、方丈以及魁星楼,还包括佛塔、墓塔、经幢等建筑。

据文献记载考证,宋、金、元、明时期香山寺的规模不断扩大,明代时达于鼎盛。宋绍圣四年(1097),朝廷颁旨明确了香山寺四至,总面积大50多平方公里。历代朝廷赏赐的田地累计2万多亩,山林1万多亩。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与驸马都尉、上护军广平郡开国侯乌林答天赐,捐资重建香山寺,规模“有倍于初”。据金代古碑记载:“自宋元符以来,住持相因修葺,轮换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据玉峰妙鉴禅师奏请,皇帝颁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据》,进一步确定了四至范围,香山寺改称“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山与寺日盛。此时,香山寺有下院16处,分布在宝丰、鲁山、郏县、方城、密县,是名符其实的豫西南地区的佛教中心。

平顶山香山寺景区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境内,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积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36.6米。香山集天地之精气,蕴山水之灵秀。自古以来,香山就是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历来有“香山十八景”之说,有大禹王、姜尚;吴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元代张士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极具价值的人文资源,著名的有唐代诗人苏东坡为梅花堂题写堂额。

“香山十八景”:包括藏军洞、梅花堂、桃花涧、采香径、圣过潭、听松吟、钓鱼台、洗砚池、石虎门、观音殿、荷花茶厅、圆寂塔、圣清池、毗陵井、门夜雨、天台石、归公洞、烽火台。

其中桃花涧、采香径等现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藏军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梅花堂”是文化采香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梅花堂”因与徐霞客、苏东坡有文墨之缘,故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此外还有香山寺、香山陵、东山村文化遗址、望江亭、老虎嘴、滴血岩、仙牛背等景点。

香山之名来自佛教经典。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华严经》在排列闫浮提十大名山时,香山仅次于须弥山(即雪山,今喜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为佛教名山。自佛教传入中国,香山之名也来到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现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处。考其源流,我国香山之得名,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山盛产香木、香草,这一类香山占总数的一半;二是其山形似天竺香山在山上建寺,如平顶山香山(古代先后称为父城香山、汝南香山、汝州香山);三是先建香山寺,然后山以寺名,如洛阳龙门乡山、北京香山等;四是其山状如香炉,因此以香山命名;五是原山名不吉,如四川遂宁县有血腥山,由刺史白子昉改其名为香山。在我国的这些香山中,香山名早于汉代的,仅有江苏吴县乡山,因春秋时吴王遣美女在此种香采香,故名之;其他绝大多数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仿天竺香山名之。

在中国这些众多的香山中,据不完全统计,建香山寺的有9处。最早的是我市香山的香山寺,由天竺僧人支法度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支法度,月支人,汉代月支人在天竺北天竺建立贵霜王朝,贵霜王朝崇奉佛教,于东汉熹平、光和年间(172——184),曾派遣大量僧人来华传播佛教,支法度就是光和二年到达都城洛阳,不久即进入颖川郡传教。支法度巡游至父城西南八里火珠山时,看到此山颇似天竺香山,遂在当地佛教徒的帮助下于山上建寺,名香山菩萨寺。据元好问《东游略记.梁县香山寺记》载:说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今人遂谓梁县香山真是大悲化现之所。元好问所记与支法度在香山建香山寺的记载相吻合,可资为凭。次为洛阳龙门香山寺,史载北魏熙平元年(516)建龙门十寺,但初建时的具体情况均已不载。

唐初,有中天竺僧人地婆柯罗,唐言日照于垂拱三年(687)圆寂于此,葬龙门山阳,起精庐其侧,扫洒供养,后因梁王武三思所奏请,于天授元年(690)置伽兰,命名为香山寺,该寺于金元之际已废。现在的洛阳龙门香山寺,并非唐宋旧址,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易地重建。唐代所建的另一座香山寺在浙江慈溪县香山,是大历八年(773)由僧人释惟实所建。湖南宁乡县北有一座香山寺,建于宋代。北京西山的香山寺建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该寺是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在洛阳读了《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游览汝州香山后,心所向慕,要求其父世宗皇帝在北京西山所建。山西绛州闻喜县和湖南靖州两座香山寺,先后建于明代。河北易县香山寺和广西庆远香山寺,也均为宋代以后所建。从上述9寺建寺时间看,平顶山香山寺建于东汉光和四年(181),建寺时间最早,其他8所香山寺先后建于唐、宋、金、明,历史远不及平顶山香山寺悠久。并且,在这9处香山寺供奉的佛菩萨中,以观音为本尊的只有平顶山香山寺和北京香山寺,而北京香山寺又是仿平顶山香山寺而建。更为巧合的是,天竺香山位于释迦牟尼出生地父城附近,而平顶山香山也位于父城(汉代置父城县,治所在古父城)附近,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平顶山香山称作“真香山”。

平顶山香山之所以成为佛教圣地,不仅是其与天竺香山地理位置和山形相似,建寺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为大悲观世音菩萨。唐初高僧道宣口述,由其弟子义常记录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宋代祖琇的《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宋代正觉的《云岩大悲》、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元代管道升的《观世音菩萨传略》、《古今图书集成》、《增订广舆记》、明代觉琏的《妙善不招驸马成佛无疑》、元代元好问的《东游略记.梁县香山寺记》、兴源堂刊本《观音济度本愿真经》、清代曼陀罗室主人的《观音菩萨的故事》、清本《观音菩萨颂》、臧励和主编的《古今地名大辞典》、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杨焕成主编的《河南文物名胜史迹》、潘民中的《平顶山历史文化谈片》、杨作龙的《中原文化景观》,英豪的《观音菩萨:中国第一佛》、罗伟国的《话说观音》、英国人杜德桥的《观音菩萨缘起考》、林梅村的《洛阳所出卢文井栏题记—兼论东汉洛阳的僧团和佛寺》、温金玉的《观音文化与女性》、张总的《说不尽的观世音》、拙作《香山寺历史文化研究》、明天顺《大明一统名胜志》、明成化《河南通志》、清乾隆《宝丰县志》、清嘉靖《宝丰县志》、清道光《宝丰县志》、《平顶山市志》、1996年版《宝丰县志》、宋《慈寿院主重海上人灵塔志》、宋《大悲观音菩萨得到正果史话碑》、宋《香山大悲成道传》碑、金《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明《重修香山寺禅林记》碑、明《敕赐香山禅寺创建白衣观音九老阁记》碑、明《重修伽蓝殿记》碑、清《香山大悲观士音菩萨大普门禅寺重修记》、清《重修香山大普门禅寺碑记》、清《重修香山寺碑记》,以上40余条历史资料,包括佛经、佛教史、历代著述、历代方志、历代碑刻。

看过"。

蒙顶山导游词讲解篇十八

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坐落在名山县境内,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xx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0xx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县,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茶文明发祥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这里开人类种植茶树先河,从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专用茶源于皇茶园。“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倾倒亿万茶客。佛经“蒙山施食益”,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中国茶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黄牙和甘露为上品,另外还有雀舌,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部编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精选10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