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1篇)

最新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1篇)

小编:JQ文豪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篇一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第95页第3题。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篇三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篇四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所列的算式:。

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概念:像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与以前学过的算式相比较,得出概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动手计算再探新知。

  欢乐游戏巩固新知。

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

(1)一个代数式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这里的运算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6种运算.

(2)为了今后研究和表述方便,规定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

初中数学教案篇五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篇六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教学过程: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3、出示线段图:梨树:

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1)齐读。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2、教学想一想。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

练习二十一/2—5。

初中数学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

分组布置。

初中数学教案篇八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初中数学教案篇九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初中数学教案篇十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搞好教学常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情况。教学常规培养着教师的基本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些常规细节中培养起来。

二、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教学环节齐全,注重引语与小结,使教学设计前后呼应,环节完整。

3、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做饭心得体会(模板11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