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 初一地理教案(实用13篇)

2023年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 初一地理教案(实用13篇)

小编:温柔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一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二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三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四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范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运动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地图册、自制地球自转仪。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3课时。

建议第1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第2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3课时复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五带的划分。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活动1请一名同学读教材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活动2(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

(说明:自转相关概念简单,学生可以自行归纳,横线不板书)。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五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六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七

通过分析资料知道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初步利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分析世界森林分布概况,理解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的后果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意义。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森林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分布、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关于森林的作用,课文重点讲解了森林的环境作用,即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为森林的作为一般的物质作用,是人们从古到今一直在使用的、是常见的,但是作为环境资源,人们一般不容易直接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森林的环境作用甚至更为重要,而且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通过文章中的一组数据和两幅示意图,很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关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课文提供一张地图,结合曾经学过的自然带的概念,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针叶林分布亚洲与欧洲最多,阔叶林以热带雨林为主,还有一部分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森林资源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对于森林的作用,建议用观察法和讨论法。利用森林作用的录相或vcd等 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中。同时提醒学生森林具有重要的环境作用。通过观察与讨论,归纳得出森林的作用。 教师总结时,突出森林的环境作用,强化学生的.认识。

对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建议用谈话法。学生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和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 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主要林种的分布问题,同时复习大洲的分布。

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通过人类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反过来印证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法。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片及其它媒体,经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自己思考,提出倡议。由于是学生自己看到、想到的、提出的,所以对森林资源会更多一份了解和责任感。

录像:森林资源的作用 或vcd《维也纳森林》

计算机课件: powerpoint幻灯片

放映《维也纳森林》的vcd。

(引入)在人类生存中有一种必需的物质,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它是什么?(氧气)。地球上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大面积的植物即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这是为什么呢?森林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研究。

( 板书)一、森林的重要性

(幻灯片)森林是重要的物质资源

(学生活动)读数据或景观图片,对照思考森林的环境作用,回答

(幻灯片)森林更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承转)世界上大面积的森林分布在何处呢?想一想学过的自然带的内容,对照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有条件应放映复合片:世界森林分布图中主要的类型可以用flash做成动画,树标滑过即闪动,点击时出现不同林种的代表景观)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和北半球中高纬的亚寒带针叶林。

( 板书)二、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提问)为什么中纬度原始森林分布较少?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学生讨论)

( 板书)三、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讲解)森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人们往往只重视森林作为物质资源所起到的作用而忽略其环境作用,使森林遭到破坏。

(提问,出示幻灯片)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文字资料、漫画"小鸟的悲哀"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滥砍滥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使森林面积减少,森林失去调节作用;野生动物丧失了理想栖息地)

(转折)如何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呢?课文"想一想"(学生回答:第三种方式好)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幻灯片,有条件可以看录像)读《水土保持》、《防风护田》示意图,森林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防风护田作用的?(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落到地面的雨水,透过表层的枯枝落叶层渗到地下贮存,旱季时再补充给河流;斜坡上的泥沙随水往下流动,水流不断下渗,水量减少,泥沙因流速减慢沉积,河水的含沙量减少,再经过两道或多道防护林后,到达河流的就是清水,森林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害风经过防护林时,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被枝叶分割成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摩擦增大,风力减小,沙尘逐渐降落,到达田地后是微风,起到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能够为保护森林资源做些什么?(学生回答)

(作业)写一份倡议书或画一幅漫画或做一个节约森林资源的计划(如可以从节约纸张、不用木筷子等),并向你的家人邻居进行宣传。看那个同学想得好想得妙.

由于有前面章节学习的铺垫,所以学习本节知识并不难。但是必须抓住本节的特点: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章围绕森林的环境作用展开,通过步步学习,形成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各部分已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的结论为主,使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对于森林的重要性,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了解较多,所以采用小组讨论比赛回答的方式,激发兴趣,归纳总结的结论建立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 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所需的资料。放映vcd,使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图画伴随下进入学习的情景。

对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因为已有读图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难。观察后就可以很明确地回答, 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1)指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都是原始林(2)温带地区大面积的原始林很少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森林面积的减少与人类的增多和不合理的利用有关系。接着提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应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分析和得出结论, 教师补充和引导即可。讲到植树造林时,对将教材中的护田林与护坡林两幅图进行调整到此处讲解,说明人工种植不同作用的森林有不同的作用,与后面资料中的三北防护林的内容呼应。(也可以将这两幅图放到森林的环境作用中讲解)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森林资源是有办法的。同时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设计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得到深化。

第三节 森林资源

一、森林的作用

二、世界森林的分布

三、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八

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都能具有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员。

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法:扮演角色、探索发现(课内外结合)。

投影片、学生制作的简报。

【课前准备】。

学习本章前几节内容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其中四组选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资源,搜集资料,办一期简报,以反映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一组编排反映环境问题的小话剧。

【导入新课】。

各小组代表展示简报,通过事例、数据、图片说明: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即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概括总结】。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出示投影片1】。

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永久健康地发展吗?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小话剧《寂静的春天》。

话剧大意是:春暖花开时节,一群小鸟快乐地飞回久别的家乡。那儿山青水秀,百花争艳,有很多她们的好朋友。然而,当她们到达后发现,一切都变了:荒山秃岭,远处烟筒冒着黑烟,近处小河散发着臭味,昔日的朋友也不见了,小鸟们只好伤心地离开了。那里的春天再也听不见鸟儿的欢笑声了。

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家园被毁,朋友灭亡,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学生讨论,填空解答。

【概括总结】。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只有很好地爱惜,保护环境,环境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同我们和谐发展。

【转折过渡】。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开始威胁我们的生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补救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三段课文,分析概括。

(1)6月5日规定为世界环境日。

(2)我国环境立法。

(3)立足于宣传教育,从我做起。

【启发提问】。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归纳如下:

(1)向社会和自己熟识的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节约用水和用电,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将它们送往废品收购站。

(3)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4)学生回答测试题,并进行讨论,懂得要用环境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再次强调】。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好保护和发展环境的工作,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课后实践】。

(1)要求每一位同学针对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宣传标语。

(2)以小组为单位,编一期环境保护手抄报。

小资料。

(投影片1)。

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

1.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2.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3.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4.120xx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5.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6.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九

2、了解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和特征。

3、了解欧洲西部发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畜产品。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破。

补充与反馈。

阅读教材43--------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欧洲西部)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地理位置)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气候状况)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本区主要国家是英、法、德、意等。还有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这里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多阴雨,热量少,以畜牧业为主,荷兰和丹麦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国。很多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本国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里盛产柑橘和葡萄,是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学生:阅读46页,了解欧洲西部农业的特点。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本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主要国家,还有发达的农业生产。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十

【教学重点】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巴基斯坦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巴基斯坦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巴基斯坦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巴基斯坦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

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巴基斯坦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独占一个独占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形:东部是大部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首都为堪培拉;悉尼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4.古老生物繁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动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是重要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

6.“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铁、铝土矿,是世界上铝土矿最多的国家。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占有很大比重。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1.移民国家。

(1)人口已超过3亿人(2006年)。

种族构成白种人:占总人口84%。

黑种人:占总人口13%。

其他:占总人口3%。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

位置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相对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3)。

地形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大平原(面积占国土一半)。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世界淡水湖群)。

3.农业地区专业化。

(1)主要农业带:乳蓄带、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区、混合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

(2)影响农业带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城市人口等、

4.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

(2)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世界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

(2)居民构成。

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印第安人。

占一半多约占40%占6%不到1%。

(3)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玛雅文明、足球、桑巴舞、狂欢节。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矿产丰富: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3)农产品众多: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

(4)水能资源丰富:世界规模的水电站之一——伊泰普水电站。

3.热带雨林的危机。

(1)壮阔的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60%在巴西境内。

(3)热带雨林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4.城市化问题。

(1)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会带来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3)解决措施:迁都,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及加强城市管理。

(4)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第十章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比较表。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资源环境矿产、固体淡水、冰川、海洋、生物、气象等资源丰富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xx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初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区分经线和纬线,能说出经线的特征。(2)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3)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应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水平。

(2)通过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9经线和经度、经线的说明文明)。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8“东西半球的划分”)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第一节地球和一球仪。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的特点。

(4)理解公转所产生的现象与公转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

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

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动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观察产生的现象。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我爱祖国的蓝天读后感 我爱祖国蓝天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练字辩论稿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