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精选18篇)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精选18篇)

小编:温柔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一

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并演化。这些思想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如道德、政治、宗教、自然科学等等。对这些学派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的认识方式。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先秦诸子的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在其核心观点中尊重人类的本性和修养人的道德。尤其在《论语》和《孟子》中,儒家思想体系强调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与人类的处世之道。从这些经典中,我理解到一个人的修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包括知识和智慧,还需要修炼品德和内心的安宁。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磨砺。

第三段:道家思想。

在道家学派里,人们通过寻找与自然的和谐来达到禅宗的境界——道。《道德经》让人们意识到没有绝对的规则,因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和互相依存的。这个理念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求知和借助自然势能而非人为力量的创造。对我而言,这个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适用。把握时机,借力而不劳动,是现代社会亟需的智慧。

第四段: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是一种社会、道德理念。墨子反对战争,主张以兼容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墨家思想主张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注重特定良好行为的奖励和有组织的习惯培养。我觉得,墨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现实存在有一定借鉴意义,比如我们应该更加关心与保护不同人群的权益,更好地享受和平与和谐的生活。

第五段: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了严格的法律和权力威慑。黄老之争爆发后,据计算王安国于公元前281年(汉武帝元狩六年)被斩,法家思想也在这年代逐渐兴盛。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似乎显得单薄,因为如今我们所遵守的法律不能涵盖所有的公平和正义。但是,法家思想的精神活在当代,每一次对罪犯的审判、公正和客观的司法以及严格的刑罚,都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价值。

第六段:结论。

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这些思想的研究和理解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认识,并在某些情况下为我们提供启示。而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之间的辩论,直接推动了中国哲学智慧的发展和境界的提升。在看似颠簸的历史长河中,先秦诸子的理念与智慧通过文字保留至今,并对我们当代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二

它主要记载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政治主张。《孟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了专题论文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与《孟子》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

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下边重点来谈一下《庄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已经变化很大了。《庄子》给人的感觉人可谓是耳目一新。从文体上来说,《墨子》虽然已经表现出由“对话”为主转向“专论”,但仍有语录体的成分在内。而《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进入了专题性论说文阶段,它用寓言的形式组成文章,与之前的《论语》《孟子》《墨子》以及后来的《荀子》《韩非子》有很大的不同。《庄子》里的寓言,达百篇之多,《内篇》有将近有神话幻想故事,也有借物寓言故事篇——寓言故事,这些寓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养生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文字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总述了养生之道,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观点。但是庄子却没有用客观事实来论述,而是讲了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表面看来,这几则寓言故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都是为论点而服务,说明了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正因为《庄子》主要是寓言故事,这样就决定了它的论述方法不是运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比喻及形象思维来论述观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没有使用抽象概念,而是展开想象,选取了一系列具体事务开始描写。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等都可以看出《庄子》驰骋的想象。庄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述,说明世间万物虽然各不相同,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是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所待”的。如果只看浅层的`话,《庄子》里的许多文章似乎有些模糊,但如果仔细品读的话又觉得有法可循。许多学者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将《庄子》的篇章之法归纳成游龙式、故事式和议论式。其中游龙式体现了《庄子》的风格,它包括《内篇》和外篇的《秋水》等。这些文章由很多寓言故事组成,用议论连缀成篇。这些议论仿佛没有联系,但是其实贯穿于一个主旨之中。从论说文的角度来说,《庄子》这种光中引线的做法虽然不太合适,但对于论说文的写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散文史上是辉煌的一个篇章。

三、《荀子》和《韩非子》。

这时,先秦诸子散文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它在论述方式和论证方法上与《墨子》和《庄子》有很大的不同,代表着我国论说文体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世的论说文体建立了楷模,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论说文体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大致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类型很复杂,大致呈直线发展而分为三阶段,但诸子文体的演变必然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方面,必须呈批判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赵辉。先秦诸子散文的“史”体性质及渊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社会科学版,(01)。

[2]董芬芬。论对春秋辞令进行文体研究的依据和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06)。

[3]史继东。荀子对国语的批判式继承与发展[j]。求索,(09)。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30中学)。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三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言论为后世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素材。在我们学习先秦诸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重要的道理和哲学思想,本文将就此展开谈论。

第二段:儒家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曾被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儒家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道德原则和社会准则,包括“仁政”、“和为贵”、“中庸”等等。其中最受人推崇的应该是“仁政”了。什么是仁政?就是以仁义为本,依靠人类最本质的善良天性治理世界。读了《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强调的“道德自然”、“刚柔相济”、“以孝廉和为本”的精神。

第三段:道家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道家思想也是一支很有影响力的学派。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知行合一”、“顺天时”等一系列的思想。道家的基本思想是宇宙中有一种万物共通的自然法则,而人应该要顺应这种自然法则而生活。这种思想意味着我们要求个人修养,强调“身心合一”、“宁静致远”,通过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来实现个人的自我觉醒和提升。

第四段: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墨子认为人类的初心是爱和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他提倡节约和珍惜资源,反对奢侈浪费。而非攻则旨在使人们学会克服暴力和攻击性,寻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渠道。在学习墨家思想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本思想”、“爱世人”的光辉。

第五段: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尊崇法律规范,否认主观上的道德标准,将法治看作是实现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法家认为法治能够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发挥法律的权威和作用,以减少人们因道德标准的不同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思想的过度强调规定和罚款的权利,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总结: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他们对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习先秦诸子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中领悟人生哲学和许多思想道路上的真谛。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他们都提出了独特的思想,使我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清晰。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四

《先秦诸子选读》是一本汇集了先秦诸子言论的经典选读,书中包含了庄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多位先秦思想家的重要著作。本着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和体会,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心得和体验。

第二段:思想启示。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执念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庄子著作中的“大匠无拘,大道无形”,还是老子著作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都深刻地阐述了其中的思想内核。作为现代人,我们往往被琐碎的事物所干扰,难以摆脱束缚,但是这些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内心的执念可以被抛开,寻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平静。

第三段:人性探索。

《先秦诸子选读》中也不乏有探索人性的思考和论述。孟子曾说,“心之所善,莫善于已;心之所恶,莫恶于已。吾在已而后知人之善恶矣”,这一句话意味着人的本性之善是不会被改变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看到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对人性的探究,对于我们人类的认识、发展和提升,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四段:价值观的展现。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价值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又以孔子的礼乐思想最为突出。《四礼》和《礼记》中讲述了很多关于礼的应用,以及仪式、节日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束缚,但它们是彰显道德、人文和家族纽带的体现,它们也构建了现代人对于爱、尊重和尊严的理解。

第五段:后继感悟。

《先秦诸子选读》是一部文字长河中不亚于杏林的良药,它可以让普通人看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底蕴,了解他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与探究。一方面,读完这些书,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会让现代人对世界和人性,有着更加宽广的视野和理解。读懂先秦诸子著作后,我们也更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和人性中探索出一些新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

总结: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烂的一笔。同时,也可以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汲取思想大餐,从而在今天的社会里获得自己在思想上另外的提升。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五

先秦诸子中,最另类的当属法家学派。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创立学说或是躬身实践,法家则不然,法家的思想学说是要拿生命作交换的,用流血的方式来奠基。流血牺牲的不仅仅是平民或贵族,其中还有法家的人物。代表性的便是商鞅与韩非。

从表面上看,韩非之死是因为李、姚二人的陷害。然究其本因,韩非是死在自己的学说上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作为韩国的王族子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张。于是韩非闭门著书,在此期间写下了《说难》一文。所谓“说难”即游说国君之难。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但是,作为专制主义代表的法家一旦离开宣传、游说人主,便一无所用其技。所以即便知道游说之难,也要义无反顾地去游说君王。

其实从韩非入秦到韩非死于云阳大狱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知晓,韩非只能算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与阴谋学家,而非一个合格的实践者。这就是为什么韩非会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李斯。韩非自己在《说难》中坦言:“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然而韩非却给秦王写了一道书,大谈存韩之益处。韩非自称韩国早已“与郡县无异”,并称秦国应该攻打的应该是赵国,因为赵国“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赵国才是秦国的首要敌人,而韩国早已形同秦国的郡县了,不具有威胁秦国的能力。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只会让“天下明赵氏之计”,对秦国没什么好处。此外,韩非还当着秦王的面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还因为姚贾的“前科”要秦王注意。就这样,韩非与姚贾结下了梁子。不过,韩非也许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韩书,同时也和秦王结下了梁子,让嬴政对韩非的好感度与狂热度骤然下降。

不得不说,韩非其实很可怜,他总结的除阴谋之计,到头来却把自己给除了。而且,嬴政是绝对不会后悔杀死韩非的,他会把韩非的理论变成实践,但绝对不会要一个碍事的韩非。司马迁所谓的“后悔”只是联系到了自己而发出的一厢情愿的感慨而已,毕竟他是司马迁而不是嬴政,他怎么会知道嬴政的思量。他只是把秦王与韩非的关系强加到了自己与刘彻之间的关系之上。连司马迁自己都说“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当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开罪武帝,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处境与韩非联系起来。故司马迁言秦王悔,实则希望武帝会后悔而已。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六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性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性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作者简介】刘庆亮,男,1969年生,山东省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和学校师训处主任,山东省教学能手,省课程专家团成员,滨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七

《先秦诸子选读》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它汇集了先秦时期各个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精华,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因此,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儒家思想。

《先秦诸子选读》中提到的儒家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德行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深远。同时,他的“中庸之道”也成为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除此之外,孟子提出了“天命论”和“王道政治”,其追求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也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段: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归于无为”、“自然而然”等思想,认为人应该尽早悟道,返璞归真。与这种观点相同的还有庄子,他提出“逍遥游”,即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不纠缠于物质的欲望。这些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认同。

第四段:墨家思想。

《先秦诸子选读》中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则强调了公义和爱的重要性。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根本所在,其“非攻”的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理念之源。同时,墨子还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技术发明,如投石车、装甲车等,彰显出他为实践和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

第五段:韩非子思想。

韩非子则提出了“法家”思想,其重视法律制度,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治国上。与儒家侧重道德和人性不同,法家思想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认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政府要以法律为主导。韩非子强调了积极向上的主动性,提倡以个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行动,这在许多方面对当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第六段:结论。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选读》中各种思想流派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对中国的哲学史和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下,由于信息加速以及国际化交往频繁,我们需要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先秦诸子选读》作为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充分反映了先秦古代时期的丰富哲学思想,为我们的学习和了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八

摘要:儒家“正名”,道家“无名”和名家“控名”思想在论及“名”与“实”的关系中,都体现出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关注,但出于不同立场和背景,三者呈现出不同的语用思维理路。

先秦诸子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表明,中国哲学自先秦便具有浓厚的语用倾向,对语用研究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对后世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正名无名控名语用观言语行为。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建立标志着语言研究从追求普遍语法转入关注具体语言实践。

语用学兴起的促成因素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语用研究虽然未能建构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中国哲学自先秦以来对语言使用的智慧性思辨便不曾间断,甚至显现出更为浓厚的语用倾向。

本文从共时视角,探讨先秦儒家“正名”,道家“无名”及名家“控名”理论所蕴涵的丰富语用思维,以期展现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构架下所孕育的独特而永恒的语用景观。

一、儒家“正名”的语用观。

“正名”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准则之一,通常被解释为“对名称的校正”。

但这一解说不足以诠释孔子“正名”思想所蕴藏的深刻语言洞察。

孔子“正名”思想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

子路问政,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孔子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讨论名实关系。

“正名”思想包含着对语词(名)与世界(实)关系的深邃洞悉。

(一)言语乃实施行为。

孔子认为,语言的功用包括描述事实和实施行为。

合适的言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依据语词所规定的意义来使用语言;二是言语可以作为产生适当关系的有效手段,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

“正名”思想指出了语言能表达什么(名不正则言不顺),也指明语言具有成事的能力(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一将语言功用等同于实施行为的理念与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思想――“语词是用来做事的”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奥斯汀是通过将语句(命题)划分为陈述句与施为句,显性施为句与隐性施为句的路径来达到这一要旨,而孔子是根据自身所处环境从经验角度来讨论语言这一本质。

(二)言语与行为关系。

奥斯汀指出,一个语句(命题)同时具有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出带意义的语词和语句本身这一行为;言外行为指说话者意欲通过该语句传递的含义;而言后行为则指该语句对听话者产生的事后效应。

[2]孔子反复申明,言与行无法割裂。

与奥斯汀主要关注言外行为,或者说言语的“行事语力”不同,孔子既强调说话者通过语句恰当表达了说话者意义,也重视语句事后效应(即语效)。

在儒家思想中,言语主体间交际及其行为效应被赋予重要意义。

得体有效的言语交际也被视为是在那个时代衡量君子的规范之一。

(三)言语行为“恰当性条件”。

儒家“正名”思想还凸显了言语行为的社会性,指出“正名”乃人际意义生成和理解之路。

但是如何做到有效交际呢?孔子认为,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需要满足言语行为的“恰当性条件”。

这一系列条件包括说话者、语境和言语本身等因素。

在说话者方面,孔子强调言语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此外,孔子认为说话者除了要坦诚有礼,还要注意观察恰当的时机、主题和选择适当的方式。

而如果话语未经琢磨,时机不当,则不如不说。

在语境方面,儒家认为,恰当的言语行为是依据不同的语境来灵活使用语言。

对于语言本身,孔子强调使用规范和质朴达意。

在言说的内容上,孔子还指出,好的.语言要“文质彬彬”。

概言之,“正名”准则表明儒家已敏锐察觉到语言的行为属性,指明通往有效言语交际的路径。

在论述言语行为的“恰当性条件”时,儒家还认识到,言语交际中听话一方的重要和复杂性,因此,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主张要对听话者的需要和期望作出反应(即言后行为),并将这一反应纳入意义的生成和考察。

二、道家“无名”的语用观。

与儒家重视名实关系不同,道家的核心理论是“无名”。

道家创始人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他认为,“道”是万物存在的始源,具有无穷潜在力和创造力,是恒久不变的。

但是“道”无形无声,难以言说,因此也难以命名,因此,能“道”的“道”不是“常道”(恒道),能命名的“名”不是“常名”(恒名)。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5]老子和庄子基于对“道”的论述,提出了“无名”的论题,自成一派,形成了道家极富有特色的语言和语言使用思想。

(一)“言”“意”关系。

庄子更进一步认为,既然“道”只能由“意”来把握,那么相对而言,“言”便是“糟粕”,主张“得鱼而忘荃”。

庄子认为,语言文字本身并无价值,有价值的是语言文字表达的“意”,而“意”又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在他看来,语言文字是象征性符号,是人们领悟意的手段和工具。

庄子还用各种手段来揭示他眼中“意”的复杂,“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5]毋庸置疑,老子和庄子对言与意间内在深层关系的分析,成为后世各种言意之辨的思想来源。

(二)言语交际原则。

格赖斯合作原则认为,人们通过遵守或违背质量、数量、关系和方式四个准则来实现对会话含义的理解。

庄子也曾考察言语表达的“质”和“量”。

这里庄子强调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要传递真实的情况,不要传递过分的言辞。

在《庄子・渔父》中论述了人的八种毛病,其中四种与不遵守言语交际的“质”与“量”原则有关。

可见庄子主张有效的言语交际应该是提供真实而恰当的信息。

(三)言语交际误解。

成功的交际离不开语言的使用。

由于语言字面意义与说话者意义的不对应,所以言语交际中无可避免会产生误解。

庄子对误解产生的缘由有过论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5]意思是,言论不同于无心而吹的“天籁”,发言者各执一词,他们的言论出于机心,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此外,庄子认为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当人们认识一种事物并将其用语言表述出来之时,事物本身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人们的认识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这就是产生言语误解的原因。

他还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5]在庄子眼里,人们出于不同环境、场合、目的和用途,在把事物的本真用“言”说出来时就可能“失真”,从而导致交际中的误解。

三、名家“控名”的语用观。

名家的核心是“控名”。

“控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名不当实的现象,引名就实,使名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二是针对实不当名的现象,改正那些实不当名的现象。

[6]名家的“控名”思想侧重言语在论辩中的具体使用,体现了丰富的语用思想。

(一)动态语境。

语言学家利奇指出,语境包括交际参与者、话语的目的、言语行为以及作为言辞本身的话语。

[7]名家另一代表人物惠施的辩题同样反映出言语使用者的目的和视角的不同,可能导致对意义的不同理解。

惠施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在常人眼里,天地山泽都是有高低之分的,但若从无穷宇宙空间的视角看,天是无形的,地之上的空间都属于天,所以没有天高地下的区别,如此类推,山与泽也无高低的差别。

据此可以看出,名家已经意识到语词的意义与语境参数的变化关系密切。

语境并非是静态的。

在言语中,即便是一个语境参数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对同一语句意义的不同解读。

(二)语用策略。

言辨是名实相应思想的运用和深化,因此名家特别重视言辨中的语用策略。

名家论辩的目的是说服和晓谕对方,因此尤为关注言语交际的语效行为。

邓析将言辨的对象分为聪明的人,见闻广博的人,地位高的人,有钱的人,穷人,勇敢的人和愚笨的人。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针对以上不同的言辨对象应使用不同语用策略。

不难看出,名家已将目光扩展到交际中言辨对象的不同地位、性格和特点上,强调因人施辨,指出如果不顾及交际对象的实际情况,就难以取得满意的语效行为。

四、结语。

先秦诸子在“名”“实”之辨演变过程中所彰显的语用思想,一方面说明中国哲人对语言和意义有着非凡的洞悉,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哲学自先秦就具有浓厚的语用倾向,在语言使用研究上堪称一个早熟的国家。

哲人们以独特的视界对言语的实施行为、语言与行为关系、言语行为恰当性条件、言语交际原则、言意关系、动态语境和语用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后世中国哲学和语言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考察先秦儒家、道家和名家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对于人们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深刻理解中国哲学与语用研究的关系等方面,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91、223.

[2]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m].oxford:clarendonpress.1975.

[3]孔健.孔子全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152.

[5].张采民,张石川.《庄子》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32.

[6]庞朴.中国的名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7]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8][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王晓明注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9]邓析.邓析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九

我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一门《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化》,在这门课上我们学习了十多位先秦诸子,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他们都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习这些先秦诸子的时候,我并不是学的很轻松,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深刻,需要认真思考和阅读。但是通过努力,我从这些书籍中学到了很多。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谈我学习先秦诸子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阅读先秦诸子的难点。

阅读先秦诸子最大的难点就是他们的思想极其深刻而且有些古怪。阅读这些书籍,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模式转换一下,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例如,《庄子》里的“周公天下,舜封不过田,禹拜不出门”这句话,其实是想表达在传统社会中,君王应该放弃自己的私利,才能领导好整个国家。而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是很重要的。

先秦诸子的思想并不只是在当时的时代有影响力,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让社会更加和谐;老子的“道”思想,让人们明白事物的本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启示。所以,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

第四段:如何有效地读先秦诸子。

阅读先秦诸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思考方式。首先,我们需要对作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作者的思想表达;最后,在阅读之后,我们需要总结自己的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总结和反思。

第五段:结论。

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度。同时,我也了解到,阅读并理解先秦诸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思考方式。但是,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并取长补短,为今天的社会提供更好的思想和智慧。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

《先秦诸子选读》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次深入研究。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先秦时期诸子的不同思想观点和对社会的不同贡献。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了许多精妙的哲学思想和不同的观点。

第二段: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须向物自然而行,不要逆着自然规律而为,否则必然失败。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无为”的阐释。传统意义上的“无为”被认为是消极的,但《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却是一种高度的智慧。人们要顺应大道,不要强求,这种顺应本质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安全庇护。我认为,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无为而治”这一思想仍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掌握自如,随顺而动。

第三段: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为人处事最主要的是“仁”,即人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仁”和“又之”的关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果能够营造良好的环境,人们就会做出善良的事情。这启示我们,想让社会更美好,就要从根源处入手,激发每个人内心的善良,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

第四段: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着眼于社会公正和和平,主张用爱和慈悲去治理国家。其中我对“非攻”这一思想印象最深刻。墨子认为,战争带来的代价往往超过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这使我想到,参与一场战争比较容易,但如果能够相互尊重、沟通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第五段:综合体会。

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我认识到不同的思想观点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道家注重自然和谐,儒家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好处,并主张为人类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墨家强调公正和和平,强调人类应该用爱与和平来治理国家。无论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有其局限性和问题。在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和思想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先秦诸子的思想,呼吁更广泛、更开放、更自由的学术讨论,从而达到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一

这周所读的是施昌东先生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在这之前,我一直对西方的建立理论系统、阐述一个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能力感到敬佩。对于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可以建立起来完善的系统,由表及里的剖析,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美学的理论,西方也有完善的体系比如黑格尔的《美学》。*的古典美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萌芽,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也有所发展。

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美学成分,着重研究了孔子、墨子、老庄、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大家对于美的看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这些大家就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就被提出,比如什么是美、美与丑的对比等。

我个人是对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有所感悟,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他们美学思想的看法。正所谓文如其人,这点完全可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先说说孔子。孔子没有关于美学的系统的、专门的论述,只是在个别的“子曰”中涉及到,他的大致观点如下:

子曰:“君子*之美,不承认则,小人反之。”(颜渊篇)。

子曰:“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以上材料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美与善等同了,混淆使用,将美更多的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当然这种美学观点客观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孔子的美学更多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美与善德相关联,德高善而美,这种观点忽视了美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实际上它是不以人类主观情感转移而转移的,它就是作为美而存在在那里,不需要被你认可,它就是美的化身,比如辽阔的草原、碧绿的`田野、蔚蓝的天空等等。

刚才提到文如其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他有时站的高度就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说教是关系到君王的教育问题的,他要通过自己对美阐释来引导君王向善,达到勤政、爱民、向善。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导致这种美学观点的缺陷,当然我是站在20xx多年后的今天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他的观点的,总的来说孔子的美学观点有一定的片面*,但这种片面*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看到它的背后是什么,有可能是他思想的不成熟,也可能是为了*,各种可能,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多元的碰撞。

既然谈到了孔子的阶级局限*使他犯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那么下面这位墨子先生就和他有些比较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位“兼爱非攻”的君子。墨子的美学思想或者看法有他独到的解读。

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本来是美的,我们才称它美,事物不美,我们就不能称它为美,当美不被称为美的时候,我们就例外找名词来代替“美”这个词,新生的词的内涵也一定是代表美好漂亮的,如果将不美的东西称为美,人们心里还是会觉得它丑的。现在就好比一些人拍马屁,领导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什么东西都是美的,虽然他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也一定在鄙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好,话说回来,墨子的美学思想比孔子的进步,墨子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墨子在阐述美的论述中也不乏人*与道德联系,他的“善”“恶”观使他的思想高度也让人难以企及。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二

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里有着一群思想家,探索着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读这些先秦诸子百家经典时,我深受启发,看到了诸多友好的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深刻理解了历史,了解了哲学思想的发展,也领悟到我自己的人生体验。接下来,我将阐述我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读书体会。

第一,读书体会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非常深奥。经过近两千年的岁月沉淀,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但是,由于历史和语言的限制,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读书者可能会因为经典文言文的使用而感到困惑。对于我来说,一开始读这些经典时,语言难度使我感到沮丧,但是,当我开始跟随书本中的译解的时候,我渐渐发现了他们的思想很有价值,并且愈加感到了热情,在寻求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旨意。

其次,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有时也是非常抽象的。这些思想理论与有用的生活课程或者技巧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即使如此,这些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不同的思想理论,我学会了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这些思想挑战我们常规的认知方式,鼓励我们去思考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使我们拓展了视野。了解庄子、荀子等人所提出的理论,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道”的意义。

第三,阅读先秦诸子百家让我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虽然,现今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化和外来文化冲击,但是,传统文化毫无疑问将继续为我们提供深奥的思想和道德价值。通过阅读先秦诸子百家,我学会了尊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尽可能将这些价值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让我更为深入地了解自己。我发现,在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时,我们开始思考人类智慧的本质,自己的生活,人和社会的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深刻,而且常常涉及到很多方面。通过这种思考,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更精辟的观察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周围的世界。

最后,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还让我铭记了对生命的敬畏。在读书中,我曾经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和死亡。通过先秦诸子百家所探讨的思想,我了解到生命的珍贵和不确定性,并且尊重每一个命运。我不仅理解到人的起源和命运的本质,而且开始意识到,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

总而言之,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经典,我学习到了许多西方思想的基石,并且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我深刻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并学会了跨越文化,观念和信仰的界限,并尤其感受到,思想是学习的源泉。通过此番阅读体验,我深深相信,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将将会在我们的未来之路上继续闪耀光彩。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三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福音。由于金融大鳄的“道德”的缺失,过度“贪婪”,引发了金融海啸,殃及各国企业和平民百姓,造成世界的不和谐。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有些高官、高管经不起花花世界诱惑,“道德”的缺失,因不择手段的贪腐,受到法律制裁。因特网给人们带来信息传递快捷和便利,同时带来信息负面效应,人们开始担忧的是道德水平下降,独生子女的叛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人对金钱的追求,采取尔虞我诈的手段,忽略起码的道德修养等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病,造成社会不和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时代一个课题。

读了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时,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台上这门课。如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于丹讲论语、于立群讲《史记》等,央视“百家讲台”系列节目成为百姓的观看电视热点,实际上“国学”也在全国悄然掀起。人们需要正在寻找这一颗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璀璨的优秀文化瑰宝,找到了久违的“道德”的力量。而“国学”可以缓解及避开这些社会病。

如今在中国崛起之际,国内再次兴起“国学”热这股古风,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些地方出现久违的私塾,这些孩童们又像过去几代人一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通俗读本读起来。这些孩子不仅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到“敏而好学”的道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起来。

“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及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加上汉赋、唐诗宋词及历史史学等和学术体系。不过,普通人理解的“国学”,就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四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开端,诸子百家是中国先秦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这个时期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哲学立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思想逻辑出发,探讨了人们关心的生命、宇宙、爱情、快乐等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些启示和收获,下面是我的五段体会:

第一段,思维方式的转变。

读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之后,我感受到自己惯常思维方式的转变。在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中,他们探索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而是从不同方面入手,以多元化的角度去考虑一个问题,并且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原因。阅读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使我更加关注思维深度和广度,并以其为借鉴,尝试将我们的思维方式更立体化。

第二段,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在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身处的人生境遇,以及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性。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行为,更关注人的精神层次和思想的影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理解了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以及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段,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哲学家们都深刻研究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和理念,包括家庭、校园、企业和政治组织等。阅读他们的著作,使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把握社会机遇。同时,还学会了如何去探寻社会规律及其运行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群体思维和个体行为的共同影响。

第四段,自我提升的思考。

读书,首先体现的是对于智力和知识的追求。在读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诸多著作中,我发现了人类对于人生的各种解决方案或者人生的不同的哲学思考。这不仅促使我不断重视自身的素养和修行,也使我更加注意做一个完整的人和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这种思考醒目不了仅在现实中,同时也有助于把我们的能力和道德分离的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五段,富有真谛性的思想。

读先秦诸子百家的历史经典,充满非常富有的真谛性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了我们对于人类、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深邃的思考与理解。这些思考深刻而真实,既卓有远见,又具有实用性,为后世思想家和哲学家提供了蓬勃发展的空间。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思考与研究是一个终生追求的过程,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秉持态度和核心观念,以此驱动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思想,成为人类发展进程的新首领。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五

这周所读的是施昌东先生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在这之前,我一直对西方的建立理论系统、阐述一个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能力感到敬佩。对于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可以建立起来完善的系统,由表及里的剖析,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美学的理论,西方也有完善的体系比如黑格尔的《美学》。中国的古典美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萌芽,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也有所发展。

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美学成分,着重研究了孔子、墨子、老庄、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大家对于美的看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这些大家就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就被提出,比如什么是美、美与丑的对比等。

我个人是对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有所感悟,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他们美学思想的看法。正所谓文如其人,这点完全可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先说说孔子。孔子没有关于美学的系统的、专门的论述,只是在个别的“子曰”中涉及到,他的大致观点如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承认则,小人反之。”(颜渊篇)。

子曰:“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以上材料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美与善等同了,混淆使用,将美更多的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当然这种美学观点客观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孔子的美学更多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美与善德相关联,德高善而美,这种观点忽视了美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实际上它是不以人类主观情感转移而转移的,它就是作为美而存在在那里,不需要被你认可,它就是美的化身,比如辽阔的草原、碧绿的田野、蔚蓝的天空等等。

刚才提到文如其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他有时站的高度就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说教是关系到君王的教育问题的,他要通过自己对美阐释来引导君王向善,达到勤政、爱民、向善。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导致这种美学观点的缺陷,当然我是站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他的观点的,总的来说孔子的美学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种片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看到它的背后是什么,有可能是他思想的不成熟,也可能是为了人民,各种可能,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多元的碰撞。

既然谈到了孔子的阶级局限性使他犯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那么下面这位墨子先生就和他有些比较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位“兼爱非攻”的君子。墨子的美学思想或者看法有他独到的解读。

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本来是美的,我们才称它美,事物不美,我们就不能称它为美,当美不被称为美的时候,我们就例外找名词来代替“美”这个词,新生的词的内涵也一定是代表美好漂亮的,如果将不美的'东西称为美,人们心里还是会觉得它丑的。现在就好比一些人拍马屁,领导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什么东西都是美的,虽然他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也一定在鄙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好,话说回来,墨子的美学思想比孔子的进步,墨子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墨子在阐述美的论述中也不乏人性与道德联系,他的“善”“恶”观使他的思想高度也让人难以企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六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众多思想家,被称为“先秦诸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研究先秦诸子的过程中,我感悟颇深,从他们的思想中,我看到了人类思维的奇妙和智慧,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底蕴。

首先,我认为先秦诸子的研究需要全面了解各个思想家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他们生活在动荡的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混乱状态,思想家们致力于寻找社会和个人的解脱之道。比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墨子主张兼爱,倡导助人无私;老子强调“道”和“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以达到心灵上的宁静等等。了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意图。

其次,在研究先秦诸子时,我深感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庄子探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保持心灵的平静;这对我们现代快节奏、忙碌无休的生活方式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另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如何理解和运用法律的思考方向。研究先秦诸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启发。

在先秦诸子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尽相同,但在一些核心观点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例如,各家对“人”的认识和定位,无不在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墨子说:“兼爱非攻,攻己何害?”他主张废除武器,倡导和平共处。墨子的这一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共识相呼应,如孟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认为人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人。孔子的“仁”,也是指为他人着想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要求。虽然诸子的立场不同,但都对人类和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提出重要观点,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最后,研究先秦诸子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的思想不仅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而且与文化传承相互融合,形成了绵延几千年的传统。诸子的思想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道家等)相互影响,一起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捕捉中国文化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之,先秦诸子的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系统研究和深入思考。通过探索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启发,让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先秦诸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对我们自身智慧和素养的一种提升。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七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性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性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作者简介】刘庆亮,男,1969年生,山东省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和学校师训处主任,山东省教学能手,省课程专家团成员,滨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10)。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援引神话最多篇十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3分)。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14.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

15.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4分)。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煤矿班组长心得体会 erp组长心得体会(优秀12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