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 幼师教学论文(实用10篇)

最新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 幼师教学论文(实用10篇)

小编:影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一

摘要:综上所述,提高幼师体育教学能力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意义,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清体育课程在幼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还要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强化教材中的体操内容部分。

体操项目是幼儿园开展的重要活动之一,体操锻炼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项目之一,而且是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纪律意识、团队意识的重要项目。体操教学和讲解工作应当成为幼师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以往教材当中关于体操部分的教学存在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理论性强的主要表现是将体操动作分解得过于详细。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了体操动作的科学性,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动作时出现了实践锻炼不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理论教学部分权重过大,影响了关于实践锻炼的部分和内容。

2.重视体育游戏教学。

体育游戏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锻炼儿童身体、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方式。在幼师体育课程中应当将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充分凸显。在继承传统体育游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一些有利于儿童成长和智力开发的体育游戏不断融入新的'课程当中。3.体育课程中注重增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面对组织纪律性较差的儿童。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不仅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纪律风貌,更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他们形成对遵守纪律的认识与认可。这种纪律教育经常出现在一些体育活动和游戏当中。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将这些体育纪律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幼师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由于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恰当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现象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已经大量存在。例如理论教学简单枯燥,不能结合生动的案例和真实的场景。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结果。原因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规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造成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这一现象导致了一个结果,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低。因此,无论从原因还是结果看,我们都应当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幼师体育课程教学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教学方法应当做好多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权重。二是提高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结合程度。在讲解一些理论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中真实的教学案例。

教学考核评价是幼师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具体知识上,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不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体育健身的理念和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困难十分有利。更重要的是,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提高幼师体育教学能力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意义,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清体育课程在幼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还要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幼师论文写作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写作论文,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论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经历了多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那些即将面临幼师论文写作的学生们有所帮助。

第二段:选择合适的主题(250字)。

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对于幼师论文来说,我们应该选择与幼儿教育领域相关的热门话题。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和文献的可靠性,我们应该从学术期刊、书籍或专业网站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此外,选择一个感兴趣并能够深入研究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激情和积极性。

第三段:深入研究(300字)。

在确定好主题之后,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阅读相关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收集有关的数据和信息。此外,我们还应该联系实际,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通过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面对面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和挑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段:合理组织论文结构(300字)。

一个良好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及讨论等部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组织论文结构,使之流畅、连贯。引言部分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应该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方法部分应该清楚地阐述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结果及讨论部分应该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论文的语言表达和语法正确性,以确保我们的观点能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第五段:反思和总结(200字)。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审阅他人的论文以及参加写作相关的讲座或研讨会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该定期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论文写作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总结(200字)。

幼师论文写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合理选择主题、深入研究、合理组织结构、反思总结等步骤,我们可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对幼儿教育领域的热情和兴趣,以完成一个优秀的幼师论文。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三

幼儿园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风范,在任何时候对每个孩子都应平等对待、适度关爱,不要因为个人情绪而影响孩子,自己心情好对孩子就耐心,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向孩子发脾气;不要因为有的孩子聪明乖巧就特别喜欢,有的孩子调皮就不喜欢甚至排斥,等等。幼儿的可塑性特别大,所以对于每天陪伴他成长的老师而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带着孩子去春游,活动开始前对幼儿讲要求,“不乱走、不打闹、不乱丢垃圾”,孩子们满口答应,可是走着走着,老师给孩子擦完鼻涕的手纸就直接扔到了草坪上。试问:这样的老师能教出讲文明的好孩子么?对于模仿性超强的幼儿来说,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孩子的榜样。幼儿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并且其“行为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随机教育是幼儿教师教育机智的具体表现。即:能够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事先没有预设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要会利用各种教育活动,在教给幼儿知识、传授幼儿技能的同时,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利用语言故事、儿歌中优美的语句、诗歌的意境熏陶幼儿,让幼儿体验美、感受美,培养幼儿对美的向往及积极向上的情感,还可直接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启发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幼儿园可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让每个宝贝都知道讲文明、懂礼貌。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可以有各班文明礼仪小标兵代表,大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了积极的心理教育。班级主题活动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绘本故事《妈妈心,妈妈树》告诉幼儿懂得感恩;音乐律动《我是小小解放军》让孩子们知道保家卫国;社会活动《走进自然博物馆》告诫孩子们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情绪易受感染,通过这种健康的氛围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氛围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家庭,每位教师、每个孩子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重要成员的“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沟通可以在老师和幼儿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可使用语言沟通,即通过谈话了解幼儿的感受,比如教师可以问幼儿“你怎么了?”或“你想对大家说什么?”也可以用非语言沟通,如抱抱幼儿,摸摸他的头,牵牵他的小手或用眼神表示对幼儿的信任、赞美或期望,让幼儿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教师还可借助集体的力量,让幼儿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当一个孩子出现情绪不好或生病时,老师引导其他小朋友都来关心他;当其中一个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老师引导其他孩子都来帮助他;当两个小朋友间出现问题时,其他幼儿都来帮助分析、解决,在让其他幼儿感受爱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怎样去爱。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无意识的,往往孩子自己做了某一件事,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等自己意识到时已经做了。幼儿的意志力差,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明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却控制不住自己还是做了。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问题,例如:某园中班有一个小男孩总爱把班级里他自己喜欢的玩具藏起来,老师和他妈妈交流得知家里有很多玩具,但小男孩和姐姐玩玩具时经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所以在家经常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藏起来。如果老师发现这样问题,不问明拿玩具的原因就大肆批评,那孩子就会背上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而直接导致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极坏的影响。老师在对待幼儿问题行为上要采用正面教育为主,在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谨慎处理。老师当事先和男孩建立好朋友关系,让小男孩对老师信任,小男孩有喜欢的玩具总爱和老师分享,同时告诉小男孩,幼儿园的玩具小朋友们都喜欢玩,只有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是最快乐的。慢慢地小男孩不再藏玩具了,家里带来的好东西也愿意和小朋友们分享了。教师慢慢地传递给孩子正能量。

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更要在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入园、离园时教育幼儿讲礼貌;在入厕、喝水、进餐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午睡时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等等。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以孩子感兴趣的方法,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比如:在体能活动中,个别孩子不敢单腿跳,请不要训斥他,而是让他先放松心情,然后教给他方法,老师在旁边做好保护他的措施和准备,孩子知道了方法,而且知道有老师在旁边,就敢大胆地跳过去了。总之,要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幼儿“我很棒、我能行”的信心,久而久之,幼儿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冲突或矛盾,这时教师最好不要轻易介入,而要让幼儿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对于幼儿来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增强家长在家园配合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或半日观摩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管理理念和如何配合的相关要求,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常规及生活作息习惯,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及时发放开展教育照片和视频,增进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从而不断调整教育方法。也有机会让家长观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引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爱,胜过人类已经发现和学习利用的任何能量,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给孩子多一点爱,使他们多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终将会在他们成长的著作中勾画出多一页的精彩绚丽,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会是一批健康向上的孩子,会成为真正的阳光天使。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四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理念中,倡导得最多也是最为基本的就是“爱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幼儿园教师肩上所肩负的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教育背后的神圣意义更不由言说。要做到师爱,就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给孩子一片自由自在成长的天空,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师爱;幼儿;快乐“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滴。曾经听过一位苏州名教师的讲座,她说:“教师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如果你不热爱自己职业,我劝你乘早离开!”我想,她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在内心也同样充满着对自己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强烈的使命感。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面对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对社会、同伴、他人启蒙的阶段,幼儿园教师对孩子们的关爱、话语都将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内心。在从教的这些年里,我也感受到了许多弯下腰,真正接近孩子后,我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快乐!1.给孩子暖心的爱。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是:“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先生伟大的人生格言也在激励着幼教工作者,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时间,为孩子献出满满的爱。在幼教工作中,在面对最纯净的孩子们时,这样的伟大的爱,也能变成一种相互的爱。离园的时候到了,孩子们陆续被各自的家长接走。但是我发现家长们领着孩子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在帮孩子整理身上的衣物。我反思着离园前,我为什么不提前帮孩子整理呢?于是,每次离园前,我都会抽一点时间,从头到脚看看孩子,帮助他们整理好衣裤。家长来接孩子时,看看没有什么可整理的,露出欢喜的表情,那一刻有一股暖暖的爱在心中流淌。2.给孩子平等的爱。我们班初入园就能不哭闹,适应幼儿园的日常作息,十分乖巧,这使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于那些总是哭闹、情绪不安的孩子。这天,早晨来园时,皓皓奶奶告诉我,皓皓说,老师是不是不喜欢他?他举手了,可是老师却叫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自此之后,我便对皓皓多了一些关注,不仅请他上课时回答问题,还表扬他坐得神气。晚上回家后,我收到了皓皓妈妈给我发来的一条短信:老师,皓皓回家说,今天是他上幼儿园来最高兴的一天,谢谢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读到了这条短信,我的心里也淌过一丝暖流。其实,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换来了孩子极大的快乐。我们应该更平等地关注每个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爱和鼓励,让他们更快乐的成长!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儿童有被尊重、热爱和理解的权利。”从尊重人权到尊重儿童的权利,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飞跃。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给儿童他们需要的爱,才是符合儿童正常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才能产生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井然有序的条件;才能真正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愉悦。

1.给孩子足够的爱,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成人的关爱下获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他们才会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把幼儿园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妈妈和同伴。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他们才能建立起对幼儿园秩序、规则的认同感,有信心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得到社会认同感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才能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拥有学习的动力,为他们向着更高更广阔的天空飞翔而壮实臂膀。

2.给孩子足够的爱,使幼儿快乐学习。传统的中国式学习和教育是以规矩和方圆定教育,将学习的方式统一在一条道路上,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沿着同一条道路前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者的个性、特点、特长都被限制,使得受教育者都变成了同一版本的翻版,学习的道路也尤为艰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幼儿快乐度过成长关键期。秩序的关键期、情感的关键期、空间、时间的关键期,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幼儿时期有很多,这些关键期如何得以顺利度过?这都依赖于家长和教育者的爱和自由。只有用爱为孩子关键期的成长奠定夯实的垫脚石,孩子的未来才能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我们今后的社会才能更文明、更进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了爱,孩子便无法成长,没有了爱,教师的工作便失去了意义。其实,从教的这些年里,能给我心里留下暖意的事情远远不止以上的三件。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着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对孩子的关爱,对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暖流流过我和孩子的心田,孩子自由成长的天空也一定会更明亮、广阔!

[1]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爱满天下的陶行知[m].群言出版社,2000.10.

[5]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五

3、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困境的伦理审视及其救赎之道。

4、从“中国梦”到“世界梦”--政治伦理思想的升华。

5、探讨娱乐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

6、略论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

7、汉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及其当代价值。

8、文化自信的传统依据与伦理文化的时代机遇。

9、民俗学学术伦理规范的善与恶。

10、论恩格斯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1、中国民间俗语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探讨。

12、论律师职业伦理的冲突与消解。

13、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探析。

14、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研究。

15、图书馆微服务平台建设的伦理与技术。

16、科技时代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伦理探究。

17、光影视角下影像的伦理传递问题研究。

18、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19、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对社区交互影响的实证分析。

20、西方行政伦理的中国适应性。

21、广西特有少数民族生活伦理比较。

22、如何应对辅助生殖技术中突发的伦理问题。

23、论权力制约的制度伦理。

24、关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伦理评价研究。

25、简析网络婚姻引发的伦理思考。

26、我国当代工程实践主体的伦理意识探究。

27、伦理视野中的小说视角。

28、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伦理问题探讨。

29、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培育初探。

30、浅议工程伦理视域下人才的道德教育。

31、某妇幼保健院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工作实践及问题探讨。

32、儒家伦理思想对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33、企业商业伦理的定量研究。

34、法医学鉴定实践中的伦理考量。

35、论赫勒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构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六

人常说:“三岁看到老”,不无它的道理。幼儿的内心正如一张白纸,喜模仿的性格,让他们从身边生活中学习,并养成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一些品质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幼儿期是人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重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空间,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行。

幼儿园要努力营造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的幼儿园文化氛围。除了创设童趣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教师则是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建立。

幼儿园是一个教育机构,应发挥其主动性,加强家园合作,联合社区,形成网络教育。首先,幼儿园要通过家长会、专门会议、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长们意识到良好的品行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对幼儿一生发展的影响更大。幼儿园应畅通多重渠道,通过家园联系手册、网络等手段,与家长及时互通信息,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把问题推给家长的做法,请家长介绍一些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对于个别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应与家长坐下来商讨教育策略,相互配合采取系统的教育措施。其次,社区是幼儿直接生活于其中的重要社会环境,对于幼儿社会化至关重要。可以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人士向幼儿介绍相关行业的知识,比如请社区派出所的警察介绍派出所的`职能、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讲解预防疾病的常识、社区超市人员介绍如何购物等。幼儿园还要组织幼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比如走进养老院、孤儿院等,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教育实质上就是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场景,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狼来了”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不说谎,不骗人,通过情景表演加深幼儿情感体验;用“三只小猪”的故事,教育幼儿做事认真不敷衍,团结友爱,勇敢、机智地战胜坏人,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例如,利用节日、传统活动的开展,渗透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在“重阳节”时,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在家里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劳动节”时,开展“爱劳动,我是小巧手”的主题活动等,以丰富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构建优秀的个人品质。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再者,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1]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2013,(06).。

[2]胡燕平.新时期幼儿园德育教学思考[j].成功,2013,(08).。

[3]李群.试论幼儿园德育环境之创设[j].现代教育论丛,2001,(02).。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七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而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个人内在化思维为主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靠个人内部语言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传统意义上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多体现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等“技能”层面,而非“能力”。在这里,我们借鉴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把教师教学能力界定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必备的、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而发生质的动态变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组合。主要包括知识提取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执行能力、教学效能感、教学个性、职业性向等等。[7]新时期对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重构提出了进一步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要求,自然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非“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准确领悟教育相关理论、能否胜任各项教学工作、能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能否引起学生成功学习和个人满足”所持的一种认知和信念。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以及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具有较高教学效能感的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价值以及是否具备教育好儿童的能力能产生清楚的认识和判断;相信自己有能力积极、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需要幼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经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幼儿园和社会更应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与更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教师对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幼儿教师在活动开展后,针对活动目标实现、重难点突破、幼儿表现等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好的实践经验,发现不足,并通过对不足之处进行理性思考,主动寻找改进和提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减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另外,教师通过反思还可以直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风格是幼儿教师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融会贯通的产物,它是判断教师在专业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巨大,对幼儿认知和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循循善诱,巧于设疑;或论证严密,具有逻辑说服力;或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等等。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重构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如何发展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政府、幼师院校、幼儿园应提供何种发展的路径,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契合度。

目前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主要效力在于非幼儿教育学历或没达到相应学历要求的申请者,对幼儿师范院校学历的申请者几乎没有起到“门槛”作用,幼儿教师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同时,教师资格的“低准入”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高要求”不一致,使得幼儿教师在入职过程中表现出教学能力的不足。因此,政府部门提高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契合度,是发展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衔接。

幼儿师范院校应从课程的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加强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衔接,从而发展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根据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调整现有的幼儿教师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衔接。将专业标准中教师评定的内容与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建立互动关系,即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鉴定、考核的内容保持一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拓宽公共基础课,加强文理渗透,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及教育科研能力,调整学科比例,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教育反思能力,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活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8]其次,建立配套评价体系。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应当是幼儿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是考察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立体化”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师范院校只能解决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职前培养问题。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要保持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政府投入、院校主体、机构参与”的立体化培养培训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幼儿教师职后参与教学能力发展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将幼儿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培训纳入职称考核、工资绩效的考核中,以激励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的衔接。对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前期的新教师培养及后期的教师学历达标和学位提升体系进行统一设计,做好政策衔接。师范院校作为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体,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更新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前教育机构应以提高培训的质量效益为发展的方向。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及教学个性的培养是核心。在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中,应关注、倡导和营造能够培养教师教学个性的氛围,通过对特级教师的研习和骨干教师的成长调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验分析,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八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即使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调整;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爱心、耐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因为爱心、耐心可以给孩子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学会感恩,学会有责任感,学会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的力量又是相互的,孩子们的爱心回报更会给教师温暖和鼓励。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九

大家都知道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所以一个老师的师德很重要,我们看看下面的幼师师德师风论文吧!

摘要:德育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幼师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为了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就德育课开放式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幼师;德育课;开放式教学。

幼师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的培养关系到未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的素质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德育课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承载着教育幼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师德的重任。因此,德育课在幼师学生的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师德育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坚持贯彻开放式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德育课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一、德育课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办法。

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开放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延伸。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以教材为点、生活为面、网络技术为支撑,在运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选择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及时将鲜活的社会信息引入课堂,以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的不足,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品质。

2.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打破课堂时空限制,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到课堂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讨论、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教师还可结合一些重要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开放的教学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

3.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德育课的教学手段得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电视、录音、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必将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4.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在很多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评估体系和其他科目是一样的,仅局限于以考查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对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则不够重视。采取单一的笔试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分数的高低,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实践。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课评价,应该由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及知识评价等几个方面共同组成。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二、开展德育课开放式教学的几点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目前,幼师德育课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为德育课堂的开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求职、就业、职业生涯发展等情境,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远大的社会主义梦想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使幼师德育课成为联系学生与社会生活桥梁的有效手段。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使学生将生硬的理论同真实的人生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困扰他们的一些人生问题列举出来,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还可以将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结果通过主题演讲、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呈现。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畅通师生交流的渠道。幼师德育课堂的时空极为有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畅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多种渠道,如通过bbs与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通过qq和e-mail与学生畅谈人生和梦想,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更为充分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开通,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自我展示,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收获。所以,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论文幼师的教育故事篇十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应进一步澄清。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

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给与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份温馨。

关键字:心理健康;幼儿教师;职业压力。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scl—90)量表测试调查结果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心理症状。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1。

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

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

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

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今年九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

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

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

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

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最近也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

由于调查标准、内容以及调查对象的地域性差异等问题,各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

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势必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

1、心理健康的含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2、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幼儿教师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其心理健康标准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

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应进一步澄清。

一是幼儿教师心理状况能否区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状态。

目前,多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报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人数比例,如上文的48%、51。

23%、52。

1%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幼儿教师群体按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区分为两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

然而,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

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状态,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薄弱。

心理状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我们很难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

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的状况都位于从不健康到健康这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状态更近一些。

处于完全不健康的病态的人只是少数。

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群体来说,检测出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对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应该意识到没有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不是完全健康的。

两名幼儿教师的量表得分仅相差一分,我们不能把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健康教师的范围内,而把另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内。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我的活动心得体会 实践活动我的心得体会(优秀9篇)

下一篇:最新建筑工程居间合同电子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