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古诗文经典名句(优质19篇)

古诗文经典名句(优质19篇)

小编:笔砚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运用了虚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这是诗人博大和奇伟胸怀的写照。

《次北固山下》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拟人手法,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描写,笼罩着欢快和喜悦的心情,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断肠人在天涯”,令人潸然泪下,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全曲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刚毅勇敢、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机智、勇敢的好品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显示了她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望岳》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趣,突出了泰山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割”突出了泰山的“奇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细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象征手法中体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千古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揭示主题,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诗人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以“归雁”反衬,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游山西村》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不单是欣赏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塑造了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凄凉地”、“弃置身”,抒发了诗人深受打击、迫害而无法平静的愤懑心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常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

《赤壁》的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过零丁洋》赏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明月几时有》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象力丰富。这是对大自然及宇宙的追问,是对人世间的不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这里把景物与人情、自然与社会、写实与写意完美地融合一起,把对弟弟的思念表达得酣畅淋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展现词人对亲情的珍重和怀念,是对人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的深切祝愿和告慰。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抒发他在遭遇诬陷之后的愤慨及郁闷。词的下半阕,主要是思念弟弟,借圆月衬托别情。

《潼关怀古》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的总结。由写景而怀古,由怀古而议论抒慨,借古伤时,历史上的王朝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逃不过这其间的灾殃和苦难:

《饮酒》之五赏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行路难》其一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从而使诗句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望江南》赏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只八个字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过尽千帆皆不是。”反映出她的失望之深。“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表现了思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企盼终以失望告终,最后愁肠寸断。全词采用白描、直叙手法含蓄、细腻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活动。

《渔家傲》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将士的思乡之愁。“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作者壮志豪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郁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武陵春》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破阵子》赏析。

《关雎》赏析。

首章四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爱情与想望。次章八句,以缠绵悱恻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第三章八句,描写男子向往著愿望实现时的欢乐。

《蒹葭》赏析。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首二句以蒹葭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全诗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二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忆菊。

清代:曹雪芹。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菊梦。

清代: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问菊。

清代: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观大散关图有感。

宋代:陆游。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

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

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南北朝: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赠范晔诗。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一作:折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一作:征骑)。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三

2下看。

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

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四

作者:晏几道8.7。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作者:晏几道8.6。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作者:晏几道7.9。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作者:晏几道8.3。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感遇·江南有丹橘。

作者:张九龄8.0。

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8.4。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作者:李白7.8。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翰7.8。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触龙说赵太后。

作者:刘向8.5。

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适7.9。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五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有三个方面:

第三、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们的共同希望。

只要有中秋这个节日存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会被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永远地吟唱下去!

辛弃疾。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可以说是他吟咏中秋月的代表作了。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这首词别开生面,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构思新颖的送月词。送月,怎么送法呢?本词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不同,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刹那间的月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给人以特别的美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的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当然,喜欢辛弃疾,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词,更是他通过他的词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李白。

提起李白,只要有点中国文化学识的人都知晓他的大名,他是唐朝三大代表诗人之一,被后来的人们称为“诗仙”,阅读他的诗歌,可以激发你满身的豪气,如“抑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在他的咏月中《把酒问月》最具有代表性。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秋咏月的诗词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那真是应有尽有。由于我们第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文学素养不同,你都能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找到你心仪的所在。

借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尾与大家共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六

秋词。

作者:刘禹锡8.0(11930人评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倦寻芳·香泥垒燕。

作者:卢祖皋8.1(23人评分)。

香泥垒燕,密叶巢莺,春晦寒浅。花径风柔,著地舞茵红软。斗草烟欺罗袂薄,秋千影落春游倦。醉归来,记宝帐歌慵,锦屏香暖。别来怅、光阴容易,还又酴醿,牡丹开遍。妒恨疏狂,那更柳花迎面。鸿羽难凭芳信短,长安犹近归期远。倚危楼,但镇日、绣帘高卷。

贺新郎·九日。

作者:刘克庄8.7(72人评分)。

作者:李好古7.1(31人评分)。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谒金门·花过雨。

作者:李好古8.3(51人评分)。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作者:吴潜7.4(20人评分)。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句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桃源行。

作者:王安石7.7(12人评分)。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作者:杜牧8.3(157人评分)。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作者:苏轼8.8(474人评分)。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游子吟。

作者:孟郊8.2(11822人评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七

唐代:张谓。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东郊。

唐代: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行路难·缚虎手。

宋代:贺铸。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凛凛岁云暮。

两汉:佚名。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观田家。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南轩松。

唐代: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八

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赵逵夫)。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012年,由八旬清华大学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教育家韩家鳌教授历时半年时间用草书完成《韩家鳌[2]草书离骚》一书,并写有“骚体文章久不闻,皇皇屈子第一人;悲吟侘傺湘沅上,遥祭苍空写招魂”的诗句。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受到文学、艺术、教育等各界的一致赞誉。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九

作者:贺铸。

清平乐·春风依旧。

作者:赵令畤。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作者:赵令畤。

好事近·梦中作。

作者:秦观。

点绛唇·桃源。

作者:秦观。

木兰诗/木兰辞。

作者:佚名。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江南。

作者: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显示全部。

别匡山。

作者:李白。

隆中对。

作者:陈寿。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挽舟者歌。

隋代:佚名。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隋代: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

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

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

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

昔昔盐。

南北朝:薛道衡。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陇头歌辞三首。

南北朝:佚名。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仙人一作:天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菊梦。

清代: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一

十几年间,我们从点到面,逐步推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教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德懿行。逐步构建“文化熏陶,科研引领,课程支撑,活动推进”的经典教育模式,实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化,科研引领课题化,经典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特色活动系列化”的教育架构。丰富多彩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是广州市113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我校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它体现113中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来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一、营造文化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我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开设“经典教育”系列宣传栏,营造“书香班级”,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打造独具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充分利用广播、班会时间开展国学专题教育,利用校园广播站,朗诵每周经典语录。构建“经典教育”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中开设“经典诵读”和“书香校园”专栏,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佳文共欣赏,疑义相分析,塑造出别样的文化韵味,营造书声朗朗、墨香缕缕的书香校园。

二、致力科研引领,经典诵读,润心有声。

几年来,我们以市级课题《基于moodle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为龙头,探索moodle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在七、八年级开设国学课堂,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与校本课程研究,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经典诵读100句》、《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初中经典古诗文指导手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名言篇》等,开展了一系列经典诵读实验活动。同时,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设拓展型课程(学校课程),开设《论语》、《中庸》、《世说新语》等经典作品的选读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欣赏经典。

重视课程支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

经典诵读课程是实施经典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而语文课堂是“经典诵读”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我校制定了《中华经典教育阅读指引》,要求语文科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经典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每周二、四早读25分钟、“课前一诵”、每周一节经典阅读课等活动,读经典,品音韵,感文化,悟道理,让课室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充满魅力,让阅读课渗透经典,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中华文化应有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拓展实践活动,激发兴趣,领略魅力。

长期以来,我校以“清明节”、“端午节”、“汉语文化周”等为契机,开展“经典讲坛”、“主题吟诵大赛”等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校的醒狮社、剪纸社、星星文学社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及魅力。“诵读之星”、“诵读优秀班级”、“诵读优秀指导教师”等评比活动,既促进了经典诵读的经验交流、体验共享,又促进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师生共阅一本书,同诵一首诗等活动,加强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我校诵读活动还走进家庭和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社区诵读活动,社区内书声琅琅,不仅扩大我校经典诵读的社会影响,宣传了我校的品牌价值,更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做贡献。

“读万卷经典师圣宗经书山有路,步人生路途追取求索学海荡舟”。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师生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受益终身,也必将对学校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二

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诗文。

名句,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春宵一刻值千金。

2.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合理安排。

时间。

就等于节约时间。

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7.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侮。

读书。

迟。

8.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2.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1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4.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15.时不可及,日不可留。

16.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17.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18.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19.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20.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笨鸟先飞早人林。

2.皇天不负苦心人。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7.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1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4.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1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16.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17.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

读尽人间书。

1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常勤精迸,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

24.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0.勤能补拙是良苦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31.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3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三

次北固山下王湾五律客路青山外表现新旧事物交替。

比喻一帆风顺境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律孤山寺北贾亭西能体现早春动物特征。

能体现早春植物特征。

天净沙。秋思马志远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卒章显志抒天涯羁旅之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绝扬花落尽子规啼写出对友人左迁同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推想想象重逢之情。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曲笔批评醉生梦死统治者。

浣溪沙一曲新词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富有哲理,对仗工整,浑然天成。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富含哲理,境界雄奇,抱负远大。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感时恨别,移情于物。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作者以景自比,抒发孤独之旅。

写边塞奇特景观,意境雄奇。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契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的哲理。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四

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11、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2、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41、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2、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43、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4、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45、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潘希白《大有·九日》。

46、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47、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49、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0、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51、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5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5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0、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五

木兰诗是初一的.课文,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朗诵,以下是木兰诗经典诵读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全文的朗读节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六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经典古诗文优秀手抄报,供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是我们国家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我们国家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我们国家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特别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可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们国家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在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们国家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以上大概是在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在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七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0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0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0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10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0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0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10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1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1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1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唐·僧·云览)。

1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啼)。

1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1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冬景)。

1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1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

14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

15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5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5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156、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宋·黄升·鹧鸪天)。

15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15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6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16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16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

16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165、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166、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元·杨显之)。

16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16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16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17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吴承恩·西游记)。

17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

17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17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7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17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7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17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7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79、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清·杨继盛)。

18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18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182、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

18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184、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红楼梦)。

18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曹雪芹·红楼梦)。

18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187、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清·曹雪芹·红楼梦)。

18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清·曹雪芹·红楼梦)。

18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9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19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9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19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9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9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19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197、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98、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19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200、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20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20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

20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204、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20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20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8、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209、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10、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八

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11.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1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以上的这些经典的古诗名句,在孩子们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它们对应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古诗文经典名句篇十九

今天,我们读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学、今年业已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在《与古诗交朋友》一书中这样写道: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们都是喜欢多结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现在就要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可爱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国的古诗。以朋友喻古诗,可见她对母语的亲近,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对古典的礼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传授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古代经典诗文,表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担当,都深深烙下先辈们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代的'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较之外国和中国现代的诗歌经典,也许少了一点理性精神,却更多一些直觉的、自然的美感。

中国生来就是诗的国度。诗文诗文,诗是在前面的。诗歌是和心灵非常接近的一个文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读起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关系?可它就是中国人心里有关爱情的诗。人遭遇了爱情,自然语无伦次,心里想的变成语言,怎么说,总觉得没说好、没说对,再变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这就是诗,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一首《橘颂》,开楚辞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历代读书人对经典不断地背诵、涵咏、贯通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过去读书人都有记诵经典的童子功。人的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记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综观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小时候就大量背诵经典者。曹雪芹对各种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苏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有这样童子功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并因此受用终生。

其实,记诵、创作古典诗词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为了用。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在《无能文学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某种意义上,文学、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连可见,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它的无能的力量,在于它的无用之用。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文的意义,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虽说几首诗歌改变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学习《论语》治不了国,学《老子》更不可能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

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与作用,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永远感染着读者,给人启迪。

热点推荐

上一篇:财务人员年终工作总结报告(通用15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