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实用8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实用8篇)

小编:笔尘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一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以下是“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二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三

《端午节的由来》是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及其民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读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也较投入,畅所欲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四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五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好!

二、朗读课文,寻找突破点,牵动全篇。

(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习惯不好。你没读完,你就继续读吧!

(部分学生继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那你们找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齐):赛龙舟。

师:(一气呵成)两个字呢?

生(齐)捉鸭子。

师:两个字——。

生(齐):第一小节。

师:(指“捉鸭子”)这个呢?

生(七嘴八舌地):课本剧……自读积累……记者采访……。

生(齐):同意!【学习方式最好由学生自定】。

师:那谁来扮演记者?

生(十分积极):我!

师:那我们就让女生扮演记者吗!记者来到湖南采访端午习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划船的青年……年长者……。

生(齐):书上。

师:对!记者必须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出问题。而我们的老大爷,也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会从哪些方面提问。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女生可以边读边用一张纸整理一下问题。

(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吗?下面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自由组合,交流交流。可以下位。

(生自由组合)。

(一女生上,接过麦克风)。

陆:多,多,多!河两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生1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2:老大爷,请问你们这儿的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师示意“老大爷”调动下面的学生参与)。

陆:这个问题吗,请我的朱老兄来帮我回答。

朱鸣骐:(站起,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我们这儿的龙舟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

记者2:谢谢老大爷。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3:老大爷,你们这儿龙舟上都有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陆:请刘兄帮助回答吧。

刘宇君:一条船上吗,有12-18桨手,还有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专门划桨,带头的坐在船头,手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方向。擂鼓打锣的坐在船中,他们用鼓声调理节奏。

记者3:谢谢。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4:请问老大爷,龙舟竞赛获胜的都能领到奖赏?

陆:请缪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众生笑)。

师:这个问题还是请其他更为博学的人回答吧。顾元祥老兄,你来回答。

顾:(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龙舟赛过之后,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人们争相捕捉,凡捉到的尽归其所有。

记者4:谢谢老大爷。

(下,又一女生上)。

记者5:老大爷,我想问一下,你们这儿为什么要赛龙舟和捉鸭子呢?

生(齐):好!

记者5:谢谢。我的采访结束了。

(下,陆下)。

师:说得好。刚才的几位记者都问到了关于赛龙舟的情况,我想问一下,赛龙舟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齐):不好!没感情。

师:再来一遍!感情充沛一点,读出气势。

(生齐读)。

生齐:实写。

师:“便使人想起……”这是——。

生齐:虚写。

(板书:实写、虚写)。

师: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

(生奋笔疾书,5分钟后)。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一网查一下湖南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下课!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的语文教育理念。《端午日》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特点有三:

1、这是一个着眼于学生的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个设计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了“记者采访”这一教学策略,将思考、质疑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

3、将学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对象,更是视为教育的资源,而且是基础性资源。学生既有的关于民风民俗的经验知识、对民风民俗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都是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当然,这堂课的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然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资源,其积淀的多与少,思维的深与浅,探究意识的强与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本堂课中学生提的问题偏于肤浅,拘泥于课本,就是这个缘故。改进的措施是,课前指导学生对端午民俗作一些调查研究,打开其视界,发散其思维。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张教师彻底的无为,而是要求教师要将影响化于无形。本课教学中若能在参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将教者作为一个老大爷的角色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会更佳。

专家点评:

缪爱国老师的《端午日》教学,用他的行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改范例,从中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积极探索精神。

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关注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人文气质,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课堂上,教师不是以固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真谛。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想象和活动中体会、再现湘西风俗风情。一上课对作者沈从文的简单介绍,就让学生露出钦佩向往的神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

其次,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这堂课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阅读理念,重在学生的感受、体验,整体感知、理解,较好地整合了问题和活动,创设了情境。课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块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教者设计了三个板块:一、初读课文,根据第3节了解课文写的两件事;二、用同学们喜欢的“采访”形式来再现“赛龙舟”的情景;三、将赛船高潮部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虚实结合的写法迁移到“捉鸭子”场面的想象写作训练。第一板块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表现,获得发展;第三板块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而是在学习课文重点部分的基础对文章的再研读、再发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发现者、创造者。

再次,致力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较好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气氛,赛龙船民俗风情的再现,是课本剧表演、对话、采访还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与学生商量的口气来确定的。课堂上,教师留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尤其是让“记者”与“记者”、“老大爷”与“老大爷”商量的环节,学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讨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赛船高潮部分的朗读,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越读越好。同时,教者还把自己作为老大爷的一员,在课堂上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教者适时的点拨,合理的组织,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这样,教者毫不吝啬地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较好地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个性。对沈从文的介绍,学生概括课文两件事时的语言训练,对学生亲近书爱读书的点拨,“一点突破法”的介绍运用,加上适时的鼓励,恰当的手段,习惯的培养,都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

当然,作为一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中还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是在学生完成“记者采访”活动结束时,教者应适时将学生对文本的再现紧扣课文内容予以点拨,而不是单就学生采访表演进行评价。从实录看,学生的采访活动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复述层面,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挖掘,学生将更有收获。

二是媒体的使用问题。学生对“捉鸭子”场面的想象描写,如果能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学生分析,再让学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样。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庄焕方)。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六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去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物,倒雄黄酒,希望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后来,有人梦到屈原容颜消瘦,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用箬叶包起来,缠上红丝线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讲这一课时,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了一课时,所以教学本课时时间显得有点紧张,做后还拖了点堂。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准备不足所致,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七

《端午节五彩粽子》是辽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了,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让学生们能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扎粽子。于是我自己先学扎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扎了下,她们说比较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制作粽子用的卡纸条,必须宽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将卡纸条折成一个个的三角形时,每个三角形都必须对齐边缘,折痕还得清晰。最难的在于折完后,将这叠三角形通过包裹形成立体的空间。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剪卡纸条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上课铃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导入,介绍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阐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纸做好的粽子,问生: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生:立体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生: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样吗?生:一样。

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卡纸条,并用虚线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折痕,同步示范折法,并强调:三角形的边一定要与卡纸条的边缘完全对齐,手指用力将折痕掐实。接着是第二个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虚线画出折痕,并同时出示折好三角形后的卡纸条的状态,让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大小一样,打开后像三角形的弹簧。师:是的,别让三角形们互相裹起来了,它们是独立的、连续的。

最后要将这些连续的三角形立起来,关键就在最初折的4个三角形里,为了让学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观,我用彩色的粉笔给这几个三角形的边做上记号,并分别标上1、2、3、4的号码,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范手法,最后将余下的三角形不断包裹即可。我采取4人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样便于没有学会的同学可以找“小老师”帮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接下来的给粽子穿花衣,挂绳子,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有的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画上不同的画,有的用水粉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还有的学生很开心的告诉我:“是小老师帮助我的,谢谢他”。那时我微笑着给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说出鼓励的语言。我很开心,他们也很开心。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时,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八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小学生竞选班长的发言稿(实用10篇)

下一篇: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练字辩论稿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