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叶连平事迹概括(优秀8篇)

叶连平事迹概括(优秀8篇)

小编:雨中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一

11月21日,201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公布,在21位入围的候选人里,马鞍山和县退休教师叶连平入选,成为安徽唯一入围的候选人。下面小编整理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欢迎阅读。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1

11月27日上午,县司法局召开叶连平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机关、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参会,报告会邀请到“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和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前来宣讲,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五巡回指导组组长柯孟生、政法委副书记李庆敏同志参加。

报告会上,由居校长介绍了叶老师的学习工作经历和先进事迹。从在职期间三尺讲台的故事,到退休后开设“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留守儿童补课,出资成立“叶连平奖学金”等等。

而后,叶连平老师则讲述了他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生动案例。并在会场上激动地读起学生送的教师节祝福语。叶老说,“荣誉是什么?是对自己的鞭策,鼓励,是前进最大的动力!”“人不能与草木共腐,不能醉生梦死,要有所为!”,我们作为政法系统战线上的干警们,任务非同一般,责任重大!

报告会生动再现了叶连平同志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内容生动,极富感染力,深深渲染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志。

局党组书记、局长耿广义主持会议。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紧紧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学习叶连平同志先进事迹与当前工作相结合,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立足岗位,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开创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2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2000年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 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尤其是在退休后,叶连平自费开办家庭课堂 “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12年,还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留守儿童。叶连平对自己却极其节俭,目前仍然住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他穿的衣服中,有一些还是60多年前的。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

2018年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 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叶连平:11月22号,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又第二次走上了三尺讲台。从1955年一直到1978年上来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时间,白白地糟蹋了,从我二十多岁到我四五十岁,恰恰是一个人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我每一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第二次站上三尺讲台,叶连平格外地珍惜。他下决心要用剩下的时间做尽量多的事。1979年,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86年7月,叶连平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4

盛锦平:(叶连平)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很突出,所以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可以主动的靠拢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

入党后,叶连平更加干劲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叶连平必须要告别讲台了,然而他却舍不得离开。

叶连平:后来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么家伙,唉,对不对?那么坦率地说,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立志在三尺讲台奋战到最后一刻

离开学校讲台的叶连平在自己家中的讲台上继续奉献着人生,19年来,已经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学习,村民们说,叶老师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的代课费早就超过百万了。而对孩子们甘于奉献的叶连平对自己却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校长 居平树:他在物质方面,他与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还在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叶连平还在2012年拿出5万元积蓄,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截至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7次,惠及132个孩子。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

叶连平最近有些“小情绪”,他抱怨说:“这段时间活动多了,耽误我给孩子上课。”叶连平说的“活动”,是指今年9月,他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他认为,两次赴京领奖,撂下了不少课。他不能让那些留守儿童等他,只有和孩子在一起,他才踏实心安。

“我92岁了,必须和时间赛跑,才能多教些孩子。”这是叶连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因为这样的初心,年过九旬的叶连平才以奔跑者的姿态出现在乌江边上,成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摆渡人”。

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的叶连平前半生颠沛流离,因为父亲在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他得以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也因此,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怀疑为“美蒋特务”,被强令离开南京,辗转流落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卜陈镇。“这里的农民收留了我,到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这份情谊。”

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连平成了和县卜陈中学的一名老师,这距他1955年从南京的夜校被“扫地出门”过去了整整23年。“我年富力强的23年浪费了,我得玩命找补回来。”

退休后,他心依然牵挂着学生,他发现,农村的孩子因为学不好英语,往往产生厌学情绪。2000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义务给留守儿童补习英语。从那以后,那间30平方米的旧屋子,每天一放学,就挤满了孩子。

叶连平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但为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叶连平先后花光了自己的30万元积蓄。叶连平无儿无女,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的平房里。然而就在这所不大的老房子里,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每天来回上下学不方便,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包吃包住。

杨鸿雁是叶连平早期资助过的学生。初中三年,她一直在叶连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后来,杨鸿雁考上了大学。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开学那天,是叶连平把她送到大学报到。送完杨鸿雁,因为没有赶上回去的车,又舍不得花钱住宿,叶连平在大桥洞下猫了一夜。

叶连平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们身上,对自己却非常苛刻。一件60年前的棉袄,已经打了多处补丁,他至今还在穿。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这是叶连平自我鼓励的话,也是一个老党员对留守儿童作出的承诺。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二

叶连平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他的故事却非凡而感人。他的事迹体现了坚持精神的伟大力量,启示着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并通过付出努力实现。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叶连平的成长经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他取得的成就,来探索其中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叶连平的成长经历是他展现坚持精神的重要背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从小就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垮,反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艰辛。他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力和毅力,为他将来的努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叶连平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他事迹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他从不轻易放弃,而是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将它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连平的事迹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和感悟。首先,他的坚持精神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其次,他的例子也展示了奋斗的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奋斗,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大的成就。最后,他的故事更让我们明白,坚持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只有坚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勇往直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回顾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我们不禁感叹坚持精神的伟大力量。他的成长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要我们坚持追求,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赢得成功。身为普通人的叶连平,通过他的行动和信念,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凭借着意志和毅力,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的事迹给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坚持追求,为自己的人生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叶连平的事迹体现了坚持精神的伟大力量,为每一个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成长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都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学习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学习他的奋斗精神,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大的成功。通过叶连平的事迹,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相信,对于每一个坚持追求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三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15年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15年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20年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20__年,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四

茧,她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最后她竟然连奖杯也拿不起来,这是怎样的坚持啊,爱就这样被一针一线的绣在了图上,这种爱的行为打动了我,我也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这些人都非常的平凡,但他们却用爱心、善举使自己变得不平凡,他们感动中国的行为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我最好的榜样。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五

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六

最美奋斗者叶连平:11月22号,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又第二次走上了三尺讲台。从1955年一直到1978年上来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时间,白白地糟蹋了,从我二十多岁到我四五十岁,恰恰是一个人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我每一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第二次站上三尺讲台,叶连平格外地珍惜。他下决心要用剩下的时间做尽量多的事。1979年,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86年7月,叶连平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时任安徽省和县乌江区委副书记盛锦平:(叶连平)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很突出,所以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可以主动的靠拢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

入党后,叶连平更加干劲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叶连平必须要告别讲台了,然而他却舍不得离开。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初中教导处原主任戴继明:当时叶老师把他的教学工具交给我的时候,就趴在办公桌上痛哭流涕。

叶连平:后来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么家伙,唉,对不对?那么坦率地说,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立志在三尺讲台奋战到最后一刻

离开学校讲台的叶连平在自己家中的讲台上继续奉献着人生,来,已经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学习,村民们说,叶老师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的代课费早就超过百万了。而对孩子们甘于奉献的叶连平对自己却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他在物质方面,他与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还在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叶连平还在20拿出5万元积蓄,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截至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7次,惠及132个孩子。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七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花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编织了多少日日夜夜,父母却毫无怨言。

不懂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问父母我们是怎么来的,父母却总是开玩笑的对我们说:你是我们捡来的,甚至说我们是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不,不是的,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是母亲辛辛苦苦十月怀胎把我们生下来的。

十七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才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永远不会因为这样而放弃我们,他们不管多辛苦,多困难,都会无私奉献的哺育我们长大成人。

在小时候,我们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当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以后的将来,我们自己有了小孩后,你还会觉得父母到我们的爱,还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吗?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呢?有的人总是不断抱怨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直接顶撞父母。有些人连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有些人可能连父母的生日到记不清楚了。想想看,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啊!

在自己孤独的时候,站在身后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父母;在自己面对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站在身后鼓励自己,为自己加油的永远是父母;在自己受伤、害怕的时候,站在身后保护自己的永远是父母;当我们受委屈是,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的是父母。然而,他们却不求其他,只求我们平安、健康、幸福。

无私奉献的永远是父母。

叶连平事迹概括篇八

叶连平一辈子无儿无女,和老伴相守过着清贫的生活,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有的孩子因为住家比较远,来回不方便,叶连平就让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杨鸿雁是叶连平早期资助过的学生。初中三年,她一直在叶连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当时,杨鸿雁的父母想要给叶连平一些生活费,但叶连平一次都没要过。

后来,杨鸿雁考上了大学。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开学那天,是叶连平把她送到大学报到。送完杨鸿雁,因为没有赶上回去的车,又舍不得花钱住宿,叶连平在大桥洞下待了一夜。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心得体会 服务对象心得体会(优秀14篇)

下一篇:最新学生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