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2023年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小编:雁落霞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一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当一个教师将这样的告诫铭记于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时候,他本身已然是一个懂得付出,懂得珍惜同时又收获幸福的人了,更何况万千桃李的丰厚回报。虽然此时正在从事这一项事业的我,既不伟大,更不完美,但我却懂得付出,懂得接受与靠近一颗感恩的心。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我想这几句歌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就是欧阳菲菲深情唱出的一首《感恩的心》。这是最令我感动的一首歌,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首歌。因为从这首歌中,我理解了付出与收获的真正含义。

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已经二十多年了,也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年。因为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看似普通却带有深深牵挂与祝福的贺卡,在打开贺卡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内心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因为它不但证实了我在工作中的真诚付出,同时也是对我从事这项工作的一个小小的肯定。

赵雨欣是我刚参加工作毕业班上的一个女生,起先我们虽有过接触,但对她的了解并不深,可就从放完寒假报名的那一天,我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我与她的故事从那时一直持续到现在。

记得报名那天,天还很冷,北风呼呼的刮着,闲暇时刻,我坐在桌前暖手,雨欣出现在了我面前,小声的对我说:“老师过年好啊!”出于礼节性的回应。我也向她说了声:“你也一样啊:!可就在我话音刚落的刹那,雨欣的眼泪哗啦啦的流了下来。我当时吓了一跳,还未等我回过神来,雨欣哽噎着对我说:“老师……我……我爸去世了”听见这话,我的心似乎被针扎了一下,既无所适从又觉得特别的自责。接下来,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好,只是劝她别太难过,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再动听的话也不能平息她内心失去亲人的痛楚。后来报名工作结束后,我特意把她叫到了我的办公室,和她单独聊了一会,也就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了解了有关雨欣的事情,并且知道她是生活在一个组建的特殊的家庭,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家人的支柱,也是维系整个家庭关系的纽带,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家庭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父亲却身患绝症,毅然撒手离去,雨欣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悲痛,失去父爱的苦楚一直缠绕着她。

不知是出于同情还是作为人性的本能,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特别关注雨欣的生活和学习。经常与她聊天,倾听她的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渐渐的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我从心底把雨欣当做自己的妹妹,而她也视我姐姐。很快,和雨欣相处的半学期已在我们默契的相处中悄然的过去,雨欣升到了初中,而我也成为新一年级老师。虽然,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慢慢的少了,但雨欣要是遇到什么困惑的问题,还是会来找我,而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她,无论是学习方面的,还是其他方面的。因为我知道,能获得一个人的信任与依耐是我最大的幸福,哪怕,这个人仅仅只是你的一个学生。

虽然现在的我们离得更加的远,也很少有机会见面,但却时常保持着联络。如今的雨欣,不但在咸阳的一所高校修完了所有的中专学业,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留校的资格,成为这所高校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并且雨欣还告诉我,接下来她会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完大专的课程,拿到大专文凭,这样才会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对于雨欣的这种努力与决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规划,我真的好欣慰。因为,雨欣的成长与进步也是对我从事教育事业最大的鼓舞与肯定。它也将激励我对于自己的事业投入更大的热情。

虽然雨欣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可她却在另外的一种环境中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贵的人生财富:那便是对生活的执着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相信今后雨欣的生活会因自己的坚定信念而更加的异彩纷呈。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二

我带这个班的孩子们快三个月了了,在这段时间里中,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变,不断的成长。记得刚接手一年级时,由于一下适应不了从六年级到一年级的心理落差,曾经一度焦虑、烦躁、失落、茫然,仅有的耐心常常在课堂上维持不了几分钟,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严厉的批评、大声的斥责,那段时间,不仅自己心情沉闷,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我畏惧有加。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原来都在自己身上,并且至今让我惭愧不已。

那天,我也不知为什么,心情特别的好,走进教室时,脸上带着难得的微笑,在读书时,语气也格外的温柔,那节课,孩子们脸上露出的不仅是惊讶,还有轻松,下课的时候,有一位小女孩跑到我跟前说:“老师,你今天可真漂亮。”

“是吗?”我不禁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还是原来的衣服,没有改变呀!“为什么呀?”我一边笑着一边问。

“因为你笑了呗!”旁边有个大胆的小男孩接了过来说。

“哦,笑了就漂亮,那老师以后就一直笑着。”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

那天回去以后,我想了很久,其实自己也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可是为什么对孩子们却那么吝啬?孩子们要的并不多,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也许只是一句鼓励,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从那以后,我逐渐改变着自己,我用心去寻找每一个孩子的可爱,我对着镜子让自己笑得灿烂,我努力减少发怒的次数,那扇通往平等、和谐、沟通的大门正在慢慢打开。当孩子进步时,我用微笑鼓励他;当孩子失落时,我用微笑安慰他;当孩子犯错时,我用微笑提醒他…调皮的.崔宏博在放学排队时想要插队,我微笑着说:“真正的男子汉是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位置的。”胆小的梦馨在回答问题时有些胆怯,我微笑着为她送去了鼓励的掌声;可爱的焦唯写字一直不好,我微笑着对他说:“如果你的字体能像你的人一样那么可爱、那么方正,那该多好呀。”

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把微笑送给孩子们,把微笑送给自己,把微笑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育是朵带笑的花。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三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总会有几个不尽如人意的学生。

可能,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样的表达:“刚刚跟你说过,你又忘了,你有没有记性呀?”“你真是让我失望透顶,没救了。”“人家某某某早就做好了。你呢,一节课只写了这么几个字”“你的皮太厚了,用尺来量量有多厚”教师,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是“恨铁不成钢,怒其不争”,有时是失望,有时是讥讽……不管说的时候,是带有哪种情绪,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优等生固然重要,转化后进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两个真可怜,他们都不喜欢我们”两个后进生愁眉苦脸的'说,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知其心,然后救其心也。”很重要。让他们感到一种快乐,感到老师给予他们的一种特别的关爱,同学们会为他们加油,他们才会来劲儿。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以柔克刚,晓之以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帮助措施。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四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的小说家。他既写诗,又写小说,但使他闻名世界的却是这个作品《爱的教育》。

书中以小主人公安利柯充满爱心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小故事。同时也阐明了一个道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培养孩子的一颗爱心,让他变得开朗、光明起来。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爱的启发。如卡隆因为妈妈去世而每天沉浸在痛苦之中。他来到学校里,他的同学也陪着卡隆一起伤心、难过来表达他们对卡隆的关爱。老师则像母亲一样给予卡隆更多的怜爱,教育着卡隆。不能灰心,要鼓起勇气,虽然失去了母亲,失去了伟大的`母爱,但还有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同样一直在关爱着卡隆。要坚强起来!我也想告诉卡隆: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最亲爱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代替一位慈爱的母亲。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你永远也不要忘记你的母亲。但是你要以一种崇高的方式去爱她、怀念她,不要辜负了你母亲的一片心意。

卡隆的好朋友耐利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经常被别人瞧不起、欺负。但耐利从来不告诉妈妈,怕她伤心难过。他被别人欺负后总是把头靠在椅子上默默流泪。卡隆英勇正直,对那些总是欺负耐利的人说:“谁要是再欺负他,小心我一拳揍得他转三圈!”勿兰谛不相信,结果真的挨了卡隆的拳头。卡隆对朋友那种正义的爱不得不使人敬佩。

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间有五彩缤纷的爱。只要人人有爱那世间每一个角落都会温暖、光明!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五

最近读了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撰写的.是意大利人必读的10本小说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的读物.阅读本书最大收获是懂得爱的真谛,学会爱的能力。可以说是深受启发和教育。

《爱的教育》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无不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使爱在升华.由《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爱是什么意大利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书中的科莱蒂一边忙着扛木柴,招呼顾客,一边见缝插针地复习功课,学着煮咖啡,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又是那么开朗乐观.当他"替母亲在背后垫好枕头,整理好被子"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一个勤劳能干,乐观好学,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动!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科莱蒂所做的一切,现在哪个孩子能做到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师生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教育事业是个神圣的事业,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教师则被喻为"灵魂的工程师",而学生则被喻为"祖国的花朵"等.无论是老师打学生还是学生打老师,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师生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深爱着他的老师.其原因有很多.但尊师重教的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是缺少的,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尊师和爱生这一传统观念,"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爱才会产生出更大的力量,给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灵带来有益的影响.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爱,是什么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很少和父母亲交流,沟通.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但还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实的爱,深厚的爱.那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该如何来理解呢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有父母与子女之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对劳动之爱,对学习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大自然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对祖国的爱......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六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枯燥无味,因此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恰当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课堂上善于发现有利的契机,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和有利条件,用真诚的态度和智慧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方法去影响、感染学生的行为,是优化教学细节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七

上个周我为孩子们上了一节教育活动课,名字叫做《天黑我不怕》。这节课的主要教育活动目标为除了培养孩子的胆量,让他们理解白天黑夜是一种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自己独立分床睡。之所以这样设定教育目标是因为孩子的年纪小,正是各种养成教育以及各种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从小做起很是有必要的。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部分很不错,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能够不俱怕天黑并且会独立睡觉。可这个周我在家长交流会上和家长做交流沟通问到这个孩子是否独立入睡的时候,很多家长均表示孩子都没能独立入睡。这一下自己傻了眼,原以为很容易的事情却没想到实际的效果却如此。家长沟通交流时间一结束,我便开始写这节的教育心得体会。

除了把自己的教育实施效果写出来之外,更多的是写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落实独立入睡的实施方法。在这篇教育心得体会中,我告诉自己对于生活习惯培养这一方面,不应该只看中课堂的活动效果,更多的`应该多注重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孩子所学的知识要想真正的让他接受,那么家园互动是必须的。

就象现在这篇教育心得体会一样,教师的想法要让家长知道,只有得到家长的配合才会有好效果,如果只是单方面的行为,这个还真的不行。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八

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让我明白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开展。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开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筹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开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假设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表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气氛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九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从内心来说,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希望能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是神。”此时此刻,我内心闪现出的这一句话,不由得让我相信老师的伟大的。

很多时候,我也常在内心对自己说:要爱孩子,和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心与心地交流。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却又变卦了。没有了耐心!或许是因为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没有吃透,也或许是自己的魅力还不够吧;或许是自己缺少理论的指导,没有实践的恒心吧。如何育人,如何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成为“孩子王”,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读了《爱的教育》后使我豁然开朗,真心地“蹲”下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忧他们所忧。真诚地孩子们打成一片,怎么会看不到孩子心中的世界!古人云:“信其师,亲其道。”

爱工作、爱自己的职业同样非常重要。经常听老师抱怨“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学校布置的一些额外工作任务,他们都以没有时间来推托。还有很多老师怕上公开课,究其原因之一:忙啊!一节公开课得准备几个小时;原因之二:怕啊!精心准备几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上好,一见有人听课心里就紧张害怕。所谓的“忙”“怕”,也许是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对自己的工作还不是那么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位有30年教年的历史老师课上得那样精彩,以致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录。当别的老师问他花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时,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们的老师能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吗?能用15分钟的现场时间准备出一节好课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如果刚毕业时这桶水还是满的,假如不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忘记一些,这桶水就会漏掉一些,当时间过去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时,我们的知识也许只限于教科书那些了,比学生多不了多少,这样怎么能上好课?怎么能不怕上课?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知识,那时间每过去一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增添一些,一桶水也许会变成一缸水,一河水,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那我们上课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了。”还会怕上课吗?还会嫌时间不够用吗?“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

我们说,老生常谈尽量不谈。但现实工作,我们的.问题往往就出在了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我所谈的还是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过程是一个琐碎、繁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发生在学生身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只要善于挖掘,处理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可能使事情越来越糟,甚至到无法收场的地步。作为教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做到的都是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去寻找事情的起因缘由和来龙去脉,才能机智的做出相应的对策。遇事之后,且不可急火攻心,急躁处理,如是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但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伤害了学生,放大了教育的负效作用,得不偿失。

有人说:“聪明的老师用一千种方式教育一个学生,愚笨的老师用一种方式教育一千个学生。”用一千种方式教育一个学生的老师不能称其为“聪明”,应该是“理智”、“智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哪里会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老师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去做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切不可用一种思维,一种方式,一个套路,去教育不同的学生和处理多样化的问题。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说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最终都要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换一句话说,任何一种外在的教育最终都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内心进行自省、自育,从而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学生犯错时,老师不要急于批评、惩罚,不要急于作出论断。先找问题根源,再找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善后的教育引导。通过一件事情,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教训,什么养的启迪,什么样的发丝,使他懂得了什么,知道该如何去做,并且在自我内心深处有触动,行为上有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事情很繁杂,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工作千头万绪。老师没有三头六臂,也做不到面面俱到。这时,就要分出来一个轻重缓急,先来后到,抓关键问题,抓要害问题。充分发挥班干部协助管理的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任何时候的重点都是思想建设、班风建设。牢牢抓住纪律这个基础工作,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一股子班级正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是最要紧的。只有抓住关键,才能保证忙而不乱,忙而不烦,忙而有效。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管以前这个学生的情况怎么样,学习如何,思想如何,犯过什么样的错,现在,都不能用固有的认识和思维来评判他。遇到学生的问题,要就事论事,一事一对待,新事新对待,切不可揪着学生的过去不放,也不可把学生过去的问题和今天的问题相联系,更不可以学生的过去来评判学生的现在,给学生不中肯、不科学的评价论断。如果你硬要这样做,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彻底摧毁一个学生力求上进的心灵,使学生自暴自弃,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二是更进一步加剧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对峙,甚至会使学生在内心对教师产生仇恨。

教育不单方面是学校的事情,更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教育失败的责任不要全部归结于学校,家庭应该承担百分之五十。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作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态的家校共育桥梁,共同完成教育使命,共同解决教育问题,这一点很重要。但不少教师却走进了家校共育的误区,一是遇事总爱向家长“告状”;二是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家长;三是总是依赖家长的协助,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或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弄得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全是问题,没有一点优点。有时甚至会当着学生的面给家长说学生的问题。生态家校共育是建立在共同教育、合作、协作的基础上的,这不仅需要教师作出努力,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育”。因此上,家校共育中,老师是主导,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主导,推卸责任的主导。遇到需要家长协助、配合的问题,必须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与家长商讨寻求教育的共同点,再给家长一些合理正确的建议。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xx-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充实而有意义。两年前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主任、江西省数学学科带头人、小学特高级教师刘小兵为我们学员带来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课》具有实际操作价值。他的讲座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员。我边听边想,“如何上好一堂课”,虽然随着教学体制的历史变更,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提法。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时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不过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这一要求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完善。我国早期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张“求真”。他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后来又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提法。这些提法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确定了教师教学的服务意识。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且行且思的过程中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脱胎换骨。

信念能支撑我们从困境中走出,坚定信念,不为不如意牢骚满腹,把阳光般的心情带进教室,影响学生的不只是我们的学识还有写在脸上的表情。让学生有自信心,先得自己有自信心。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自然好上了。“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的这句话又一次让我领悟了幸福的真谛。

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真实的原生态生活,教学天天在进行,教学中的问题也时时在发生。但是我不为了追求浮华的教学效果而泯灭学生的天性,“实事”中“求是”,去追问和解决问题,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写教育叙事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和修正,当自己的博文得到专家的推荐,同仁的引用,那种莫大的幸福和快乐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且行且思,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让我的教学生涯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内容,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重要的教学环节,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说,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师进行职业训练、检验办学方向和教学效果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形式。对初为人师的大学生来说,加强角色观念和角色意识的培养,进行正确的角色转换,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年来,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师范大学生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苦与乐,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近两个月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实习生活,感觉可以说不错,真的很不错。当我漫步在实习的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老师好”的感觉真好,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被叫上瘾了。

近两个月的实习,令我感慨颇多。我实习的班级是中专3年级的学生,一大群跟我差不多年龄的学生,又活泼,又好动,又调皮。

听了一周的课之后,我开始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篇“处女作”。当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本来准备好讲20分钟的东西不到10分钟就讲完了,讲课顺序不清,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他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譬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的方法。如罚做俯卧撑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课堂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通过努力我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有几个很调皮的学生在上我的课时认真多了,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 。

搞体育的孩子很好动,而且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这样很容易开小差,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努力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同学的优点并及时指出,大大增强了同学练习技术动作的信心。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果然好。以前常常因为学生不积极练习,偷懒。我喊破嗓子都没办法控制,现在却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的体会是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无论是上室内课还是室外课,我都采取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只要是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然后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讲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因为课堂都是以学生讲为主,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体育的学生都好动喜欢炫耀自己,于是我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年龄特点,非常注重鼓励他们。只要他们动作做的好,我都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他们说:“真好”、“漂亮”、“不错”等等。他们得到老师的赞扬,积极性提高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主动练习的习惯了,而且同学做的好的,我就叫所有的同学用棒、棒、真棒!或者鼓掌的形式来鼓励他们,这样,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饱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实习期间,我觉得教师的工作令我难以忘怀他是神圣的。由于中专的学生都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自我组织和约束能力都还很差,这就需要老师引着他们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我特别注重对不喜欢运动的学生的工作,要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想,因为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因此,我非常注重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我绝不训斥他们,而是耐心地教育他们,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症下药。制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知道,老师是重视他们的。在我的悉心努力下,班里的几位不怎么喜欢运动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从中我深深体会到,对那些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训斥,罚俯卧撑,而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

时间过得真快,短短的近两个月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了。这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我时刻不忘超越自己,面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将鼓舞着我不断前进。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随着孩子的成长,忽然发现我与孩子的关系逐渐疏远,我对孩子犯的错误变得脾气暴躁,假期我一直在思考,在今后如何来改变我学生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到处找资料和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好的方法,我阅读了很多网络上的文章,在王芳老师所借的《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换位思考。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可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教师因学生犯错误而大动肝火,学生因不理解教师而出言不逊,导致师生关系“硝烟弥漫”的现象发生。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想,不妨从学着换位思考开始。

设身处地去管理是一种换位思考,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如果能保持一颗未泯的`童心,既能让课堂时时如沐春风,又能让教育处处润物无声。从这个角度去观照,教师应积极做好这种角色的转换,摒弃一些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管理和沟通上讲究艺术,不以管代教, 以堵代疏,以势压人,让学生尽量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感受到教师的那份关爱与呵护。

把学生当成朋友去相处是热爱、尊重学生的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就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等方面的变化和真实情况,能够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给学生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阅历和恰当的言语,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交往和互动,除了经常使用的谈心方式外, 还可以利用便条、书信、电话、短信或网络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推己及彼,教师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要把真爱洒向每个学生心田。教师要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或缺点,不放大,不迁移。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强化,让闪光点不断闪现,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和品质。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感觉到师生关系的平等,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否则,不恰当的爱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教师的许多麻烦都源于成人的“以己度人”,忘了学生毕竟是学生。只有经常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心感受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未成年人,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地与教育对象对话,去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我想,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应当在学校工作中多一些这方面的倡导和作为。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今天立春,太阳公公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寒冬即将过去,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要来临,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春的到来有时是欲说还羞的,像倚门回首的小女孩,偷偷往外瞅,又欢笑一声飞快地躲开了,没有了踪影。

最先感知春天的讯息应该是我们派出所院内的那棵望春树,几天前还干巴巴、光秃秃的一点生气没有,突然间枝头上就生出些许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微风中轻柔地荡着,一棵长青的桂花树也绿得也更清亮了,像洗了脸、化了妆的少妇,袅袅娜娜立在你面前。风不再那么彻寒,吹到脸上暧暧的,人走路也轻快起来。树枝上、电线上,麻雀嘁嘁喳喳叫着,“噗”地飞起一只,“呼”地跟上一群,在天空兜了一圈又落在别一处欢着。

人勤春早,街道上的行人部分已脱去厚厚的棉衣,换上西服和夹克,人就显得精神许多;扫马路的清洁工人,不再捂着硕大的口罩,呵着热气挥帚急扫,他们有时也会停下来歇一下,仰着脸看看路边冒着绿芽的树枝,呼吸几下早春的空气;那些开着摩托车拉客的农民工,也甩掉裹在身前的黄大衣,滴滴滴答答按着喇叭一路飞驰而去。

走在田野里,不用费多大劲,你就可以发现不少早春的野菜,认识的,不认识的,叫上名叫不上名的,都朝你狠命地点着头,三两个农妇挎着篮,拿着铲,低着头趄着身子在地上找,柳编的篮子里,蓬蓬地放着荠菜、小根蒜、七角菜……有的攀着篮子的口爬上来,四处张望着。拿回家,摘去黄叶,温水里一焯,加点调料搅拌,就成了餐中美味,吃在嘴里,春的味道就鼓满腮帮。

春天确是复活的季节,一阵暖风,一场细雨,生命的活力就展现在你面前。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今天又是一次绘画课,有点感触,来说几句。

我发现家长们来接孩子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看看你画的?没老师画的好看啊~”

实际上,我觉得“画的象不象”只是家长们对孩子绘画作品中形象的一种评判,俗话说:“照猫画猫,照虎画虎”,其实说的是一种模仿和观察力。由于幼儿的认知、思维的局限,在观察事物时不可能很全面,也许只抓住自己看到的某个特征,这时大人们就会觉得不象,但是在孩子看来,她看到的事物就是这个样子的。只要孩子捕捉到了事物的基本特征,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的从象与不象来评判孩子的绘画作品。

孩子不是为了绘画的结果而画的,对于他们而言,并不计较画得象不象,而是他们在画、在涂,他们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绘画就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我们应该多支持多鼓励孩孩子。

我们老师在选择幼儿绘画题材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

在孩子绘画过程中,有时候孩子画错了怎么办?通常我们的做法是让他们干脆换张纸。但有时我们也会将错就错,鼓励孩子另辟新径。

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在想象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表达的过程。所以当看到孩子画出我们难以理解的“怪物”时,或看到画面上互不相干的事物时,我们不必惊讶,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原不同于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

你可以请孩子解释一下,或许你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孩子的想象原来这样丰富,孩子的思维原来这样有趣,你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世界。同时孩子在解说过程中,大脑经过记忆改造、表象重构等过程,这将促进他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次绘画课,我发现妍妍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笔。问她怎么了,她低着头小声说:“上次画的画,妈妈说我画得乱七八糟,一点也不象。”这位妈妈的“心直口快”竟使孩子驻笔不前。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尤其在不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情况下。孩子是从别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如果他得到的总是否定的信息,渐渐地,他对自己也会持同样的否定态度,而一个人地自我意识将影响他整个人生。所以当孩子向你展示他地作品时,认真地看待他地工作成果,鼓励他,讲出自己地真实感受,与他讨论。孩子在成人认真聆听和注视下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受到重视的成就感。

每个孩子都有她的优点和不足,不要拿别人的长处和你孩子的短处去比较,那样只会伤害孩子,多给孩子重视,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在她并不反感的前提下。遇到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可以和我们老师及时的沟通,只要我们一起想办法,问题会解决的。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七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十八

最近看了作家amicus写的作品《爱的教育》。故事讲的是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十个月写的日记,写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处处流露出真实感人的情感,让我哭了好几次。书中介绍的人物,是待人和善、品质卓越、学识渊博的多萝西,善良正直、乐于帮助弱小的卡隆、身心残疾、坚韧不拔的耐莉。他们都用平凡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身边平凡而真挚的爱情,让我深受感动。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爱是陪伴,陪伴我们读书”;爱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爱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爱是责任,是帮助,是关心他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学会关心家人,帮助别人,承担责任。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父母对我们要求严格是为了我们好,但希望我们能更努力,更坚强。我知道,你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快乐。

这本书里有很多东西让我印象深刻。在这本书里,我羡慕安利有那么多好朋友,佩服卡罗娜的乐于助人,同情纳利的不幸。印象最深的是卡罗娜,卡罗娜是纳利的`“保镖”。他既勇敢又善良,经常帮助被欺负的学生。其中,他帮助的纳利是残疾人,右手骨折,驼背。因为纳利驼背,经常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有同学拿着书包打他的背。卡罗娜每次看到都会勇敢地站出来说:“你再敢欺负纳利,我就不拦着你!”他总是勇敢地站起来,帮助纳利不被其他学生欺负。

看完之后,我被卡罗娜的勇敢和善良所感动。我觉得应该向卡罗娜学习,做善良勇敢的人,帮助弱小的学生,不嘲笑残疾人,做乐于助人的孩子。

今天中午吃了午饭,我到我联系的六一班教室,教室里已有一二十位学生了,其中我叫得出名字的xx、xx,xx等。他们给我介绍谁是xx,说xx的外号叫“xx”。

一边介绍,一边笑,挺开心的。xx走到我身边,我轻轻摸着他的头说:“你就是xx呀,挺不错的哈,那天在操场里捡到两元钱交给校长,我移交给了xx老师。”又一位男生过来,笑眯眯的,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xx。“哦,真不错,你不是我们的镇长吧!”我一边笑一边说,“前几年我们镇的镇长就叫xx。”说着说着我无意识的看了看黑板,黑板右下角写着一些学生的名字,名字后面写着1呀,5呀,35呀的数字,我不解的问在场的同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同学七嘴八舌的告诉我那是罚做清洁的天数。“哎呀,我的天呀!”我吃了一惊,特别是看到写有35的同学。我说:“那个同学够惨哈,这个月的地他就包了哟。”一个同学说:“是呀,这是班上定的规矩,哪个喊他不扫地逃跑呀!”于是我和同学们探讨起不做清洁该不该罚,如何罚更有效。当聊了几句,xx老师进教室辅导来了,我离开了教室。

晚上我回到家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啊,现在学校对学生行为实施教育评价和教育强化的方式无非就是两个字“奖”和“罚”。“罚”的形式很多,如罚扫地,罚写作业,罚学生跑步,罚学生不回家吃饭或晚吃饭,罚站,罚钱,罚跪等。于是我百度了一下“罚”的意思,百度上是这么解释的:“处分犯罪、犯错误或违犯某项规则的人:罚款。罚球。惩罚。罚不当罪(处罚过严或过宽,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奖赏”读了罚的意思,对如何实施好“罚”的教育有了一些启示:

1、罚是必要的的教育手段,对不守规则的学生就是要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2、罚要定好性质。是犯罪?是犯错误?是违反各项规则?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是违反各项规则。

3、罚要量好“刑”。罚的数量、力度要合情合理,便于学生接受、可行。诸如有的学生没写作业,教师罚学生重写50遍,很明显没有考虑罚的数量。

4、罚要及时兑现。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避免秋后算总账的做法。

5、要有减罚的措施。学生改正不足及时、表现好可宽大处理。

6、罚不能有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行为。如魏书生老师班上学生违反了班规罚学生在全班唱歌、罚学生写500字的说明书等。

7、“罚”要与奖励相结合,与强有力的学生思想工作结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相信通过以上“罚”的思考,一定能够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7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