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读三国演义有感(大全9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大全9篇)

小编:BW笔侠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的章回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拥有宏伟壮观的历史背景、盘根错节的政治、气势磅礴的英雄人物。忠贞与狡诈,谋略与武力的斗争……把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场又一场剑拔弩张的生死悲欢,一幅又一幅风云莫测的画卷。

现在我的眼前还不时浮现出战争中的刀光剑影,耳边也偶尔回想起鼓角争鸣,看着书,好像就把我带进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去了。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很多很多,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为大局着想的鲁肃、鲁莽豪放的张飞……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羽,因为关羽豪侠尚义,而且英勇无畏。

刮骨疗毒,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关羽肩膀中毒,华佗千里迢迢赶来为关羽疗伤,这不就烘托出关羽巨大的人格魅力吗?然而在疗毒过程中,作者不从视觉入手,描写血流满盆的样子,而是抓住刀与骨头刮擦所发出的声音,从听觉方面,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如此,作者还把关羽和众将士进行对比,众将士吓得不敢正眼去看,而关羽还在下棋聊天。进一步描写了关羽不同凡人的英雄胆色和震人的气魄。

想想关羽那么勇敢,再想想我,连上课举手发言都是老师点名,或异常激动时才举手;和老师对话一次,说话都是断断续续的。而且关羽那么重义,而我却总是斤斤计较,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吵架,我为什么不能忍让一下呢?我还总是不信任她们,总觉得她们不怀好意,我应该好好接触一下她们的。关羽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重情重义。

书中一场场战争写得精彩绝伦,诸葛亮懂人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空城计……这些以智取胜的故事我看的欲罢不能。有他在的战斗中,总能胜利,可是,智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在街亭一战误用马稷,导致惨败。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百密必有一疏,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

三国战场上最激烈的战斗,无疑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都是以少胜多的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而且曹操在实力弱小时成了胜者,在实力强大时成了败者。由此可知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实力。

《三国演义》这本书留下了很多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关羽英勇无畏,重情重义;诸葛亮神机妙算,顾全大局……他们那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为我夜空中的明灯,黑暗中的灯塔,给我指明方向,我要向他们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二

小故事网 时间:2019-10-18 字数: 300字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有意义的书,《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有忠勇双全的关羽;有爱民如子的刘备;有知人善任的曹操;还有智勇双全的孙权等人物。

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关羽了。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讲他的:叫温酒斩华雄,战国时期,曹操宴请各路将领讨伐董卓,可是董卓的大将华雄十分厉害,一连斩了三名将领的首级,众将心惊胆战突然,有一名大将高声喊到,我愿意去杀华雄,他就是关羽。袁绍忙问他是什么人,众将说:“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现在是一个弓手,袁绍说:一个小小的弓手又敢随便说话,我从这里能体会到他非常自大,总是瞧不起别人。曹军战鼓咚咚只响,不过一分钟,关于就提着华雄的脑袋骑着马过来了,众将孜孜称赞。

我觉得关羽非常勇敢,我们不能学袁绍那样老是小看别人,我要学关羽一样勇敢的精神,因为我正缺少这种精神,连放一个鞭炮都害怕。

在那战火纷飞的公元3世纪,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各占一方。这,就是三国,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

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敬佩书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刘玄德(刘备)、张翼德(张飞)、关云长(关公)、赵子龙(赵云)等。

我还想到了给关羽刮骨疗毒的华佗。关羽在樊城之战中,左臂中了毒箭,骨头发青。他四处寻找医生,最后,华佗来了。他看看关羽伤势,吓了一跳:如果再不治,几天后这只手就废了!华佗于是问关羽:“我需要把你的皮肉割开,刮骨头上的毒。你能忍住吗?”“我视死如归,当然不怕。”关羽说。就这样,关羽喝了几杯酒,边与马良下棋,边伸臂让华佗医治。华佗取出尖刀,让助手捧盆在下边接血。华佗割开皮肉,就“嚓嚓嚓”地刮起来。关羽边喝酒吃肉,边谈笑下棋,全无痛苦。刮骨声仍在沙沙作响。众人屏住声息,没有一丝动静。华佗郑重地缝完最后一针,闭上双目静默了许久,仿佛刚从空前的激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佩服关羽的坚韧。

英雄就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三

想要读一本好书,那就要多读书,你会发现在书本中可以找到你寻觅已久的喜悦,书就像人生中的一艘船带着我遨游在天际》......

在一个烦闷的暑假里,我只能靠书来解决时间,因此,只在一段的时间里,我竟读了好几本名著,在那些书中我看到了历史的遗迹,仿佛我自己就在历史长河中。那几本名著最牵动我心的便是那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之所以我喜欢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好玩,而是罗贯中口中所描述所刻画的人也是栩栩如生。

我口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是有很好的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三国演义》就是用这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刘禅、无能之辈袁术、袁绍、刘表......

气量狭溢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这几个典型透露出当时战争中的险恶。

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让我们影响深刻的是:桃园结义、连环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这一些些的小故事刺激而让人佩服不已。

读了这本名著后,我了解到了不少的历史文化,也使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比如:坚持就是胜利、内在美总比外在美要好等等。这些道理会伴随我一辈子。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四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性的历史小说,一段段纷乱曲折、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真实并夸张地再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内涵的历史。

它刻画了四百多个精彩的人物,或机制,或奸诈,或人义,或残暴;有舍身取义的文臣,也有残暴不仁的奸臣,有位民请命的豪杰,还有驰骋沙场的武将,跨越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编织了无数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也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从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中,不仅让我了解了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官场上的权谋之术,发现了诸侯间的尔虞我诈,国家间的外交策略,还让我体会到这从中蕴含着的深刻的智慧与文化内涵,更让我知道我应该结合自身,寻找自己人生的行进方向。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叹于刘备的仁义,感叹于诸葛亮的智慧,鄙视那些背信弃义、不知廉耻的无知小人。时至今日,平等的思想已经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是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获得的成功,而不是靠领导者的明争暗斗得来的。面对着这样一篇伟大的名著,让我吸取了智慧、正义、勇敢、忠诚的品格和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爱国精神。

这部中华经典对我受益匪浅。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五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追逐明星偶像,而我却崇拜《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年幼时,东汉王朝腐败,民不聊生。九岁时,董卓进京废帝,另立献帝;十三岁时,曹操占据徐州,他只能背井离乡,和叔父一起流落它乡;十七岁时,叔父不幸离世。从此,他就隐居在隆中,潜心学习,未出茅庐,尽知天下大事。《三国演义》中,英雄如天上的繁星那么多,但是在这众多的星星中,诸葛亮便是最璀璨的一颗。

在我心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在草船借箭中他料事如神,算到三天后必有大雾,并借曹操的疑心得到十万多只箭。在火烧赤壁中,他又把箭还了回去,他还把箭头加了火,这箭直射曹营,烧死了不少曹军;在空城计中,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当时驻守西城的只有两千五百名军士,而他却大开城门,引两个少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从容镇定地焚香弹琴,吓退了司马懿。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挥挥羽扇计上心来的军事家。而这都得益于他的勤奋学习和留心观察。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不爱动脑的人,只要遇到棘手的事就会手忙脚乱。看了诸葛亮的.故事,我明白了遇事要从容镇定的道理。今后我会努力学习,多动脑筋,要变得像诸葛亮一样聪明。正所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嘛。

在我心中,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孔明灯吧,但不一定知道它的由来。其实它是由诸葛亮的字得来的,为了在敌人围攻的时候能快速与他人联系,诸葛亮就发明了这种“孔明灯”。为了方便运输粮草,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更好的护城,他还发明了连发弩。他真不愧是一位绝世奇才。

在我心中,诸葛亮还是一位谦逊的人。在诸葛亮向刘备推荐凤雏庞士元时,刘备就问他:“他与军师相比如何?”诸葛亮说:“他的才华胜我十倍。”可见他是一个多么谦虚的人啊。的确,诸葛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一旦取得了好成绩,就会骄傲自满。我也干过这样的傻事。有一次,我语文考了96分,全班第一,于是就开始骄傲起来,认为大家都不如我,结果导致了成绩的下降。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谦虚。

诸葛亮,你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虽然你这颗璀璨的明星已经落下,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你的英名将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间。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六

有的人认为“三国最大的失败者为刘备,因为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用一生打拼的蜀汉大业。”不错,的确是这样,所以大多数人为他感到遗憾、惋惜,我却认为不然,他才是三国中最大的成功者。

现在人们对刘备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的都是贬义,有人说“刘备大耳朵假仁义,装厚道。”这句话出自一个人对刘备的性格分析,我认为“刘备大耳朵,天下之明君,真仁义,万里志。”可以看出,我们俩人对刘备的分析完全不同。他觉得刘备假仁假义,应该是被“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所误导,如果刘备假仁假义,怎肯不顾蜀汉之大业,与东吴火拼,直到死前也未曾说过一句后悔的话,这点证明他觉得他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说刘备是天下之明君,自然也有道理,首先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证明“安黎庶”早已是刘备的目标,后来他果真没有食言,他到之地,百姓必定安定、富裕,。可想起“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这点说明他治民有方,是百姓的“天”。三国有三个君王,刘备、孙权、曹操。从书中可了解,曹操立业之前有夏侯家族、曹氏家族大力支持,当时曹操也算是个财主;孙权,继承父业,已有江山的奠基;刘备,以卖草鞋为职业,虽说为皇室之后,但还是无享皇室之福。可以看出刘备建业之不宜,胸怀之宽,见识之远。

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在刘备的身上,自然刘备的成功早已摆脱了他“失败者”的身份,并成为了人人向往的明君。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七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就其在民间的流传范围还是对人们的影响程度来说,在古代历史小说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曾经这样说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底材料”。前段时间机缘巧合之下,我再次拜读了《三国演义》,仍是感触颇深的,下面就看后的一点新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这是来自《论语宪问》的一句话,相信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作为一本成就极高的古代历史小说,其反应的思想和意义都是多方面的,书中分别就“智者、勇者”的行为和意义也同样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表现,这里我即是针对这点谈一些简单体会。“智、勇”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泱泱华夏、中华民族所巍然伫立于世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工作中抑或是在生活中,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往往都能够更容易收获成功。

作为古往今来享誉最高的“第一智者”,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事迹对诸葛亮进行描绘。无论是其未出茅庐已道“天下三分”的高瞻远瞩,博望坡初出大捷的设计巧妙,火烧赤壁的精巧计算,还是其于江东“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睿智都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智”。另外有“七擒七纵南蛮孟获”、“木牛流马巧运粮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都将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于刘备汉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诸葛亮的智慧,也就没有刘备三分天下的一席之地,也正是这种智慧对汉军势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将智的作用展现到了极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智慧所予人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对其深入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明悟和透彻目光,它不同于天生的聪颖却是可以后天养成的,这一点在“舌战群儒”中又深有体现,正是诸葛亮的博览群书才有了舌战群儒的大成功。就现今社会来说,物欲横流的生活中人们越发的注重追求物质和名利,对于处世智慧往往是关注较少甚至是不屑一顾的,书中对“智”的作用展现到了极致。其实就现今社会来看,智慧无论是对于处世心态抑或是解决问题能力而言,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这种“智”的品质养成,也就有待于我们对物欲的控制和精神的追求,通过阅读、探究等多种方式实现这种智慧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实现在现世生活中的“不惑”。

有别于吕布的武勇无敌于天下,赵云的“勇”更多的是指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而非匹夫之勇,这种勇气同样是我们现世处世所极需的优良品质之一。面对困难,是望而生畏,还是一往无前,这些都极大程度的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长坂坡七进七出”一役了,当赵云已经散尽士兵孤身一人的时候,他发现阿斗和主母丢失,面对这样的困难,仍然是选择了只身进入万军从中寻找,这种“勇”显然已经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正是这种勇气得到了曹操的敬佩而下令道“不许放箭,只可活捉”,方让赵云在十死无生的局面下,有了一线生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往往许多人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但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却望而生畏,致使机会错失,这种“勇”是同样是我们现今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品质。“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心怀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方能在生活中排除万难,收获巨大的成功。

其实不仅是智慧和勇气,还有刘备的仁义、曹操的用人不疑、孙权的待人以诚等等品质对现世来说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三国演义》于我们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如此,这就有待于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探究了,这里仅将书中对智和勇这两种品质的描绘和自身体会做了一些简单介绍。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八

“人中关羽,马中赤兔。”这描述的是一个忠将―刘备的弟弟关云长。

关羽这一人物是罗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之一,《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那么关羽就是“义绝”。

在故事中,关羽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位皇嫂,不得已投降,但对曹操有言在先:第一,我和皇叔誓保大汉江山,如今我只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第二,要按照皇叔的俸禄发给我的两个嫂嫂,闲杂人等不能到其门口;第三,一旦我知道了刘皇叔的去向,不论千里万里,我都去投奔他。关羽的衣服破了,怎样也无法补救那个大洞,曹操见了,送了关羽一件新的,但他也只把它穿在里面。

在关羽的.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间的种种考验。

当然,我们要用现代的观点去理解、体会这个人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忠,是忠于师长、忠于工作;我们的义,是守道义、讲信誉;我们的勇,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见义勇为;我们的气,是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凛然之气。这,就是我通过这个人物领会的最大感想。

以上内容由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九

合上书,我又细细品味起这本可歌可泣的小说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真的,看惯了武侠片中打打杀杀的内容,再看看这本记载三国时英雄人物“七分斗智,三分勇”的历史故事,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我们以前看的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

这部书里有许多的英雄人物:文有诸葛亮、司马懿、姜维等,武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或冷静、或暴躁、或执着、或浮夸……真是太佩服罗贯中了,能把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此生动。

在书中所谈及的这些英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位:

接着便是蜀汉王刘备了,作为汉室的后代,有着皇族的血统,自然免不了是气宇轩昂的,“身当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真是一表人才。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乱世奸雄?曹孟德”。虽然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点尊刘屈曹的味道。但我并不是这么看。从客观角度来评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能杀出一条血路,建功立业并试图统一中原,难道他不是一名英雄吗?他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军事家,他曾指挥了多少战役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他的文学造诣也颇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进行评价,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成绩好,一切都好”的情况,我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有些方面做得并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并非什么都不好。

除了英雄人物之外,我对书中所描写的几次战役记忆犹新。首推的应是?官渡、赤壁大战啦。

以少胜多,官渡大战。这是三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袁绍自恃有十万多大军,并不把曹操那几万精兵放在眼里,结果反被曹操反扑,痛失爱将。后来曹操军队缺粮,谋士许攸劝他偷袭许都,他不肯。最终许攸投靠曹操,袁绍的一万车粮食被曹操一下子烧光。不出三天,袁绍不战自败。

提到了官渡大战,那就不能不再说说赤壁大战了。这是一场经典的火攻大战。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自以为把船连在一起很平稳,却反而是伤亡更加惨重。最后走投无路,在华容道向关羽伏首称臣。狼狈极了。

这两次战役中失败者的共同特点是骄傲轻敌,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在学习中也如此。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获得了一次成功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便开始骄傲起来。便变得不懂装懂,不可一世,最终在最后的考验中露了马脚,不仅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己也得不到好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脚踏实地得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呀!

在书房静静地坐着看书,感受著书给我的人生启迪。书,就是一面镜子,它使人明理、使人成长。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政治学习笔记(优质11篇)

下一篇:电脑时代需不需要练字正反辩论稿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