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论语译注心得体会(大全8篇)

最新论语译注心得体会(大全8篇)

小编:字海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研究《论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可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本文将围绕“论语译注心得体会”这个主题,探讨我在阅读《论语》译注时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启蒙智慧(250字)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受益匪浅。这部经典作品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例如,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以文化的修养为基础,与朋友交往要相互促进彼此的修德修行。而孟子则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善良的本性,我们要引导自己保持这种本性,而不是被外界世俗的诱惑所迷失。这些智慧的启示,让我对于做人处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三段:修身养性(250字)

《论语》译注中的很多语句都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例如,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句话强调知命的重要性,意味着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命运,不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又如孟子说:“人之能言也,非禽兽之声也;人之动也,非槁木之力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人我们有言之有物的能力,要珍惜并好好利用它们。这些教诲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激发了我要不懈努力的决心。

第四段:家庭与社会(250字)

《论语》译注中的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家庭与社会关系。例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在世时,我们应该尽到孝道,不要做远离家乡的事情,而是应该留在身边陪伴父母。这些道德观念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家庭对于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另外,《论语》还对待朋友、处理社会关系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让我在与人相处和处理社交关系时能够有所参考。

第五段:自省与践行(300字)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将其中的智慧付诸实践。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都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我们要对别人施以仁爱和尊重,就必须首先对自己要求,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自省和践行的精神是《论语》的核心所在。通过我的阅读和学习,我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这种自省与践行的态度,并将其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结尾(100字)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更是在接受一种道德的熏陶和指引。这部经典作品使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修身养性、尊重他人、践行道德准则。我相信,只有通过实践与践行,我们才能真正领会《论语》中的智慧所在,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之中。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作为对此句的解释我们不禁联想到曾子杀猪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着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给杀了,这就是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古时候的故事深刻的教育我们,对现代的影响依然重要。

诚信是我们现今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诚信建设。21世纪的热点话题,遇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青年人的尊老帮助弱势群体的行为,却变成了老人对热心青年的讹诈对象。之后人们对老人过马路扶不扶、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舆论争论的话题。无论孰是孰非,都严重体现了当今的诚信问题。如像这样发展,人们以后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的压力,社会的险恶而逐渐消失。

诚信无论是在古时还是在现代,都该学习孔子宣扬的美德,不知其可的后果对个人、集体、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隐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信每个人自觉维护诚信道德,世界会随着个人的诚信变得越来越好。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切莫小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视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论语》的阅读学习,不能局限于时间、地点。对《论语》的领悟应是一生的,将其吸收,为我所用。现今、未来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论语》中的道理不是一时所能领悟的,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阅读。读到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论对后人的启发指导,也更多的是对孔子本人的了解认识。孔子这个充满人性,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着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一直受世人的尊崇。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译注》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读完《论语译注》后,我深感其价值和深度,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读完《论语译注》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通常只是对一些片段的了解。而通过读《论语译注》,我可以系统地了解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体系。比如,孔子的弟子们对于仁、礼、义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践行,以及他们对于君子的要求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读完《论语译注》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读完《论语译注》让我对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追求。《论语译注》中强调仁和义的重要性,要求人们要以仁心为本,尽己之力去关心他人,并且要有正直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通过读《论语译注》可以让我对这一现象有更多的思考。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价值观,以及如何通过修炼自身来提升道德修养。这种追求不仅仅在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因此,读完《论语译注》后,我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有了更高的追求。

再次,读完《论语译注》让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儒家思想注重个体修身,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修齐自身,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只有先通过自我修养,才能以身作则,影响家庭和社会。读完《论语译注》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同时,儒家思想也给了我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启示。通过了解孔子关于政治和社会的思考,我明白了要想改变社会,首先要塑造好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读完《论语译注》增强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是通过读《论语译注》,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智慧,以及其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读完《论语译注》之后,我深深地被传统文化所感染,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这种自信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今社会,同时也促使我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读《论语译注》是一次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验。通过这本书,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追求,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读《论语译注》,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相信这样的体验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四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五

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是一颗幸福的种子。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一本好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领悟许多人生得道理,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稚嫩,逐渐成长。

孔子作为世界思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是影响了中国各代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从小学课本上的论语十则,那时我们便知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每一个后人学习。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身边不尽孝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讲孝是非常必要的,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作为学生不能为自己负责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的比自己好。作为学生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到家多陪伴父母,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便也算是孝。当今社会很多子女很少打电话回家,很少回家陪伴父母,他们认为给父母提供物质所需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是回报父母的爱。殊不知父母希望的是我们可以常常打个电话回家,有时间多回家陪陪他们。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寒假在家每天晚上陪父母看电视,我觉得很幸福,我想多陪陪父母,在学校也只能打电话问候父母,自己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尽量让他们不为我担心。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告诉我们学习之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像在学校身边的同学每一个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想让自身成长应该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万绿丛中的小芽汲取所能汲取的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辽阔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拥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在大学依旧如此,所学的知识我们需要不断的温习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懂得珍惜身边的益友;懂得会从生活中学习,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学习。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译者对《论语》的注释提供了宝贵的解读。在这本《论语译注》一书中,译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批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其对人生的指导。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深感教养和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及家庭观念的建立。

第二段:孔子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语》的译注中充斥着孔子的经典名言和智慧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这些句子深入人心,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提倡学习并强调知识的宝贵性,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指导。

第三段:《论语译注》中关于道德和品格的探讨令我受益匪浅。孔子一直以来被尊崇为伦理道德的楷模,在《论语》中也多次涉及关于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的讨论。通过这本书,我明白到品行的塑造不仅仅通过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践行好的品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

第四段:《论语译注》中体现出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深深打动了我。孔子一直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亲情则是支撑家庭的纽带。孔子主张尊敬父母和长辈,注重和亲人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家庭价值的进一步思考和对亲情关系的深刻体悟,让我明白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的核心。

第五段:总结全文。综上所述,读《论语译注》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经典和注解的著作,更是一本思想的宝库。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到孔子的教诲,以及他对人们的殷切期望。我相信,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七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__。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篇八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优质13篇)

下一篇:正规个人租房合同通用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