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福建旅游导游词 福建旅游美景导游词(实用12篇)

2023年福建旅游导游词 福建旅游美景导游词(实用12篇)

小编:ZS文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一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永定土楼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途经红坊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下洋镇等七个乡镇,全程约80公里。现在我用客家方言说一名、句“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永定客家土楼”。

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座土楼,其中圆土楼有362座。永定土楼最先建军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说起土楼旅游,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永定土楼已接待了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应该说永定的圆土楼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永定最大的圆土楼共四层,有400多个房间,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圆土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花园、学校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传说有两个同楼的新媳妇某日娘家相遇,为“自己住的楼是最大的土楼”这一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结伴回家才知道,她们住的是同一座土圆楼。有人统计,倘若你到土楼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认识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新的媳妇女娶进来了,新的小生命又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了防火水槽。圆楼外圈的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有专家总结,圆土楼具有六种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娱乐;3、防风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卫;6、冬暖夏凉。

现在,我荣幸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福建土楼,已被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说是福建土楼将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福建作家许怀中先生说:“永定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朗说:“永定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永定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二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旅游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永定土楼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途经红坊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下洋镇等七个乡镇,全程约80公里。现在我用客家方言说一名、句“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永定客家土楼”。

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座土楼,其中圆土楼有362座。永定土楼最先建军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说起土楼旅游,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永定土楼已接待了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应该说永定的圆土楼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永定最大的圆土楼共四层,有400多个房间,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圆土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花园、学校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传说有两个同楼的新媳妇某日娘家相遇,为“自己住的楼是最大的土楼”这一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结伴回家才知道,她们住的是同一座土圆楼。有人统计,倘若你到土楼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认识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新的媳妇女娶进来了,新的小生命又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了防火水槽。圆楼外圈的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有专家总结,圆土楼具有六种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娱乐;3、防风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卫;6、冬暖夏凉。

现在,我荣幸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福建土楼,已被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说是福建土楼将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福建作家许怀中先生说:“永定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朗说:“永定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永定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三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旅游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永定土楼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途经红坊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下洋镇等七个乡镇,全程约80公里。现在我用客家方言说一名、句“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永定客家土楼”。

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座土楼,其中圆土楼有362座。永定土楼最先建军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说起土楼旅游,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永定土楼已接待了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应该说永定的圆土楼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永定最大的圆土楼共四层,有400多个房间,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圆土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花园、学校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传说有两个同楼的新媳妇某日娘家相遇,为“自己住的楼是最大的土楼”这一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结伴回家才知道,她们住的是同一座土圆楼。有人统计,倘若你到土楼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认识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新的媳妇女娶进来了,新的小生命又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了防火水槽。圆楼外圈的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有专家总结,圆土楼具有六种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娱乐;3、防风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卫;6、冬暖夏凉。

现在,我荣幸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福建土楼,已被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说是福建土楼将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福建作家许怀中先生说:“永定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朗说:“永定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永定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各位亲爱的来宾: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导游x。欢迎来到美丽的东山岛。东山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是明代闽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学者黄道周的故乡。今天我将带大家游览国家四a级景区风动石景区。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称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引以为荣,视为珍宝的自然景观。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诗云:“风吹一石万钧动”,这是对风动石最好的写照。大家请看,耸立在陡崖上的风动石,高4.37米,重约200吨。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你要是有兴趣可以仰卧盘石上,用你双脚推推看,不过可别把它推倒了。站于风动石下。它摇摇欲坠,有一种惊险的感觉,你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处看风动石象仙桃,传说它是女娲补天时掉下的七彩石,搁在这里,斜放于盘石之上,两石叠在一起,如情侣般亲密,时有动摇,但却永不分开;大家随我走上台阶,站在这台阶上看风动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刚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还滴溜溜的转,转眼间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关于风动石,还有段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企图抢走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他们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只听“嘣”了几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落入海里,十分狼狈,风动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与周围景色交相辉应,难怪文人墨客会在这里留下“这里风景独好”的赞叹。风动石以奇险摇而被载入《中国地理之最》,“不是风摇石而是石摇风”。

沿着这条幽的小路,大家随我去参观景区内另外一处很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东山关帝庙。关帝庙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请看,它那燕尾式飞檐,弯月起翘,鸟兽凌空。显得轻巧灵动。屋脊上雕有八仙过海和唐宋120个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种瓷料剪贴镶嵌而成,长年风吹日晒,色彩鲜艳不变。这种剪瓷、嵌瓷工艺,都是闽南古建筑的传统技艺。东山关帝庙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庙。据传郑成功当年收复中国台湾前曾到此求得吉签,而后收复告捷,将士对关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诚昭日月,义气薄云天。”关帝以其忠、信、义、勇而德行天下,数百年来被闽南人民视为保护神。大家站在这里,面对着大海,海的那头就是祖国的宝岛台湾,东山与中国台湾一水之隔,明清之时远涉海峡守护中国台湾的将士就曾供奉带到中国台湾的关帝。中国台湾目前有951座关帝庙,据统计,以东山关帝庙为祖庙的就有470多座。东山也因此成为传播中原文化和关帝文化的发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召唤,使得跨越海峡前来祖庙朝圣的台胞络绎不绝,关帝文化扎根于海峡两岸,成为联络感情,促进交流的桥梁,如同彩虹,横贯于海峡上空,祥云流彩,灵光普照。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四

各位亲爱的来宾:

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xx。欢迎来到美丽的东山岛。东山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是明代闽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学者黄道周的故乡。今天我将带大家游览国家四a级景区风动石景区。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称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引以为荣,视为珍宝的自然景观。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诗云:“风吹一石万钧动”,这是对风动石最好的写照。大家请看,耸立在陡崖上的风动石,高4.37米,重约200吨。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你要是有兴趣可以仰卧盘石上,用你双脚推推看,不过可别把它推倒了。站于风动石下。

它摇摇欲坠,有一种惊险的感觉,你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处看风动石象仙桃,传说它是女娲补天时掉下的七彩石,搁在这里,斜放于盘石之上,两石叠在一起,如情侣般亲密,时有动摇,但却永不分开;大家随我走上台阶,站在这台阶上看风动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刚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还滴溜溜的转,转眼间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关于风动石,还有段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企图抢走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他们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只听“嘣”了几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落入海里,十分狼狈,风动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与周围景色交相辉应,难怪文人墨客会在这里留下“这里风景独好”的赞叹。风动石以奇险摇而被载入《中国地理之最》,“不是风摇石而是石摇风”。

沿着这条幽的小路,大家随我去参观景区内另外一处很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东山关帝庙。关帝庙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请看,它那燕尾式飞檐,弯月起翘,鸟兽凌空。显得轻巧灵动。屋脊上雕有八仙过海和唐宋120个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种瓷料剪贴镶嵌而成,长年风吹日晒,色彩鲜艳不变。这种剪瓷、嵌瓷工艺,都是闽南古建筑的传统技艺。东山关帝庙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庙。据传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前曾到此求得吉签,而后收复告捷,将士对关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诚昭日月,义气薄云天。”关帝以其忠、信、义、勇而德行天下,数百年来被闽南人民视为保护神。

大家站在这里,面对着大海,海的那头就是祖国的宝岛台湾,东山与台湾一水之隔,明清之时远涉海峡守护台湾的将士就曾供奉带到台湾的关帝。台湾目前有951座关帝庙,据统计,以东山关帝庙为祖庙的就有470多座。东山也因此成为传播中原文化和关帝文化的发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召唤,使得跨越海峡前来祖庙朝圣的台胞络绎不绝,关帝文化扎根于海峡两岸,成为联络感情,促进交流的桥梁,如同彩虹,横贯于海峡上空,祥云流彩,灵光普照。

古代的东山与台湾之间有一道浅滩,称为东山陆桥,成为古人类,动物通往台湾的途径。今天的两岸人民通过关帝文化——这座桥梁沟通感情;汹涌的台湾海峡隔不断骨肉之情,没有了东山陆桥,我们有关帝之桥,有心桥,两岸人民心间有千千万万座桥!

好了,各位亲爱的团友,今天的游览在这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与支持!祝愿在美丽的东山渡过最美好的日子。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五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热门旅游导游词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禺的一座小岛,面积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宽的海峡与市区相隔。岛上四季如春,岛上树木丛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园的美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因为岛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击声如鼓鸣而得名。岛上最高处叫日光岩,附近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训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海边有菽庄花园,花园旁边的金色沙滩,为天然海滨浴场。岛上无车辆,清雅脱俗。尤为游人所赞赏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质非常的高,钢琴拥有量为全国第一。月下风中,琴声悠扬,漫步其间,韵味无穷,给人以极其优美的艺术享受。

日光岩俗称“晃者”,位于岛的中央,是鼓浪屿的最高峰(海拔92.7米)。从山脚沿石梯登临而上,沿途有日光岩寺、莲花庵。古避暑洞。郑成功水操台遗址以及历代名人的多处题刻。岩顶筑有圆台,站立其间,凭栏远眺,厦鼓风光尽收眼底。裕庄花园坐落于鼓浪屿的南端,分“补山”园和“藏海”园两部分,以园饰海,以海拓园,整座花园设计精巧,园内主要建筑“四十四桥”就建在海上,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和“海阔天空”。“枕流”等事台叠石。

浩月园位于鼓浪屿的东南隅,全园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建。园内景点包括郑成功青铜群雕。郑成功巨型石雕像。郑成功微雕展览馆。郑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园。皓月休闲度假俱乐部等。其中郑成功青铜群雕是以青铜铸成的半圆半浮大型群雕,为目前国内历史人物青铜群雕中罕见的一组;郑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吨,用625块花岗岩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气宇轩昂,己成为厦门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物。

南普陀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物之一,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庙对着南太武山,真是风水宝地。据说该寺是唐代首先到岛上开发的陈氏族人所建,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该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毁,明洪武时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统一中国台湾的施琅将军重建。因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同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是目前国内僧人较多的寺庙。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轴线递次向上,主体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向左右对称展开,依次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二侧依次升高的庑廊,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雄伟壮观。南普陀寺原为"临济宗"一派世袭主持,1920xx年起,该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拨贤者为方丈。自那时到至今已选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开放后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赠。80年代以来,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还新建了一批设施,主要有:海会楼. 普照楼. 方丈楼. 太虚图书馆,两座山门以及闽南佛学院的教学楼. 僧舍楼,还有佛教协会的办公室. 上客堂,会客楼。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大禅堂,堂高三层,八角重檐飞脊,围以白石雕栏,精巧严密,富贵堂皇。现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来最为昌盛的时期,是闽南乃至福建最为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五老峰前,都留下历代许多摩崖石刻和多块碑记,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抗荷将军沈有容等的题刻和光绪三十四年美国舰队访问厦门的刻石,都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清源天湖,其内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六

海月岩位于漳浦县沙西镇境内,距县城绥安镇约45公里,驱车可直达岩下。

海月岩具有悠久历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证。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经再修缮,保存较好。

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时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岩寺宝殿中释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称为“月照禅心”、“月升朗佛”,其余时间则不可见,堪谓奇观,海月岩也因此得名。

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游人过了山门,一眼便望见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风景,石头盖屋顶”这是当地人传颂的俗语,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庙内建筑的特点,它们的屋顶大都由一块石头直接盖成,真是浑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罗汉。寺殿规模虽不大,却构筑精巧,装饰美观,其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据介绍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至5米,重达数百吨。大石板下两侧,有石壁支撑,寺门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头的联语:“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动描述海月岩的奇观胜景。

寺前有块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个大字,下雕观音菩萨浮像,旁有题诗:“峰外长江不尽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从题刻观音石,万古清风应祈求。”成了海月岩十景之一。民间传说观音下凡现身于此,经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岩背靠金刚山,面朝东山湾,怪石嶙峋,洞穴密布,芳草凄凄,绿树苍苍,是个可观山望海赏石探洞的旅游胜地。

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处,大都为宋朝文人墨客所题,有的雄浑有力,有的清秀隽永,给人以深刻印象。过寺殿,绕岩障,钻洞穴,登陡岭,趣味盎然。上到凉亭,极目远眺,一览秀色。沙西镇纵横交错的道路、星罗棋布的田园房舍、烟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于江流中著名的石矾塔,尽收眼底,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七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o.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20_年〕,城墙又加高1.3米。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0_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

此外,崇武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曾目睹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目睹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目睹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

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吾野所书。黄吾野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黄吾野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数十处。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关帝庙”、“东岳庙”,也有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妃宫”,以及纪念当地有功人物的“灵安王庙”等,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朴优雅的气息。可以说,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这与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同为一种过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更加引起人们的神往。

历史上,崇武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与中国台湾仅一水之隔(海上距离97海里),两地舟楫往来不断,语言相通,风俗相似,地缘、血缘、文缘等关系十分密切。崇武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可是由于战争的因素,它曾被列为“海防前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已被淹没在改革开放的大浪之中。为了方便中国台湾渔轮前来停靠和台胞上岸旅游访亲,福建省政府早在1988年即把崇武列为全省沿海建设的重点区域。至今,已先后建成全国首座对台贸易专用码头,并扩建了台轮避凤港以及红十字会教护站,台胞接待站等设施。近两年来,对台贸易的条件更加成熟,昔日的前线已逐渐变成两岸交流和台商投资的热线,通航的条件也日趋具备。

崇武古城地灵人杰,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们崇尚她固若金汤的城池,欣赏她风景如画的山水,更赞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

在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见闻名中外的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裤筒,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可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随大海波涛而起舞。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古城风光增添了几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以勤劳贤惠页著称。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因而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称得上全能媳妇。

祟武古城还以“石雕之乡”而驰名。几百年来,这里的石雕艺匠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洒下辛勤汗水,他们美化了环境,点缀了江山、创造了艺术。雄姿英发的狮子、飞舞腾空的巨龙,玲珑剔透的香炉、形象逼真的影雕,包罗万有,姿态纷呈。

崇武古城,她是一座古朴雄壮的城,更是一座光辉灿烂的城,她永远耸立在东南沿海的疆土上,更耸立在古城人民的心中。

但愿祟武的古风新貌,使您悦目赏心,使您浮想联翩,使您回味无穷。

欢迎各位朋友再次光临祟武古城,谢谢大家。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八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古迹旅游导游词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xx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xx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所有材料报送世界遗产中心,泰宁和崀山等全国6大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正式成为我国20xx年“申世遗”提名地。

泰宁作为青年时期丹霞景观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东南诸省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举世罕见的“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三大奇观;地质遗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质历史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有关方面表示,福建省力争通过申遗实现当地旅游产业真正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准,与国际接轨,最终将泰宁建成一个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

南普陀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物之一,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庙对着南太武山,真是风水宝地。据说该寺是唐代首先到岛上开发的陈氏族人所建,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该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毁,明洪武时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统一中国台湾的施琅将军重建。因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同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是目前国内僧人较多的寺庙。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轴线递次向上,主体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向左右对称展开,依次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二侧依次升高的庑廊,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雄伟壮观。南普陀寺原为"临济宗"一派世袭主持,1920xx年起,该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拨贤者为方丈。自那时到至今已选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开放后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赠。80年代以来,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还新建了一批设施,主要有:海会楼. 普照楼. 方丈楼. 太虚图书馆,两座山门以及闽南佛学院的教学楼. 僧舍楼,还有佛教协会的办公室. 上客堂,会客楼。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大禅堂,堂高三层,八角重檐飞脊,围以白石雕栏,精巧严密,富贵堂皇。现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来最为昌盛的时期,是闽南乃至福建最为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五老峰前,都留下历代许多摩崖石刻和多块碑记,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抗荷将军沈有容等的题刻和光绪三十四年美国舰队访问厦门的刻石,都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九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中国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旅游古迹导游词

南普陀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物之一,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庙对着南太武山,真是风水宝地。据说该寺是唐代首先到岛上开发的陈氏族人所建,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该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毁,明洪武时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统一中国台湾的施琅将军重建。因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同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是目前国内僧人较多的寺庙。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轴线递次向上,主体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向左右对称展开,依次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二侧依次升高的庑廊,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雄伟壮观。南普陀寺原为"临济宗"一派世袭主持,1920xx年起,该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拨贤者为方丈。自那时到至今已选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开放后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赠。80年代以来,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还新建了一批设施,主要有:海会楼. 普照楼. 方丈楼. 太虚图书馆,两座山门以及闽南佛学院的教学楼. 僧舍楼,还有佛教协会的办公室. 上客堂,会客楼。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大禅堂,堂高三层,八角重檐飞脊,围以白石雕栏,精巧严密,富贵堂皇。现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来最为昌盛的时期,是闽南乃至福建最为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五老峰前,都留下历代许多摩崖石刻和多块碑记,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抗荷将军沈有容等的题刻和光绪三十四年美国舰队访问厦门的刻石,都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海月岩位于漳浦县沙西镇境内,距县城绥安镇约45公里,驱车可直达岩下。

海月岩具有悠久历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证。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经再修缮,保存较好。

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时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岩寺宝殿中释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称为“月照禅心”、“月升朗佛”,其余时间则不可见,堪谓奇观,海月岩也因此得名。

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游人过了山门,一眼便望见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风景,石头盖屋顶”这是当地人传颂的俗语,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庙内建筑的特点,它们的屋顶大都由一块石头直接盖成,真是浑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罗汉。寺殿规模虽不大,却构筑精巧,装饰美观,其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据介绍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至5米,重达数百吨。大石板下两侧,有石壁支撑,寺门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头的联语:“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动描述海月岩的奇观胜景。

寺前有块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个大字,下雕观音菩萨浮像,旁有题诗:“峰外长江不尽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从题刻观音石,万古清风应祈求。”成了海月岩十景之一。民间传说观音下凡现身于此,经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岩背靠金刚山,面朝东山湾,怪石嶙峋,洞穴密布,芳草凄凄,绿树苍苍,是个可观山望海赏石探洞的旅游胜地。

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处,大都为宋朝文人墨客所题,有的雄浑有力,有的清秀隽永,给人以深刻印象。过寺殿,绕岩障,钻洞穴,登陡岭,趣味盎然。上到凉亭,极目远眺,一览秀色。沙西镇纵横交错的道路、星罗棋布的田园房舍、烟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于江流中著名的石矾塔,尽收眼底,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崇武古城: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岛上。是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备海盗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时,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时全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这放铳炮的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军事上的作用,又因长期废弃,城墙失修倒塌。1983年,由国家拨款进行全面修复。历史上曾经为国立下不朽功绩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岛上。1987年举行“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巨大兴趣,它是民族的骄傲,历史的丰碑。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十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旅游解说导游词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xx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禺的一座小岛,面积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宽的海峡与市区相隔。岛上四季如春,岛上树木丛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园的美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因为岛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击声如鼓鸣而得名。岛上最高处叫日光岩,附近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训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海边有菽庄花园,花园旁边的金色沙滩,为天然海滨浴场。岛上无车辆,清雅脱俗。尤为游人所赞赏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质非常的高,钢琴拥有量为全国第一。月下风中,琴声悠扬,漫步其间,韵味无穷,给人以极其优美的艺术享受。

日光岩俗称“晃者”,位于岛的中央,是鼓浪屿的最高峰(海拔92.7米)。从山脚沿石梯登临而上,沿途有日光岩寺、莲花庵。古避暑洞。郑成功水操台遗址以及历代名人的多处题刻。岩顶筑有圆台,站立其间,凭栏远眺,厦鼓风光尽收眼底。裕庄花园坐落于鼓浪屿的南端,分“补山”园和“藏海”园两部分,以园饰海,以海拓园,整座花园设计精巧,园内主要建筑“四十四桥”就建在海上,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和“海阔天空”。“枕流”等事台叠石。

浩月园位于鼓浪屿的东南隅,全园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建。园内景点包括郑成功青铜群雕。郑成功巨型石雕像。郑成功微雕展览馆。郑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园。皓月休闲度假俱乐部等。其中郑成功青铜群雕是以青铜铸成的半圆半浮大型群雕,为目前国内历史人物青铜群雕中罕见的一组;郑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吨,用625块花岗岩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气宇轩昂,己成为厦门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物。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十一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南普陀寺,它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但由于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所以整个寺庙的建筑还是比较新。原称为“普照寺”后被毁,在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将军在此重建寺庙,因与浙江普陀山一样与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又处于普陀山之南,所以称其为“南普陀寺”,南普寺原是临济宗派世袭主持,1920__年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拔贤能之人当任主持,自那时起已有十一任主持了,现任的主持是圣辉法师,南普陀寺庙的建筑也别具一格,现在,就随小吴一同前往参观一下吧!那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各位来宾,现在请随我一同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写的天王殿匾额。走进这天王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弥勒佛出生于印度,后来出家拜佛为师,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在五十七亿六万年之后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弥勒佛,现在中国大多寺庙里供奉的是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他为五代时的契此和尚,今宁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云游四方,无忧无虑,常劝人信佛,且总是眉开颜笑,和善待人,因而人们也称其为“布袋和尚”,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人们才醒悟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弥勒佛身后的是韦驮,他手持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说,如果寺庙中韦驮着地的金刚杵表明这个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云游僧人不开放,最多可吃两餐,不得留宿,如果韦驮将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一手将金刚杵高举过额,表示寺庙对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天王殿内两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意为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意为风,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拿圆珠,一手拿蛇或龙,意为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意为雨。

现在我们走出天王殿,寺庙呈中轴线递次向上,向左右对称展开,现在看,左右两边分别是钟、鼓楼!寺庙中一般都是晨钟暮鼓!而钟鼓楼第一层分别又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伽蓝菩萨,正前方是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主体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两层蹿角式的建筑,绿瓦石柱,雕梁画栋,屋上铺琉璃瓦,殿顶绘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龙凤呈样等磁画,色彩鲜丽,金碧辉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对联为证,“经始溯唐朝与开元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大雄宝殿中供奉着竖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中间的就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据说真有其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十九岁那年于四门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状况,于是决心出家,以摆脱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终经过艰难的修行,在菩提树下觉悟,就成为现在的释迦牟尼。站在释迦牟尼两旁的是他两个弟子阿难与迦叶,前面还有一尊千手观音。在殿的后面供奉着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在大雄宝殿的左右分别是十八罗汉,相传当年罗汉传入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加入了《法住记》作者庆友法师与此书的翻译者玄藏。

各位来宾,这是大悲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观音原名观世音、观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给人与快乐,拔除悲痛。殿内供奉四尊观世音菩萨,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双臂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其余三尊为四十八臂观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种神器,姿态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参观朝拜。大殿原为木结构,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殿内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铁钉。由于香火太盛这儿多次烧,所以等会儿要烧香的朋友请不要把香火带到殿内,在殿外烧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经阁,为中轴主体的最高层,这阁建筑颇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韵味,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这里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弥刺血写成的血经书,还有著名艺术家何朝东的作品白瓷观音、缅甸白玉卧佛等等。

各位来宾随我再往山上走,这儿有一个大佛字,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高4米多,宽3米多,是清光绪三十一年振慧所书。

现在请各位与我一同往回走,南普陀是全国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这是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0__年,由当时南普陀的主持会泉大师为首任院长,他将佛学院作为改革中国僧侣的教育实验园地,使之成为中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学府,1937年抗日军兴,学院停办,,1985年又正式复办,由赵朴初会长重写了院额,现设有男女两部,男部在南普陀,女院在金榜公园内的紫竹林寺内,学院的每任校长都是由南普陀现任主持当任,所以现在的校长就是圣辉师。

_厦门火烧屿导游词 ·日光岩导游词 ·武夷山龙川大峡谷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各位来宾,看对面的普照楼,是专门供应素斋的地方,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抛开了素菜仿制荤腥模样的传统,坚持素菜素料、素菜素做、素菜素名,其中有道菜名为“半月沉江”这是郭沫若先生所取的名,1962年郭沫若先生偕夫人来到南普陀寺,参观品尝素菜,他看过菜单后便把菜名排列编成韵律诗句,边吃边打拍子唱,兴致甚高,当端上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时,见其一半香菇为墨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月影沉入江底,于是便为这道菜取名为“半月沉江”。

福建旅游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带各位游览天心的几个景点。这些景点是章堂涧、天车架、鹰嘴岩、流香涧、大红袍茶树、永乐禅寺、杜辖岩等,希望大家玩得高兴。

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条山涧。它与流香涧合流后,往东穿过霞滨峡口,融入崇阳溪,全长约有7.5公里。现在,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天车架。它离洞大约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里有几栋小木楼就崖构架,或隐藏于洞,或凭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抬头望去,俨然一栋空中楼阁。据《崇安县志》记载,这些空中楼阁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一1861年)。当时,崇安县的豪绅为躲避太平军,雇人建造了这种建筑物。该岩洞上仍危崖,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峻,乍看上去似乎无路可攀,其实不然,只要从山后绕道,经过火焰峰,直上丹霞蟑顶,而后从岩洞口顺梯而下,即可入洞。观赏到此,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明明是悬楼,为何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悬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来作起重机械的架子,于是当地人就称之为天车架。

各位朋友,继续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巨石,叫鹰嘴岩。它那光秃秃的岩顶,东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鹰嘴上居然长着一株枝干虬曲的古老刺柏,为鹰嘴岩增添了几分飘逸,几许神采。沿岩顶直削而下,岩壁白里透红,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约地展现出一条条裂纹,宛如丰满的羽翼。从我们现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见它兀立峰巅,翘首蓝天,振翅欲翔,搏击苍穹。古代有诗人形容道;“雄鹰独立健无伦,锐椽昂头实逼真。岂是神山压凡鸟,欲君奋击绝嚣尘。”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多么贴切!

继续往前走,过了慧苑寺前的石桥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涧。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涧水,都是由西向东流人崇阳溪,惟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后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称为倒水坑。这也是流香涧的独特之处。流香涧两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兰花丛生,真所谓:“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明朝有个诗人游览至此,久久不忍离去,遂为它起名为流香涧。洞中有一巷谷,两旁危岩耸立,水流其间,仅能容纳一人。夏日置身其间,凉爽无比,因此又叫做清凉峡。

从清凉峡出来,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顶上,耸立着一块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农夫头上戴的一顶斗笠。相传这块巨石从远方飞来,落脚在此,所以叫做飞来峰。绕过飞来峰,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名叫玉柱峰。这里景色优美,请大家慢慢欣赏。

继续往前走,我们就到了九龙窠。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峻的峡谷,周围九座磷峋的山峰将它团团环抱,犹如九条巨龙在升腾万里、扬威环宇之后将欲归巢的状态。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潺,遍地是丛丛簇簇的茶树,满谷春色,生机四溢,真不愧为"茶的王国"。在最后一窠岩壁间,有一块用石块垒成的盆景式茶园,上面种着几株茶树,那就是久负盛名的大红袍茶树。大红袍之所以获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为其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大家请看,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积水,随之滴落的还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造成土壤的润泽肥沃,而且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化不大。加上茶农平时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挑技术最好的茶师,使用上等的独特器具。因此,大红袍成茶后,自然就有独特的品质和卓著的饮用效果了。一般的茶叶不耐冲,几次过后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而大红袍冲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实乃茶中极品。

大红袍茶树的来历,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天心庙老方丈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一位进京赶考举人的病。举人得中状元后,为谢茶恩,脱下身上大红袍,亲自披在茶树上,后人便取名为大红袍。另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终日肚疼鼓胀,遍请天下名医,用尽灵丹妙药,终为徒劳,天心庙老方丈得知后,献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前往九龙窠谢恩。大臣将大红袍技在茶树上,当地人便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普遍,就是:早春时节,大红袍叶芽勃发,满树艳红,远眺宛如大红袍覆盖树冠,因此得名。大红袍茶树数量有限。仅植4株,来武夷山的游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扬天下的大红袍茶树为一大乐趣。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服务员社会实践报告(实用14篇)

下一篇:2024运动会通讯稿200字 运动会通讯稿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