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通用10篇)

2023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通用10篇)

小编:碧墨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一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二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三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四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学会梳理地理知识

1、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可用右图模式分析

2、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所以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的学习中。

他们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

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五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六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七

1. 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 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 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

(2)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意义

(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八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九

1、群岛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群岛也有大小之分,在许多在群岛中往往也包含着许多小群岛,如马来群岛就包括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东南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等。若岛屿的排列成线形或弧形,习惯上又称为“列岛”,如我国的长山列岛、澎湖列岛等。

3、除马来群岛外世界上较大的群岛有: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的加拿大北极群岛,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日本列岛,面积37.75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东北部的不列颠九岛,面积32.5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菲律宾群岛,面积29.97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西印度群岛,面积24万平方千米。

4、世界上最小的群岛是位于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部的托克劳群岛。它由3个珊瑚环礁组成,面积仅有10平方千米,可以称得上是“袖珍群岛”了。

5、我国的主要群岛有长山群岛(又称长山列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膨湖列岛,以及南海海域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舟山群岛面积,由大小600多个岛屿组成。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的渔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篇十

1、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2、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3、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4、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5、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6、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7、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8、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尼泊尔、锡金、印度、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31、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2、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乌鲁木齐市,简称为“新”。

33、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陕”。

34、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都”。

35、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36、内蒙古自治区横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内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37、因位于黄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属于冀州,所以河北简称“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庄。

38、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简称“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有大量古代历史和文化遣址。

39、辽宁因省内有一条辽河而得名,简称“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阳市。

40、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

41、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

4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哈尔滨市,又称“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这里举办冰雕艺术节。

43、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

44、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银川市。

45、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这是我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

46、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来,促进了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左图为西藏布达拉宫。

47、同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中国西南边疆省份是云南省,简称“滇”或“云”。

48、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49、“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

50、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优秀10篇)

下一篇:精选中考研讨会组长发言稿范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