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数学日记(汇总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一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他在学习方面非常好,尤其是数学,每次成绩都是班里第一,所以老师们很喜欢他。但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刻苦学习的态度和热心帮助同学的精神。
他不高的个子,瘦瘦的身子,一头乌黑亮发在灯光底下显得格外的有光泽,平时脸上总挂着灿烂的微笑。他擅长体育,是我们班的一个“运动健将”。他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如果同学有不会的题,他总是会热情地帮助他人,并耐心的讲解。他就是我们班的班长,我们大家都叫他“鸡丁”。
想着想着,我就打开了电脑,登陆了qq,看见鸡丁果然在线上,我点击他的qq与他对话。“鸡丁,我有道数学题不会,你能告诉我吗?”过了几秒钟,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好吧,哪道?”“就是数学卷子上的……”说着,我把题的内容发给了他。“哦——是这道啊。你先用这个去除以它,然后……明白了吗?”“我……有点不太明白,你能再讲一遍吗。”“可以。或者你用方程,设全班x人……”“哦,我明白了,谢谢了。”“不客气。”知道了这道题后的我又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
许多成功人士都说过:在每一个成功的`背后,总会有一个给他帮助、为他鼓励的人,对我而言,那个人就是他——我的好伙伴,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伙伴。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二
在我以前的学校就有个超级幽默的老师,姓刘,名明化。他可是个“重磅炸弹”,因为课教得好,我们背地里叫他“数学大王。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那所学校,却怎么也忘不了这位幽默的“大王”。唉,真不知道刘老师为了备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看不见的深夜里,要动多少心思啊。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三
今天傍晚,我和表姐在操场上玩,我们在操场边发现一张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废纸板,表姐看了看,说:”小婧,如果把这个纸板分割成一个个面积为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再把这些小正方形一个紧挨一个的接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会有多长呢?”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能有多长,顶多不过四米吧!”表姐笑了笑说:”你先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我理了理思路,开始了片刻的思考: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000000平方毫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1000000毫米,那1000000毫米不就是100米吗?哇!这条由一些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直线竟长达100米。
此时,我明白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把题目看一看,就轻易的下结论,应该认真想、仔细算,才能做得对,并探究到其中的奥妙。
买菜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买菜。
我们来到卖西红柿的地方,爸爸问:“多少钱?”老板说“ 1元2角1斤。”“我买3斤。”爸爸说道。老板称了3斤。爸爸问我“你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我想:容易,1.2乘以3,不就等于3.6元吗!我爽快答道:“3.6元。”爸爸幽默地说:“恭喜你,答对了!”爸爸付了钱后,来到了卖菜的地方。他问:“这白菜多少钱1斤?”女老板说:“1元5角。”爸爸又问我:“我买2斤,现在我有5元,老板该找回我多少钱?”我想:1.5乘以2等于3元,5元再减3元,那就等于2元。”我答道:“找回2元。”爸爸说:“yes!”
走出菜场,我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在生活中也是常常用到的。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四
前年的春天,我和妈妈乘坐高铁去北京看望在清华大学进修的爸爸。一路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别提我有多开心啦。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和妈妈在高铁上的情景。
妈妈:“子轩,你知道从长沙到北京要经过哪些站吗?”
我:“从长沙到北京要经过武汉、郑州、石家庄,一共三个站点。”
妈妈:“对的,看来中国的地理,你学的不错啊,是爸爸教你的吧。”
我得意地点了点头。
妈妈:“子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从长沙到北京这段路程,高铁往返行车,需要印制多少种车票呢?”
我:“这个问题真有趣,我想想。”
于是,我找出笔记本,拿出笔,画出下面这张图:
我不假思索地对妈妈说:“我知道答案了。”
只见妈妈拿出两张纸,递给我一张,对我说:“我们把自己的答案写到纸上吧。
“ok!”我迅速的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10”字,交到妈妈的手上,妈妈也把自己写好的纸片交给我,看到妈妈写的那个数字,我愣住了。妈妈的答案是“20”。
我眉头紧锁,心想:为什么是20呢?
妈妈提醒道:“我的提问是往返车票。”
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从长沙到北京有10种,从北京到长沙当然也有10种,加起来就是20种。”
妈妈:“以后等你再长大点,你还会学习奥数,我们可以用公式去解决这个问题:5x(5—1)=20(种)”
我:“嗯,我明白了,没想到用利用数学公式可以这么快解决问题,如果从深圳到北京要经过8个站点,那需要印制10x(10—1)=90(种),妈妈对吗?”
妈妈听了,立刻对我伸出大拇指,为我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两年了,我偶尔想起还觉得非常有意思,从那之后,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做数学题一定要细心,更要抓住关键字眼。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五
在数学兴趣课上,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遇到了一位老寿星。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经141岁了,乾隆皇帝便赠了一联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乾隆皇帝要随行的'大臣纪晓岚对出下联,这可难不倒他,他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老师说:“这一副对联里,藏有一道数学题,请同学们算一算老人几岁?”听了老师的话,我想,“花甲”是指60岁,“重开”是指两个60岁,“三七”是指二十一岁,上联就是60×2+21=141岁;古稀是指七十岁,“双庆”是指两个七十,“多一度春秋”也就是多一岁,下联就是70×2+1=141岁。原来,对联中也藏有数学问题呀!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就常作对联,以咏物喻事,而且很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在对联中,使对联除了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识性。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六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头或结绳计数,比如猎到3只野兔、5头野猪,就在屋内摆上3个石头,在绳子上打三个结。
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这种方法不实用了,因为结绳子很麻烦,石头容易丢失,数据会不准确。
人们在生活中渐渐地发现了一种新办法:用手指计数。比如:猎到6只山鸡,就伸出6只手指。这种办法过不了多久,人们发现双手手指不够用了,超过十就没有办法表示。人们很快就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用符合表示数。
就是这些符合演变成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七
我们家的书房是长方形的,它的长有7米,宽有4米,坐南朝北呈列着。
一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张大的紫红色的书桌,它也是长方形的,大约长有2.5米,宽有1.2米,那是我爸爸的书桌,旁边还有一张小一点的长方形的书桌,大约长2米,宽1米,我妈妈经常在这看书。
最后,我发现我在我们家的书房中竟然没有看到一个正方形,真奇怪!
这就是我家的书房,欢迎小朋友来我家玩。
四年级数学日记篇八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卷子。一道一道地解着,前面的题目还比较顺利的解决啦,但不幸遇到了一道超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摸不出解题思路,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之和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的一个家教老师正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埋头苦思也实在解不出题,便教我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发现19可以分解成2和17的和,而11不能。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