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历史教学目标(大全8篇)

2023年历史教学目标(大全8篇)

小编:翰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教学目标篇一

训练目标:1、对写话有兴趣。

2、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

训练内容:1、通过看图、影视节目、观察周围事物等,

写一两句完整、通顺的话。

2、能运用阅读好生活中学过的词语造句,

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

训练形式:观察写话、用词造句、仿句练习。

历史教学目标篇二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的。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能够根据现实场景提出问题,并且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们星期天都有假日小队活动,你们的假日小队开展过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

现在有一个学校的小朋友也开展了很多的活动,邀请我们去参加,你们愿意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我们来到阳光小区,这里的同学们正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你知道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吗?根据回答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收集电池、浇树。

2、课件出示:表演节目

仔细观察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每组推选汇报员。

(1)合唱

(2)报幕

3、拍照

介绍拍照的常识,你知道一张胶卷有多少张吗?你怎么知道的。呀?

那么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呀?你怎么知道的呀?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剩下的胶卷不够照,你可以想个什么办法呀?小组内交流一下,说一说

4、浇树

出示浇树的场景图和对话,一共有35棵小树苗,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

提问:看了这些你想知道什么呀?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电池

这里有3个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来给他们起个名字。

看了他们收集电池情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小组合作,看哪一小组提的问题多,解决的问题也多。

小组活动,看哪一组的问题最多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假日活动,出示你们课前的调查表。

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看那一组的问题最多,回答的最好。

班级内交流。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呀?提出来让你的同桌来解一解。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呀?

历史教学目标篇三

一、期待与专家及同仁们的交流,把握方向,提高教学水平。

做为一名踏上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二十年历程的教师,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能和校外尽可能多的专家、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在新教材课改道路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新中考。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教诲、与其他地区的同仁交流经验,因此对该培训是十分期待的。

二、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新教材相对于原来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国家精心组织编写的新课标旨在彻底扭转目前教育现状颇多指责。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惊奇的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改变教学理念,革故鼎新。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四、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1)对部编历史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言(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研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问题思考”(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总之,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需突出。因此部编教材的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舞台,要求我们要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把这此部编教材培训会说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的话,那么今后的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我们在这个征途的一个脚印,我会在新课改中留下自己每一个给力、清晰的脚印。

历史教学目标篇四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要充分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把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本质,坚持改革的延续性,并尝试进行大概念教学。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2022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变化与突破;课标实施作者简介: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长,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公布了,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义教课标”)相比,2022年版义教课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本次课标的修订予以说明。

一、本次课标修订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本次修订的根本出发点和明确落脚点,是总的价值追求。修订中具体着眼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根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学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示精神,以及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2022年版义教课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确保党和国家的意志、主流价值观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从学习、认识历史的角度,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指导教师把“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实处,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第二,坚持唯物史观,体现国际水准,突出中国特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以培养“三有”时代新人为总目标,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德育为先,聚焦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把握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改革新动态,对国际历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作为此次修订的重要参照,使2022年版义教课标在中国话语体系下与国际水平接轨,既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又符合国际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并具有前瞻性。第三,总结成就,解决问题,实现继承与发展。2022年版义教课标立足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通过总结2011年版义教课标实施十年来的实践经验,针对问题进行修订。2011年版义教课标的实施,继承和发展了21世纪初开始进行的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但实施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培养目标的时代性还有待进一步突出,教师反映三维目标表述笼统、指导性不强,没有体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精选与优化较为分散,不够系统;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有待改进,特别是缺少跨学科的学习设计;课程评价有待细化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本次修订工作的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修订工作的基本路径如下:一是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提炼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以此为统领,确定课程育人的具体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二是在通史叙事基础上,使学习内容更加结构化、系统化、整体化。三是强化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注意将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探索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跨学科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历史课程育人方式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

二、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在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修订组提炼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作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价值目标。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应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教师应通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

根据7-9年级的学段要求和通史叙事特点,2022年版义教课标在不改变原有六大板块的基础上,依据大概念来设计和选择课程内容。六大板块的大概念分别如下:(1)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近代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3)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4)世界古代史: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5)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6)世界现代史: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来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每一个板块的具体学习内容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以31个专题(中国史17个,世界史14个)呈现内容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集约化。此外,修订组在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旨在促进学生运用各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实践。学生通过七大板块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图1)。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以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各素养的具体要求和水平层次,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核心素养水平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与此同时,明确每个板块学习内容的学业要求,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以利于达成相应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在初中,为一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为一个水平,即合格水平。2022年版义教课标将学业质量标准分为三个方面(表1)。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习的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认识的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同时进行而不是分别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来说,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也应是逐渐、同步提升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目的是通过考查学生经过三年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水平,从而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度。

(四)提出“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

2022年版义教课标基于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相一致的原则,同时注重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将“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在前六个学习板块中,每个板块的课程内容同时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将培养核心素养有机贯穿其中。具体地说:一是在“内容要求”部分,按照时空顺序,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以“点”连线、以“线”穿点,以专题方式呈现内容要求。二是在“学业要求”部分,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规定的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各个板块的具体知识内容,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教师逐步落实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三是在“教学提示”部分,提示教师应该如何教,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设置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条主线的互动,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要求

2022年版义教课标进一步重视日常评价与考试对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的价值,力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促进“教-学-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此次修订明确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并从命题导向与立意、考试命题框架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时附有试题样例,以增强指导性。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需要历史教师与相关课程教师合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历史学科为本位,兼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历史素养(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进行评价;三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各学科共同特征的共通性素养(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进行评价。另外,2022年版义教课标对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使课程标准的实用性更强。

三、2022年版义教课标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一)把握课改新理念,充分理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及改革的延续性

2022年版义教课标最重要的突破,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历史课本站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都要贯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对这一新理念,教师应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课程价值。2022年版义教课标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及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融会贯通,综合落实在历史课程目标上,并以核心素养的培育统领整个课程标准。具体地说,一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相契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前者包含后者,更为宏观;后者体现前者,更为具体。二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其上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培养目标取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体。三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特点明确具体要求,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连续体。教师要充分理解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和微观的历史课程层面理解历史课程的价值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第二,教师要理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矛盾。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依据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对2011年版义教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综合、深化和提升。如果我们简要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就会发现,它走过了一条从“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如果说“双基”主要是从学科出发,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即所谓的“不见人”,那么,以三维目标为主题的改革是对“双基”的继承和超越,是从学科和人的培养出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的态度养成和人格发展的关注,即所谓的“见人”,但是还不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则完全从人的发展出发,是对人的真正培养,完全“属于人”: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是做人的基石,是“德”的培养,关键能力是做事的基石,是“才”的培养,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真正转变。[1]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是一种成就标准,是更加凸显人的发展的标准,它进一步摆正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从强调人对知识的认知,转变为明辨知识对人生的意义。这就是立德树人。这样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汲取已有经验,加深对历史课程及其育人价值的理解。

(二)理解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完成三年历史课程学习之后,应该达成的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是一种评价标准。关于学业质量标准,需要特别强调三点。一是教师要注意学业质量标准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同时发展的。前面已经提到,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习是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认识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大趋势的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但三个方面的学习并不是分离的,并不是每个年级的学习只提高其中某一个方面的水平,而是要求每一个年级的学习都同步提高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从而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课程学习,达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要求。二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每个方面都包括对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史事、联系、规律和趋势的同时,教师就要明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学业质量当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读懂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对学业质量的表述。这种表述分为括号外和括号内,括号外的文字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的具体描述,括号内的文字是对括号外所述内容要求的核心素养的概括,如“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图像材料和口述材料等,辨识其中的含义;能够尝试运用这些史料对重要史事进行简要说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是教师需要把握好总的“学业质量”和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业要求”的异同。两者都有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着眼点又不相同。“学业质量”是学生学完初中历史课程、已经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之后,应该具有的总的学业表现。“学业要求”是对每个学习板块中学习专题或主题内容的学业质量要求,不是对“内容要求”的简单重复,其着眼点在于对学生完成每个板块的内容学习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评价。尽管它们都是要评价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但问题的涵盖面和难度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达到“学业要求”是达到“学业质量”的基础。

(三)进行大概念教学

第一,教师要理解什么是大概念教学。2022年版义教课标首次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大概念教学。大概念(bigideas)也被译为大观念、核心观念、核心概念等,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有机联结成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大概念有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之分。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的大概念主要是指学科大概念,即能反映历史学科本质、居于历史学科中心地位的核心观念。它们是组成历史发展结构的主干,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能够统摄该阶段的具有纵横联系的大量学科知识,并提供理解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或关键工具。因此,大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教师要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第二,教师要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包含哪些基本的大概念。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可以从多层面进行整合和提炼。2022年版义教课标给出了能够统领每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即处于第一层次的大概念。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古代史中的“多元文明”,世界近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世界现代史中的“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第二层次的大概念是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即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重要抓手的大概念。例如,有关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这一学习单元的大概念。第三层次是涉及每一课的具体内容的大概念。例如,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教师可将“社会变革”作为大概念,使学生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亦是目前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它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以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标,以大概念为视角,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结构、围绕不同层次的大概念系统规划进阶式教学目标、实施单元教学评价。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教师可根据2022年版义教课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将其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单元(大主题),教学可围绕该单元所呈现的主题来进行内容整合;

第二层次:课(从属该单元的中主题),教学也可围绕课来整合内容;

第三层次:目(从属中主题的小主题或小专题),也是单元的有机内容。由于单元—课—目,即大主题—中主题—小主题(小专题)这三者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可以整合相关课的内容,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或整合相关目的内容,开展课的主题教学。在初中学生初学历史的阶段,教师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和发展历史思维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在大概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在纵向整合方面,教师可以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重要概念和学习主题,或设计出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基本学完中国历史后,教师可以将“中国疆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大概念和探究主题;在学生学完世界史后,教师可以将“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整合为一个探究主题。在横向整合方面,教师可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下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将中国史中的“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内容与世界史中的“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中外历史上早期人类历史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新的学习主题,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更为集约,又有助于学生在人类起源的大视野下进行学习。另外,2022年版义教课标提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若干主题,也可视为大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总之,2022年版义教课标对教师在专业和自身发展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教师要理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要求,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在具体要求上,教师须努力做到:一是具备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二是具有整体化、结构化的必备知识结构;三是采用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四是聚焦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和批判性思维;五是重视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教学;六是要从研究教师“怎样教”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将课标要求贯穿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学目标篇五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历史教学目标篇六

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学领域的重大任务、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对于如何落实课改,具体有如下心得:

(一)、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自己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要求也更高了、接下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课改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历史教学目标篇七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中国近代史部分:南京国民的建立到民国时期的文化。

2、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

1、学生情况:初二(1)、(2)现有学生101人,学生虽对历史较感兴趣,但他们不愿花时间对知识进行识记。

2、第四册共有27课,学习南京国民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历史。正文部分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注释和文字说明,不作要求。

1、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

2、课堂教学按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

3、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5、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

7、加强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历史教学目标篇八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科室推出的“双思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实验,努力在课堂上构筑基本框架,然后逐步深入层层深入,使本科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落实推进滨州市中小学课程的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师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师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转变观念,

担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教出兴趣,教出美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在历史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积极参加区、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的征稿、课题的研究,力求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为创造人民满意学校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

在制定规划、教学目标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设定;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将备课大而化之、实而共享。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创设氛围,掀起高潮,力争随堂课好课率达50%以上。

3、提高素质,提供舞台“练内功”。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一学生打好基础,健全成长。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

4、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经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7、引资料、学经验。同科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8、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1-4周:第一单元

5-8周:第二单元

9-10周:单元复习

21,22周:复习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给母亲的检讨书(通用13篇)

下一篇:最新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方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