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8篇)

小编:琉璃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一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按照课程标准“数学

教学

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试图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

【学生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

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冲突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建构

(一)着力建构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1)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交流,师揭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

(2)这一份是蛋糕的1/2,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折长方形纸的1/2

a.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2)折其它图形的1/2

a.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小结:

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交流

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设计意图:在充分认识1/2的基础上,扩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写分数

1.指导书写:教师指导学生写,学生书空。

2.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三.总结质疑、完善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有什么问题吗?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三

1、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在教学领域内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来龙去脉”,学习才会充满兴趣和动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去做:

一、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我设计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如:“分苹果”的情境,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分数的含义,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尝试中体验到分数的产生过程,在教师的梳理与指导下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

二、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本课当中我充分的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折一折”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创新练习,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用分数自身魅力可以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因此,我设计了从图形中找分数,折纸发现分数,借助图形寻找分数等活动,既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一、导(3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水、水果和月饼,请同学们分一分,怎样才公平。(课件出示情境图)

1、提问:如果把4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

2、那2瓶水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瓶呢?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称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现在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该分多少?(一半)

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指名学生回答)

揭示课题: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思(1分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半”怎么分?

三、议(17分钟)

1.认识1/2(课件演示)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2。(同时教师板书)

2.认识1/3和1/4

(1)提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

(2)提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

3.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完成预习提纲任务一)

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把平均分的总份数写在短横线下面,叫分母;最后把表示其中的份数写在短横线的上面,叫分子。(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

4.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色颜色。

5.折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四分之一?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认识的四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四分之一。

四、展(6分钟)

(1)展示几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判断涂色是不是1/4

五、评(3分钟)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操作活动,我们已经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和组成,还会读写几分之一。

六、检(8分钟):

1、第9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预习提纲任务四。(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拓展练习。

七、练(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2。

1......分子(其中的1份)

—......分数线(平均分)

2......分母(平均分的总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第三册p38、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一、情景导入:

(观察学生已有经验)

那你来介绍一下,你认识的“角”是什么样子的?

看你们介绍的这么热闹,但是还有一些小朋友不认识“角”,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请出我们的新朋友。

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画角。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找到了藏在图上的新朋友。

刚才没介绍过的小朋友再来介绍一下这个朋友吗?

(尖尖的,直直的边……)

师:老师现在想把角画在黑板上,留在我们的教室里。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线叫做“边”。(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记住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说你的理由。

4、再次提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我们自己在画的时候可千万不要犯错哦。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用水彩笔在纸上画角)

5.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贴到黑板上)

三、寻找角,数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2、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3、学生反馈,提醒注意语言的精确性,并指出顶点和边。

4、黑板的面,门的面,窗户的面,它们都是哪个平面图形呢?(长方形)

所以,我们的长方形里就有角,让我们来数数有几个。

(课件出示长方形)

5、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呢?(三角形,正方形)

6、这些角的大小都是固定的,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改变大小的活动角,它们的作用就更多了。

7、那你知道角的大小是怎么变化的吗?

谁来大胆地猜一猜。

8、拿出我们的学具角,研究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9、原来角的大小是和两边*开的大小有关的。

看,剪刀的夹角是一个活动角,可以调节角的大小,

起重机的吊柄设计成活动角,工人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成不同的角来取各种东西。

四、游戏,小结。

1、一节课结束了,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了吗?谁愿意再仔细地来介绍一下你的朋友。

2、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和“角”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用身体部位表示角。

师师范:两手上举,形成一个近似的角,指出顶点,和边。

学生模仿,将角变大或变小。

除了手臂,还能用其他身体部位来演示吗?

(手指,手腕,脚,腰)

3、学好角的知识,让角一直留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服务。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特色设计

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倒数”这一概念中“倒”的含义,很自然的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一、猜字游戏引入新课

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我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能举例吗?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2:写出其中3/5、7/2两个分数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怎样求整数(除外)的倒数?请求示6的倒数是几?(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二)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的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板书设计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六

教案点评:

教案首先通过复习不仅为学习十几减9在知识上做好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做好了铺垫.

教学例1时以“扶”为主,通过直观图和加减法算式的对比,渗透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用加算减的计算思路.

教学例2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依靠直观让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例3的借助实物图想出得数到例4的脱离实物图看算式来思考计算过程,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探究活动

找伙伴

游戏目的

复习9加几的知识.

游戏过程

1.选择8位学生起立,扮演数字娃娃.

2.教师分配角色(教师扮演“9”,8位学生分别扮演“11、14、12、16、17、13、15、18”).

3.教师分别走到8位学生面前,说:“我和谁相加才能得到你?”相应的学生回答后,根据答案的对错,全体学生给予掌声鼓励(答对了)或正确答案(答错了),并一起说出算式.

帮小白兔回家

游戏目的

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

游戏准备

1.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8座小房子,在窗口处分别写上算式:“11-9”、“12-9”…“18-9”.

2.制作8只小白兔,小白兔身上分别写上:2,3,4,…,9(如下图)

游戏过程

1.将房子和小白兔分别悬挂在黑板两侧(顺序打乱).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一套数字卡片(2~9).

2.教师任指一座小房子(上面的算式)问:这是谁(哪个小白兔)的房子?学生想好答案后,举起手中相应的卡片.然后教师将写有相应得数的小白兔和小房子配在一起,直到全部搭配好为止.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七

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篇八

下面是小学数学说课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同学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同学来说是很笼统、难以理解的知识。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一课就是在同学初步认识小数之后进行的一课。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枯燥,更是领略了练习课的乏味,至于公开课吗,练习课也是少有人问津的。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李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可以说,就凭这一点,这节课就是一节胜利的研讨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综合组内老师的所见,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堂的组织形式多样,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练习课自身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抓住了同学好胜的心理,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关,以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有一种成绩感、满足感。使同学发生一种不时挑战自身,逾越自身的激情与激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同学时方法灵活多变,有分小组的、有分男女生的。总之,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以丰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汲和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有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的读、写法,数位和位数,计数单位等。其次本节课的题型非常丰富,训练到了填空、选择、找生活中的小数等,题目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局部同学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离自身太远,假如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学便会兴趣盎然。新课程规范也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布置了一个“我是小小收藏家”的环节,让同学收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商场里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个环节,使同学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同学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中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同学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

三、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对知识的梳理,注重了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了课堂中对基本技能的落实,通过布置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同学的读数、写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可不可以从同学在学习这局部知识时的作业中找一些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同学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建筑安装工程合同承包条例十 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实用9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