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实用9篇)

最新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实用9篇)

小编:笔尘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一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二

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

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伏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依伏伦斯基而生。

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与伏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品尝了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了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了与爱人相伴出国旅行的幸福舒畅......她对伏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伏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伏伦斯基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伏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阴沉”的。所以他逃避安娜,这无疑是安娜走上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与索多金娜幽会。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一会儿低三下四的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很多错觉,一会儿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象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惧,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她盲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离开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不啊,怎幺都行,只要能活着”......安娜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混乱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车轮下......

这样的爱情从一开头就是一场灾难,它从伤口出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伤口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渐渐她便陷入恨意与悔意的深渊中。在这过程中,她折磨了那些无辜的人。安娜就这样由一个思想单纯的贵族妇女而演变成一个思想复杂,充满怨恨的可怜妇女,就如渥伦斯基回忆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模样。当时也是在火车站上,她是那样神秘,迷人,充满爱心,自己在寻找幸福,同时也给别人幸福,而不是他记忆中最后一刻那种冷酷,复仇的形象。安娜虽有反抗社会的勇气,然而却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惯性生活,即使她最后选择以死来控诉社会,她的思想也太狭隘,她的死也是犹豫不决,矛盾的,以至于在死前那一刻,她被自己的做法吓呆了。“我在哪儿?我在做什幺?为什幺要这样?”她想站起来,想往后闪开,可是一个庞然大物无情地撞在她的头上,拉住她的背部。

因此很明显,她的自杀并非是想与社会彻底决裂而是以死来实行报复,假如在自杀前一刻,渥伦斯伦在他身边,我想无论如何她也舍不得这样做。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不用说在当时社会,即使当代,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种因赌气而选择以死来惩罚“敌人”,解脱自己的人。

在安娜的身上,我很自然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影子,某些家庭潜在的危机。生活并非太多矛盾在为难我们,而是我们将太多的时间用在缠住这些无中生有的矛盾以致于栽倒在这些矛盾的旋涡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三

大概我们每个女人,都想做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她有着惊世骇俗的的美丽容颜,有着门第显赫的尊贵身份,有着“取自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她就是上流社会中的宠儿,是贵妇中的贵妇,是一株摇拽在风中的妖艳玫瑰。

她原本是一只缱绻在幸福港湾的小精灵,丈夫位高权重、儿子乖巧可爱、家庭殷实富庶。似乎别的女人有的她都有,别的女人没有的她也有!

她原本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她养尊处优的安逸生活,原本可以骄傲矜贵地闲庭信步在贵族圈,原本可以被爱宠上天。

但是,这一切都在遇上情人渥伦斯基的那一刻改变了。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从此再忘不了她容颜。这位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贵族军官,在第一次邂逅安娜的时候就不可救药地迷上了她。于是,执着的他冒着冬日的寒风大雪,只身挤上那辆开往爱情的快车,从莫斯科一路把爱情追到了彼得堡。

但是,渥伦斯基和安娜之间却还隔着一个卡列宁。

卡列宁和安娜可是名正言顺的夫妻,他们的结合是受法律保护、受道德拥护的。而渥伦斯基只是一个想插足他人婚姻的卑鄙“小三”,他没有任何权利和卡列宁去相争,他的行为终会被世人所谴责、唾弃!

但是,在见到卡列宁的那一刻,自信洒脱的渥伦斯基很快就把自己的想法从世俗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眼前的安娜是那么妩媚迷人、风情万种,而她身边的那个男人则黯淡无光、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他年龄大、个子矬、颜值低,简直就是中国版的“武大郎”,一点都配不上高贵的她。安娜嫁给他,真是一朵玫瑰插在了牛粪上!而自己则英姿勃勃、激情飞扬,又是达官显贵,完完全全可以把那个“小老头”甩出十八条街,渥伦斯基越来越感觉自己才是真正可以配得上安娜的那个优质男!于是,为爱痴狂的他奋不顾身地穿越过一切羁绊,飞蛾扑火一般一头扎进了爱的红火里。

在这个世上,没有哪个女人不是为爱而活的。同样,作为正派女人典范的安娜潜意识里也藏有“不安分”的基因,冥冥之中她似乎也一直在等待那个可以给她爱情的人。

在外人眼里,她是一个“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的完美贵妇,有着闭月羞花般的绝世美颜,有着超凡脱俗的优雅气质,有着泰然自若、大方得体的性情、修为。她就是上帝精心创造出来的一件最为满意的“艺术品”,没有一丝瑕疵、没有一点败笔,完美到极致、惊艳了时光!任何一个见到她的男人都会迷醉在她脚下,任何一种雄性物种都会为她而意乱情迷!

但是,她的内心却没有外人看到的那般幸福美满。她对那个长她很多的为结婚而结婚的男人并没有多少感觉,更多的只是亲人般的依恋。

这个时候,浑身上下都流淌着荷尔蒙诱惑的渥伦斯基,出现在了她的寂寥世界里。他年轻气盛、活力四射,和自己枕边这个暮气沉沉的老男人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在这个世上,最美的遇见不过就是,你刚好爱慕你,我也正好倾心你!于是,对渥伦斯基的紧追不舍,矜持的安娜采取了半推半就、欲擒故纵的迂回战术,用不拒绝来默许、用不回复来做暗语、用深不可测来吸引!

?深处热恋中的两个人为了爱情,情愿和全世界作对。

最终,安娜被渥伦斯基的爱火烧昏了头脑。她不计后果地抛家舍子,背负着伤风败俗的深重罪孽,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渥伦斯基的怀抱。他们只想为爱燃烧自己的一切,丝毫不顾及私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毁灭。

为此,他们为这份不被人祝福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渥伦斯基原本如日中天的事业遭遇了晋升瓶颈,安娜被曾经游刃有余的社交圈屏蔽出局。为了躲开那些充满鄙夷的目光和流言蜚语,他们不得不离群索居,不得不远离之前的喧嚣热闹而与世隔绝。于是,这两个原本活跃在上流社会、聚焦在舞台中央的的宠儿,一下子从被人追崇的云端跌入了被人践踏的地底泥。

为了爱,原本光明磊落的他们,成了一对见不得光的苟合男女。

相比较于和外界还能藕断丝连的渥伦斯基,完全和社会脱节的安娜似乎损失更惨重。她从之前的交际名媛一时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之前被人供上神坛到今天被人踩在脚下,她本来四通八达的顺畅生活变得举步维艰、四面楚歌。

此时此刻,安娜就像一只渴望自由的金丝鸟被人圈养了起来,尽管生活还是锦衣玉食、还是珠光宝气、还是奢华高端,但是她却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富丽堂皇的大别墅里,到处弥漫的是孤独的气息。

尽管吃穿用度应有尽有、随心所欲,尽管家中侍从成群、佣人结队,尽管自己还被惯着、宠着,但是她却莫名其妙地越来越浮躁、焦虑!

于是,当爱情的热潮渐渐消退,当激情浪漫开始演变成平淡琐碎,安娜开始越来越怀疑自己的爱情。她每天都活在惶恐不安之中,每刻都在纠结于“还爱不爱我”的幼稚问题上,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了这个男人身上。因为,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就是自己生活的全世界。就是自己抓在手心里的一块宝,更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没有了他,她不知道该这样活下去!

但是,对一个男人来说,爱情似乎永远是屈居事业之后的。为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渥伦斯基不得不为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奔走忙碌,这就在无意间疏远了把爱当终生事业的安娜。

渐渐地,渥伦斯基对工作的应酬给安娜造成了被冷落的错觉,他开始被安娜无休无止地盘问、跟踪、质疑、嫉恨,让原本就身心俱疲的他更加焦头烂额!最终,他们爆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争吵,这更一点点加剧了他们之间渐渐绽开的感情裂痕!

在这个世上,再浓烈的爱情也得给彼此留足自由呼吸的空间,否则就会把双方窒息、憋死!最终,安娜步步紧逼的爱成了压在渥伦斯基心口上的沉重负担。他越来越发现安娜没有当初那般可爱动人了,没有当初那样知书达理了,她开始无理取闹、开始胡搅蛮缠、开始河东狮口、开始消极厌世……她一步步从美丽贵妇沦为了丑陋泼妇,最终堕落成了一个神经质的怨妇!他越来越难以接受她的不可理喻,只能通过逃避远离去获得片刻喘息。

我为了你舍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如今当我被全世界都嫌弃的时候,你却也厌倦了我!见渥伦斯基对自己忽冷忽热、若即若离,安娜越来越感到委屈。她开始想办法去报复这样“负心”的男人,她想让他一辈子都处在忏悔中不能自拔。

于是,在弥留之际的那个傍晚,近乎神经错乱的安娜来到了当初遇见爱情的那个车站,朝着飞速开来的火车纵身一跃,用漫天飞溅的鲜血祭奠了奄奄一息的爱情。在冰冷的铁轨上,在铺天盖地的黑暗里,这束娇艳的玫瑰在飞转的车轮下瞬间被碾压成泥!

安娜用自己的死,呼唤着自己的爱情。

两个深爱她的男人闻听讣告,发疯一般冲向了爱情的殉葬地。可是,他们再也看不到那个曾经让他们疯狂着迷的身影了,等待他们的只是一具面目全非的冰冷尸体!

就这样,安娜用玩命的激情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她不仅害死了自己,还毁掉了两个最爱他的男人!

望着眼前这个伤害自己最深的女人,沉稳冷静的卡列宁最终选择了宽恕和包容,他默默地参加完安娜的葬礼,然后悄无声息地接走了安娜和渥伦斯基所生的小女儿,承担起了抚养义务。也许失去安娜的他,只能在安娜的女儿身上寻找些慰藉。也许在以后的漫长余生里,这个孤独的男人也只能在这个小女儿身上依稀捕捉些爱情的影像记忆!

和淡定理智的卡列宁不同,失去安娜之后的渥伦斯基精神防线彻底崩溃。心如死灰的他好几次想自杀去和安娜相见,幸好被人严加死守才得以幸免。安娜的死成了他内心里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不断喷涌而出的鲜血让他痛不欲生。最终,他选择远走他乡去疗伤,选择投身革命事业去忘却伤痛,选择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致命打击中振奋起来!

安娜让死神带走了自己的痛苦,从而活在了永恒的.爱情里!这朵惊艳时光的等爱玫瑰,最终把自己的美永远定格在了那触目惊心的一瞬间!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四

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

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弗隆斯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并展开强烈攻势,安娜沦陷了,生了一个女儿,以为将死请求丈夫宽恕,谁知又康复了。安娜抛弃了大她二十岁,不会表达感情,只是醉心公务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岁儿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国外,后经历彼得堡,乡下,莫斯科,因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关系,安娜进不了之前的贵族社交圈,因而特别孤独,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还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两人矛盾激化来。最后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让他悔恨,卧轨自杀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来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还因此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还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期间结识了那谁(名字想不起来了)小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善,不是刻意给谁看,思想的结解开了,身体也就康复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识到互相还爱着对方,终于放下过去的疙瘩,成功结合。

虽然本书第一主人公是安娜,虽然很美丽,富贵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欢,可是我不喜欢她。说是全身心追求爱情,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可是爱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腻在一起,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结果来,受不了情郎经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脸子,虽然爱,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舍得放弃儿子抚养权,不离婚,就没有正当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没那么高,单纯,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样的美丽动人,注定要红颜薄命。

转回来,不管是吉蒂,还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欢,这才是爱情好吗,脸红,心跳,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一点小事就嫉妒,却又时时为对方着想。

喜欢列文忙里忙外,想东想西,紧张时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五

作品从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写起,和安娜后来的出轨相映衬,意味深长。真正出轨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轨(这点得满满说清楚)。

这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从他体内溢出。他出轨,那么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为妻子的陶丽第一次发现,她痛苦仓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严,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挨骂后奥勃朗斯基睡觉,梦中听到歌声而笑了,醒来,想起夫妻矛盾,烦恼几分钟,很快就又忘了。他“对待自己是诚实的。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装作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为这生活处境感到难过,可也没细想。他来办公室,即刻容光焕发,这个英俊男子,这个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关心政治和谈论政治,他的观点和信条,他的善良,他的适应现实的能力,他的安适之感和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轨——性出轨也是那么正常得在该有的生活的轨道。

以出轨写常轨,这个开头真好。

列文出场。和奥勃朗斯基构成反衬,两种生活与人的形态。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关于爱情的谈话。

对于奥,这已经过去的爱情,是生活无法卸去的负担,是一个男人的叹息。而对于列文,这正在来临的爱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关”,纯真得不能有一点亵渎,它让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灵紧张虚弱的颤动。

彼此为各自的爱情体验而争执:在奥勃朗斯基眼里,女人已变成肉身的诱惑,列文怀着纯情之心嘲笑和反驳。他们是不同的,但细节是:列文终于有理解的笑容了,他无法在诚实的内心完全反驳奥。他突然意识到了肉身曾经的罪,“你说的话也许是对的。很可能是对的……可我说不上来,实在说不上来。”(p63)列文说。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奥勃朗斯基补充。

列文叹气,分神。有些东西,是他不愿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从此忘记这个不幸的哥哥,但又觉得这样做是卑鄙的。这两种思想在他心里斗争着。”这样的雷霆之声,悄无声息地隐藏着,好像随意一笔。

列文与吉娣在溜冰场见面。开始,吉娣热情欢迎列文,他在她心里是亲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说,但立刻因为说了这话而感到害怕,脸都红了。果然,他一说出这句话,她脸上亲切的表情顿时消失,好像太阳躲进乌云里。她变得冷冷的了。人很难自然欢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种归属,它用来给这个,就没有了给那个,是这样的吗?因为不能同样程度地回报那表达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厌恶逃避。人被感情所占有,生命的大海于是成为河流,有了它的规定的轨道。

列文到吉娣家里,当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漾溢着幸福感。她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表白竟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啊!

吉娣崇拜施塔尔夫人。可是,当那么一天,她带父亲去看她,借由父亲的眼睛,毁灭突然变了。

“是我活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是出于本心。别人的事同我有什么相干?到头来弄得我成了争吵的原因,仿佛我做了人家没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为什么要装假呀?”华仑加低声说。

“哎,多么愚蠢,多么可恶!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说,把伞打开又收拢。

“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要在别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显得好一点,为了欺骗大家。不,这样的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宁可当傻瓜,也不说假话,不骗人!”

“到底谁骗人哪?”华仑加用责备口吻说。“您说话仿佛……”p320

人和人如此不同。内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伦斯基的功名心。和谢普霍夫斯科的对话。p416

一切都在开始时候就昭示了结果,可是,我们还得看着安娜如何跳进去,送命。构思时,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开始想要谴责,可真正写作时,文学让他选择了作为人去面对和挑战虚无。安娜真正出场,她爱,然后撕裂,毁灭。这里没有其它的价值支托,没有社会赋予的意义,没有理解,没有其它理由,纯粹就是爱情燃烧然后寂灭。其他人都在常态里,也许应该说,那一切都不能构成和虚无的对话,唯有安娜这个生命。——这是小说的命脉,也是在这点上体现了作家的真诚和勇敢。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六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七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八

然后我看伍昭荣好像特别讨厌安娜……我没有针对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说安娜就是悲剧制造者,她还是有理由感到一点委屈的……不管多么不赞同什么家什么者说她是什么样的受害者,但却是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对安娜之死的推动作用……比如社会舆论,我觉得社会舆论对其他的出轨贵妇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那些贵妇的丈夫比卡列宁对妻子更没爱情,所以根本不在意;而且也没有卡列宁注重功名,或者本身就没什么追求所以又不在意,然后大多又仅限于女人和花花大少之间的谈资,反正也没人多么正经的看待这个事情,也就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安娜和卡列宁就不一样了,安娜出轨时的卡列宁正在力推自己的政策,处在风口浪尖上,安娜又偏偏不像别的贵妇只是玩玩感情,她又比别的贵妇漂亮和传奇(起码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形象是这样……),她动了真情还要破釜沉舟,这样的“与众不同”使得男的(尤其是卡列宁的政敌和对卡列宁别有用心的人)、女的都谈论,这谈论的范围都大了不知道多少,自然影响也更深。

第二,安娜没那么厚脸皮又敏感,其实也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只是相较于感情她愿意隐忍,结果忍一会又忍不住,她不断地提醒社会名流阶层来谈论自己,然后自己又受不了,就把自己逼疯了。弗伦斯基这个小青年也是有名声、长得帅,有仕途野心和晋升机会又都放弃了,自然社会哗然,焦点都在他和安娜身上,他作为所谓的“追求有妇之夫成功的青年”背负的评价和安娜不同,安娜的相对要痛苦些。

第三,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弗伦斯基之间各种事情的反复无常和问题的解决无能却是给了安娜很大的压力,这无可厚非……她是两边关系的纽带,自然承受的东西就多。她本身又自觉很爱弗伦斯基,特别看重自己的这份爱情,所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夸大来看,她也确实给自己的死亡悲剧一个巨大的推力。别的贵妇没有这些问题,也不给自己这样的压力自然对自身影响就小一些。

主要是我不怎么喜欢弗伦斯基,比较之下我就挺喜欢卡列宁的了。

弗伦斯基这个小伙子吧,我是不喜欢的,虽然他有着高颜值和高情商,但是我首先不喜欢他对自己和自己朋友的过度自信,什么“风雅、英俊、慷慨、勇敢、乐观、沉溺于各种情欲而不会脸红,对什么事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我觉得这种盲目的自信和骄傲太幼稚,我承认弗伦斯基是个可以交友的人,但我决计不会和这样的人恋爱甚至结婚。他说自己慷慨,却仅仅只是对赌徒罢了,这是我不喜欢他的第二点——他的原则,什么“可以欠洗衣工的钱,不能欠赌徒的钱”,什么“对女人可以胡说,对男人一定要诚实”,不得不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三观跟我太不合了。弗伦斯基这个人年轻、冲动,缺乏物质基础,却又有着公子哥姿态。我觉得他后来对安娜的冷暴力比卡列宁得更严重、更残酷。而且安娜生女儿的时候,尽显弗伦斯基的懦弱,我是不喜欢这样无法使我进步的男士的。故而,对卡列宁这样稳重,又有点傲娇的人物好感倍增。

说实在的,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卡列宁和吉娣……所以,最后我就想说说我也挺喜欢吉娣这个小姑娘的,她起初想跟弗伦斯基好,她妈的作用不可忽略,这就跟安娜和卡列宁的结合,卡列宁姨妈么姑妈的媒婆作用不可小瞧一样,都是对感情朦朦胧胧的人被貌似精明的老女人操纵了。后来她没跟弗伦斯基好成,抓狂了一阵,她抓狂得比安娜早、比安娜及时,又比安娜谈资少,所以有方法、有机会解决。看看她治心病时候遇到的人,再看看安娜身边的人,她俩的命运就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不是有句话叫“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么。然后她和列文结合后她很愉快的做起身为“夫人”和“母亲”该做的事,而安娜不一样,安娜还没青春少女呢就承担了不想承担的责任,就现在沉默中爆发后在沉默中灭亡了。所以说,要么早点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并勇敢的选择,要么就爱上自己要做的事(这句话简直是现代鸡汤畅销文风,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一时之感想,未曾仔细斟酌字句。期待浏览者的观点和建议。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篇九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写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爱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因此,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爱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可以结合在一起。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责任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况。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后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后,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同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端中式婚礼主持词十 高端婚礼主持词(汇总9篇)

下一篇:2024端午节活动前致辞 端午节活动致辞发言范文